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掌握速度的物理意義和定義,理解其矢量性(重點)。2.理解平均速度,能區(qū)分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并會進行相關(guān)計算(重難點)。3.理解瞬時速度,知道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初步體會極限思想在研究物理問題中的應(yīng)用和意義(重難點)。
一、速度
閱讀下面的表格,回答相關(guān)問題。
(1)將四個物體的位移填入表中。
(2)自行車和汽車哪個位置變化得快,為什么?
(3)自行車、汽車、火車誰位置變化最大,哪個位置變化最快,誰運動得最快?
答案 (1)150 100 100 750
(2)汽車位置變化得快,汽車和自行車位移大小相等,但汽車經(jīng)過時間短。
(3)火車 火車 火車
1.對速度概念的理解
(1)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2)定義:位移與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之比。
(3)定義式:v=eq \f(Δx,Δt)。
(4)單位:國際單位制單位是米每秒,符號是m/s或m·s-1。常用單位:千米每時(km/h或km·h-1)、厘米每秒(cm/s或cm·s-1)等。1 m/s=3.6 km/h。
2.速度的矢量性
(1)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選填“標(biāo)量”或“矢量”),方向與Δx的方向相同。
(2)在一維坐標(biāo)系中,速度方向可用帶正、負號的數(shù)值表示,正號表示與規(guī)定的正方向相同,負號表示與規(guī)定的正方向相反。
某同學(xué)根據(jù)v=eq \f(Δx,Δt)得出“速度與位移成正比、與時間成反比”的結(jié)論正確嗎?為什么?你還學(xué)過哪些物理量用比值定義法的?
答案 不正確。v=eq \f(Δx,Δt)是速度的定義式,用比值法定義的物理量,其大小與Δx及Δt無關(guān),比如勻速直線運動中v不變。ρ=eq \f(m,V),R=eq \f(U,I)。
例1 (多選)對速度的定義式v=eq \f(Δx,Δt),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
A.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速度v與運動的位移Δx成正比,與運動時間Δt成反比
B.速度v的大小與運動的位移Δx和時間Δt都無關(guān)
C.此速度定義式適用于任何運動
D.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
答案 BCD
解析 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v=eq \f(Δx,Δt)是計算速度的公式,適用于任何運動,此式只能說明速度可由位移Δx與時間Δt的比值來計算,并不是說v與Δx成正比,與Δt成反比,故A錯誤,B、C、D正確。
1.比值定義法:用兩個基本的物理量的“比”來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如速度、壓強、密度等。
2.比值定義法的特點:比值定義法定義的物理量往往不隨定義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有無而改變。
例2 (多選)甲、乙兩質(zhì)點在同一直線上做勻速運動,取向右為正方向,甲的速度為2 m/s,乙的速度為-4 m/s,則可知( )
A.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
B.因為+2>-4,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C.這里正、負號的物理意義是表示質(zhì)點的運動方向
D.若甲、乙兩質(zhì)點同時由同一點出發(fā),則10 s后甲、乙相距60 m
答案 ACD
解析 速度是矢量,其正、負號表示質(zhì)點的運動方向,比較速度大小只比較其絕對值,故A、C正確,B錯誤;甲、乙兩質(zhì)點在同一直線上由同一點出發(fā),向相反方向運動,10 s內(nèi)甲運動了20 m,乙運動了40 m,故10 s后甲、乙相距60 m,D正確。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1.平均速度
(1)物理意義:描述物體在時間Δt內(nèi)運動的平均快慢程度及方向。
粗略地描述物體位置變化的快慢,與物體運動的路徑無關(guān)。
(2)表達式:v=eq \f(Δx,Δt)。
(3)方向:與這段時間內(nèi)的位移方向相同。
2.瞬時速度的概念
(1)定義:在表達式v=eq \f(Δx,Δt)中,當(dāng)Δt非常非常小時,運動快慢的差異可以忽略不計,此時,我們就把eq \f(Δx,Δt)叫作物體在時刻t的瞬時速度。(極限思想)
(2)方向:物體在該時刻的運動方向。
(3)物理意義:是精確地描述物體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4)速率
瞬時速度的大小叫作速率,是一個標(biāo)量,沒有方向。一般的速度計顯示的是速率。
小明坐在沿直線行駛的汽車上,從甲地到乙地用時20 min,行程20 km。根據(jù)公式v=eq \f(Δx,Δt),他計算出自己的速度為60 km/h,而途中某時刻小明發(fā)現(xiàn)速度計顯示為70 km/h。
(1)上面提到的兩個速度各表示什么速度?
