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與技能】
1.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qū)別。
3.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討論法:引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通過學生的積極討論,引起學生對問題的關注,提高學生的興趣,實現教學目標。
2.實踐法:通過學生的親自實踐,學會測量工具的正確使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培養(yǎng)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2.通過學習簡單的測量知識.體會測量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養(yǎng)成細致、嚴謹的學習習慣。
【創(chuàng)設引入】
用P10圖片導入,長度測量的必要性,只靠感官判斷不準確。
學習內容一:長度的測量
閱讀課本P10至P13文字內容,插圖,基本概念、定義用紅筆做上記號,記住測長度和測時間工具的名稱,長度和時間的主單位。
【自學檢測】
1.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米,用m表示。常用的單位及符號還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2.長度測量是物理學最基本的測量,常用測長度的工具有刻度尺、卷尺、千分尺、螺旋測微器,學生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合作探究】教師巡視督促指導
一:長度的測量
1.刻度尺的認識
使用任何一種測量工具都要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對照P11圖1.1-1寫出刻度尺和三角尺的量程和分度值:刻度尺的量程是15_cm,分度值是1_mm,三角尺的量程是7_cm,分度值是1_mm。
2.刻度尺的使用規(guī)則
A、“選”:根據測量要求選擇適當的刻度尺。
B、“觀”: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它的零刻線是否磨損、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測長度時,零刻度線要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線的一邊要緊靠被測物體且與被測邊保持平行(即“緊貼物體且不歪斜”)。
D、“看”:讀數時視線要正對著刻度線(與尺面垂直)。
E、“讀”: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要估讀且只能估讀一位)。
F、“記”: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也可表達為:測量結果由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
3.測量比賽:各組同學用刻度尺測量作業(yè)本和物理課本的長度和寬度,并將測量結果填入下表,看誰測得又快又準(利用刻度尺課件練習讀數)。
二:身體上的“尺”
1.你了解自己嗎?
你的“一拃”(張開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間的距離)長度是多少?
你的大拇指“指甲寬度”又是多少?
2.人體的哪些部位可以當作“刻度尺”來估測物體長度?結合P15第二題,估測自己的身高。
人的頭長和腳長相同;身高等于9.5倍頭長;人握住拳頭的大小和心臟一樣大。人身體上許多部位是按“黃金分割”分配的,比如眼睛是頭部的黃金分割點,肚臍是人體的黃金分割點等。
【展示交流】
【精講點撥】
1.單位換算方法步驟:先“換”后“算”:不改變數字,利用等量代換將單位換算成我們需要的單位,之后進行數字化簡計算。
2.測物體的長度時要注意:
①一貼二平三讀,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零刻度磨損的刻度尺,可任選一整數刻度線為“測量零點”。
③長度測量結果要估讀一位且只能估讀一位,若被測長度的終端恰好對準某一刻度線,應估讀“0”。
3.下列單位換算正確的是(A)
A.12.56 cm=12.56×10-2m=0.1256 m
B.12.56 cm=12.56 cm×10-2m=0.1256 m
C.12.56 cm=12.56÷102 m=0.1256 m
D.12.56 cm=12.56×10-2cm=0.1256 m
【即時練習】
1.你用的刻度尺量程是10_cm,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的長度)是1_mm。
2.在下列測量數值后面填上適當的單位:
某同學身高17.2dm;
學生課桌的長度0.6m。
3.如下左圖所示,用刻度尺測量木塊長度,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1_mm,所測木塊的長度是3.50cm。
4.P15第1題(如上右圖所示),硬幣的直徑是________cm,你還能想到其它測量硬幣周長的方法嗎?
學習內容二:時間的測量和測量誤差
閱讀課本P4內容,細讀測量錯誤和誤差的不同。
【自學檢測】
1.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秒,符號是s。
2.現代生活中我們常用鐘、表來測量時間,在運動場和實驗室,為了較方便的測量時間間隔,我們經常用停表測量時間。
3.受測量工具等因素的影響,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總有(“總有”或“沒有”)誤差,誤差只能盡量減小,不能消滅。
【合作探究】教師巡視督促指導
一:時間的測量
1.古代人測量時間有哪些方法?
古代人計時工具:日晷、沙漏、漏壺(圖片)
2.學生分組練習停表使用(停表課件)請同學們利用你們手中的停表測量自己一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____次/分鐘
二:誤差
被測物體真正的長度即真實值只有一個,而每個同學測同一個物體的測量結果可能不同,說明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是有差別的,這就是誤差,除此以外還有哪些因素導致測量出現誤差?誤差能完全消滅嗎?
