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難點:
一、寫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diào)任汝州(今屬河南)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的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今屬江西)任縣尉,途經(jīng)湖口縣,游覽了石鐘山,進行實地考察,為辨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寫了這篇文章。
二、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謚文忠。蘇軾才華橫溢,成就斐然,但仕途坎坷,一生遭受政治磨難。常被一貶再貶,因“烏臺詩案”幾乎丟掉性命。蘇軾常年貶官在外,任地方官期間,同情人民,注意興修水利、防災(zāi)、賑災(zāi)工作,為老百姓所敬仰。
蘇軾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詩作清新豪健,格調(diào)流暢,想象豐富,獨具風(fēng)格;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暢達(dá),文理自然;其詞突破前人局限,豪邁不羈,氣勢雄渾,想象豐富,才情奔放,開豪放一代詞風(fēng)。其散文《留侯論》《石鐘山記》《喜雨亭記》《前赤壁賦》《后赤壁賦》都是千古流傳的名篇。
三、常識積累
游記
古代游記作為古代散文文體的一種,前人多把它歸入“雜記體”。它是摹山范水、專門記游的文章,以描繪山川自然、風(fēng)景名勝為內(nèi)容,寫旅途的見聞和對大自然風(fēng)光之美的感受。游記可以分為很多種。以記錄行程為主的是記敘型游記;以抒發(fā)感情為主的是抒情型游記;以描繪景物、景觀為主的是寫景型游記;通過游記來說明一個道理的是說理型游記。
四、文言知識
【通假字】
南聲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濁模糊)
【詞類活用】
1.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名詞作狀語,乘船,坐船)
2.事不目見耳聞(名詞作狀語,用眼睛,親眼;用耳朵,親耳)
3.微風(fēng)鼓浪(名詞作動詞,激蕩、掀動)
4.而此獨以鐘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5.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使動用法,使……發(fā)出聲響)
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7.桴止響騰,余韻徐歇(形容詞作名詞,響聲,聲音)
8.大石側(cè)立千尺(名詞作狀語,在旁邊)
【古今異義】
1.自以為得其實
古義:其,那,指示代詞;實,事情真相,名詞。
今義:實際上,副詞。
2.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古義:往,到。
今義:適合,舒服。
3.空中而多竅
古義:中間是空的。
今義:天空中。
【文言句式】
1.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譯文: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
2.此世所以不傳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譯文: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緣故。
3.得雙石于潭上。
(狀語后置句,得雙石于潭上,即“于潭上得雙石”)
譯文: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
4.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狀語后置句,大聲發(fā)于水上,即“大聲于水上發(fā)”)
譯文:忽然從水上發(fā)出巨大的聲音。
5.古之人不余欺也!(賓語前置句,不余欺,即“不欺余”)
譯文:古代的人(稱這山為“石鐘山”)沒有欺騙我?。?br>6.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定語后置句,“之”為定語后置標(biāo)志,鏗然有聲之石)
譯文:敲擊后能發(fā)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有。
7.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省略句,省略介詞“于”)
譯文:士大夫終究不愿乘小船在夜里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
練習(xí)題:
1.下列詞語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彭蠡(lǐ)鼓桴(bā)鏗然(kēng)
B.磔磔(zhé)噌吰(chēng)石穴罅(xià)
C.窾坎(kuǎn)鸛鶴(huān)鏜鞳(tà)
D.涵澹(dàn)無射(shè)棲鶻(hú)
2.下列各項中加粗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臨,靠近;鼓,鼓動。
B.扣而聆之,南聲函胡扣,敲擊;聆,聽。
C.汝識之乎識,知道。
D.大石側(cè)立千尺側(cè),名詞用作狀語,在旁邊。
3.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南聲函胡B.至莫夜月明
C.汝識之乎D.悟言一室之內(nèi)
4.下列各句中與其他加粗的“而”字表示的關(guān)系不相同的一項是( )
A.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
B.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D.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5.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酈元以為下臨深潭B.空中而多竅
C.此世所以不傳也D.自以為得其實
6.下列句中加粗詞語的用法和例句中加粗詞語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例句: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A.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B.而此獨以鐘名
C.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D.大石側(cè)立千尺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B.此世所以不傳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D.此余之所得也
8.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鐘山記》中,蘇軾用一個定語后置句,認(rèn)為敲擊后能發(fā)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是這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鐘山記》中,蘇軾認(rèn)為石鐘山的得名由來在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除了酈道元記錄不詳細(xì)和漁工水師不能用文字記載以外,還在于“____________”。從而說明了實踐的重要性。
(3)《石鐘山記》中,蘇軾用一個略帶反問的疑問句指出“任何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只憑主觀臆斷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這樣做是不可取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鐘山記》中,作者用一個賓語前置句來表達(dá)自己知道石鐘山得名的原因后輕松愉快的心情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項,“鼓桴”的“桴”讀fú;C項,“鸛鶴”的“鸛”讀“guàn”;D項,“無射”的“射”讀yì。
2.答案:A
解析:A.“鼓:鼓動”錯誤,“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的意思是“石鐘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風(fēng)振動波浪”,所以“鼓”的意思是“振動,掀起”。故選A。
3.答案:C
解析:A項,“函胡”同“含糊”。B項,“莫”同“暮”。D項,“悟”同“晤”。
4.答案:D
解析:A.連詞,表轉(zhuǎn)折。B.連詞,表轉(zhuǎn)折。C.連詞,表轉(zhuǎn)折。D.連詞,表并列。故選D。
5.答案:A
解析:B項古義:中間是空的。今義:天空中;屬性詞,指通過無線電信號傳播而形成的。C項古義:特殊的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的結(jié)合,相當(dāng)于“……的原因”。今義: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D項古義:其,代詞,那;實,名詞,事情的真相。今義:副詞,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承上文,多含轉(zhuǎn)折意)。
6.答案:B
解析:B項中的“名”是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其他三項都是名詞作狀語,分別為“坐著船”“用眼睛”“在旁邊”。
7.答案:C
解析:C項為賓語前置句。其他三項均為判斷句。
8.答案:(1)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2)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3)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4)古之人不余欺也;
這是一份語文第一單元1(氓 離騷(節(jié)選))1.1 氓學(xué)案設(shè)計,共8頁。學(xué)案主要包含了課前導(dǎo)入,介紹《詩經(jīng)》,《詩經(jīng)·氓》,拓展延伸,課后檢測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9.2 *項脊軒志導(dǎo)學(xué)案,共9頁。學(xué)案主要包含了課前導(dǎo)入——文人與書齋,歸有光與“唐宋派”,《項脊軒志》,拓展閱讀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2 *石鐘山記學(xué)案,共4頁。學(xué)案主要包含了學(xué)習(xí)目標(biāo),學(xué)習(xí)重難點,學(xué)習(xí)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