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重要文言文語法現象。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自讀自譯課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學能力。學習掌握本文敘述、描寫和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結合寫作背景,找岀二疑,理解三笑,徹悟主旨。
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本文了解蘇軾散文的特點及其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感受作者所闡發(fā)的“事須目見耳聞,不可臆斷有無”的人生哲理,培養(yǎng)學生勇于質疑和善于探究的科學精神。
游記,古代散文文體的一種,前人多把它歸入“雜記體”中,可敘事、寫景、狀物、抒發(fā)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
議論色彩的,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科學色彩的,酈道元的《三峽》;抒情色彩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 1037年—1101年)
善畫竹,論畫主張“神似”
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
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鐘惺評價道:“真窮理之言,所謂身到處不肯放過也?!闭埥Y合這句話來理解一下蘇軾夜游石鐘山的理由。
“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所以“人常疑之”
“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所以“余尤疑之”
1.研讀第一段,理解文本內容。酈道元、李渤對石鐘山得名由來各有什么說法?蘇軾為什么對酈道元的說法“人常疑之”,對李渤的說法“余尤疑之”?細讀文本,完成下表。
2.作者認為世人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名字由來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對前人不同做法的態(tài)度又是什么?
主要原因:沒有耳聞目見就主觀臆斷
主觀臆測、沒有實地考察
3.“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與上文哪些話呼應?這句話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蘇軾感慨“酈元之簡”“李渤之陋”,認為找到了石鐘山的得名由來。但有人認為蘇軾自己的觀點也未必完全正確,請分析文中蘇軾考察石鐘山的時間和結論,說說你的看法。
① 蘇軾選擇“暮夜月明”時進行考察,這個時間段不適合全面觀察,細致考察,結論未必可靠;蘇軾通過考察,探求石鐘山得名的由來,否定了李渤等人的說法,并據此提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一論斷,認為凡事都必須親眼看到、親耳聽到才能判斷它的有和無,這否定了間接經驗在人的認識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夠準確的。
② 蘇軾為了弄清石鐘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艱險,親身探訪,是難能可貴的。雖然由于種種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結論未必完全正確,但這種不迷信古人、不輕信舊說、不主觀臆斷的質疑精神和實地考察的探究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學習的。
在疑而求之的過程中,蘇軾有三次發(fā)笑,十分意味深長,請分析其意義。
1.“余固笑而不信也”
2. “因笑謂邁曰……”
3. “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文以載道”是中國古代為文的傳統(tǒng),閱讀《種樹郭橐駝傳》和《石鐘山記》,對比分析這兩篇文章分別闡發(fā)了什么之“道”,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哪些優(yōu)良的傳統(tǒng)。
① 圍繞著“養(yǎng)樹之術”和“養(yǎng)人之術”的類比展開,揭示了切合現實政治的“治世之道”;
① 通過重視直接經驗,不滿足于間接認識的,總結出屬于認識論方面的“致知之道”。
② 表現了作者對民生的關注和對治術的思考,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關注民生疾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② 表現了作者的質疑精神,體現了非??少F的求實的科學精神。
游山 寺僧扣石 笑而不信
酈 簡
李 陋
本文不止于記游,而是將議論和敘述相結合,在登山臨水的興致之中,始終縈繞著求真辨?zhèn)蔚闹既?。出游之因,乃疑前人之說,既析之以理,又驗之以實;父子出游,不避深夜舟小,親身探訪,終有所得;進而引申為事須“目見耳聞”,不可臆斷的道理。全文將情趣與理趣融為一體,由小事入,由深理出,其中體現的質疑和求實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評點,是古人品析詩文的常用方法。學習評點,既能培養(yǎng)細讀文章的能力,又能提高概括表達的水平,有助于研習古代詩文。試作評點,并與同學交流。
