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目標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了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2、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3、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藝術風格。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詩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詩歌主旨的分析。
難點:
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藝術風格。
學習過程
一、預習新課
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通過知人論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導學基礎知識
(一)歷史背景:
唐代蜀中商品經濟極為發(fā)達,入蜀的人樂不思返,而沒有意識到這一地區(qū)形勢險要,自古為封建割據之地,隨時有發(fā)生政治變亂的可能。這首詩大約是唐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笆竦离y”是古樂府舊題,以此為題的歌曲都以蜀道險阻為內容,寓有功業(yè)難成之意。正是這一點觸動了李白初入長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當友人入蜀時,他便用這一古題寫詩送別友人。在詩中,詩人極力描繪蜀地山川的險要,預示這樣的地理條件易為野心家所利用。因而,詩中寄寓著詩人對社會問題的隱憂,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形勢的擔憂和對人民的關懷。
(二)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詩人,有“詩仙”之譽。李白眾體兼善,但最擅長寫古風及絕句。前者多用樂府古題而自出新意,后者兼長五絕和七絕。他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與杜甫合稱“李杜”。李白的詩歌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其詩歌總體風格豪放俊逸,清新飄逸,氣勢磅礴。他的詩歌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xiàn)出李白蔑視權貴、反抗傳統(tǒng)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靜夜思》《早發(fā)白帝城》《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等。
(三)文言知識:
1.通假字
所守或匪親:(“匪”通“非”)
2.一詞多義
(1)危:
A.危乎高哉:高
B.危如累卵:危險
C.正襟危坐:端正的
D.國危矣:危險
E.上屋騎危:屋脊
(2)去:
A.連峰去天不盈尺:距離
B.欲呼張良與俱去:離開
C.為漢家除殘去穢:除掉,去掉
D.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去
E.逝將去女:離開,離去
F.去死?。撼?,去掉
G.大勢已去:失去
H.汝可去:前去,到去
(3)坐:
A.以手撫膺坐長嘆:徒,空
B.停車坐愛楓林晚:因為
C.何坐:犯罪,牽連治罪
D.滿坐賓客:通“座”,座位
(4)絕:
A.可以橫絕峨眉巔:越,渡
B.猿則百叫不絕:停止,消失
C.佛印絕類彌勒:很,非常
D.秦伏兵絕其后:截斷/斷絕
E.絕秦趙之歡:隔絕,阻隔
(5)道:
A.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道路,名詞
B.策之不以其道:途徑、方法,名詞
C.師道之不傳已久已:風尚,名詞
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義,名詞
E.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規(guī)律
F.從酈山下,道芷陽間:取道,動詞
3.古今異義
(1)危乎高哉(古義:高 今義:危險)
(2)但見悲鳥號古木(古義:只 今義:表轉折 但是)
(3)爾來四萬八千歲(古義:那,這指開國之初 今義:你,如此)
(4)連峰去天不盈尺(古義:相隔 今義:到)
(5)地崩山摧壯士死(古義:年輕強壯的力士;今義:豪壯而勇敢的人)
4.詞類活用
(1)使人聽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使凋謝)
(2)砯崖轉石萬壑雷(砯:名詞作動詞,沖擊;轉:使動用法,使?jié)L動)
(3)西當太白有鳥道(西:名詞作狀語,在西面)
(4)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上:名詞作狀語,在上面)
(5)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下:名詞作狀語,在下面)
(6)問君西游何時還?側身西望長咨嗟(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7)朝避猛虎,夕避長蛇(朝、夕: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上)
(8)猿猱欲度愁攀援(愁:為動用法,為發(fā)愁)
(9)雄飛雌從繞林間(雄、雌:形容詞作名詞,雄鳥;雌鳥)
5.文言句式
(1)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介賓結構后置
(2)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賓語前置
(3)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省略句
三、總體感知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節(jié),道蜀道來歷,狀蜀道高峻——感嘆蜀道的高峻難行。
第二節(jié),寫景物凄清,狀山水險惡——感嘆蜀道的艱險可畏。
第三節(jié),摩劍閣之險要,想殺人之慘景——嘆戰(zhàn)禍之烈,有申戒之意。
四、學習課文
1.開頭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確:
“噫吁嚱”三個字都是感嘆詞,是蜀地方言?!班嬗鯂?!危乎高哉!”這些感嘆詞的連接使用,是詩人在激情的沖動下隨口吐出的,它包含著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這一聲并沒有多少具體描繪的驚呼中,感覺到蜀道的高峻、艱險,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吐納山川的寬廣胸懷。
2.“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边@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確:
這里詩人把我們引向了一個悠久迷茫的歷史時間領域。一方面,從時間的悠遠上加強了詩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經過這番渲染,激發(fā)起讀者對蜀地情況的好奇心。有這樣一個悠久遙遠的歷史歲月,而又長久與內地隔絕,從沒有人去過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種什么景象呢?人們會從蜀地時間悠久的觀念中,感覺到這是一個奇險幽深、神秘莫測的地方,并產生一種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边@句詩該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確:
秦蜀兩地間本來只有鳥道而無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們的雙手搬倒了險惡的高山,殺死了兇猛的大蛇,才給我們打開了一條通道,消除了秦蜀兩地長久隔絕的局面。詩人對于壯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壯烈犧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頌。這個神話故事的運用絲毫沒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頌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量。
4.詩的第二自然段以對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勸阻“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開始,到對友人的質問‘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結束,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極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極言蜀道的險。這些具體的描繪,形象、生動地畫出了山川的形態(tài)。但作者仍覺得不夠到位,又用“勸阻”、“質問”友人這種虛幻的筆法,從側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驚奇雄險。
5.本詩的主旨在于表現(xiàn)蜀道的驚險,但第二自然段寫進“號古木”的“悲鳥”和“啼月夜”的“子規(guī)”有什么作用?
