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杜陵野老。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生于今河南鞏縣瑤灣村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預為西晉名將,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立下大功,且是一位重要的經(jīng)學家,著有《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祖父杜審言為武則天時著名詩人,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并稱為“文章四友”,尤善律詩,對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喜好產(chǎn)生一定影響;父杜閑曾為兗州司馬、奉天令。杜甫自幼好學,“熟精《文選》理”,“讀書破萬卷”。六歲時曾在郾城(今河南許州)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后來亦在東都歧王宅聽李龜年唱歌,觀賞過“草圣”張旭的書法,以及盛唐“四絕”之一裴旻的舞劍。多方面的藝術(shù)熏陶提高了杜甫的藝術(shù)修養(yǎng)。他《壯游》一詩曾說自己“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br>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fā)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lián)孫抗曹,于赤壁之戰(zhàn)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quán),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xiāng)侯,領(lǐng)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lián)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guān)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zhàn)備。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于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陜西寶雞岐山境內(nèi)),享年54歲。
《蜀相》是作者避亂成都拜謁諸葛 亮廟時所作。“安史之亂”尚未平息, 唐王朝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杜甫流落蜀地,生活貧困,無論國事、家事都使他陷入苦悶之中。到 成都之后,他追慕諸葛亮,并且創(chuàng)作 了一系列贊揚諸葛亮的詩篇,這首詩 便是其中的一首。
二、初讀詩歌
聽名家朗誦,反復吟誦,感知杜甫詩歌的韻律美
三、文本探究
1.首聯(lián):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1)題目是“蜀相”,為何首句用“丞相”?
親切,表達了杜甫的崇敬仰慕之情
(2)“尋”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有目的的專程來訪,體現(xiàn)出杜甫對諸葛亮的敬仰和緬懷。
(3)對郁郁蔥蔥的翠柏(柏森森)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①環(huán)境上:營造了莊嚴、肅穆的氛圍;
②時間上:寫出武侯祠的歷史悠久和寂寞荒涼;
③情感上:用松柏的萬古長青襯托諸葛亮的偉大和不朽。
2.頷聯(lián):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這兩句詩里哪兩個字最生動傳神、跟境界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
①“自”是獨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意思
②映帶在臺階兩邊的碧草并非不悅目,那藏身在森森的柏 葉之中的黃鸝的歌唱,也并非不悅耳,但詩人都無心賞玩, 心中只有對諸葛亮深深的崇敬與追懷。
③表達詩人對世事變遷的感慨和對諸葛亮的崇敬、懷念、 惋惜之情。
寫景角度:視聽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由低到高 抒情角度:情景交融、樂景襯哀情
頸聯(lián):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1)“三顧頻煩”寫的是劉備,而本詩題目是“蜀相”,為 何杜甫會不惜筆墨寫劉備呢?
①寫劉備是為了從側(cè)面烘托諸葛亮的才智。
②寫杜甫對諸葛亮和劉備君臣際會,共創(chuàng)大業(yè),一生才學得 以施展的羨慕。
理解詩句
天下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tǒng)一天下 應(yīng)走鼎足三分,聯(lián)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
兩朝——蜀先主劉備和后主劉禪兩代。
開濟——幫助劉備開創(chuàng)基業(yè),輔佐劉禪匡濟艱危 。
老臣心——盡忠蜀國,不遺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3)詩人在這一聯(lián)中用了短短14個字的敘事,為我們塑造了一 位鮮活的諸葛亮的形象,是怎樣的?
①受到君主的信任與重用, 擁有濟世雄才并得以施展。
②感念君恩,忠心報國,鞠 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品質(zhì)。
(4)作者塑造諸葛亮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詩人借歌頌諸葛亮的過人才智和豐功偉績,惋惜諸葛亮的壯志未酬, 抒發(fā)了自己的功業(yè)未就的深沉感慨。
學習詠史懷古詩歌
尾聯(lián):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詩中的英雄究竟是指那些人呢?
