
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文本一;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蘸①。密時年數(shù)歲,感戀彌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yǎng),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為郎。數(shù)使吳,有才辯,吳人稱之。蜀平,泰始初,詔征為太子洗馬。密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yǎng),遂不應命,乃上《陳情表》,曰:臣以險釁,風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 后劉終,服闕,復以洗馬征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④何如?”密曰: “可次齊桓?!比A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贝螁枺骸翱酌餮越毯嗡??”密曰:“昔奔、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語》與凡人言,宜碎??酌髋c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比A善之。 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睆氖掳灼鋾倦`,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nèi)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選自《晉書·李密傳》)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熱切的樣子,形容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學生子游、子夏。④安樂公:劉備之子劉禪。 文本二: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李密《陳情表》)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 B.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 C.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 D.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與“府吏見丁寧”《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見”字含義相同。 B.孝廉,漢代所設薦舉人才的一種科目,推舉孝順父母、學習優(yōu)異的人,晉時仍保留。 C.“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指的是亥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21時至23時。 D.歸田,歸還公田,有時也是張衡《歸田賦》的省稱,在本文中是辭官還鄉(xiāng)的意思。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密曾在蜀漢任職,多次出使吳國,蜀漢被平定后,晉武帝召他做官,他因為祖母年高無人奉養(yǎng),沒有接受官職。 B.李密認為安樂公與齊桓公遭遇相似,兩人都因為任用人才得當而使國家興盛,后來又都因為用人不當而遭遇不幸。 C.李密守喪期滿,應征到洛陽任太子洗馬,后外調(diào)任溫令,他常常希望改任內(nèi)官,后雖官職得到調(diào)整但仍心懷怨恨。 D.李密有才情,上《陳情表》感動了皇帝,又通過比較舜、禹、皋陶等的談話特點,否定了諸葛亮瑣碎的言談方式。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后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征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 (2)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 5.請結合文本一、文本二,簡要分析武帝被李密的言辭打動而停召他的原因。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 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眿炗衷唬骸叭赕⒃谖釕?,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 吾從板外相為應答?!闭Z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二)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來歸。逾年,生女淑靜。淑靜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殤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順,一歲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數(shù)顰蹙顧諸婢曰:“吾為多子苦?!崩蠇炓员⒍葸M,曰:“飲此后,妊不數(shù)矣?!比嫒伺e之盡,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于是家人延畫工畫,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諱桂,世居吳家橋,去縣城東南三十里。外祖與其三兄皆以資雄,敦尚簡實,與人姁姁①說村中語,見子弟甥侄無不愛。 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棉。入城,則緝纑②,燈火熒熒,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冬月爐火炭屑,使婢子為團,累累暴階下。室靡棄物,家無閑人。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戶內(nèi)灑然。遇童仆有恩雖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 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jīng)》,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歸王三接,孺人所許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補學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則茫然矣。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①姁(xǔ)姁:言語溫和親切。