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作者敢于懷疑,析之以理,驗之以實。學(xué)習(xí)作者質(zhì)疑和求實的精神。2.學(xué)習(xí)本文將情趣與理趣融為一體,由小事入、由深理出的方法。3.體會作者瀟灑隨性而自有法度的風(fēng)格。4.掌握文學(xué)文化常識。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學(xué)家、書法家。嘉祐二年(1057年),進(jìn)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學(xué)士、侍讀學(xué)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yáng)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評價:“蘇軾是全才式的藝術(shù)巨匠?!弊髌酚小稏|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
蘇軾(1037—1101)
蘇邁(1059—1119),字維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蘇軾長子,生母為蘇軾的第一位妻子王弗。嘗為酸棗尉(《蘇軾文集》卷六八《書邁詩》)。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tuán)練副使調(diào)任汝州(現(xiàn)河南臨汝)團(tuán)練副使時,順便送他的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任縣尉,途經(jīng)湖口,游覽了石鐘山,進(jìn)行實地考察,為辨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寫了這篇文章。
楊慎《三蘇文范》卷十四:“通篇討山水之幽勝,而中較李渤、寺僧、酈元之簡陋,又辨出周景王、魏莊子之鐘音。其轉(zhuǎn)折處,以人之疑起己之疑,至見中流大石,始釋己之疑,故此記遂為絕調(diào)?!?br/>夯實基礎(chǔ) 文學(xué)知識
游記,指記述游覽經(jīng)歷的文章。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xué)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豐樂亭記》、袁宏道的《滿井游記》
記承天寺夜游⑴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⑵,解衣欲睡,月色入戶⑶,欣然起行⑷。念無與為樂者⑸,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⑹。懷民亦未寢⑺,相與步于中庭⑻。庭下如積水空明⑼,水中藻荇交橫⑽,蓋竹柏影也⑾。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⑿。
夯實基礎(chǔ) 文化常識
1.《水經(jīng)》是中國第一部記述 的專著。著者和成書年代歷來說法不一,爭議頗多。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dāng)簡略,缺乏系統(tǒng)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jīng)地區(qū)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xì)、具體?!端?jīng)注》則是 在《水經(jīng)》基礎(chǔ)上擴(kuò)充撰成,記載的河流水道1252條,達(dá)三十萬余字,共40卷。全文超過《水經(jīng)》20余倍。2.彭蠡: 湖的別稱。3.磬(qìng):古代 ,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4.桴(fú)止響騰: 。5.縣尉:官名.(相當(dāng)于公安局局長),秦、漢制度,與縣丞同為縣令 ,掌治安捕盜之事。一般大縣二人,小縣一人。6.團(tuán)練副使:官名。唐朝始置,為團(tuán)練(地方自衛(wèi)隊)守捉使(全稱)副職。五代沿置,后周世宗顯德五年(9S8),定為準(zhǔn)從六品。宋朝常用以安置貶降官員, 無職掌, 哲宗元佑(1086—1094)中定為從八品。7.鶻(hú):老鷹。鶻,鷹的一種。8.周景王之無射也:《國語》記載,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鑄成“無射” 。9.魏莊子之歌鐘也:古 器。10.以斧斤考擊而求之:斧刃縱向,伐木者用之,其形與刀同;斤刃 向,斫木者用之,其形與鋤同。11.漁工水師:漁人(和) 。
石鐘山記 《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dāng)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初步感知 疏通詞句
石鐘山1記酈道元 《水經(jīng)》云:“彭蠡2之口有石鐘山焉?!贬B元3以為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4浪,水石相搏5,聲如洪鐘6。是說7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8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9始訪其遺蹤10,
1.石鐘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有南、北二山,在縣城南邊的叫上鐘山,在縣城北邊的叫下鐘山。得名由來:“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苯袢私?jīng)過考察,認(rèn)為石鐘山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具有鐘之“聲”,又具有鐘之“形”。2.彭蠡:鄱陽湖的別稱。3.酈元:即酈道元,《水經(jīng)注》的作者。4.鼓:激蕩,掀動。5.搏: 擊,拍。6.洪鐘:大鐘。7.是說:這個說法。8.磬(qìng):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9.李渤:唐朝洛陽人,寫過一篇《辨石鐘山記》。10.遺蹤:舊址,陳跡。這里指所在地。
《水經(jīng)》說:“鄱陽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鐘山”酈道元認(rèn)為石鐘山下面對著深潭,微風(fēng)吹動波浪,水拍打石,聲音像大鐘。這個說法,人們常懷疑。如果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fēng)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響,何況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訪求石鐘山的舊址。
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11,北音清越12,桴止響騰13,余韻徐歇14。自以為得之15矣。然是說也,余尤16疑之。石之鏗然17有聲者,所在皆是18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11.南聲函胡: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函胡,通“含糊”。12.北音清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悠揚(yáng)。越,高揚(yáng)。13.桴(fú)止響騰: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騰,傳播。14.余韻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韻,這里指聲音。徐,慢。15.得之:找到了這個(原因)。之,指石鐘山命名的原因。16.尤:更加。17.鏗(kēng)然:敲擊金石所發(fā)出的響亮的聲音。18.所在皆是:到處都(是)這樣。是,這樣。
在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敲聽聽,南邊的重濁而模糊,北邊的清脆而響亮,像鼓槌停了敲聲音還傳播,余音慢慢地消失。自認(rèn)為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但這個說法,我更懷疑。敲擊后能發(fā)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為什么呢?
