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認知“燈籠”的民俗意義、文化價值。2.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分析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效果。3.體會作者對往昔生活和對家國天下所寄寓的復雜感情。
在電燈尚未出現(xiàn)和普及的時代,燈籠卻是人們?nèi)粘I畹谋仨毱?,是生活和情感的紐帶,記錄著親情,抒寫著繁華,以及對往昔歲月的懷念……
吳伯簫(1906—1982),原名熙成,當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書》《黑紅點》《北極星》《忘年》等文集。代表作有散文《南泥灣》《一壇血》《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我沒見過長城》等,這些作品以其真摯深厚的情感、樸實動人的描繪、嚴謹縝密的結構、清麗洗練的語言,贏得了廣大師生的喜愛。
本文選自《吳伯簫散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動。本文寫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說“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挑燈看劍”的典故源自辛棄疾,表達的是殺敵衛(wèi)國、抵御外辱的主題。作者說“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shù)燎原的一把烈火”,鮮明地表達了作者抗敵衛(wèi)國的感情。
爭訟 領域 斡旋 靜穆 思慕 悵惘鏘然 褪色 燎原 熙熙然 暖融融馬前卒 人情世故
【斡旋】【掌故】【思慕】【悵惘】【鏗然】【燎原】【爭訟】
歷史上的人物事跡、制度沿革等。
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惆悵迷惘;心里有事,沒精打采。
【靜穆】【褪色】【熙熙然】【垂珠聯(lián)瓏】【吹角連營】【斗方大字】【人情世故】【馬前卒】
懸掛、裝飾有連串珠玉寶石。形容宅第的奢華。
各個軍營里接連不斷地響起號角聲。
文中指一尺見方的大字。斗方,書畫所用的一尺見方的紙。
指為人處世的方法、道理和經(jīng)驗。
舊時指在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現(xiàn)用來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比喻某種情景、意識、本色等逐漸淡漠以至忘記。
1、文章為什么以“燈籠”為題?
2、寫了與“燈籠”相關的哪些事?
3、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燈籠”是文本的線索,作者正是通過描寫有關的燈籠的事件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①挑著燈籠接祖父②接過母親遞給的紗燈上下學③鄉(xiāng)俗還愿時,村口紅燈高照④跟著龍燈跑個半夜,伴著小燈入夢⑤族姊遠嫁,宅第紅燈高掛⑥在紗燈上描紅⑦由宮燈、唱詞聯(lián)想漢獻帝⑧聯(lián)想到“挑燈看劍的名將”,表達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愿
挑著燈籠,迎回祖父,長幼情篤;接過紗燈,上下燈學,母子情深。
跟著龍燈跑個半夜,伴著小燈入夢;進士第的官銜燈映照著褪色的朱門,是對歲月滄桑的感慨。
作者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來表現(xiàn)燈籠對自己乃至民族的意義,但第九、十自然段卻跳出回憶,而去寫了想象虛構的事件,作者這樣安排有何意義?“哎,壯……”作者為何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文本最后一段的意義是什么?請結合材料鏈接作簡要分析。
材料鏈接: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發(fā)動“九一八事變”,炮火不僅震碎了壯麗的祖國河山,也擊破無數(shù)文士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括吳伯蕭。然而,國民黨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這讓他十分憤懣,憂心如焚、怒火中燒。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堅持業(yè)余寫作,舒解一腔積郁。
他在這一時期的散文,常?;厥幹鴲蹏髁x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里,這一旋律也時常跳躍而出。
虛寫追慕古代名將挑燈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yè)績,是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鋪墊,作者借燈籠表達自己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自回憶中超脫出來,表達悲壯激越的家國情懷,表現(xiàn)出自己要同時代共呼吸的擔當精神。
語言特色 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既創(chuàng)設了感人的意境,又抒發(fā)了強烈的情感。
1、 自然,若是紗燈上的字是“尚書府”或“某某縣正堂”之類,懂得了意思,也會覺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純德堂的家用燈籠,可也未始勾不起愛好來。
回憶在紗燈上描宋體字。燈籠顯示著主人的地位和權勢。
2、連活活的太陽算著,一切亮光之中,我愛皎潔的月華,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來挑著照路的燈籠。
將“燈籠”的光與“太陽”的光、“月華”“繁星”的光相提并論,強調(diào)了“我”對燈籠的情有獨鐘。
3、真的,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wǎng)里擠著的就都是。
運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表達出“我”與燈籠結下的緣分之多,突出了“我”對燈籠的喜愛。