(2)若小明由乙地返回甲地又用了20 min,則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平均速率=eq \f(路程,時間))各是多少?
(3)瞬時速度的大小叫作速率,但是平均速度的大小不是平均速率,什么運動情境中平均速度的大小才等于平均速率?
答案 (1)60 km/h為平均速度;70 km/h為瞬時速度
(2)0;60 km/h
(3)單方向直線運動中
(1)物體的平均速度為零,則物體一定處于靜止?fàn)顟B(tài)。( × )
(2)時間越短,平均速度越接近某點的瞬時速度。( √ )
(3)只有瞬時速度才可以精確描述變速運動。( √ )
(4)瞬時速度的方向與位移的方向相同。( × )
例3 以下關(guān)于速度概念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子彈以900 m/s的速度從槍口射出,指的是平均速度
B.汽車在平直的鄉(xiāng)村公路上的行駛速度約為30 km/h,指的是平均速度
C.某城區(qū)道路汽車的限速為40 km/h,指的是平均速度
D.比較汽車和動車從宜昌開往武漢的行駛快慢,應(yīng)比較它們的瞬時速度
答案 B
解析 平均速度對應(yīng)時間和位移,瞬時速度對應(yīng)時刻和位置,由題可知,B正確。
例4 一質(zhì)點做變速直線運動。
(1)若前eq \f(t,3)內(nèi)的平均速度為6 m/s,后eq \f(2t,3)時間的平均速度為9 m/s,求這段時間t內(nèi)的平均速度大?。?br>(2)若質(zhì)點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為3 m/s,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為6 m/s,求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大小。
答案 (1)8 m/s (2)4 m/s
解析 (1)eq \x\t(v)=eq \f(x1+x2,t)=eq \f(6×\f(t,3)+9×\f(2t,3),t) m/s =8 m/s。
(2)eq \x\t(v)′=eq \f(x,t1+t2)=eq \f(x,\f(\f(x,2),3)+\f(\f(x,2),6)) m/s=4 m/s。
1.平均速度對應(yīng)時間和位移,瞬時速度對應(yīng)時刻和位置。
2.平均速度與平均速率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1)區(qū)別:①平均速度=eq \f(位移,時間),即v=eq \f(Δx,Δt);平均速率=eq \f(路程,時間),即v′=eq \f(Δs,Δt);
②運動的物體一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可能為零,但平均速率一定不為零。
(2)聯(lián)系:只有在單向直線運動中,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才等于平均速率。
課時對點練
考點一 速度
1.下列關(guān)于速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表示物體運動快
B.速度描述物體的位置變化快慢,速度大表示物體位置變化大
C.速度越大,位置變化越快,位移也就越大
D.由v=eq \f(Δx,Δt)可知,位移越大,則速度越大
答案 A
解析 根據(jù)速度的定義知,A正確;速度大表示物體的位置變化快,但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物體位置變化(即位移)不一定大,B、C錯誤;由于Δt不確定,位移Δx越大,v不一定越大,D錯誤。
2.下列關(guān)于速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由v=eq \f(Δx,Δt)知,v與Δx成正比,與Δt成反比
B.速度大小不變的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C.v=eq \f(Δx,Δt)只適用于勻速直線運動
D.速度的方向與對應(yīng)時間內(nèi)物體位移的方向一致
答案 D
解析 v是用比值定義法定義的物理量,v與Δx、Δt無關(guān),A錯誤;勻速直線運動是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變的運動,B錯誤;v=eq \f(Δx,Δt)適用于任何運動,C錯誤;由v=eq \f(Δx,Δt)可知,速度的方向與對應(yīng)時間內(nèi)物體位移的方向一致,D正確。
考點二 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3.(多選)(2022·石家莊市高一檢測)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球第3 s末的速度為6 m/s,這里是指平均速度