明確:
第一自然段作者盡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筆鋒一轉,勸朋友不要西游,因為這里不但路途難走,而且環(huán)境荒涼、凄清,“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月夜”充滿了無限的哀怨與愁苦,使人聞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6.“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北憩F(xiàn)了詩人怎樣的政治遠見?
明確:
詩人從蜀道的艱險想到了它在軍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的可能發(fā)生的禍患。詩人對當時潛伏著的軍閥割據嚴重危機的擔心,表現(xiàn)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政治遠見以及他對國家命運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憂慮,從而給這個歌頌雄偉奇險山川的詩篇,增添了一種發(fā)人深思的嚴肅的思想內容。
7.“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是全詩的主旨,為什么詩人要在最后寫蜀地戰(zhàn)禍一段?這樣寫和詩的寓意有什么關系?
明確:
從詩的內容看,此詩應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詩極言“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意在為友人此去路途的艱險而擔憂,“問君西游何時還”,人還未去卻已問歸期,詩人不忍友人離去,依依惜別之情自現(xiàn)。結尾一段寫蜀地戰(zhàn)禍之烈,意在告誡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劍閣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險甲于天下,而劍閣之險尤甲于蜀”可見。寫劍閣之險引出蜀地戰(zhàn)禍,既是寫蜀道之難的繼續(xù),也是惜別之情的升華。去蜀難,留蜀亦難,“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這樣的詩“風人之義”便顯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滿。
自我檢測
1.下列各組詞語中,字形與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A.橫絕峨眉顛魚鳧(fú)捫參(mén shēn)
B.天梯石棧轉(zhuàn)石咨嗟(zī jiē)
C.以手扶膺秦塞(sài)縈(yíng)巖巒
D.所守或匪親猿猱(rú)號(há)古木
2.下列句中加粗字“之”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A.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B.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C.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D.何陋之有
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問題。
關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②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注】①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稑犯蓬}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雹诎椎牵荷矫?,在今山西大同縣東,匈奴曾圍困劉邦于此。
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將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見的云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尤其是“明月出天山”從詩人的角度再現(xiàn)了雄渾的景色。
B.“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言戍邊將士身處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只覺長風浩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渡玉門關而來。
C.古詩詞寫離人思婦之情,總脫不了愁苦纖弱的筆調,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風花雪月,而李白卻不落窠臼,境界雄渾,令人讀后眼前一亮。
D.詩歌最后四句,用“戍客”與“思歸”對舉,“望邊色”與“當此夜”相應,在廣闊的背景下,揭示了戰(zhàn)爭中人的命運及其為民族沖突付出的代價。
4.本詩由三幅圖畫組成,分別是哪三幅圖畫?有何作用?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項,“顛”應為“巔”;C項,“扶”應為“撫”;D項,“猱”應讀“ná”。
2.答案:C
解析:A項,助詞,的。B項,助詞,的。C項,和例句相同,均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項,賓語前置的標志。
3.答案:A
解析:“從詩人的角度”錯,應是“從征人的角度”。
4.①第一幅圖畫是由詩歌開頭四句描繪的,以“明月”“天山”“長風”“玉門關”為特征的萬里邊塞圖。作用:用雄渾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②第二幅圖畫是由中間四句描繪的,以“漢下”“胡窺”“征戰(zhàn)”等為特征的邊塞征戰(zhàn)圖。作用: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zhàn)爭,由戰(zhàn)爭過渡到征戰(zhàn)者。③第三幅圖是由后四句詩描繪的,是以“戍客”“苦顏”“高樓”“嘆息”為特征的戍客思親圖。作用:點出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體現(xiàn)詩歌深遠的意境。
解析:詩歌一共十二句,題干說是三幅圖,可以平均分,即四句一幅圖。概括圖畫內容時,要聯(lián)系詩句的關鍵字眼。如第一幅圖主要是寫景,其作用和展現(xiàn)景物特點、表達情感有關。第二幅圖中有“征戰(zhàn)”“不見有人還”等字眼,可見與戰(zhàn)爭有關,且由景到人,因為在詩歌中間,所以其作用為承上啟下。第三幅圖中有“客”,有“歸”,與思親有關,其作用便是深化主旨。
這是一份語文選擇性必修 下冊3.1 蜀道難導學案,共3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學習過程,達標檢測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人教統(tǒng)編版3.1 蜀道難學案,共6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學習方法,學習過程,梳理探究,補充資料,達標檢測,參考答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3.1 蜀道難導學案及答案,共3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學習方法,學習過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