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的腳印 【學習目標】 1.掌握說明順序中邏輯順序。 2.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 3.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陶世龍,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1948年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 1949年開始寫作普及地質礦物知識的文章,之后,陸續(xù)發(fā)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數(shù)百篇,部分結集《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出版。 2.寫作背景 短篇小說《社戲》寫于1922年10月,當時社會黑暗,農(nóng)民痛苦,使他自然回憶起心中保留的一塊凈土——平橋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愛,也有純樸善良農(nóng)民的撫愛,更有熱情能干的小伙伴們的友愛,那里還有一片可以擺脫封建教育和封建倫禮觀念的自由天地。他熱愛農(nóng)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農(nóng)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這種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整體感知】 給課文內(nèi)容分段: 【合作探究】 1.你能根據(jù)書上的有關內(nèi)容概述“石爛”到“新生”的過程嗎? 2.人類是怎樣根據(jù)巖石來判斷時間的? 3.巖石是怎樣保存歷史痕跡的? 4.人類是怎樣根據(jù)巖石來認識地球的發(fā)展歷史的? 5.人類了解巖石的變化有什么好處? 6.分析第6—22自然段的說明順序? 【當堂檢測】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①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jīng)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 ②空氣和水中的酸類,腐蝕了巖石中的一部分物質。水流和風還不斷地沖刷、吹拂著它。特別是刮風沙的時候,就像砂輪在有力地轉動,巖石被磨損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 ③水和空氣還能夠進入巖石內(nèi)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壞。 ④雨水落到河湖里,滲入到地下,都對巖石有破壞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斷地沖擊著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結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 ⑤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沒有放棄對巖石的破壞。 ⑥當然我們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蘭新鐵路的時候,一個山頭在幾分鐘內(nèi)就被炸掉了,這相對地質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1.本文選自《時間的腳印》,這是一篇___________說明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根據(jù)大量的事實和科學原理,對巖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巖石____________________,巖石________________等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把深奧的科學道理說得清楚明白,有聲有色。 2.①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攻擊”一詞在這里有什么作用? 3.②段在說明風沙對巖石的破壞作用時,使用了 說明方法。 4.⑥段在說明人對巖石的破壞作用時,使用了 說明方法。 5.作者在說明各種因素對巖石的破壞作用時,使用了 說明方法。 6.畫出選段的中心句。 7.用簡明、連貫的語言概述選段內(nèi)容。 【參考答案】 【整體感知】 第一段:(1—5)講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著許多時間的記錄。 第二段:(6—30)詳細講解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第三段:(31—32)讀懂大自然,造福人類。 【合作探究】 1.提示一:讀第8—19自然段。 提示二:巖石經(jīng)受著陽光、霜雪、風沙、空氣、水流、生物和人類的“攻擊”。 2.巖層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順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殼運動:平臥的巖層變得歪斜甚至直立 3.巖石結構——反映地殼的活動 石頭顏色——反映遠古的氣候 生物化石——反映歷史的發(fā)展 4.三葉蟲化石——“寒武紀”——海洋寬廣 大樹木化石——“石炭紀”——溫暖潮濕 長毛獸化石——“第四紀”——氣候寒冷 5.增加知識 ;找尋寶藏 6.提示:簡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關段落——對照順序類型進行發(fā)現(xiàn)。 【當堂檢測】 1.事理 陶世龍 為什么能記錄時間 怎樣記錄時間 記錄時間的意義 2.①段運用了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手法,這樣寫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巖石確實有“??菔癄€”的時候,從而為巖石能夠記錄時間這一現(xiàn)象提供了可能性的依據(jù)。“攻擊”一詞在這里強調(diào)了各種因素對巖石的破壞程度之深。 3.打比方。 4.舉例子。 5.分類別。 6.“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 7.說明了空氣、水、生物、人對巖石的各種破壞作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