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記“篆章”的“篆”、“峨冠”的“冠”、“矯首”的“矯”等字的讀音;熟記“貽”“峨”“褶”“篷”等字的字形;理解“歷歷可數(shù)”等成語的意思;識記作者魏學洢的文學常識。
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重點)
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究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難點)
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成就,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素養(yǎng))
復習檢查
疏通文意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篆文圖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刻有船槳,刻有爐子;刻有茶壺,刻有書畫橫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對聯(lián)、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墒怯嬎愕拈L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二、課文解析
1.作者介紹船背只用了一小段文字,為什么這樣安排呢?
這樣安排是為了突出“核舟”的主題,同時表現(xiàn)作者主次分明的寫作技巧。
2.作者為什么在段末再次對船上的事物進行說明?
強調了核舟的體積雖小,但所刻之物十分豐富,讓人對小小核舟嘆為觀止。此時,作者最后發(fā)出的“技亦靈怪矣哉”,也正是讀者由衷的感受。
3.作者為什么不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介紹“核舟”?
①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
②艙邊的窗竟然可以關閉,從這里說起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③核舟所表現(xiàn)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而中間部分雕刻有蘇軾的詩句,從這里說起容易引起讀者的注意,引發(fā)讀者的想象。
研讀課文
研讀第一段能概括全文,總括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詞是:奇巧
找出表現(xiàn)核舟主題的句子:蓋大蘇泛赤壁云。
找出原料小而表現(xiàn)題材廣的句子: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
說明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
研讀第2—5段
說明對象 核舟
說明對象的特征:
如何具體說明奇巧?
三、合作探究
1.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一舟子“若嘯呼狀”,顯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顯得從容自若。
兩舟子共同營造了一種愉悅、輕松、自由自在的氣氛。加上舟尾橫臥的舟楫,更加暗示了一種放任自流的悠閑境界。
2.寫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面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這是為了突出“核舟”的主題,同時也表現(xiàn)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3.研讀末段,作者為什么要統(tǒng)計“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數(shù)目?
使讀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結論。再用“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與之對比,使人們更強烈地感到這個玲瓏剔透、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有巧奪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藝,自然引出下句的贊嘆語句。與第一自然段相照應,突出中心。
4.課文如此細致地介紹核舟這雕刻品的藝術形象,說明了什么?
說明雕刻家構思的_巧妙__,贊美他的_高超_技藝,也顯示出我國古代_工藝美術_ 的卓越成就。
四、課堂小結
1.概括主題
本文通過對我國明代的一件微雕作品——“核舟”的詳細介紹,贊揚了雕刻者王叔遠的高超技藝,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及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2.感悟
感悟一:明代王叔遠的技藝并非先天得來,而是后天努力的結果。我們的學習也是這樣,并沒有什么捷徑可走,只能靠自己的刻苦努力。
感悟二:一枚小小的桃核,可以表現(xiàn)“大蘇泛赤壁”的內(nèi)容,可見雕刻者非凡的想象力。藝術創(chuàng)作離不開想象。我們也可以在一件小事中,通過想象,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核舟記第一課時教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新課,教學新課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核舟記教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復習導入,合作探究,品味特色,課文小結,作業(yè)布置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核舟記第1課時教案及反思,共10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