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熟記“撣”“礫”“麓”“壑”,“龜裂”的“龜”等字的讀音;熟記“帷幕”“腐蝕”等字的字形;理解成語“??菔癄€”的意思。2.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明確文章的說明方法。(重點)3.品味文章生動有趣的語言,學習本文的寫法。(難點)4.激發(fā)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培養(yǎng)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學精神。(素養(yǎng))
陶世龍,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1948年入北京大學地質(zhì)系學習。 1949年開始寫作普及地質(zhì)礦物知識的文章,之后,陸續(xù)發(fā)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數(shù)百篇,部分結(jié)集《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出版。
霧靄 緘默 遷徙 賭注 沼澤 瞄準狩獵 盤旋 喧嚷 邀請 凋零 枯燥稀疏 彌漫 目空一切 偷偷摸摸
【蹤跡】【山麓】【溝壑】【膠結(jié)】【龜裂】【帷幕】【腐蝕】
糨糊、膠等半流體干燥后變硬黏結(jié)在一起。
掛在較大的屋子里或舞臺上的遮擋用的幕。
通過化學作用,使物體消損破壞,如鐵生銹,氫氧化鈉破壞肌肉和植物纖維。
1.看哪一組同學最先標出全文的段號?并回答共幾段?
9段(1、5、7、11、13、18、22、24、27)
2.看哪一組同學最先標出全文的獨句段?共幾段?分別是哪些?
3.以上所說的獨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1)“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5)2)“真的有‘??菔癄€’的時候?!保?)3)“經(jīng)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jié),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18)4)“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保?2)5)“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保?4)6)“化石是歷史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保?7)
第一段:(1—4)首先提出“時間”的話題。第二段:(5—29)詳細講解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第三段:(30—31)闡述讀懂“時間的腳印”的意義。
1.你能根據(jù)書上的有關(guān)內(nèi)容概述“石爛”到“新生”的過程嗎?
提示一:讀第7—18段。
提示二:巖石經(jīng)受著陽光、霜雪、風沙、空氣、水流、生物和人類的“攻擊”。
(碎石,沙礫,泥土)——
2.人類是怎樣根據(jù)巖石來判斷時間的?
提示一:讀第19—21自然段。
提示二:可從巖層厚度、排列順序、地殼運動等方面去思考。
巖層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排列順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殼運動:平臥的巖層變得歪斜甚至直立
3.巖石是怎樣保存歷史痕跡的?
提示一:讀第22—26自然段。
提示二:可從巖石結(jié)構(gòu)、石頭顏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慮。
巖石結(jié)構(gòu)——反映地殼的活動石頭顏色——反映遠古的氣候生物化石——反映歷史的發(fā)展
4.人類是怎樣根據(jù)巖石來認識地球的發(fā)展歷史的?
提示一:讀第27—29自然段。
提示二: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葉蟲化石——“寒武紀”——海洋寬廣
大樹木化石——“石炭紀”——溫暖潮濕
長毛獸化石——“第四紀”——氣候寒冷
5.人類了解巖石的變化有什么好處?
提示:讀第30—31自然段。
6.分析第5—21自然段的說明順序?
提示:解題思路:簡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關(guān)段落——對照順序類型進行發(fā)現(xiàn)
總領(lǐng)下文自然界中巖石的各種現(xiàn)象過渡,引起下文巖石毀滅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概說呈此現(xiàn)象的原因空氣和水中酸的作用雨水的作用生物的作用人的作用巖石生存的原因巖石生存的結(jié)果
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第9段、第10、11段:第12段:第13段:第14段第15—17段第18—21段
為了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文意,作者在文中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請速讀課文,畫出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空氣和水中的酸類,腐蝕了巖石中的一部分物質(zhì)。水流和風還不斷地沖刷、吹拂著它。特別是刮風沙的時候,就像砂輪在有力地轉(zhuǎn)動,巖石被磨損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將風沙比作砂輪,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風沙等自然力對巖石的侵蝕作用。
如果大量的水結(jié)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將冰河的移動比作鐵掃帚掃過地面,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冰河對石頭的破壞作用?!芭俟巍币辉~表現(xiàn)了冰河對巖石破壞作用的巨大。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蘭新鐵路的時候,一個山頭在幾分鐘內(nèi)就被炸掉了,這相對地質(zhì)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舉例子、作比較。以建筑蘭新鐵路時,人們炸掉山頭為例,具體地說明了人對巖石的破壞作用。將人對巖石的破壞速度與地質(zhì)作用的速度進行比較,突出了人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不容忽視。
根據(jù)計算,大約3 000到10 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1米厚的巖石。
列數(shù)字。用概數(shù)準確地說明了形成1米厚的巖石需要的時間,使讀者對巖石的形成速度有個大致的概念。
“大約”一詞能否去掉?為什么?