元豐19七年六月丁丑20,余自齊安21舟行適臨汝22,而長子邁將赴23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24,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25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26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
19.元豐:宋神宗的年號。20.六月丁丑:這里指農(nóng)歷六月初九。21.齊安:今湖北黃州。22.臨汝:即汝州(今河南臨汝)。23.赴:這里是赴任、就職的意思。24.湖口:縣名,今江西湖口。25.硿(kōng)硿焉:硿硿地(發(fā)出響聲)。焉,相當(dāng)于“然”。26.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元豐七年六月初九,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就任饒州德興縣縣尉,送他到湖口,因而能看到所說的石鐘山。廟里的和尚讓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硿地,我當(dāng)然覺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蘇邁坐著小船到斷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傾斜地立著,有千尺之高,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
森然27欲搏人28;而山上棲鶻29,聞人聲亦驚起,磔磔30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31也。余方心動32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33如鐘鼓不絕。舟人34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35,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36而為此37也。
27.森然:陰森地。28.搏人:擊人。29.棲鶻(hú):宿巢的老鷹。鶻,鷹的一種。30.磔(zhé)磔:鳥鳴聲。31.鸛鶴:水鳥名,似鶴而頂不紅,頸和嘴都比鶴長。32.心動:心驚。33.噌(chēng)吰(hóng):形容鐘聲。34.舟人:船夫。35.罅(xià):裂縫。36.涵澹澎湃:波浪激蕩。涵澹,水波動蕩。澎湃,波浪相激。37.為此:形成這種聲音。
陰森森地要攻擊人;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在云霄間發(fā)出磔磔聲;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笑的,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要回,就聽大的聲音從水上發(fā)出,噌吰像鐘鼓聲不斷。船夫很驚恐。慢慢地觀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縫隙,不知它們有多深,細(xì)水波涌進(jìn)那里面,水波激蕩而發(fā)出這種聲音。
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dāng)中流38,可坐百人,空中39而多竅40,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41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42?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43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44也。古之人不余欺也45!”
38.中流:水流的中心。39.空中:中間是空的。40.竅:窟窿。41.窾(kuǎn)坎鏜(tāng)鞳(tà):窾坎,擊物聲。鏜鞳,鐘鼓聲。42.汝識(zhì)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嗎?識,知道。43.周景王之無射(yì):《國語》記載,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鑄成“無射”鐘。44.魏莊子之歌鐘:《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一年(前561)鄭人以歌鐘和其他樂器獻(xiàn)給晉侯,晉侯分一半賜給晉大夫魏絳。莊子,魏絳的謚號。歌鐘,古樂器。45.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稱這山為“石鐘山”)沒有欺騙我??!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船回到兩山之間,將進(jìn)入港口,有大石頭正對著水中央,上可坐百人,中間空,有許多窟窿,跟風(fēng)和水相互吞吐,發(fā)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剛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yīng)和,好像音樂演奏。我就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人沒有欺騙我??!”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46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47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48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49雖知而不能言50。此世所以不傳也51。而陋者52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53,自以為得其實54。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46.臆斷:主觀判斷。臆,胸。47.殆:大概。48.終:終究。49.漁工水師:漁人(和)船工。50.言:指用文字表述、記載。51.此世所以不傳也: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緣故。52.陋者:淺陋的人。53.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用斧頭敲打石頭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敲擊。54.實:指事情的真相。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只憑主觀臆斷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描述它不詳細(xì);士大夫終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沒有誰能知道;漁人和船夫,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相卻不能用文字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記下以上的經(jīng)過,嘆惜酈道元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
把握內(nèi)容 梳理脈絡(luò)
石鐘山記 《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dāng)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提出石鐘山命名的疑問。
把握內(nèi)容 領(lǐng)會思想
大膽質(zhì)疑:酈道元——人常疑之 李勃——余尤疑之
小心求證:不避夜深舟小,親身探訪:
善于思考: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本文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思想及精神?
事不目見耳聞不可臆斷其有無
鑒賞評價 分析技巧
結(jié)合課文分析本文是如何將情趣與理趣融為一體,由小事入,由深理出,從而做到瀟灑隨性而自有法度的?
