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在選材上有什么特點?
① 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項脊軒的興廢變遷,一條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在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過對項脊軒前后變化的記述,寫出了對它的親切感情,也寫出了對親人的深沉懷念。② 在選材上,作者善于從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瑣事,用典型的細節(jié)和場面加以表述。無論寫景、敘事或抒情,看似信手拈來,散漫無章,但實際上都與項脊軒息息相關,由狀物而懷人而抒情,三者融為一體,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2.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過渡句,請簡要概括文中寫了哪些可喜的事和可悲的事。
喜:① 修葺南閣子;② 祖母關心與鼓勵“我”;③ 母親慈愛;④ 夫妻情深。悲:① 老屋破舊;② 伯父、叔父們分家;③ 母親去世;④ 作者功名未就;⑤ 妻子亡故;⑥ 項脊軒失火。
3.作者筆下的小軒與所抒發(fā)的感情之間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在本文中,作者并沒有把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濃厚的思親之情以及沉郁的內心傷痛直接說出來,而是用項脊軒這條明線將人、事、景都串聯(lián)起來,通過對項脊軒前后變化的記述來表現(xiàn)作者的悲喜之情。這種表現(xiàn)方法就是托物寄情。第一,小軒牽系著歸家的幾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別是對妻子“時至軒中”的敘述,抒發(fā)了對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第二,小軒牽系著作者自己和家族的許多事,小軒的變遷,反映了家族命運的變化,暗示著家道的衰敗。第三,修葺小軒,反映了作者學業(yè)上的勤奮,暗示并反襯出他的不得志;小軒是他喜悅與悲哀、希望與夢想的見證。此文處處寫小軒,實際上處處在寫作者的感情,小軒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個綰結,成為抒發(fā)作者內心感受的一個觸發(fā)點。
4. 《項脊軒志》中“余既為此志”以下部分是作者若干年后補寫的。想一想,作者補寫的這兩段有什么作用,與前文相比,最后一段在表達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點。
① 作者若干年后重讀舊文,想起妻子嫁給自己,給自己帶來的喜悅,以及后來妻死室壞帶給自己的傷痛,于是補寫了項脊軒在妻死前后的變化,進一步抒發(fā)物是人非的滄桑之悲和難以排遣的苦悶之情,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寄托寂寥之感。這兩段文字筆調內斂,語氣平靜,“以樂景襯悲情”,用婚后歡樂的生活細節(jié)反襯現(xiàn)在的傷感,尤其是“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然自后”等一組時間短語,更寄寓了作者無限的感慨。② 文末寫亡妻手植的枇杷樹現(xiàn)已“亭亭如蓋”,含蓄地用景語結束全篇。句中“死之年”與“今”,形成今昔對比,暗寓“今不如昔”的人生感慨,引發(fā)讀者的共鳴。
5.最后兩段是作者在多年之后補記的,有人認為可以刪去,你覺得呢?請陳述理由。
不可以刪去。寫這部分“補記”,作者并不是為了使文章完美,而是為了抒發(fā)對亡妻的懷念。因原文寫了對祖母、母親的懷念,那么若干年后把亡妻也寫到里面,是情之必然,順理成章。然而,客觀上講,加上了“補記”部分,才使《項脊軒志》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前面交代的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懷念親人的傷感,二是讀書做官的志向,很明顯言志重于抒情?,F(xiàn)在加上“補記”,像在天平上加了一個重重的砝碼,使文章向著記人抒情的方向傾斜了。在讀者心中,《項脊軒志》記述作者發(fā)憤苦讀、成就功名的心志淡化了,而文中所寫的對祖母、對母親、對妻子的懷念之情卻使人深深感動。而且補記部分與前一部分雖然作于不同時期,但都是圍繞項脊軒與家庭生活瑣事展開的,抒發(fā)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調一致,情感貫通,因而不可刪去。
1.解釋下列句中加色的詞。① 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勝:② 大母過余曰 過:③ 其制稍異于前 制:④ 吾妻來歸 歸:⑤ 以手闔門 闔:
答案:①美好的景致 ②看望 ③形制,規(guī)制 ④女子出嫁 ⑤關閉
2.下列各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臣以險釁,夙遭閔兇?、?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④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常在床蓐 ⑥ 乃瞻衡宇?、?四十有四?、?景翳翳以將入?、?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⑥⑧C. ②③⑦⑧ D. ③⑤⑥⑨
答案:C解析:②“ 閔”同“憫”,憂患、兇喪。③“ 零丁”同“伶仃”,孤獨的樣子。⑤“ 蓐”同“褥”,草墊子。⑥“ 衡”同“橫”,橫木。⑦“ 有”同“又”,表示整數(shù)之外再加零數(shù)。⑧“ 景”同“影”,日光。
3.下列句中加色的詞全都屬于古今異義詞的一項是 ( ?。?臣侍湯藥 ② 舉臣秀才?、?庶劉僥幸 ④ 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⑤ 臣欲奉詔奔馳⑥ 吾從板外相為應答 ⑦ 則告訴不許?、?豈敢盤桓 ⑨ 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⑨C.②⑤⑦⑨ D.①④⑦⑧