②緝纑(lú):把麻搓成線,準備織布。 (摘編自明代歸有光《先妣事略》)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遇童仆/有恩雖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 B.遇童仆有恩/雖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 C.遇童仆/有恩雖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 D.遇童仆有恩/雖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娘以指叩門扉曰”與“叩關而攻秦”(《過秦論》)兩句中的“叩”含義不同。 B.“老嫗以杯水盛二螺進”與“盛以錦囊”(《五代史伶官傳序》)兩句中的“盛”含義相同。 C.“小者乳抱”與“羝乳乃得歸”(《蘇武傳》)兩句中的“乳”含義不同。 D.“馀則茫然矣”與“凌萬頃之茫然”(《赤壁賦》)兩句中的“茫然”含義相同。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歸有光母親十六歲就嫁到夫家,一生共生育了七個子女,前后有兩人不幸夭折,其中生下歸有尚的時候懷孕了十二個月。 B.歸有光母親家世代居住在吳家橋,他的外祖父為人忠厚正直,崇尚簡樸。雖然家里很富有,但其也常常和和氣氣與村里人談家常。 C.歸有光七歲時便和堂兄歸有嘉進學塾讀書。每次遇到陰雨天氣,他的堂兄就在學塾過夜,歸有光卻對家戀戀不舍,所以沒有留住學塾。 D.歸有光大姐的婚事是他母親生前應允的,歸有光的婚事也是其母親生前給他聘定的,突出了母親對歸有光兄妹強烈的責任感。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 (2)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數(shù)顰蹙顧諸婢曰:“吾為多子苦?!? 10.歸有光用往昔生活瑣事勾勒的亡母形象,感人至深。請根據(jù)文段找出能體現(xiàn)母親勤勞品德的事件并簡要概括。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選自《蘭亭集序》 (二) 浦江縣東行二十六里,有峰聳然而蔥蒨者,玄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澗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鄭君彥真將修禊事于澗濱,且窮泉石之勝。 前一夕,宿諸賢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帥向北行,以壺觴隨。約二里所,始得澗流,遂沿澗而入。又三里所,夾岸皆桃花,山寒,花開遲,及是始繁。旁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見鮮葩點濕翠間,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詭石人立,高可十尺馀,面正平,可坐而簫,曰鳳簫臺,下有小泓,泓上石壇廣尋丈,可釣。聞大雪下時,四圍皆璚樹瑤林,益清絕,曰釣雪磯。西垂蒼壁,俯瞰臺磯間,女蘿與陵苕轕轇①之,赤紛綠駭,曰翠霞屏。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臨小洼,泉冽甚,宜飲鶴,曰飲鶴川,自川導水,為蛇行勢,前出石壇下,鏘鏘作環(huán)佩鳴。又四十步,從山趾斗折入澗底,水匯為潭。潭左列石為坐,如半月。其上危巖墻峙,飛泉中瀉,遇石角激之,泉怒,躍起一二尺,細沫散潭中,點點成暈,真若飛雨之驟至。仰見青天鏡凈,始悟為泉,曰飛雨洞。洞傍皆山,峭石冠其巔,遼夐幽邃,宜仙人居,曰蕊珠巖。遙望見之,病登陟之勞,無往者。 還至石潭上,各敷茵席,夾水而坐。呼童拾斷樵,取壺中酒溫之,實髹觴②中。觴有舟隨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斷者有屬聯(lián)者方次策取飲。其時輕飆東來,觴盤旋不進,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獻酬狀。 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人皆賦詩二首,即有不成,罰酒三巨觥。眾欣然如約。迨罷歸,日已在青松下。 又明日,鄭君以茲游良歡,集所賦詩而屬濂以序。濂按《韓詩內(nèi)傳》: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時,鄭之舊俗,于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xù)魄,執(zhí)蘭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載,雖時異地殊,而桃花流水則今猶昔也。其遠裔能合賢士大夫以修禊事,豈或遺風尚有未泯者哉?雖然,無以是為也。為吾黨者,當追浴沂之風徽,法舞雩之詠嘆,庶幾情與境適,樂與道俱,而無愧于孔氏之徒,然后無愧于七尺之軀矣,可不勖哉! 濂既為序其游歷之勝,而復申以規(guī)箴如此。他若晉人蘭亭之集,多尚清虛,亦無取焉。 [注]①轇轕:同“糾葛”,纏繞之狀。②髹觴:漆過的酒杯。 ——選自(明)宋濂《桃花澗修禊詩序》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俯察品類之盛 盛:眾多 B.亦將有感于斯文??????????斯:此,這 C.不能喻之于懷????????????喻:明白 D.所以游目騁懷????????????騁:馳騁 12.下列句式特點與其他選項不同的一項是(???) A.當其欣于所遇 B.仰觀宇宙之大 C.亦將有感于斯文 D.鄭君彥真將修禊事于澗濱 13.下列各句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翻譯: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huán)繞在亭子的四周。 B.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翻譯:有的人從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東西,在室內(nèi)自我領悟、感言;有的人通過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懷所寄托的事物,在形體之外,不受任何約束地放縱地生活。 C.忽見鮮葩點濕翠間,焰焰欲然,可玩。翻譯:忽然看見鮮花點綴在青翠的樹葉間,好像火焰燃燒一樣,值得觀玩。 D.聞大雪下時,四圍皆璚樹瑤林,益清絕,曰釣雪磯。翻譯:聽說下大雪時,四周都是潔白如玉的樹林,更加顯得凄清絕美,叫做釣雪磯。 1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觴有舟隨/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斷者有/屬聯(lián)者方/次第取飲 B.觴有舟/隨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斷者/有屬聯(lián)者/方次第取飲 C.