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原文摘錄】 《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余韻徐歇。
二、【學(xué)習(xí)目標(biāo)】1.掌握蘇軾和本課的有關(guān)文學(xué)常識;2.了解和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將議論/記敘/描寫/抒情,恰當(dāng)結(jié)合及將情/景/理渾然融合的寫法; 3.了解和體會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觀點和主張。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掌握重要文言文語法現(xiàn)象。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自讀自譯課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學(xué)能力。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結(jié)合寫作背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徹悟一旨。文化傳承與理解:學(xué)習(xí)本文了解蘇軾散文的特點及其嚴(yán)謹(jǐn)治學(xué)的態(tài)度。
三、【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父親蘇洵;其弟蘇轍。)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被公認(rèn)文學(xué)藝術(shù)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又與陸游并稱蘇陸;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F(xiàn)存詩2726首;詞398首,散文4800余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四、【拓展延伸】
石鐘山,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聯(lián)合國列為世界文化景觀。她像一座玲瓏剔透的天然美景聳立在鄱陽湖與長江交匯的江西九江市湖口縣雙鐘鎮(zhèn)。
自古有上下石鐘山之分,其南臨匡廬,北鎮(zhèn)長江,俯瞰鄱陽湖,煙波浩淼;眺望長江,白浪滔滔,江湖交匯,水分兩色,天然匯成了一幅壯觀奇妙的,天工造化,嘆為觀止。
石鐘山,海拔57米,全山面積為九萬平方米,是喀斯特熔巖,第四紀(jì)冰川遺跡,控江扼湖,為“八省通衢”集亭、臺、樓、閣、塔、榭、舫、廊等20多種古典建筑為一體,是典型的江南園林。聯(lián)合國專家稱石鐘山集風(fēng)光、古跡、名勝、園林于一身,堪稱世界之最。
石鐘山在歷史上使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場。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鐘山 寶鐘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學(xué)名流陶淵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陸 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臨覽勝,或提詩、攥文,以記勝抒懷。
譯文:《水經(jīng)》上說:“鄱陽湖的出口處有座石鐘山?!贬B道元認(rèn)為(這座山)的下面緊挨著深水潭,微風(fēng)鼓動波浪,水和石頭互相碰撞,發(fā)出的聲音像大鐘一樣。五、【詩文學(xué)習(xí)】
原文 《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譯文: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鐘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風(fēng)大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
原文 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譯文:到了唐朝李渤才開始尋訪它的遺留下來的蹤跡,在水潭邊上找到兩塊山石,敲一敲,聽聽它們的聲音,南邊的那塊山石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的那塊山石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繼續(xù))傳播,余音慢慢消失。
原文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余韻徐歇。
譯文:李渤自認(rèn)為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它。山石(被敲打時)發(fā)出聲音,到處都是這樣。可是惟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為什么呢?
原文 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之:石鐘山命名的真正的原因
譯文:元豐元年六月初九日,我從齊安乘船出發(fā)到臨汝去,(我的)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府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縣,因而能夠看一看人們所說的(名叫)石鐘的山。
原文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譯文:寺院里的和尚叫一個小孩拿著斧頭,在雜亂的石頭中間選擇其中一兩處敲擊它,發(fā)出硿硿的聲音,我仍舊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獨自和蘇邁乘著小船,劃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原文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原文 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譯文:我正心驚害怕想要回去(的時候),卻(聽到)巨大的聲音從水面上傳來,噌吰噌吰地響著像(擊)鐘(敲)鼓一樣連續(xù)不斷。
原文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
譯文: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觀察它,原來山下面都是石洞和裂縫,不知道它們有多深,細(xì)小的波浪涌進(jìn)洞穴和裂縫,波浪激蕩便產(chǎn)生這種聲音。
原文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譯文:于是(我)笑著對蘇邁說:“你記得這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窽坎鏜鞳的聲音,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時的人(稱這座山為石鐘山)沒有欺騙我啊!”
原文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窽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譯文:凡事不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憑主觀猜測來判斷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嗎? 酈道元看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說得不夠詳細(xì)。
原文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詳;
譯文:(那些)讀書做官的人終究不愿駕小船在夜晚停泊在陡峭的山崖下面,所以沒有人能夠了解(石鐘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原文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譯文:(至于那些)漁夫(和)船工,即使知道(這些)卻(又)不能用文字表達(dá)。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緣故。
原文 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
譯文:可是(那些)知識淺薄的人,竟用斧頭敲打(山石)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還)自以為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記下這件事,概嘆酈道元(說法)的簡略,并且嘲笑李渤(見識)的淺陋啊。
原文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空中而多竅自以為得其實
古:往,到。今:適合,舒服。
古:中間是空的。今:天空中。
古:兩個詞連用。其,那,指示代詞。實,事情真相,名詞。今:一個詞。義為“實質(zhì)上”。
⑴微風(fēng)鼓浪:鼓,吹起,名詞作動詞。 ⑵余自臨安舟行適臨汝:舟,乘船,名詞作狀語。⑶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目,親眼;耳,親耳,名詞作狀語。 ⑷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鳴,使鳴,動詞的使動用法。
自以為得之矣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崆崆焉 微波入焉
(相當(dāng)于“然” 形容詞詞尾)
(兼詞,“于是” 即“到那里”)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 始舍于其址 是說也,人常疑之 所在皆是也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使人遺趙王書
(這樣。代詞)
賓語前置這些句子在結(jié)構(gòu)上有如下特點: 名詞(形容詞)+否定詞+動詞+代詞 主 語 謂語 賓語 注意:古漢語否定句,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規(guī)律: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南聲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重濁而模糊。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扣=叩,敲擊。 至莫夜月明:莫=暮,晚上。汝識之乎:識=志,記住。
人教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下冊課文《茶館》,完整版PPT課件免費下載,優(yōu)秀PPT背景圖搭配,精美的免費ppt模板,輕松備課,歡迎免費下載使用。
人教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下冊課文《邊城》,完整版PPT課件免費下載,優(yōu)秀PPT背景圖搭配,精美的免費ppt模板,輕松備課,歡迎免費下載使用。
人教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下冊課文《登快閣》,完整版PPT課件免費下載,優(yōu)秀PPT背景圖搭配,精美的免費ppt模板,輕松備課,歡迎免費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