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fā)。
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生字生詞并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在復習議論文這種文體特征的基礎上,抓住論點,理清文章的脈絡結(jié)構(gòu)并學習文章的論證方法。 3. 聯(lián)系學習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76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fā)現(xiàn)J/4 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
cuò丁肇中( ) 不知所( ) 彷徨 (  ) 華裔 ( )論語 ( ) 儒家 ( )   
1、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xié)助別人。( )2、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急。 ( )3 、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 )4 、走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 )
2、我能行 根據(jù)解釋寫出適當?shù)脑~語。
1、初讀課文,標出小節(jié)并劃出較生僻的字詞,參考文下注釋或借助工具書識記生字詞。2、在復習議論文的文體常識的基礎上,再次認真朗讀課文并思考:課文論述的話題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3、圍繞這個觀點,作者闡述了哪幾個問題?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有疑難的地方同位或小組局部交流。
1.課文論述的話題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學習自然科學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2.作者圍繞這個觀點,作者闡述了哪幾個問題?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什么是格物致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怎樣才能做到格物致知?
3.本文的結(jié)論是什么?
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整體感知 梳理結(jié)構(gòu)
通過掌握的議論文知識,初步閱讀本文,整理出文章脈絡思考:
1、議論文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2、論據(jù)可分為_____ 、 _____。3、議論文按結(jié)構(gòu)可分為______ 、______、_________ 。4、最常見的論證方法有_____ 、______ 、____ 、 _____ 。
第二部分(2-12段)
中國學生要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物。
強調(diào)我們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中國年青一代提出希望。
(6-10)指出“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試驗而得到。
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己,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
(11-12)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驗指出輕視實驗、不愿動手是無法取得學術(shù)上的進展的。
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劃分最后一段的結(jié)構(gòu)層次,并概括層意。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第一層承上啟下,點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義;第二層從研究學術(shù)和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兩方面來具體論述其意義;第三層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義;第四層得出結(jié)論,提出希望。
請簡析本文的論證思路。
作者在開頭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然后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接著,指出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一用現(xiàn)象為證,一用作者個人的經(jīng)歷為例,深刻地揭露了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論證實驗精神的重要性。而后,揭示其真正意義。 結(jié)尾則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對中國一代人的希望。最后,得出結(jié)論——“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2.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1.作者說: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八臅笔鞘裁磿?br/>朱熹抽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和《論語》《孟子》編在一起,稱為“四書”。是儒家主要經(jīng)典。
3."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四書·大學》。原文“古文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薄案裎锒笾?,知至而后意誠,已成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齊家而后國治,國之而后天下平?!薄案裎?、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成為南宋以后理學家的基本綱領的一部分。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4.作者對《大學》中 “格物致知”的主張怎樣評價?
用這個名詞描寫現(xiàn)代學術(shù)發(fā)展是再適當也沒有了。現(xiàn)代學術(shù)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實驗。
5.《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6.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7.這個目的和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不一樣?
不一樣,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8.作者說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證明的?為什么用這個例子證明?
舉明代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的事例證明。
因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有代表性。
9.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王陽明的“格物”實際上是“格己”,證明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教育沒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
所以稱之“唯心主義哲學家”
按照現(xiàn)代科學的方法,竹子應當怎樣“格” ? (提示:先看作者怎樣主張,再補充自己見解)
作者主張: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zhì),就要特別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
10. “實驗精神”與“格物致知”是什么關(guān)系?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實驗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實驗是獲得新知的惟一途徑。
11.實驗的過程應該是怎樣的?
實驗的過程應該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12.第8段舉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13.第9段講的是什么道理?
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地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地測量、而是需要小心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shù)哪繕恕?br/>14.在這個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是什么樣的?
15.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jīng)驗說明了什么?這是什么論證?
“這個文化背景”指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但不會做研究。
舉“我”個人的經(jīng)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屬于舉例論證。
16.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17.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shù)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①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可觀的探索。②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有計劃的探索。
18.本文結(jié)尾表達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的“新的認識和思考”的結(jié)果是什么?
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這是被科學進展的歷史和實驗的過程證明了的,是由傳統(tǒng)中國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了的。不僅如此,也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舉了哪些事例來闡明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1)作者舉了王陽明“格”竹子的事例證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舉了自己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頭的事例,證明受傳統(tǒng)教育的中國學生有“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踐,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弱點。
課文第11段中,“一些”、“大都”、“往往”、“常?!边@些詞語能否刪去?為什么?
不能,這幾個詞都表明作者所說的是一般情況,不是所有情況,也不包括特殊情況,使語言表達嚴密。
作者講了哪些道理來闡明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釋格物致知的含義;分析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弊??;論述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義等。
本文主要運用什么論證方法,請舉例說明。道理論證:如:開篇對“格物致知”的解釋說明,給讀者一個明確的概念,從理論上闡述了“格物致知”的含義。對實驗精神的重要性的論述,從科學進展的歷史角度,闡述精辟見解,從正面論述實驗對于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使論證更具有說服力。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的,頭痛失敗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策
論證傳統(tǒng)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中國學生偏向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說服力。
拉近與聽眾的距離,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說服力。
1、“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你能再舉一些例子來證明嗎??2、我們有句俗話說:“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蹦敲磳娴恼J識就是通過親口嘗試得到的。請結(jié)合自己的例子說說。
3、課文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庇懻撘幌?,這是不是符合實際?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
4.從初中學過的課文中選取一位科學家的事例做事實論據(jù),以支持作者所闡述的觀點。
示例一:“兩彈”元勛鄧稼先數(shù)十年如一日,進行了無數(shù)次的實驗。為證實實驗效果,經(jīng)常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后迅速進入爆炸現(xiàn)場采樣,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示例二:兩獲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在實驗室里一鍋一鍋地冶煉著成噸可能含鐳的工業(yè)礦渣,終于提取出0.1克純凈的鐳。(應突出“注重實驗或?qū)嵺`”這一要點)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 墨子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劉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陸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漢書》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魯迅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中來?!?伽利略除了實驗之外,沒有別的辦法可以識別錯誤。 —— 狄德羅
課堂小結(jié) 結(jié)合對這一篇課文的學習,完成填空。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_____ 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我們的思想之門。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努力 、勇于 、大膽 的合格人才。
實踐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相關(guān)課件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內(nèi)容課件ppt: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內(nèi)容課件ppt,共26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回顧練習,合作探究,層層推進思路清晰,賞析本文的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寫作特色,課文主旨,板書設計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內(nèi)容課件ppt: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內(nèi)容課件ppt,共32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掌握字詞,閱讀思考看誰答得快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評課課件ppt: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評課課件ppt,文件包含統(tǒng)編八語下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課時pptx、丁肇中mp4等2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21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更多應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課件下載 更多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集體備課課件ppt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集體備課課件ppt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演示ppt課件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演示ppt課件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ppt課件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ppt課件

語文八年級下冊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堂教學ppt課件

語文八年級下冊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堂教學ppt課件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電子課本

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版本: 人教部編版

年級: 八年級下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