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歐陽修: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二、知人論世
1. 作家作品簡介:
《飲酒》其五,《桃花源記》《歸園田居》其一提起陶淵明,很多人心里可能都會浮現(xiàn)出這樣的詞:淡泊寧靜、率真自然、崇尚自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這位田園詩派的鼻祖,29 歲開始做官,幾仕幾隱,終于在自己 41 歲時,決定不再為“五斗米折腰”,辭去彭澤縣令,歸隱田園,從此不再復出。這篇千古流傳的《歸去來兮辭》就誕生在他人生的這個重大轉折點時。
2.作者簡介:陶潛,名淵明,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東晉潯陽人。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 他29歲入仕,幾仕幾隱,41歲時,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從彭澤縣令上辭官歸隱,從此不再復出。
3.題解及導入:
篇名《歸去來兮辭》中“來”和“兮”我們可以看作是無實義的助詞,辭是一種文體,意思就是“歸去啊”“回去吧”!今天讓我們進一步走近陶淵明,一起欣賞他的《歸去來兮辭》??纯催@位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到底在想些什么?他為什么會成為中國文化中一個獨特的存在甚至是一個文化符號?
精讀序言,初識作者思想
精讀序言:你能從中找出陶淵明出仕和辭官的理由嗎?
明確:
出仕的緣由:維持生計、親友勸說、施展抱負、職位合適
辭官的理由:違背本性、深愧于志、為妹奔喪
四、誦讀文本,感受文體特點。
誦讀,注意讀準字音,注意節(jié)奏和韻律,感受一下“辭”這種文體的特點。
總結:
(1)關于押韻和節(jié)奏
①四句一節(jié),每節(jié)后可作稍長停頓。
②多四字句和六字句,一般可以處理成“二二”或“一二三的節(jié)拍。比如:
③押韻,可以換韻。比如第二段就押了兩個韻:一個是 un 韻,韻腳是“奔”“門”“存”“樽”;一個是 an 韻, 韻腳是“顏”“安”“關”“觀”“還”“桓”。
(2)關于句式
駢散結合,既有對稱的駢句,也有靈活而富有變化,并且長短不一的散句。
由此可見,辭是一種介于詩和文之間的文體,一方面和詩一樣注重節(jié)奏和韻律,另一方面也在句式上呈現(xiàn)出一 些散文化的特點。
四、速讀文本,梳理文章脈絡
迅速地瀏覽課文,思考:辭是一種側重于抒情的文體,它主要通過畫面的描述和組接來傳達感情。
在這篇文辭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敘寫的?描述和組接了哪些畫面呢?他的心情如何呢?
明確:作者從歸程寫起,按照時間順序集中描述了這樣幾幅畫面:歸程——歸舍——歸園——歸田,最后表達 了自己要“乘化而歸盡”的愿望。
五、細讀文本,體會作者情感
研讀一下文本,看看作者到底在其中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歸程圖:
文言知識點:
蕪:田地荒廢。
胡:何,為什么。
奚:何,為什么。
諫:勸止,挽回。
迷途:指出來做官。
遙遙:飄搖放流的樣子。
以:連詞,表修飾。
飏:飛揚,形容穿行時輕快。
征夫:行人。
恨:古:遺憾。 今:一種情感。
熹微:天色微明。
情感梳理:自責自慰——輕松愜意——急切渴望
歸舍圖:
文言知識點:
乃:于是,然后。
瞻:看到。
衡宇:橫木為門的房屋,指簡陋的房屋。衡:通“橫”,橫木。宇:屋檐,
稚子侯門:省略句,稚子于門候。
三徑:西漢末,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后,在院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后來,三徑便成了隱士住
所的代稱。就:快要。
引:舉起、端起。
眄:斜視,這里指隨便看看。
怡: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愉快。
傲:形作名,傲然自得的情懷。
審:明白,知道。
容膝:動作名,僅能容納雙膝的小屋。
易安:容易使人快樂。
情感梳理:熱鬧喜悅的歸家畫面——閑適怡然的居家生活
歸園圖:
文言知識點:
日:名詞作狀語,每日。
策:名作動,拄著。
流憩:指無目的地漫步和隨時隨地休息。
頷首:抬起頭。矯:舉。
遐觀:遠望。
云無心以出岫:云氣自然而然地冒出山頭。
景:日光。翳翳:陰暗的樣子
情感梳理:悠閑自在,流連忘返
歸田圖:
文言知識點:
息交:停止各種交往。
焉求:賓前,求焉 ,追求什么?
