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兩位文章大家對《石鐘山記》的評價,說一說,兩位評價者說的什么意思。
諸記中特出者。 ——清 方苞坡公第一首記文?!?劉大櫆
文章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文中哪些語句提示了全文的內(nèi)容?
主要內(nèi)容: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是說也,人常疑之。(第1段)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第1段)
文章的每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第1段提出石鐘山得名的由來的兩種說法,以及對這兩種說法的懷疑。第2段記敘實地考察石鐘山,得以探明其名由來的經(jīng)過。第3段寫探明石鐘山得名的由來的感想,表明寫作意圖。
作者以“疑──察──結(jié)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邏輯嚴密,渾然一體。
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特殊句式。然后在這個基礎上,每組翻譯一個自然段。
古:往,到。今:適合,舒服。
古:中間是空的。今:天空中。
古:兩個詞連用。其,那,指示代詞。 實,事情真相,名詞。今:一個詞。 義為“實質(zhì)上”。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
鼓,吹起,名詞作動詞。
舟,乘船,名詞作狀語。
目,親眼;耳,親耳,名詞作狀語。
鳴,使鳴,動詞的使動用法。
自自以為得之矣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兼詞,“于是” 即“到那里”)
(相當于“然” 形容詞詞尾)
遺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 使人遺趙王書
始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 始舍于其址
是是說也,人常疑之所在皆是也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函胡=含糊,重濁而模糊。
小組合作,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順序和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翻譯以前學過的句子,注意句式特點。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忌不自信。
【特殊句式】之定語后置句這些句子在結(jié)構(gòu)上有如下特點:中心詞+之+定語+者。這可以看作古漢語定語后置句式的標準格式?!咎厥饩涫健恐e語前置句這些句子在結(jié)構(gòu)上有如下特點:名詞(形容詞)+否定詞+動詞+代詞 注意:古漢語否定句,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
每組翻譯一個自然段,上臺展示。
本文第一段,作者一“嘆”一“笑”,有什么深刻含意?
酈道元是經(jīng)過實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詳”,所以使人有“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之疑,這是可嘆的;李渤“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的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談。
作者認為世人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名字由來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對前人不同做法的態(tài)度又是什么?
主要原因:沒有耳聞目見就主觀臆斷。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與上文哪些話呼應?這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至暮夜月明……或曰此鸛鶴也?!北憩F(xiàn)了作者凡事要強調(diào)實地考察,不盲從的思想感情。
作為游記,蘇軾對夜游石鐘山情景的描寫很有特色,請列舉兩例,簡要說明其運用的表達技巧。
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和以動襯靜的手法,把大石、棲鶻、水波的形態(tài)和聲音描繪得形象逼真。運用了“磔磔”“噌吰”“窾坎鏜鞳”等擬聲詞,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且所用擬聲詞都是聯(lián)綿詞,韻律和諧。
結(jié)構(gòu)獨特。全文夾敘夾議又不同于一般游記,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jié)。作者以“疑──察──結(jié)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邏輯嚴密,渾然一體。行文曲折。行文富于曲折變化,是此文的一個突出特色。文中寫對舊說之疑共有三次,不僅每次寫法不同,即便在同一次中,文筆也有曲折。
修飾巧妙。文章以生動的比喻,形象的擬人,貼切的擬聲詞,對所見所聞作了繪聲繪形的描寫,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意境。語言靈活。文章語言靈活暢達,變化多姿,很有特色。對兩處鳥叫和水聲的描寫完全不同。
蘇軾自己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了石鐘山得名的由來,認為這證明了“古之人不余欺也”,為什么?請分析他這一論斷內(nèi)在的邏輯思路。
因為古書上記載:“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边@是古人描述的鐘聲的特點,也是人們對鐘聲的共識,是認識的前提。蘇軾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并且兩者相應,“如樂作焉”,這表現(xiàn)了水聲如鐘,符合人們對鐘聲的共識,所以,石鐘山應是以聲得名。這與古人酈道元的說法“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相合,所以說,“古之人不余欺也”。
蘇軾感慨“酈元之簡”“李渤之陋”,有人認為蘇軾自己的觀點也未必完全正確,請分析文中蘇軾考察石鐘山的時間和結(jié)論,說說你的看法。
蘇軾選擇“暮夜月明”時進行考察,這個時間段不適合全面觀察,細致考察,結(jié)論未必可靠;蘇軾通過考察,探求石鐘山得名的由來,否定了李渤等人的說法,并據(jù)此提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一論斷,認為凡事都必須親眼看到、親耳聽到才能判斷它的有和無,這否定了間接經(jīng)驗在人的認識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夠準確的。
《春在堂筆記》卷七 俞樾東坡《石鐘山記》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鐘山者,皆以坡語為然。余親家翁彭雪琴侍郎……駐江西最久,語余云:“湖口縣鐘山有二,一在城西,濱鄱陽湖,曰上鐘山;一在城東,臨大江,曰下鐘山,下鐘山即東坡作記處。然東坡謂山石與風水相吞吐,有聲如樂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風水相遭,皆有噌呔鏜韉之聲,何獨茲山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則山下有洞門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瓏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徑蜿蜒如龍,峭壁上皆枯蛤黏著,儼然鱗甲。洞中寬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層則昏黑不可辨。燭而登,其地平坦,氣亦溫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積尺許。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復寬廣,可容三人坐。壁上鐫‘丹房’二字,且多小詩,語皆可喜。如云:‘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人世無人識?!衷疲骸№耆瞬蛔R,桃花春漲洞門關。’無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上鐘山亦中空。此兩山皆當以形論,不當以聲論。東坡當日,猶過其門而未入其室也。”(有刪改)
閱讀下面的文章,試概括本文觀點。
在作者看來,蘇軾考察石鐘山,以為其得名是因風水相吞吐而為聲,這也沒有探察到問題的根本。蘇軾笑李渤考證石鐘山命名的方式太粗糙,而作者認為蘇軾與李渤犯了類似錯誤。

相關課件

選擇性必修 下冊12 *石鐘山記評課ppt課件:

這是一份選擇性必修 下冊12 *石鐘山記評課ppt課件

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2 *石鐘山記教學課件ppt: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2 *石鐘山記教學課件ppt,共52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石鐘山記,文本理解,一詞多義,定語后置,學霸筆記學霸總結(jié),學案答疑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2020-2021學年12 *石鐘山記圖文課件ppt:

這是一份2020-2021學年12 *石鐘山記圖文課件ppt,共1頁。

英語朗讀寶

相關課件 更多

語文選擇性必修 下冊12 *石鐘山記多媒體教學ppt課件

語文選擇性必修 下冊12 *石鐘山記多媒體教學ppt課件

2020-2021學年12 *石鐘山記圖片ppt課件

2020-2021學年12 *石鐘山記圖片ppt課件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2 *石鐘山記示范課課件ppt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2 *石鐘山記示范課課件ppt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2 *石鐘山記教課內(nèi)容ppt課件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2 *石鐘山記教課內(nèi)容ppt課件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電子課本

12* 石鐘山記

版本: 人教統(tǒng)編版

年級: 選擇性必修 下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