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時間的腳印精品課件ppt,文件包含8時間的腳印pptx、8時間的腳印docx、8時間的腳印教案docx、貴州龍化石素材1mp4等4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29頁, 歡迎下載使用。
同學們,時間看不見也摸不著,日常生活中,我們通過鐘表、日歷等來掌握時間,你還從哪里看到過時間的流逝? ……
時間還把腳印留在了許多我們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隱藏著不僅僅是時間的腳印,還有無數(shù)的寶藏……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品味語言,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寫法,可適當?shù)姆e累或仿寫。 3.激發(fā)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培養(yǎng)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習慣。
陶世龍(1929—),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中國著名的科普作家。 1949年開始寫作普及地質礦物知識的文章,之后,陸續(xù)發(fā)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數(shù)百篇,部分結集《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出版。被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1.利用工具書、對照文下注釋,結合語境,掃清閱讀障礙。 2.熟知文章內容,劃分結構層次。
撣( ) 山麓( ) 溝壑( )蹤跡: 裝置:粗糙: 腐蝕( ):沙礫( ):龜( )裂:帷( )幕:??菔癄€:
裂開許多縫子;呈現(xiàn)出許多裂紋。
懸掛起來用于遮擋的幕。
通過化學作用,使物體逐漸消損破壞。
海水枯干,石頭粉碎。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
2.找出全文中的獨句段有幾段?分別是哪些段落?
9段(1、5、7、11、13、18、22、24、27)
3.這些獨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并思考這些句段的具體作用是怎樣的?
1.速讀課文,標記段號。
1)“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5) 2)“真的有‘??菔癄€’的時候。”(7) 3)“經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保?8)
承上啟下,引出說明對象,即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引出下文,說明巖石“毀滅”的過程。
總結了巖石“毀滅”之后再度“新生”的過程。
4)“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保?2) 5)“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保?4) 6)“化石是歷史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保?7)
承上啟下:總結有關巖石自身解體與新生的內容,引起下文對巖石保存更多歷史痕跡的說明。
總結上文:巖石可以記錄地殼的活動。
承上,凸顯化石的作用;啟下,進一步說明化石是怎樣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的。
第一部分(1-4): 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具體說明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第三部分(30-31): 指出讀懂巖石記錄時間的意義。
1.文章以“時間的腳印”為題,有何作用?
標題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抽象的時間具體化、形象化,說明了時間在世間留下了蹤跡。題目生動形象,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激發(fā)讀者的探究欲望。
2.開頭引用高士其的小詩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把時間擬人化,與主題照應;另一方面,通過引用,由生活時間引入地質時間,更切合讀者生活實際,吸引讀者。
3.第四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容,是否偏離主旨?為什么?
不偏離主旨,因為寫“銅壺滴漏”的計時方法說明時間是可以被記錄的,為下文說明巖石可以記錄時間提供了有力的輔證。
4.你能根據(jù)書上的有關內容概述“石爛”到“新生”的過程嗎?
提示一:讀第7-18段。
(碎石,沙礫,泥土)—
重壓和膠結形成新的巖石
提示二:巖石經受著陽光、霜雪、風沙、空氣、水流、生物和人類的“攻擊”。
5.人類是怎樣根據(jù)巖石來判斷時間的?
提示一:讀第19-21段。
提示二:可從巖層厚度、排列順序、地殼運動等方面去思考。
巖層厚度:1米厚(大約3000—10000年)排列順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殼運動:平臥的巖層變得歪斜甚至直立
6.巖石是怎樣保存歷史痕跡的?
提示一:讀第22-26段。
提示二:可從巖石結構、石頭顏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慮。
巖石結構——反映地殼的活動石頭顏色——反映遠古的氣候生物化石——反映歷史的發(fā)展
7.人類是怎樣根據(jù)巖石來認識地球的發(fā)展歷史的?
提示一:讀第27-29段。
提示二: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葉蟲化石—“寒武紀”—海洋寬廣
高大樹木化石—“石炭紀”—溫暖潮濕
長毛獸化石—“第四紀”—氣候寒冷
8.人類了解巖石的變化有什么好處?
提示:讀第30-31段。
總結全文,說明巖石記錄時間的意義,在于幫助人們認識地球的發(fā)展過程,增長知識;還在于幫助我們找尋地下的寶藏,為人類造福。
9.文章結尾段有何作用?
10.品味語言
(1)“根據(jù)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1米厚的巖石?!敝械摹按蠹s”能否刪去?為什么?
不能。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具有確定性。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科學,數(shù)據(jù)有多精確,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xiàn)了作者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
(2)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
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地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
(3)“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地殼的活動。”句中的“死”應該如何理解?
“死”指巖石是不能動的,不能動的巖石卻可記錄地殼的“活動”,突出巖石這一奇特的功能。
【小貼士】 科學小品文用文學筆法來寫,于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為一體,使讀者在文學欣賞中獲得科學知識。文筆的生動性是科學小品文區(qū)別一般說明文的主要標志,在具體的文中會表現(xiàn)為運用記敘和描寫的表達方式,善于穿插趣聞,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由于科學小品文不是為專業(yè)科研服務的,它以普及科學知識為己任,所以它的語言必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指出下列段落使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2)第27、28自然段:
運用舉例子、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列舉人類因建設鐵路而炸毀山頭的事例,具體地說明了人類對巖石的破壞作用。將人對巖石的破壞速度與地質作用的速度進行比較,突出了人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不容忽視。
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列舉“海洋生物三葉蟲化石”等例子,具體有力地說明了化石能“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
1.抽象的名詞形象化,陌生的形象熟悉化,熟悉的形象趣味化 。從修辭上,就是巧用比喻、擬人等手法。例如, “時間的腳印”這個標題就用擬人將時間形象化了,“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呢?”運用設問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仿佛巖石是記錄員似的。這是抽象的名詞形象化。再如,說冰河對巖石的破壞,“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冰河移動是形象的,但是陌生,喻體則很熟悉,一聯(lián)想,就產生實實在在的感覺了。這是陌生的形象熟悉化。又如,“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這類擬人句頗有趣味。
2.常用人稱代詞“你”“我們”,話語親切。 例如, “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礫巖中包含著從前的鵝卵石。”仿佛作者把讀者領到現(xiàn)場講解一樣。文中說的“我們”,把作者與讀者合為一體?!霸僮屑毲魄啤?, 顯然省略了主語“你”,話語也很親切。
本文通過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以及認識這一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說明了自然界的一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在改變著,人類社會也一樣。因此我們應該具有探索精神,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去讀懂大自然的記錄,造福人類 。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8* 蒲柳人家(節(jié)選)精品說課課件ppt,文件包含蒲柳人家全文閱讀docx、8蒲柳人家節(jié)選pptx、導學案學生版doc、導學案教師版doc、教案docx、說課稿doc、蒲柳人家片段mp3等7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39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八年級下冊時間的腳印完美版說課ppt課件,文件包含8時間的腳印pptx、8《時間的腳印》說課稿doc、8《時間的腳印》導學案docx、8《時間的腳印》PPT配套教案doc、時間的腳印mp3、貴州龍化石素材1mp4等6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23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土地的誓言完整版說課ppt課件,文件包含8《土地的誓言》pptx、8土地的誓言PPT配套教案doc、8《土地的誓言》說課稿doc、8土地的誓言導學案docx、土地的誓言doc、土地的誓言mp3、殷秀梅程志-松花江上mp3等7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36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