答案:C 解析:解析:古今異義詞:①“湯藥”,古義:飲湯服藥。今義:湯劑的通稱。②“秀才”,古義:漢代所設選拔人才的一種科目,推舉優(yōu)秀人才。晉時仍保留此制。與科舉考試的“秀才”不同。今義:明清兩代生員的通稱;泛指讀書人。④“方丈”,古義:一丈見方。今義:佛寺或道觀中住持住的房間;寺院的住持。⑤“奔馳”,古義:奔走效勞,這里指赴京就職。今義:(車、馬等)迅速地跑。⑦“告訴”,古義:申訴(苦衷)。今義:說給人,使人知道。⑨“往往”,古義:到處。今義:表示根據以往的經驗,某種情況在一定條件下時常存在或經常發(fā)生。古今義相同的詞:③“僥幸”,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災害。⑥“應答”,回答。⑧“盤桓”,猶疑不決的樣子。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〢.而劉夙嬰疾病 客逾庖而宴B.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室西連于中閨C. 謹拜表以聞 垣墻周庭,以當南日D.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 兒之成,則可待乎
答案:C 解析:A. 而:連詞,表轉折/ 連詞,表順承。B. 于:介詞,比/ 介詞,和。C. 以:連詞,表目的,來。D. 之:助詞,的/ 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5.下列句中加色詞詞類活用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〢. 則劉病日篤 內外多置小門墻B. 臣具以表聞 德合一君C. 猥以微賤 長余佩之陸離D. 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借書滿架
答案:C 解析:解析:A. 均為名詞作狀語。日,一天天地;內外,在里面,在外面。B. 均為動詞的使動用法。聞,使……知道;合,使……滿意。C. 微賤,形容詞用作名詞,卑微低賤的身份;長,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加長。D. 均為形容詞用作動詞,遠,遠離;滿,裝滿。
6.下列各項中的句子與例句句式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 ?。├洌憾鴦①韹爰膊. 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明月半墻B. 則告訴不許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C. 急于星火 不拘于時,學于余
答案:B 解析:例句為被動句。A. 判斷句/ 省略句;B. 兩句均為被動句;C. 狀語后置句/ 被動句;D. 賓語前置句/ 狀語后置句。
7.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〢.“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制度,用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B.“秀才”,原指優(yōu)秀之才,始見于《管子·小匡》;漢時與孝廉并為科舉考試的科目名,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稱“茂才”;唐宋間凡應科舉者皆稱秀才;后專用以稱府、州、縣學的生員為秀才。C.“先妣”,過世的母親。古時稱已去世的母親為“妣”,稱已去世的父親為“考”。成語“如喪考妣”中“考妣”就是此意。D.“束發(fā)”,清朝以前漢族男孩成童時束發(fā)為髻,因用以指代成童,可以學習各種技藝了?!笆l(fā)”與“及笄”都指15 歲。
答案:B 解析:“漢時與孝廉并為科舉考試的科目名”錯,漢代并無科舉考試。正確說法為漢時開始與孝廉并為舉士的科目名”。
8.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 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2)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3)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答案:我很長時間生病臥床,閑極無聊,就派人再次修繕南閣子,形制跟過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邊,不常住在這里。
答案:我稍稍修補了一下,使它不從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開了四扇窗子,四周圍繞院子砌上墻,用(北墻)對著南邊射來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內),經日光反射,室內才明亮起來。
答案:東家的狗(聽到西家的聲音)就對著西家叫,客人越過廚房去吃飯,雞在廳堂里棲息。庭院中開始是籬笆隔開,不久后又砌成了墻,一共變了兩次。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2 離騷(節(jié)選)教學課件ppt,共29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重要字音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第一單元1(氓 離騷(節(jié)選))1.1 氓教學ppt課件,共19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重要字音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人教統(tǒng)編版9.2 *項脊軒志教學課件ppt,共3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掃除生字,閱讀思考,文言文數(shù)字表示方式,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偏過看望經過過錯,得到獲得能夠,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