4、提起燈籠,就會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頭呵狗的聲音;就會想起龐大的晃蕩著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嚕嚕的私語;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須,同洪亮大方的談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邊社戲臺下想起鬧嚷嚷的觀眾,花生籃,冰糖葫蘆;臺上的小丑,花臉,《司馬懿探山》。
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連用五個“想起”,用概述的寫法,寫出了燈籠的緣結得很多,同時也可以看出作者對燈籠如數(shù)家珍,非常喜愛。
5、村犬遙遙向燈籠吠了,認得了是主人,近前來卻又大搖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時分。不是夜飯吃完,燈籠還在院子里亮著嗎?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是一輩子思慕著的。
“一輩子思慕”飽含著“我”和祖父間濃濃的親情。燈籠映照著長幼情篤。
6、母親給留著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親手接過了燈籠去后遞給自己的。為自己特別預備的那支小的紗燈,樣子也還清清楚楚記在心里。
燈籠承載著母子深情,飽含著母親的慈愛之情,所以“我”記得清清楚楚。燈籠宣照著母子情深。
7、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虛驚的時候,忽然發(fā)現(xiàn)星天下紅燈高照,總會以去村不遠而默默高興起來的吧。
對于在黑夜孤行的人,紅燈高照能慰藉他四面虛驚的心。燈籠慰藉著孤行客的心。
8、進士第的官銜燈該還有吧,垂珠聯(lián)瓏的朱門卻早已褪色了。
朱門褪色,表面寫族姊家華貴的朱門顏色變得暗淡了,不再鮮艷了,實際上是寫族姊家庭已漸衰敗。燈籠記錄著歲月的滄桑。
9、自然,若是紗燈上的字是“尚書府”或“某某縣正堂”之類,懂得了意思,也會覺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純德堂的家用燈籠,可也未始勾不起愛好來。
第1段敘寫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1.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避免在敘事過程中行文的單調(diào)、呆板。2.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3.引出下文對燈籠的回憶。
“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將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謀略,善騎射。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4年),淮西吳元濟反叛,朝廷出兵討伐,屢遭敗績。這時,李愬自求參戰(zhàn)。元和十一年(公元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吳元濟不備,突出奇兵,襲擊吳元濟的重地蔡州。此戰(zhàn)役為歷史上著名的奇襲戰(zhàn)例。
這里借用典故,寫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將以智慧和勇氣抗擊敵寇,保家衛(wèi)國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暗含著作者報國的信心和決心。
“胡人不敢南下牧馬”指的是蒙恬率軍反擊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黃河之濱,蒙恬率軍與匈奴騎兵開戰(zhàn),蒙恬的軍隊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1.線索清晰,層次分明。 本文作者以“燈籠”為線索,順著自己的思緒,具體記敘了記憶中與燈籠有關的一些事情。包括燈籠所承載的作者對祖父、母親的情感,與燈籠有關的鄉(xiāng)情民俗,以及現(xiàn)實社會中自己的一些感慨等,層層遞進,使燈籠在文章中所承載的作者賦予其的含義一層層地展示出來。
2.語言文白相間,善用詩詞典故。 本文語言文白相間,既富有雅致,又不會過于通俗。比如“唐明皇在東宮結繪彩為高五十尺的燈樓,遍懸珠玉金銀而風至鏘然的那種盛事太古遠了,恨無緣觀賞。金吾不禁的那元宵節(jié)張燈結彩,卻曾于太平豐年在幾處山城小縣里湊過熱鬧……”句中的“鏘然”“古遠”等詞的運用,使得文章耐人品讀。
而大量的詩詞典故的化用,也使文章的文學色彩更加濃厚。比如“最壯的是塞外點兵,吹角連營,夜深星闌時候,將軍在挑燈看劍”一句,就化用了宋朝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狀詞以寄之》里的詩句。
挑燈迎祖父回家,聽祖父講進京趕考的掌故母親接過紗燈,遞給消夜食品村口紅燈高照,慰藉孤行客進士弟官銜燈高照朱紅門,感悟歷史滄桑燈紗上描紅,承載傳統(tǒng)文化聯(lián)相愛國名將,做燈籠下馬前卒
這是一份語文八年級下冊4*燈籠備課課件ppt,共35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自讀指導,字音識記,詞語解釋,作者介紹,寫作背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研讀課文思考探究,精讀課文品味賞析,雙線并行,主旨歸納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八年級下冊燈籠備課ppt課件,共22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情感醇厚,思想廣大,行動篤定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燈籠完美版課件ppt,共28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燈謎會,節(jié)日歡慶,裝飾美化,為人處世的道理,燈籠宣照著母子情深,燈籠慰藉著孤行客的心,燈籠記錄著歲月的滄桑,憶燈籠,愛燈籠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