B.汽車從甲站行駛到乙站的速度是20 m/s,這里是指瞬時速度
C.“復(fù)興號”動車組列車速度計顯示速度為350 km/h,這里的速度是指瞬時速度
D.為了解決偏遠地區(qū)的配送問題,某快遞公司采取“無人機快遞”,無人機從某一投遞站帶著快件到達指定位置送達后又返回該投遞站,這一過程中無人機的平均速度為零
答案 CD
解析 第3 s末的速度是指瞬時速度,故A錯誤;汽車從甲站行駛到乙站的速度為平均速度,故B錯誤;速度計顯示的速度為瞬時速度,故C正確;無人機回到了原位置,位移為零,故平均速度為零,D正確。
4.(多選)在平直的公路上,汽車啟動后在第10 s末,速度計的指針指在如圖所示的位置,前10 s內(nèi)汽車運動的位移為150 m。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第10 s末汽車的速率是70 km/h
B.第10 s末汽車的速率是70 m/s
C.前10 s內(nèi)汽車的平均速度是15 m/s
D.前10 s內(nèi)汽車的平均速度是35 m/s
答案 AC
解析 汽車的速度計顯示的是速率,由題圖可知在第10 s末汽車的速率是70 km/h,故A正確,B錯誤。前10 s內(nèi)汽車的位移是150 m,則汽車的平均速度為15 m/s,故C正確,D錯誤。
5.在東京奧運會田徑男子100米半決賽中,中國選手以9秒83的成績刷新亞洲紀(jì)錄。假設(shè)他在50 m處的速度為9.9 m/s,到達終點的速度為10.6 m/s,則他在比賽過程中的平均速度為( )
A.9.9 m/s B.10.17 m/s
C.10.25 m/s D.10.6 m/s
答案 B
解析 根據(jù)平均速度的定義可知v=eq \f(Δx,Δt)=eq \f(100,9.83) m/s≈10.17 m/s,故選B。
6.(2023·邢臺八中月考)一輛汽車沿平直的公路單向行駛,從A處行駛到B處用了60 s,A、B兩地相距900 m;在B處停留30 s后沿原路返回,又用了45 s到達A、B的中點C處。問:
(1)這輛汽車前60 s內(nèi)的平均速度大小是多少?
(2)這輛汽車從A處到C處的平均速度大小是多少?
答案 (1)15 m/s (2)3.33 m/s
解析 (1)前60 s內(nèi)的平均速度大小為v=eq \f(x,t)=eq \f(900,60) m/s=15 m/s。
(2)從A到C的平均速度大小為v′=eq \f(\f(x,2),t+t0+t′)=eq \f(450,60+30+45) m/s≈3.33 m/s。
考點三 平均速度與平均速率
7.(2022·南通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高一期中)江蘇高速四通八達,但是超速是最大的安全隱患,為了防止超速,交警部門設(shè)置了兩套監(jiān)控系統(tǒng),一套是固定測速點,定點測速。一套是在一段路線區(qū)間設(shè)置區(qū)間測速,通過記錄通過固定區(qū)間的時間,分析汽車是否超速。如圖所示,是一輛汽車在高速上導(dǎo)航儀的某時刻界面截圖,該路段限速120 km/h。據(jù)此分析正確的是( )
A.這輛汽車在區(qū)間行駛中已有超速行為
B.18.3公里表示剩余行程的位移大小
C.118 km/h表示此次行程的平均速率
D.根據(jù)“18.3公里、24分鐘”這兩個數(shù)據(jù),可以算出剩余行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 A
解析 由題圖可得,此時汽車的速率為118 km/h。汽車從區(qū)間測速開始到現(xiàn)在的平均速率是120 km/h,區(qū)間測速還有3.6公里結(jié)束。距離終點的路程還有18.3公里,還需要24分鐘到達終點。汽車從區(qū)間測速開始到現(xiàn)在的平均速度大小是120 km/h,此時的瞬時速度大小為118 km/h,則在此之前汽車已有超速行為,故A正確;18.3公里表示剩余行程的路程,故B錯誤;118 km/h表示此時的速率,故C錯誤;根據(jù)“18.3公里、24分鐘”這兩個數(shù)據(jù),可以算出剩余行程的平均速率,故D錯誤。
8.(2023·馬鞍山市高一期中)旅客坐高鐵從北京西到廣州南的某次列車上午8:00發(fā)車,當(dāng)日下午16:00到達,該次旅程約2 200 km。已知北京到廣州的直線距離約為1 980 km,某次該旅客發(fā)現(xiàn)車廂內(nèi)的顯示牌上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旅客此次旅程的平均速率為237.5 km/h,顯示牌上的“301 km/h”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B.旅客此次旅程的平均速率為237.5 km/h,顯示牌上的“301 km/h”是瞬時速度的大小
C.旅客此次旅程的平均速率為275 km/h,顯示牌上的“301 km/h”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D.旅客此次旅程的平均速率為275 km/h,顯示牌上的“301 km/h”是瞬時速度的大小