測量總是人利用工具進行的,測量工具自身制造時的精密度不夠會造成誤差,溫度、濕度等外部因素也會影響測量工具的精密度。并且測量時還要估計,總會有一些誤差。所以誤差不能消滅,只能盡量減小。
【展示交流】
【精講點撥】
1.錯誤與誤差不同:錯誤是指不按實驗、操作的有關規(guī)定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測量方法產生的,所以只要嚴格按要求去做,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2.測量長度時,通常采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但是在最后的結果確定時,還須注意小數位數的保留規(guī)則與測量值相同。同一把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相同,測得數據的準確值應相等,計算時要去掉出現錯誤的數據,剩余的取平均值并保留到與測量數值位數一樣,這樣才接近真實值。
【即時練習】
1.如圖所示是某種機械停表的實物圖,長針轉一圈度量的時間是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短針轉一圈度量的時間是_______,分度值_______。圖中記錄的時間是________。
2.一位同學用刻度尺5次測得某物體的長度分別是:10.21 cm、10.23 cm、10.11 cm、10.24 cm、10.22 cm,這些數據中,錯誤的是10.11_cm;該物體的長度應該記作10.22cm;這位同學所用刻度的分度值為1_mm。
【鞏固練習】
見課內訓練
1.2 運動的描述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機械運動的概念。
2.知道參照物的概念,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時需要選定參照物。
3.理解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過程與方法】
1.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在觀察現象、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創(chuàng)設引入】
欣賞:形形色色的運動。
學習內容:運動的描述
閱讀課本P16至P17文字內容,插圖,基本概念、定義用紅筆做上記號,記住機械運動的定義。
【自學檢測】
1.宇宙中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2.如一位同學從自己的座位走到黑板前,他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合作探究】教師巡視督促指導
一:機械運動
分析課本圖1.2-1所示的運動以及相類似的運動,根據已有的知識,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
討論得出:整個銀河系、喜馬拉雅山、獵豹都在做機械運動,而樹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它們也在做機械運動。可見,運動是絕對的,宇宙中沒有(“有”或”沒有”)絕對靜止的物體。
結論:機械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二:參照物
場景重現:兩列火車并排停在站臺上,你坐在車廂中向另一列車廂觀望。一時間,你覺得自己的列車開始緩緩地前進了,但是“駛過”了對面列車的車尾你才發(fā)現,實際上你乘坐的列車還停在站臺上,而對面的列車卻相反方向開去了。
提問:為什么乘客會產生這樣的錯覺?(組織學生討論,初步明確乘客判斷運動和靜止所選的標準不同以后,會產生不同的判斷)
學生活動:把課本放在桌上,課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動課本使課本沿桌面運動。讓學生討論回答:
1.選取課桌作標準,尺子和課本是________(“運動”或“靜止”)的。
2.選擇課本作標準,尺子和課桌是________(“運動”或“靜止”)的。
3.選擇尺子作標準,課桌和課本是________(“運動”或“靜止”)的。
可見: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作為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分析回答下述問題:
①兩個看起來都運動的物體,彼此看來也一定是運動的嗎?
不一定,如果兩物體相對原來的運動情況完全一樣,彼此看起來就是靜止的;如果物體相對原來的運動情況不一樣,彼此看來就是運動的。
②甲相對于乙是運動的,則乙相對于甲也一定是運動的,這種說法對嗎?對
③人坐在行駛的車上,人相對地是運動的,但相對車又是靜止的,到底人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
必須指明是參照哪個物體才能確定人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
④乙相對于甲來說向東運動,相對于乙可以說甲向西運動,對嗎?對
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描述圖1.2-4車輛的運動情況:
(1)選取地面做參照物,車輛是運動的;
(2)選取收割機做參照物,車輛是靜止的。從而得出:在討論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要看以哪個物體作參照物,選擇的參照物不同,它的運動情況就可能(“可能”或”一定”)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描述圖1.2-5的各種情形物體的運動狀況。
3.接力賽運動員交接棒時有什么訣竅?