開頭提出疑問,引人入勝,富有情趣。機(jī)緣巧合,夜探絕壁下,波瀾起伏。事后感嘆,恍然大悟。事小,理深。全文似乎在寫游記,但表達(dá)卻有內(nèi)在邏輯,瀟灑隨性而自有法度。
拓展閱讀 觸類旁通
黠⑴鼠賦 蘇軾 蘇子夜坐,有鼠方嚙⑵。拊⑶床而止⑷之,既止復(fù)作。使童子燭之,有橐⑸中空。嘐嘐聱聱⑹,聲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見閉⑺而不得去者也。”發(fā)⑻而視之,寂無所有,舉燭而索⑼,中有死鼠。童子驚曰:“是方嚙也,而遽死也?向為何聲,豈其鬼耶?”覆而出之,墮地乃走,雖有敏者,莫措其手。
⑴黠:狡猾。⑵嚙:咬。⑶拊:拍。⑷止:使……停止⑸橐【tuó】:袋子。⑹嘐【jiā】嘐聱【á】聱:這里是形容老鼠咬物的聲音。⑺見閉:被關(guān)閉。見:被 。⑻發(fā):打開。⑼索:搜索。
蘇子在夜里坐著,有只老鼠在咬(東西)。蘇子拍擊床板,聲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響起一次。(蘇子)命令童子拿蠟燭照床下,有一個空的袋子,老鼠咬東西的聲音從里面發(fā)出。童子說“啊,這只老鼠被關(guān)住就不能離開了。”(童子)打開袋子來看里面,里面靜悄悄的什么聲音也沒有。(童子)舉起蠟燭來搜索,發(fā)現(xiàn)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驚訝地說:“老鼠剛才是在咬的,怎么會突然死了呢?那剛才是什么聲音,難道是鬼嗎?”(童子)把袋子翻過來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蘇子嘆曰:“異哉,是鼠之黠也!閉于橐中,橐堅而不可穴⑽也。故不嚙而嚙,以聲致⑾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吾聞有生,莫智于人。擾龍伐蛟⑿,登龜狩麟⒀,役萬物而君⒁之,卒見使⒂于一鼠,墮⒃此蟲之計中,驚脫兔于處女⒄,烏⒅在其為智也?”
⑽穴:咬洞,這里作動詞用。⑾致:招引。⑿擾龍伐蛟:擾,馴服。伐,擊,刺殺。此處指“擒”。⒀登龜狩麟:登,捉取。狩,狩獵。⒁君:統(tǒng)治,這里作動詞用。⒂見使:被役使。⒃墮:陷入。⒄脫兔于處女:起初像處女一樣沉靜(使敵方不做防備)然后像逃跑的兔子一樣突然行動,使對方來不及出擊,這里指老鼠從靜到動的突變。⒅烏:何,哪里。
蘇子嘆了口氣說:“真是奇怪啊,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關(guān)在袋子里,袋子很堅固、老鼠不能夠咬破的。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夠咬的時候咬破袋子,用假裝咬袋子聲音來招致人來;在沒有死的時候裝死,憑借裝死的外表求得逃脫。我聽說生物中沒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馴服神龍、刺殺蛟龍、捉取神龜、狩獵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東西然后主宰他們,最終卻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這只老鼠的計謀中,吃驚于老鼠從極靜到極動的變化中,人的智慧在哪里呢?”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為多學(xué)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嚙而為之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⒆,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⒇而笑,仰而覺。使童子執(zhí)筆,記余之作。
⒆蠆【chài】:蝎子。⒇俛【fǔ】:俯下身子。
(我)坐下來,閉眼打盹,自己在心里想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對我說“你只是多學(xué)而記住一點知識,但還是離‘道’很遠(yuǎn)。你自己心里不專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擾、左右,所以一只老鼠發(fā)出叫聲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幫它改變困境。人能夠在打破價值千金的碧玉時不動聲色,而在打破一口鍋時失聲尖叫;人能夠搏取猛虎,可見到蜂蝎時不免變色,這是不專一的結(jié)果。這是你早說過的話,忘記了嗎?”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于是命令童子拿著筆,記下了我的文章。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客至教學(xué)ppt課件,共3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客至》尾聯(lián),比較閱讀,字詞預(yù)備,《賓至》首聯(lián),《賓至》頷聯(lián),《賓至》頸聯(lián),《賓至》尾聯(lián)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2 *石鐘山記教學(xué)ppt課件,共2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提綱挈領(lǐng)學(xué)習(xí)要點,知人論世走近作者,知人論世了解背景,初步感知準(zhǔn)確認(rèn)讀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12 *石鐘山記教學(xué)課件ppt,共26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重要字音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