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這兩首詩分別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特點?
梳理文章的文脈,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點
理解哲理的思考,學習作者質疑和求實精神。
感受作者表現(xiàn)的景趣、情趣、理趣融為一體之美。
1.找一找文中對于石鐘山之游的正面描寫并朗讀。
2.從表達方式上來說,這是——描寫,這段景物描寫是從哪幾個角度、用了哪些手法來寫的呢?
3.思考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特點?
4.大家有沒有覺得有小小的意外,我們說一般的景致都是和諧的、壯闊的、繽紛絢爛的,那為什么蘇軾描繪欣賞這樣的景致?
1. 石鐘山之游,背景是什么?具體一點,此時此刻的蘇軾以及和他一起出游的誰(蘇邁)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他們?yōu)楹稳ナ娚剑瑥奈闹械淖⒔饪梢钥吹剑?br/>2. 在文中我們有沒有看到蘇軾的挫折和痛苦?如果你是蘇軾,你此時是什么心緒,沒有一般人所有的悲傷,反而是出游?
3.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這是離別前的強顏歡笑,馬上要分別了,你在江西,我在河南,離得好遠,我假裝游興十足,帶長子出游,有沒有這種可能?我們看看在此前后他的狀態(tài):
所以我們看到蘇軾面對貶謫所表現(xiàn)出來的灑脫和豁達是偽裝的嗎?不像,反而是一種真性情。
1. 接下來我們問個更具體的問題,石鐘山之游選擇的時間是?
2. 那我不禁要問了,此行不是去考察石鐘山得名緣由的嗎?是白天去好還是晚上去好?
明確:不是,“至暮夜月明”的“至”字說明特意選擇晚上。
追問:那他為什么要晚上去,是晚上才到此處,只能晚上去嗎?
3. 為何非要選擇有月亮的夜晚去?這時具備白天沒有的哪種因素?
4. 這種場景和蘇軾的哪篇文章很像?于月夜,駕一條小船,行于江面上?
分析表格,完成出游緣起
1、對于兩者的說法,作者的態(tài)度如何?
2.蘇軾對酈道元和李渤對于石鐘山命名的說法的懷疑,意味著什么?意義何在?或者說這兩種說法是這次石鐘山之游的什么?
3.兩個人的說法成了這次出游的緣起,你認為蘇軾從何得知這兩種說法?結合課文和注釋。
1.蘇軾實地考察后認為石鐘山命名緣由是什么?
2.由此作者闡明了什么道理?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翻譯句子)反問句,用反詰的語氣來肯定凡事要親眼看到親耳聽到,不能根據(jù)主觀想象來判斷有無。俗話說的好,事實大于雄辯,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
1. 石鐘山之游,記游的目的是什么?找原文中的句子。
明確:“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币恍σ粐@,酈道元寫得太簡單了,我今天幫你補充完整,李渤也太淺陋了,似乎是在自欺欺人。這樣好像還看不出什么情趣理趣。
2. 對比和比較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我們比較一下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贝藘烧哂泻尾顒e?
明確:王安石更嚴肅,像老學者告誡后人要謹慎。蘇軾更隨意,在考察真相之余,毫不掩飾自己的情感。在一笑一嘆間,他的理趣和情趣就融合在了一起。“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真的很重要嗎?重要,但它是唯一的事情嗎?對于蘇軾而言可能并非如此。
活動二:探究王安石的”合”趣
我們通過游記的視角重新審視這篇文章,發(fā)現(xiàn)了蘇軾能欣賞非常景致的景趣,身處逆境依舊灑脫豁達的情趣以及充滿好奇心敢于質疑的理趣,三者融合交織構成了這篇敘議結合的《石鐘山記》。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2 *石鐘山記完整版ppt課件,共21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內容提示,學習任務,比較三文關注考察點,活動探究一,相同點,問題探討,聚焦夜景辨識理之趣,探究特點懂得趣之源,比較體裁尋找區(qū)別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9.2 *項脊軒志優(yōu)秀課件ppt,共45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賞析文章的語言特色,任務提示,任務設計,拓展延伸,參考譯文,賞析文章的手法和結構,品讀文章的感情,拓展延伸答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1 氓評優(yōu)課ppt課件,共22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比較人物形象,比較藝術手法,比較語言風格,探究悲劇根源,資料鏈接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