答案 D
解析 根據(jù)題意可得,列車從北京西到廣州南所用時間t=8 h,運行里程s=2 200 km
平均速率為v=eq \f(s,t)=eq \f(2 200,8) km/h=275 km/h,顯示牌上的“301 km/h”是某一時刻的速率,即瞬時速度的大小,故選D。
9.(2022·上海市徐匯中學(xué)高一期中)如圖為用高速攝影機拍攝的8 mm直徑的子彈射過一只蘋果時的照片,該子彈的平均速度為900 m/s,可估算該子彈從頭部進入蘋果至尾部穿出蘋果所需的時間最接近( )
A.10-2 s B.10-4 s C.10-6 s D.10-8 s
答案 B
解析 蘋果寬度約為70 mm,子彈長度大致是本身直徑的3倍,故取子彈長度約為20 mm,即子彈穿過蘋果過程的位移為90 mm,子彈穿過蘋果的時間為t=eq \f(x,v)=eq \f(90×10-3,900) s=10-4 s,故選B。
10.(2023·南京市寧海中學(xué)高一期中)如圖所示,三個質(zhì)點A、B、C同時從N點出發(fā),分別沿圖示路徑同時到達M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從N到M的過程中,B的位移最小
B.質(zhì)點A到達M點時的速率最大
C.從N到M的過程中,三個質(zhì)點的平均速率相同
D.從N到M的過程中,三個質(zhì)點的平均速度相同
答案 D
解析 三個質(zhì)點都從N到M,則位移相等,平均速度相同,A錯誤,D正確;三個質(zhì)點運動的時間都相等,路程不等,質(zhì)點A從N點到達M點的路程最大,則平均速率最大,但到達M點時的速率不一定最大,B、C錯誤。
11.(2022·臨沂一中高一上期中)在一次爬山比賽中,某人從山腳爬上山頂,然后又沿原路返到山腳。上山的平均速率為v1,下山的平均速率為v2 ,則此人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是( )
A.eq \f(v1+v2,2),eq \f(v1+v2,2) B.eq \f(v1-v2,2),eq \f(v1+v2,2)
C.0,eq \f(v1v2,v1+v2) D.0,eq \f(2v1v2,v1+v2)
答案 D
解析 設(shè)從山腳到山頂?shù)穆烦虨閤,此人往返一次對應(yīng)的位移Δx=0,其平均速度大小為eq \x\t(v)=eq \f(Δx,Δt)=0,平均速率等于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往返一次的平均速率為eq \x\t(v′)=eq \f(x+x,\f(x,v1)+\f(x,v2))=eq \f(2v1v2,v1+v2),故選D。
12.某物體由A點出發(fā)做直線運動,前5 s向東行駛了30 m到達B點,又向東行駛了5 s前進了60 m到達C點,在C點停了4 s后又向西行駛,經(jīng)歷了6 s運動了120 m到達A點西側(cè)的D點,如圖所示,求:
(1)最后6 s內(nèi)物體的平均速度;
(2)全過程的平均速度;
(3)全過程的平均速率。
答案 (1)20 m/s,方向向西 (2)1.5 m/s,方向向西 (3)10.5 m/s
解析 (1)最后6 s內(nèi)物體從C點到D點的位移大小為Δx3=120 m,則平均速度大小為v1=eq \f(Δx3,t4)=eq \f(120 m,6 s)=20 m/s,方向向西。
(2)全程中物體初位置為A點,末位置為D點,其位移是eq \(AD,\s\up6(→)),方向向西,大小Δx=Δx3-Δx1-Δx2=120 m-30 m-60 m=30 m,所用時間t總=5 s+5 s+4 s+6 s=20 s,則平均速度大小為v2=eq \f(Δx,t總)=eq \f(30 m,20 s)=1.5 m/s,方向向西。
(3)全過程的路程s=30 m+60 m+120 m=210 m,
全過程的平均速率eq \x\t(v)=eq \f(s,t總)=10.5 m/s。初位置/m
經(jīng)過時間/s
末位置/m
位移/m
人在平直道路上跑步
0
40
150
自行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0
20
100
汽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0
10
100
火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500
30
1 250
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冊3 向心加速度優(yōu)秀課后測評,共10頁。
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1 重力與彈力優(yōu)秀第1課時一課一練,共9頁。
這是一份高中物理1 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優(yōu)秀同步訓(xùn)練題,共9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