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2.長度的測量——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會認:使用前認清刻度尺的單位、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分度值。②會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邊要緊靠被測物體,與所測長度平行,不能傾斜。 ③會看:讀數(shù)時,視線與刻度尺尺面垂直。 ④會記:記錄的測量結(jié)果應(yīng)由數(shù)字和單位組成。⑤會讀:讀數(shù)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①測多算少法(累積法)
③化曲為直法(等效替代法)
用停表測量時間時,先看內(nèi)圓再看外圓。
外圓走一圈是30秒,兩圈是60秒,同時內(nèi)圓走一格。
內(nèi)圓走一格是60秒,走一圈是15分鐘。
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
誤差的來源:測量工具、測量方法、測量者
注意:誤差是客觀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不可能消除,只能盡量的減小。
減小誤差的辦法: ①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②改進測量方法 ③選用精度高的測量工具
1.(2018·宜賓)(1)如圖甲所示,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讀數(shù)時視線正確的是____(選填“A”或“B”),該物體的長度是________cm。(2)圖乙是用停表測量校運動會上男子3000 m比賽成績,從開始計時到此刻經(jīng)歷的時間是___ _min_____s。
2.如圖甲所示,采用繞線法測得銅絲的直徑d=______cm;如圖乙所示,停表的示數(shù)為____min____s。
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簡稱運動。
整個銀河系、喜馬拉雅山、獵豹都在做機械運動,而樹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轉(zhuǎn),同時繞太陽公轉(zhuǎn),它們也在做機械運動??梢?,運動是絕對的,宇宙中沒有絕對靜止的物體。結(jié)論:機械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xiàn)象。
說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參照物是被假定不動的物體。
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
一看選哪個物體作參照物。
二看被判斷物體與參照物之間是否發(fā)生位置變化,如果發(fā)生了位置變化,那么被判斷物體就是運動的;如果沒有發(fā)生位置變化,那么被判斷物體就是靜止的。
已知物體運動或靜止,判斷參照物。
若該物體是運動的,就選一個與該物體位置發(fā)生變化的物體作為參照物;若該物體是靜止的,就選一個與該物體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的物體作為參照物。
1.要描述物體的運動必須首先選擇參照物。2.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但不能選擇研究對象本身。3.被選作參照物的物體假定不動。4.對同一物體,參照物不同,運動狀態(tài)可以不同。5.一般選擇地面或相對地面靜止的物體為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就是說運動和靜止具有相對性。
3.(2018·福建)如圖所示是穿行在餐廳的機器人端著托盤送餐的情景。若認為機器人是靜止的,則選擇的參照物是( )A.地面 B.托盤C.餐桌 D.墻壁
4.(2018·懷化)小明五一期間跟爸爸一起乘火車去張家界游玩,火車在路上行駛時,以路邊的房屋為參照物,火車是_______的,以車窗為參照物,火車上的座椅是_________的。
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方法一:物體運動相同的路程,比較它們所花的時間。所花時間短的物體運動得快.
方法二: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比較物體經(jīng)過的路程。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得快。
定義:在物理學中,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單位:基本單位:m/s;常用單位:km/h 1m/s=3.6km/h
速度的物理意義: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Eg.汽車的速度是“10m/s”,它的物理意義是:汽車在1秒內(nèi)通過的路程是10米。
物體沿著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4.變速直線運動及平均速度
物體沿著直線且速度改變的運動叫做變速直線運動。
5.(2018·遵義)學校運動會百米賽跑項目中,小迪起跑后2s末速度為6m/s,終點沖刺時速度達到9.8m/s,在沖刺階段小迪超越了小杰同學,領(lǐng)先到達終點,最終以12.50s的成績獲得第一名并打破學校紀錄。在超越小杰的過程中,以小杰為參照物小迪是_________的,小迪比賽過程的平均速度為____m/s。
6.(2018·荊門)我國高鐵總路程居世界第一,人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暑假小紅和父母外出旅游,他們乘坐的高鐵動車正以300km/h的速度向南行駛,旁邊平行鐵軌一列普通列車以120km/h的速度也向南行駛,小紅發(fā)現(xiàn)自己超過普通列車用的時間為16s,以普通列車為參照物,小紅向____(選填“南”或“北”)行駛,以小紅為參照物,普通列車向____(選填“南”或“北”)行駛,普通列車的長度為_____m。
7.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劉翔在2004雅典奧運會上勇奪110米跨欄金牌,并打破奧運會記錄,成績是12.91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提出問題2.猜想與假設(shè)3.制定計劃與設(shè)計實驗4.進行實驗與收集數(shù)據(jù)5.分析與論證6.評估7.交流與合作
斜面、小車、刻度尺、停表、金屬擋板
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測量變速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擋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測出小車將通過的路程s1。
2.測量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擋板的時間t1。
3.根據(jù)測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 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將擋板移至s1的中點,測出小車從斜面頂點滑過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時間t2,算出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a.安裝置時,斜面傾角要小一點,但不能過小,過小則小車不動,稍大就會使小車過快,計時不準。起止點距離適當大一點好。b.測同一組數(shù)據(jù)時保證起止點相同。c.測時間時釋放小車與開始計時要盡量同步。d.對刻度尺和停表讀數(shù)要規(guī)范準確。
8.如圖所示,在斜面上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讓小車從斜面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測出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
(1)圖中AB段的路程sAB=____cm,如果測得時間tAB=1.6 s,則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cm/s。
(2)在測量小車到達B點的時間時,如果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會偏____(選填“大”或“小”)。(3)為了測量小車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學讓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到達C點的時間,從而計算出小車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確嗎?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測時間不是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時間;小車從A到C的過程中通過B點時的速度不為0;小車通過AC段的時間與AB段的時間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時間
這是一份人教版物理 八年級上冊第一章 機械運動 第1節(jié)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課件PPT,共31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我們的感覺可靠嗎,練一練,2×10-6,2×10-3,2×10-4,長度的測量,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正確使用刻度尺,〔1〕會認,03cm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版物理中考總復(fù)習《機械運動》課件PPT,共3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2化曲為直法,3組合法,時間測量,機械秒表的讀數(shù),運動的描述,第二節(jié)運動的描述,運動的分類,第三節(jié)運動的快慢,騎自行車5ms,18kmh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科學之旅教學ppt課件,共9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