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這樣一則消息:一名女高中生以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yè),入學后,她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墒?,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周下來,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請同學們說說,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1.了解演講者的觀點,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和現實意義。2.梳理演講者的思路,把握演講詞層層推進的結構。3.理解演講中事例對觀點的印證作用。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三個月后隨父母回到中國。1956年到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學習,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2.釋詞:格物:致知:袖手旁觀:不知所措: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xié)助別人。
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fā)急。
措( )不知所措
看到題目,你會提出什么問題呢?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本文的論點是什么?請在文中畫出每段的關鍵句,且找出文中的過渡句。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課文中作了解釋,請找出來。
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格,探察、探究。物,物體、事物。致,達到、得到。知,知識、認識。
格,推究,探察;致,獲得。 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實驗精神”。
我們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請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給全文劃分層次并歸納意思。
第一部分(1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問題:指出傳統(tǒng)教育的弊病,論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閱讀2-5自然段,作者說: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是什么書?
朱熹抽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和《論語》《孟子》編在一起,稱為“四書”。是儒家主要經典。
“格物”和“致知”出自何處?
出自《大學》。 《大學》中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成為南宋以后理學家的基本綱領的一部分。
《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作者說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證明的?
舉明代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的事例證明。因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有代表性。
作者認為王陽明“格”竹子為什么失???
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王陽明《傳習錄》在敘述“格竹子”后說:“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br/>所以稱之“唯心主義哲學家”
討論:按照現代科學的方法,竹子應當怎樣“格”?
作者主張: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別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
閱讀6-12自然段,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提示了這一段大意的語句是:
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實驗精神”與“格物致知”是什么關系?“實驗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作者認為: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其具體表現是什么?
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作者認為今天的教育應當怎樣發(fā)揚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事物的真相。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 有哪兩個方面?
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 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本文結尾表達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 第二,這是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 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必不可少的。
談談你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和看法。
《大學》里“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平天下”,一般指向自己的內心去探索所謂的治國、平天下之道,側重于抽象的道理。而當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了解、認識客觀世界進而獲得新知,所以側重于實驗精神。
本文中提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我們青年學生,對“格物致知”應當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實驗精神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在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解決問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指出傳統(tǒng)教育的弊病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分析中國學生的現狀,并現身說法
這篇演講詞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知”的觀點,以王陽明和作者自己為例,針對當前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學生的現狀,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表達了對中國學生培養(yǎng)實驗精神的期望。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課ppt課件,共27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丁肇中,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欣賞朗讀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結構,深入探討,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八年級下冊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集體備課課件ppt,共7頁。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內容ppt課件,共1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推究事物的原理,獲得知識,檢查預習,整體感知,大家談,課堂小結,論證結構提出論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布置作業(yè)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