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文言文二則》人教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學 弈第一部分 孟子 (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現(xiàn)山東鄒城)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作者介紹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張?zhí)烊撕弦唬J為人性本善,將道德規(guī)范概括為仁、義、禮、智,并將倫理與政治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yǎng)是政治的根本。 此外,孟子還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肯定在教育時必須采取因人而異的方法。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記錄并整理而成的。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七篇。 書中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儒家經典之一,在儒家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南宋時朱熹將其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為“四書”。學 弈文言文講解學 弈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yìwéihújùhónɡ 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想想每句話是什么意思,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內容。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全國。句意: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 “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稱為弈秋。學 弈下棋。疏通文意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只聽弈秋的教誨。指天鵝、大雁一類的鳥。 系在箭上的絲繩,這里指帶有絲繩的箭,射出后可以將箭回收。引,拉。一心一意;精神集中。讀“wéi”,認為。zhuó( )jiǎo( )弓繳繳納 句意: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一個人專心致志,一心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卻一心以為有鳥要飛來,想要拿弓箭把它射下來。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他,指專心致志的那個人。不如。 同“歟”,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這里讀yú。這樣。讀“wèi”,因為。 句意:雖然他與第一個人一起學棋,但是棋藝比不上人家。這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嗎?當然不是這樣的。 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篇短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講了兩個人同時跟著______學下棋,一個人__________,所以學得好,另一個人________,因此________的故事。弈秋專心聽講不專心學得差 再讀課文,思考:作者是怎樣敘述兩個人學習下棋的不同表現(xiàn)的?對比專心致志聽講注意力不集中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不同“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边\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設問: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答問題。設問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啟發(fā)我們去思考,使所要強調的意思更加突出?!秾W弈》是用什么方式闡明道理的?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全文短小精悍,通過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事中見理,闡明道理。告訴我們只有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再讀課文,讀出恰當?shù)恼Z氣。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課文。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前一句語調上揚,讀出反問語氣,后一句讀出重音,強調“非”字。重讀,讀出肯定的語氣。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專心學習的人無心學習的人學習結果原因判斷書寫指導:右邊是“爰”,不要寫“愛”;“爰”字的第六筆橫要比第五筆橫略長。援書寫指導:右邊的“具”內部為三橫,不要少寫一橫。俱書寫指導:獨體字,第三筆為豎折折鉤,第四筆為撇,不要寫成豎,第五筆豎要比第四筆撇略長。弗 本文通過講述兩個人跟著弈秋學習下棋,因為學習態(tài)度不同,所以學習效果差異大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主旨概括學 弈專心致志成功三心二意失敗學習之理貴在專心兩 小 兒 辯 日第二部分兩小兒辯日文言文講解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yúcānɡshúrǔ 自由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理解每句話是什么意思。疏通文意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辯論,爭論。兩小兒辯日 選自《列子·湯問》,題目為后人所加。 句意:孔子到東方游歷,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辯,于是詢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闭J為。正午。剛,才。 句意: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正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卻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而到了正午時離人近?!?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到,到了。盛物的器皿。提高聲調,讀出反問語氣。古時車上的圓形篷蓋,像雨傘一樣。就。是。 句意: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正午就像盤子一樣小,這不是因為遠的東西看起來小,近的東西看起來大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寒涼。把手伸到熱水里去。這里指天氣很熱。湯,熱水。 句意:后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天氣很寒涼,到了正午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因為離得近讓人感覺熱,離得遠讓人感覺涼嗎?”句意:孔子不能判斷誰對誰錯??鬃硬荒軟Q也。裁決,判決。表明孔子是一個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人。句意: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很聰明呢?”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同“謂”,說。誰。你。同“智”,智慧。反問句。表現(xiàn)出兩個小孩嘲笑孔子時的得意。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篇短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孔子東游遇見_________,他們在爭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終孔子也沒能給出科學解釋的故事。兩個孩子太陽什么時候離人近,什么時候離人遠說說兩個小孩各自的觀點和相應的理由。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遠者小而近者大日初出大如車蓋,日中則如盤盂。日初出滄滄涼涼,日中如探湯。近者熱而遠者涼兩個小孩分別是從哪個角度來說明自己的觀點的?一個小孩以視覺效果為依據(jù),通過早晨和正午時太陽的大小差別來說明觀點;另一個則以對溫度的感知為依據(jù),根據(jù)早晨和正午時太陽給人的冷熱差別來說明觀點。兩個小孩能夠駁倒對方的觀點嗎?為什么?不能。因為兩個小孩是從不同角度思考這個問題的,他們的觀點都有事實和常理作為支撐,所以他們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說服對方,連孔子也無法判斷誰對誰錯。 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去理解《兩小兒辯日》所傳達的道理?從“辯日”的角度:即使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現(xiàn)象,也可能包含著我們不了解或不確定的知識,需要多觀察、多思考。從“小兒”和“孔子”的角度:只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獨特的發(fā)現(xiàn);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兩個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認自己“不能決”,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惱羞成怒,很令人敬佩。兩小兒辯日一兒勤于觀察探索真理孔子觀點: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理由:近熱遠涼另一兒觀點: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理由:近大遠小不能決也學無止境實事求是主旨概括課程結束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