應(yīng)指千古以下的仁人志士,為國為民而赴湯蹈火之人,尤其 如杜甫這樣許身社稷、志在匡國之人。
結(jié)合全詩,小結(jié)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藝術(shù)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景襯哀情。
2.借古抒懷。
3.動靜結(jié)合,以動襯靜、 視聽結(jié)合、由低及高。
4.用典。
5.敘事、寫景、議論、抒情融為一體,結(jié)構(gòu)嚴謹。
6.語言特點:①凝練性②跳躍性③含蓄性④音韻性
五、課后作業(yè)
1.對這首詩中詞句的解釋,不恰當?shù)囊豁検? ( )
“蜀相”是蜀漢丞相諸葛亮。“錦官城”是成都的別稱。“柏 森森”即柏樹茂盛的地方。
“映階”二句是說祠堂內(nèi)碧草空有春色,黃鸝徒有好音,卻沒 有多少人去欣賞。
“頻煩”即頻繁,連續(xù)?!疤煜掠嫛敝附y(tǒng)一中國、興復漢室。 “兩朝”指東漢和蜀漢?!伴_”指開創(chuàng)基業(yè),“濟”是渡過難關(guān)。 D.“出師”指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諸葛亮和千古以來為 國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詩人自己。
參考答案:C(“兩朝”指蜀漢的劉備、劉禪兩朝)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
首聯(lián)以設(shè)問引起,開門見山。一個“尋”字表達了詩人對諸 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頷聯(lián)由遠及近,以草綠鶯啼的美景襯托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頸聯(lián)高度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計”見匡時雄略,
“老臣心”“身先死”顯報國忠誠。
D.詩的前四句寫祠堂之景,后四句寫丞相之事。全詩通過對歷
史人物的緬懷和贊頌,寄托了詩人憂心憂國、痛感濟世無人的哀傷。
參考答案 : B應(yīng)是近到遠
3.詠懷古跡(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請說說杜甫借昭君事跡抒發(fā)了自己怎樣的情感?
詩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寓了對王昭君的深 厚同情,也暗含了對自己懷才不遇、抱負不得施展、漂 泊外地的怨恨之情。
課題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修下冊下第一單元
《蜀相》
課 型
新授課
課 時
1課時
教材分析
《蜀相》是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教材第一單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學習任務(wù)群中的一篇課文?!妒裣唷纷饔谔泼C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此時的杜甫,剛剛來到成都不久,暫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顛沛流離,一度身陷安史叛軍中,逃脫后做過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之類的小官,之后又棄官而去。這五年里,他目賭了安史之亂中兵火連天、百姓涂炭、田園荒蕪的景況,《哀江頭》《美村三首》《北征》以及“三史”“三別”都作于這一時期;加之唐肅宗寵信賓官,排兵功臣,而杜甫本人亦因上書救宰相房館而遭疏遠、貶斤,這使得早年間一心想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他倍感失落,對時局的憂慮也始終排回在心頭。正是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覽了成都城外的諸葛武侯祠,寫下了《蜀相》一詩。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為蜀漢制定了統(tǒng)一天下的策略,輔佐劉備、劉禪父子建立并鞏固蜀漢政權(quán)。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與劉備之間魚水相得的關(guān)系,當然會使仕途坎柯、報國無門的杜甫心潮起伏、熱淚盈眶。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研讀詩作,涵詠字句,品味詩情。
2.體悟藝術(shù)特色:情景交融,借古抒懷。
3.感悟人文精神:歌頌豐功偉績,惋惜壯志未酬。
教學重點
掌握文中的重點文言詞匯,理解詩歌內(nèi)容
教學難點
探究作品主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5.2 *邊城(節(jié)選)一等獎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共9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梳理小說情節(jié),賞析人物形象,探究人情之美,品讀邊城環(huán)境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第一單元1(氓 離騷(節(jié)選))1.2 離騷(節(jié)選)公開課教學設(shè)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新課,句式靈活多變,參差不齊,多用雙聲,講求押韻,且是隔句押韻,作業(yè)布置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人教統(tǒng)編版3.2 *蜀相精品教案設(shè)計,共5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