1.《石鐘山記》是一篇游記,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記。
是一篇帶有考辨性質的游記,除描寫所見景物外,還采取了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手法,反駁李渤的觀點,進一步補充事實證實酈道元的觀點。全文思路清楚,結構謹嚴,說理透辟,文筆流暢?!拔睦碜匀唬藨B(tài)橫生”,毫無斧鑿雕琢之痕。
2.文筆變幻多姿,毫不板滯,對兩處鳥叫和兩處水聲的描寫完全不同,兩處水聲的描寫也完全不同:
寫棲鶻是先點鳥名(“山上棲鶻”),再寫驚飛(“聞人聲亦驚起”),最后才寫其叫聲(“磔磔云霄間”);寫鸛鶴是先寫聲音(“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然后交代是鸛鶴在叫(“或曰此鸛鶴也”)。前面的水聲是“微波”與山下的“石穴罅”相擊而發(fā)出的,后面的水聲是“風水”與中流大石的竅穴相吞吐而發(fā)出的,這是聲源不同;前面的“噌如鐘鼓不絕”是一種洪大響亮的聲音,后面的“窾坎鏜……如樂作焉”是一種比較低而悠揚的聲音,這是音調和音量的不同;前面是先聞聲,后發(fā)現山下“石穴罅”,后面是先看見“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然后再寫“有窾坎鏜之聲”,寫的順序也不同。
(節(jié)選自俞樾《春在堂筆記》卷七)
東坡《石鐘山記》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鐘山者,皆以坡語為然。余親家翁彰雪琴待郎……駐江西最久,語余云:“湖口縣鐘山有二,一在城西,濱鄱陽湖,曰上鐘山;一在城東,臨大江,曰下鐘山,下鐘山即東坡作記處。然東坡謂山石與風水相吞吐,有聲如樂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風水相遭,皆有噌吰鏜鞳之聲,何獨茲山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則山下有洞門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瓏,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徑蜿蜒如龍,峭壁上皆枯蛤黏著,儼然鱗甲。潤中寬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層則昏黑不可辨。燭而登,其地平坦,
氣亦溫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積尺許。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復寬廣,可容三人坐。壁上鐫‘丹房’二字,且多小詩,語皆可喜。如云:‘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人世無人識?!衷疲骸№耆瞬蛔R,桃花春漲洞門關。’無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上鐘山亦中空。此兩山皆當以形論,不當以聲論。東坡當日,猶過其門而未入其室也?!?br/>請簡要分析彭雪琴批駁蘇軾對石鐘山命名看法的思路。
① 首先指出蘇軾認為石鐘山得名的原因是山石與風水相吞吐而發(fā)出的樂音;② 接著闡述這樣的樂音不是石鐘山獨有的,評論蘇軾的理由不充分;③ 進而基于自己的實地游覽指出石鐘山得名的原因是其形如鐘;④ 然后指出蘇軾從聲音角度對石鐘山得名原因的斷定是不當的;⑤ 最后揭示蘇軾沒能發(fā)現石鐘山真正得名原因的實質在于觀察不深入。
蘇軾為了弄清石鐘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艱險,親身探訪,是難能可貴的。雖然由于種種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結論未必完全正確,但這種不迷信古人、不輕信舊說、不主觀臆斷的質疑精神和實地考察的探究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學習的。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2 *石鐘山記圖片ppt課件,共3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紹,第一段,第二段,深夜泛舟江面,第三段,士大夫,漁工水師,言之不詳,知而不能言,考擊以求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2 *石鐘山記教案配套ppt課件,共21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走近蘇軾,歷史上的全才,一貶再貶的人生,寫作背景,讀準字音,焉兼詞于此,雖即使,概括這一段落的內容,酈道元,“水石相搏”說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2 *石鐘山記一等獎ppt課件,文件包含12《石鐘山記》PPTpptx、12《石鐘山記》教案docx、情趣與理趣_《石鐘山記》的記游及說理pdf、透過《石鐘山記》看蘇軾pdf、《石鐘山記》中_三笑_意味品讀pdf、關于《石鐘山記》中的_鶻_和_磔磔_pdf、《石鐘山記》的兩個注釋pdf、《石鐘山記》美點探尋pdf、談《石鐘山記》中的兩處邏輯錯誤pdf等9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67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