悅:意動,以……為愉快。
情話:古:知心話。
樂:意動,以……為樂。
農人告余以春及:狀語后置,農人以春及告余。
事于西疇:狀語后置,事:耕種之事。
棹:名作動,用槳劃。
窈窕:古:深遠曲折的樣子。
經丘:經過山丘。
善:意動,以……為善,羨慕。
得時:順應天時、適合時令。
情感梳理:喜悅快樂,感受美好
歸盡圖:
文言知識點:
寓形:寄托身體。曷:何,為什么。
委心:隨心。委:隨從、順從。
去留:指生死。
懷:留戀,愛惜。
以:連詞,表順承。
孤往:獨自外出。
植:立,扶著。
耘:除草。耔:培苗。
皋:高地。舒:放。
嘯:高聲叫。聊:姑且。
乘化:順隨自然?;涸旎缸匀?。
樂:意動,以……為樂;奚疑:賓語前置,疑奚;奚:什么
行休:將要結束。行:將要。
情感梳理:灑脫曠達
六、深層探究
(一)賞自然之景
古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歸去來兮辭》中描寫了山川、草木、菊、孤松、鳥、云等在人們生活中平平淡淡不起眼的東西。這些雖平常卻又獨特的自然意象同時體現(xiàn)了詩人鮮明的人格特征,傳達著詩人的自由思想。
探究 1:請仔細品讀以下句子,思考他們是如何傳遞作者的情感的。
(1)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舟:自由的象征?!斑b遙”和“飄飄”兩個疊詞,表現(xiàn)出作者擺脫“樊籠”復返自然的 舒暢; “問征夫”想知道回家的路還有多遠、“恨晨光”的行為心理,尤其一個“恨”字, 迫切之情,溢于言表。這些,也都可見出他回家時的歡快,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表現(xiàn)出歸家的 迫切。這種期待和欣悅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2)“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三徑”:隱士住處。突出所居之人遠離喧囂官場,超脫高潔。“松菊猶存”之“松和菊” 都是高潔堅貞的象征,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松竹梅菊一旦進入人們的視野,自然就引發(fā)對人的高潔品性的聯(lián)想,這兩句所蘊含的感情相當豐富,有對久違的田園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謀歸的感嘆,“松菊猶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潔品格仍在,未被世俗所染。
(3)“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這兩句更是富有象征性。這個云和鳥與作者何其相似,無疾而終出,倦飛而知還,我不也是如此嗎?現(xiàn)在終究還是辭官歸來了。此四句之描寫,顯然寄托深遠。
(相關評點)宋人葉夢得在他的《避暑錄話》有這樣的評點:“此陶淵明出處大節(jié)。非胸中實有此境,不能為此言也?!痹啤盁o心”而“出”,鳥“倦飛”“知還”,確乎喻說了詩人由出仕而歸隱的心路歷程。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相關評點)清陶澍集注《靖節(jié)先生集》對這兩句這樣評論道: “閔晉祚之將終,深知時不可為,思以巖棲谷隱,置身理亂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節(jié)也。”日光暗淡,日將西沉,是否哀憫晉祚,姑且不論,流連孤松則顯然象征詩人的耿介之志。
小結:
(相關評點)蘇軾評價陶淵明詩文語言的特點是“外枯而中膏(《東坡題跋》)”“癯而實腴”(《與蘇轍書》)。
古往今來,詩人們都喜歡描摹自然山水,漢魏時,人們注重景物的寓意,而不會欣賞景物的自然之美,顯得比較刻意;到了謝靈運才把景物作為獨立的審美對象加以觀賞,多以山水景物觀照內心感悟,客觀地描山摹水;而陶淵明與前人的本質不同在于主體是以回歸的心態(tài)主動融入自然,自己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靈魂已與自然化為一體,是主觀意趣的表現(xiàn)?!澳拘佬酪韵驑s,泉涓涓而始流”“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春天到來,草木茂盛,水流細微,登上高山放聲長嘯,傍著清流吟詠詩篇。陶淵明不是為了寫景而寫景,他對山水草木均賦予真情,看似平淡無華卻又詩意盎然,仿佛就是出于胸中的一片天地。語言極其簡單平淡,但內蘊豐富,臻至于化境。類似這樣的景物,在陶淵明的筆下還有很多,大家在品讀的時候要注意平凡、平淡的事物下,作者流露出的自然深情。
(二)品自然之情
(相關評點)“淵明這篇文,把他求官棄官的事實始末和動機赤裸裸照寫出來,一毫掩飾也沒有,這樣的人,才是‘真人’,這樣的文藝才是‘真文藝’?!?br>——梁啟超
探究 2:田園生活真的像陶淵明筆下那般美好嗎?別的不說,之前在序言中提到的那些生活上的困窘該如何解決和面對呢?
(補充資料)
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段辶壬鷤鳌?br>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镀蚴场?br>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僶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杜c子儼等疏》
小結:
(相關評點)魯迅說:“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彼终f:“陶潛正因為并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边@正說明了陶淵明身上這份真實的可貴??!