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 000到10 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xiàn)了作者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
在山麓、溝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較低洼的地方,有許多泥沙不斷地被留下來,它們填充著湖泊,墊高了河床。我國洞庭湖的面積逐漸縮小,黃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還高,就是有許多泥沙沉淀下來的結(jié)果。
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列舉了我國洞庭湖的面積逐漸縮小,黃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還高的兩個例子,具體形象地說明了泥沙沉淀所帶來的影響,具有說服力。
例如,很多地方都發(fā)現(xiàn)了一種海洋生物三葉蟲的化石。它告訴我們,在6億多年前到5億多年前的那個叫作“寒武紀”的時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寬廣。
運用舉例子說明方法,介紹三葉蟲化石的分布,說明化石是歷史的證人,也說明了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需要的時間之長。
本文多處運用了擬人、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請找出這些句子并分析其表達效果。
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jīng)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
“攻擊”一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攻擊”是進攻的意思,它使陽光、霜雪、風、雨等有了行為意識,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巖石時刻受到破壞,語言極富表現(xiàn)力。
大塊的石頭破碎成小塊的石子,小塊的石子再分裂成細微的沙礫、泥土??耧L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碎石、沙礫、泥土被它們帶著,開始了旅行。
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生動地描繪了狂風、洪水、冰河等自然力的氣勢?!皼_來了”“爬來了”是一種擬人化的描述,增強了洪水、冰河的動感和目的性,表現(xiàn)了它們勢不可當?shù)耐Α?br/>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嗎?為什么?
不可以。用“爬”字,形象生動,而且顯出移動的緩慢。
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巖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運,增強了事物的主動性和被動性,生動有趣。
你如何理解題目《時間的腳印》?說說它的作用。
1.“時間的腳印”是一個借喻,本體是“大自然中的巖石的各種變化過程”。2.大自然中的巖石,經(jīng)歷了各種各樣的變化,記錄了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地理環(huán)境變遷的故事,就像時間老人留下的腳印一樣。3.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無形的時間流逝有形化,說明了時間在世間留下了蹤跡。題目生動形象,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激發(fā)讀者的探究欲望。
文章開篇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詩句,引出時間的話題。主體部分從兩個方面分析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先說明巖石無論是毀滅還是新生都透露出時間的蹤跡,再說明自然界中,地殼的運動、氣候的變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巖石中留下了痕跡,巖石成為地球上的一部“無字的史書”。
?層次清楚,過渡自然。
本文多處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如“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笨重的沙礫想跑也跑不動,而輕巧的沙礫卻能隨心所欲地走向很遠的地方。語言生動形象,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與可讀性。
?豐富的趣味性與可讀性。
巖石怎樣記錄時間的腳印
認識巖石記錄時間腳印的意義
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編版時間的腳印獲獎ppt課件,共4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導入新課,學習目標,作者簡介,背景資料,字音字形,詞語釋義,文題解讀,整體把握,梳理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次,合作探究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編版時間的腳印精品ppt課件,共42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導入新課,學習目標,作者簡介,字音字形,詞語釋義,整體把握,劃分層次結(jié)構(gòu),合作探究,第一部分1-4,口語化生動親切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時間的腳印獲獎課件ppt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