觴有舟隨/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斷者有/屬聯(lián)者方/次第取飲 D.觴有舟/隨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斷者/有屬聯(lián)者/方次第取飲 1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修禊:古民俗,于農(nóng)歷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邊嬉戲,以祓除不祥。 B.彭殤:彭,即彭祖,傳說他曾活到八百歲;殤,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C.“觚翰”,指木簡與筆;“觥”,中國古代用獸角制的酒器。 D.“浴沂”“舞雩”出自《論語》,這是孔子弟子冉有所言之志。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文均屬有別于贈序的詩序,都是放在文人雅集唱和所成詩集之前的文字。 B.兩文均先寫修禊環(huán)境及過程,再加以議論,都融敘事、寫景、議論于一體。 C.王文以“昔人”承接“古人”,從哲思轉向歷史,引出對莊子觀點的批評。 D.宋文描述諸賢在節(jié)日中沐浴自然,發(fā)舒身心,顯示了作者崇尚清虛的志趣。 1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2)洞傍皆山,峭石冠其巔,遼夐幽邃,宜仙人居,曰蕊珠巖。 (3)鄭君以茲游良歡,集所賦詩而屬濂以序。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Ⅰ)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節(jié)選自《歸去來兮辭》) (Ⅱ)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節(jié)選自《莊子·逍遙游》) (Ⅲ)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shù)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節(jié)選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18.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B.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C.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D.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19.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審容膝之易安??審:明白,知道。 B.景翳翳以將入??景:景色。 C.絕云氣?????????絕:穿過。 D.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區(qū)別 20.下列表述與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歸去來兮辭》中,作者認為,人寄身于天地之間,不過是短暫的一瞬,應該順應自己的心意來決定行止,不要違背自己的心愿,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B.《歸去來兮辭》中,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是既不愿到處奔走以求榮華富貴,也不期望到皇帝的故鄉(xiāng)游玩。 C.《莊子·逍遙游》中,莊子用朝菌、蟪蛄、冥靈、大椿、彭祖等設喻,闡明了“小大之辯”的觀點,在文段中能體會到莊子“尚大”的精神追求。 D.《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楚王聽說莊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給他豐厚的禮物,并請他做卿相。莊周以犧牛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為官的立場。 21.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2)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yè)也。然吾居鄉(xiāng),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Q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yè)者其亦有類乎?” 問者曰:“嘻,不亦善夫!吾問養(yǎng)樹,得養(yǎng)人術?!眰髌涫乱詾楣俳湟?。 (節(jié)選自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乙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①款其門,愿傭隙宇而處焉。所職尋引②、規(guī)矩、繩墨,家不居礱③斫之器。問其能,曰:“吾善度材,視棟宇之制,高深、圓方、短長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眾莫能就一宇。” 其后京兆尹將飾官署,余往過焉。委群材會眾工或執(zhí)斧斤或執(zhí)刀鋸皆環(huán)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zhí)杖而中處焉。量棟宇之任,視木之能,舉揮其杖曰:“斧!”彼執(zhí)斧者奔而右;顧而指曰:“鋸!”彼執(zhí)鋸者趨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視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斷者。其不勝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慍焉。畫宮于堵,盈尺而曲盡其制,計其毫厘而構大廈,無進退焉。既成,書于上棟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則其姓字也。凡執(zhí)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視大駭,然后知其術之工大矣。 繼而嘆曰:彼將舍其手藝,專其心智,而能知體要者歟?吾聞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于人,彼其勞心者歟?能者用而智者謀,彼其智者歟?是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為天下者本于人。其執(zhí)役者,為徒隸,為鄉(xiāng)師、里胥;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舉而加焉,指而使焉,條其綱紀而盈縮焉,齊其法制而整頓焉;猶梓人之有規(guī)矩、繩墨以定制也。