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過對詩歌景物的分析,學習“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寫法。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傳達出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詩歌情景關系上的特點。
2.難點:通過意象營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寫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中國有一個特殊的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實行“九品中正制”,導致士族、庶族等級特別森嚴,廣大庶族寒士很難躋身到上流行列,所以很多庶族學子心情郁悶,鮑照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擬行路難》,看一看這些庶族寒士的心態(tài)。
二、介紹作家作品
三、朗讀并背誦詩歌
四、分析詩歌情感、把握詩歌主題。
1.師問:思考討論詩人的感情基調(diào)?
生答:憤懣
2.師問:為什么詩人的感情基調(diào)會是憤懣的呢?(啟發(fā)學生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本詩)
交流作者與作品信息
(1)作者信息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zhàn)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shù)十個大家族(士族)統(tǒng)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師問:那么這首詩歌的主旨應該怎樣歸納?
生答: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4.師問: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第三句寫“人生亦有命”,從詩歌本身看,作者對“命”有怎樣的看法?
生答:運用了比興手法,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四、總結(jié)思考
師問:《擬行路難》與《湘夫人》有那些相似之處?
生答:思想感情:抒發(fā)詩人懷才不遇或者執(zhí)著追求理想的感情
寫作手法:運用比興
五、作業(yè)
1. 背誦詩歌。
2. 談談你對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現(xiàn)象的認識。
這是一份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擬行路難(其四)教案及反思,共8頁。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擬行路難(其四)教案設計,共6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課導入,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鞏固提升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擬行路難(其四)教學設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新課,朗讀詩歌,感知大意,詩歌探究,拓展延伸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