探究 3:除此之外,文中還有這樣的一些句子:樂琴書以消憂;感吾生之行休;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這說明作者的快樂也不是很純粹的快樂。對此你怎么看呢?
小結:
(相關評點)李澤厚在他的《美學歷程》中說道:陶淵明“算是找到了生活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無論人生感嘆或政治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農居生活的質樸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
(三)得自然之理
1.與王羲之《蘭亭集序》比較閱讀。
(相關評點)梁啟超也說:“淵明何以能有如此高尚的品格和文藝?一定有他整個的人生觀在背后。他的人生觀是什么呢?可以拿兩個字來概括:‘自然’。
2.袁行霈先生在他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寫道: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處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對于這個問題,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見:
問題探究 4:余秋雨曾在《西湖夢》中批判隱士文化是“一種無目的的浪費,封閉式的道德完善導向了總體上的不道德”,請你談談你對古代歸隱現(xiàn)象的看法。
參考觀點:
? 隱逸的道路基本上是逃避現(xiàn)實的,詩文中不免有哲保身、知足安命的消極成分,對社會的發(fā)展的確也缺少實質性的推動作用。
? 但我們不能將這種評價簡單化、絕對化,而是要進行深入地理解。如陶淵明,“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適合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與士族階層同流合污, 無法將自己融入污濁黑暗的官場生活中去,棄職歸隱便成為他必然的選擇, 歸隱自然才可享受種種人生樂趣,才能寄托心靈,這也正是他執(zhí)著追求自己理想的一個表現(xiàn)。他過了二十年的隱居生活,但仍不能忘世,借《擬古》《讀〈山海經》和一些詠史的題目抒寫有關政治的感慨。
? 幾進幾出,陶淵明要逃避的,只是污濁的官場,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他是熱愛生活的,他的田園和家庭就是他要歸向的地方。這里就是最真實自然的人間樂園。這產生了人生的和諧,這更是信念的強大和精神的崇高!
七、藝術手法
1.修辭手法
(1)對偶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2)反問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3)雙關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4)對比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2.表達方式
(1)記敘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侯門。
(2)議論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3)描寫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4)抒情 借景抒情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直接抒情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3.表現(xiàn)手法
(1)象征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松”和“菊”都是高潔堅貞的象征
(2)想象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比較《蘭亭集序》和《歸去來兮辭并序》在語言特點上的相同點和啟示
相同點:兩晉時期,嬌弱之風盛行?!短m亭集序》和《歸去來今辭并序》在修辭上不尚藻飾,不堆砌典故,在句法上駢散結合而以散句為主,樸素自然的內容與形式和諧統(tǒng)一,直抒胸臆,深發(fā)感慨,都是“不類長流”的佳作。
啟示:言為心聲,語為心境。我們從外在的語言形式沉下去,從審美趣味、精神追求的內里潛上來,從認識“這一類”到認知“這一個”,真正了然作品的作家的生命體驗和文學個性。
課堂總結:《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絕大部分篇幅描寫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象歸隱田園的無限樂趣,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
課后作業(yè)
王羲之和陶淵明兩位大家的生命哲思,對你是否有啟示,你是否有許多話想對他們說?假設你穿越到了他們的時代,選擇你最想對話的一位作家,嘗試給他寫一封信與之交流你的所思所感。要注意書信格式,不少于500字。
課題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修下冊下第三單元
《歸去來兮辭并序》
課 型
新授課
課 時
2課時
教材分析
《歸去來兮辭并序》是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教材第三單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學習任務群中的一篇課文。課文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絕大部分篇幅描寫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象歸隱田園的無限樂趣,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
教學目標
1.誦讀,體會“辭”的文體特點。
2.積累重要文言詞匯,掌握文言詞句。
3.初步了解作品所呈現(xiàn)的情感狀態(tài)和人生境界。
4.評點文章章法之妙和細節(jié)之美。
5.初步感受古代散文的真情和理趣。
6.探討歸隱文化觀念的歷史影響和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重點
研讀課文,掌握文言詞句,積累文言知識。了解作品所呈現(xiàn)的情感狀態(tài)和人生境界
教學難點
探討歸隱文化觀念的歷史影響和現(xiàn)實意義
這是一份語文7.2 *秦腔獲獎教學設計及反思,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新課,了解作者知識背景,整體感知管理結構,概括特點,解讀文本,藝術特色,對比閱讀,課后作業(yè)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5.2 *邊城(節(jié)選)一等獎教學設計及反思,共9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梳理小說情節(jié),賞析人物形象,探究人情之美,品讀邊城環(huán)境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3.2 *蜀相公開課教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讀詩歌,文本探究,藝術特色,課后作業(yè)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