擇天下之士,使稱其職;居天下之人,使其安業(yè)。視都知野,視野知國,視國知天下,其遠邇細大,可手據(jù)其圖而究焉,猶梓人畫宮于堵而績于成也。能者進而由之,使無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慍。不衒能,不矜名,不親小勞,不侵眾官,日與天下之英才討論其大經(jīng),猶梓人之善運眾工而不伐藝也。夫然后相道得而萬國理矣。相道既得,萬國既理。士或談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執(zhí)事之勤勞而不得紀焉;猶梓人自名其功,而執(zhí)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謂相而已矣。 余謂梓人之道類于相,故書而藏之。 (節(jié)選自柳宗元《梓人傳》) 【注】①梓人:木匠。②尋引:此指量尺。尋:八尺。引:十丈。③礱:磨刀石。 2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委群材會/眾工或執(zhí)斧斤/或執(zhí)刀鋸/皆環(huán)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zhí)杖/而中處焉 B.委群材會/眾工或執(zhí)斧斤/或執(zhí)刀鋸/皆環(huán)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zhí)杖而中處焉 C.委群材/會眾工/或執(zhí)斧斤/或執(zhí)刀鋸/皆環(huán)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zhí)杖而中處焉 D.委群材/會眾工/或執(zhí)斧斤/或執(zhí)刀鋸/皆環(huán)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zhí)杖/而中處焉 2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移之官理”的“理”和乙文“萬國既理”的“理”,都是治、治理的意思。唐人避唐高宗李治諱改“治”為“理”。 B.乙文中的“繩墨”指用繩染墨在木上彈印直線,是木工用來取直的工具。在《離騷》“背繩墨以追曲兮”中,“繩墨”喻指準繩、準則。 C.乙文中的“守”,又稱郡守,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宰”,又稱太宰,一鄉(xiāng)的最高行政長官。 D.乙文中“伊、傅、周、召”中“周”,就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周公,姓姬,名旦,曾輔佐武王滅商,又輔佐成王平定管、蔡之亂。 24.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文題目雖稱為“傳”,卻不是一般的人物傳記,都兼有寓言性質(zhì),它從形式上看是一篇人物傳記,從內(nèi)容上看是一篇寓言。兩文都是以奇人奇事來諷喻時政的傳。 B.《種樹郭橐駝傳》大量運用了對比的寫法,有郭橐駝和“他植者”的對比,種植的當與不當、管理的善與不善的對比。對比有敘事性也有論述性的。 C.兩文的行文格局相似,前幅敘事,后幅議論,前幅敘郭橐駝、梓人,后幅議吏治、相道,前后兩者是類比、對應的關系。敘事是主,議論是賓。 D.《種樹郭橐駝傳》最后點明中心“養(yǎng)人術”,要使天下長治久安,不僅要“治民”,更重要的還要“養(yǎng)民”?!惰魅藗鳌诽貏e點出的“體要”二字,是全篇之綱繩,“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 25.把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 (2)吾聞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于人,彼其勞心者歟? 26.根據(jù)乙文,請分條概括“相道”的具體做法。 (六)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節(jié)選自蘇軾《石鐘山記》) (乙)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節(jié)選自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B.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C.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2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所以,在這里表示“……的原因”。甲文中的“所以”和《蘭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騁懷”“所以興懷”兩句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B.無射,周景王曾命鑄造“無射”鐘,和黃鐘、大呂、中呂、南呂等一樣,“無射”是十二音律之一。 C.浮圖,梵語(古印度語)音譯,也寫作“浮屠”或“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這里指和尚。 D.陽,古時稱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反之為陰。例如:《登泰山記》中“泰山之陽”,就是指泰山的南面;“其陰”,就是指泰山的背面。 2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蘇軾為了弄清石鐘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艱險,親身探訪,是難能可貴的。雖然由于種種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結論不完全正確,但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B.甲文中第一段寫作者實地考察石鐘山的經(jīng)過,有山水景物的描繪、人物情態(tài)的刻畫等等,寫得生動形象,跌宕起伏,驚險曲折,使人讀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睹其神。 C.乙文中用“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象征某種最高境界,這種境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作者提出了達到目的的三個必要條件“志”“力”“物”,其中最不可缺少的條件是“物”。 D.以上兩個文段形似游記散文,但都落腳于議論。它們不像一般游記,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寫,而重因事說理;也不同于一般議論文的寫法,二者都采用了敘議結合的寫法,通過具體記游來闡發(fā)道理。 3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 (2)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