接棒者與交棒者達到相對地面共同的快慢程度,即交接棒時接棒者與交棒者要保持相對靜止。
【展示交流】
【精講點撥】
參照物選取注意事項:
1.只有選好參照物才能確定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或運動形式。
2.同一個物體選取不同參照物時可能有不同的運動形態(tài)。
3.要比較幾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必須選取同一參照物。
【即時練習】
1.完成課后習題1、2、3小題。
2.有關參照物的說法正確的是(D)
A.運動的物不能做參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才能做參照物
C.任何物體都可以作參照物
D.研究某一物體的運動,必須選定參照物
【鞏固練習】
見課內訓練
1.3 運動的快慢
【知識與技能】
1.速度的認識。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認識勻速直線運動、平均速度。
【過程與方法】
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中的意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
【創(chuàng)設引入】
觀看:劉翔比賽視頻,說明物體運動有快慢之分。
學習內容一:速度及速度的計算
閱讀課本P19至P20文字內容,插圖,基本概念、定義用紅筆做上記號,記住速度的計算公式和速度的國際單位。
【自學檢測】
速度的計算公式是:v=s/t,速度的國際單位是m/s。
【合作探究】教師巡視督促指導
一:速度認識
1.觀察下面表格,有四個物體沿平直道路行駛,如何比較下列物體運動的快慢:
總結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的方法:
方法一:運動時間相同,通過路程越長,運動越快。
方法二:通過路程相同,所用時間越短,運動越快。
2.如果通過路程不同,時間也不同,運動快慢如何比較?
比較相同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路程大小。
3.在物理學上,我們用相同時間內比較運動路程的長短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速度的計算公式是v=s/t,速度的國際單位是米每秒,符號是m/s,在交通運輸上通常用千米每小時做速度單位,符號是km/h。
4.你見過汽車的速度表沒有?結合圖1.3-2給大家說說你的認識。
此時汽車的速度是20km/h,該汽車速度表的量程是220km/h
二:閱讀P20小資料“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
人步行時的速度為1.1_m/s,它表示的含義是人在1秒內通過的路程是1.1米。
【展示交流】
【精講點撥】
速度的單位換算:1m/s=eq \f(1×10-3 km,\f(1,3600)h)=3.6km/h。
【即時練習】
1.下列哪句成語與物理學中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最相近(B)
A.姍姍來遲 B.一日千里
C.離弦之箭 D.風馳電掣
2.水中最快的旗魚,速度可達到108 km/h,陸地上最快的獵豹,1 s可跑40 m,空中最快的褐海燕,1 min能飛5 km,把它們的速度大小從大到小排列是褐海燕、獵豹、旗魚。
學習內容二:勻速直線運動
閱讀課本P20至P22內容,細讀勻速直線運動定義。
【自學檢測】
機械運動按運動路線的曲直可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按速度是否變化可將直線運動分為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
【合作探究】教師巡視督促指導
一:思考問題
看課本圖1.3-3“想想議議”中,在圖中兩車之間標出時間間隔和對應的路程,通過計算分析比較甲乙兩車各段時間內的速度有什么特點?看誰分析的有快又準。
甲車:在各段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同。(30_m/s)
乙車:運動速度由慢變快,后來的速度大于甲了。(達到45_m/s)
二:在變速直線運動中,如果不關心在某處的快慢情況,只粗略計算全過程總體的快慢情況,能否用v=s/t求速度?這時的意義如何?
可用v=s/t計算總體運動速度,此時的速度稱為平均速度。
三:課本例題分析
問題拓展:
①8.52 m/s是他的最大速度嗎?
不是,沖刺時的最大速度應高于8.52_m/s。
②如果他以這樣的速度去跑400 m競賽項目,成績如何?
t1=s1/v=400_m/(8.52_m/s)=47_s。
③在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a.各物理量單位要統一;
b.所求物理量要有必要的文字敘述;
c.寫出所依據的公式或變形式,有物理量的代入過程(單位)。
【展示交流】
【精講點撥】
1.判斷一個物體是不是在做勻速直線運動時,要注意分析該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運動的速度和運動方向是不是始終沒變。
2.作變速運動的物體的平均速度等于它在某段路程上同過的總路程與在這段路程上所用的總時間的比值,而不是取幾個速度的平均值,推導如下:
設第一段時間t1內速度為v1,第二段時間t2內速度為v2,則s1=v1t1__s2=v2t2
全程:v=(s1+s2)/(t1+t2)=(v1t1+v2t2)/(t1+t2)≠(v1+v2)/2
【即時練習】
1.下列圖像能反映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是(D)
2.P22第3題,4名同學板演,注意物理計算題格式要求。
【鞏固練習】
見課內訓練
1.4 測量平均速度
【知識與技能】
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和距離,并求出平均速度。
【過程與方法】
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紀錄數據、分析實驗數據的全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tài)度,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數據的作風。
2.逐步培養(yǎng)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創(chuàng)設引入】
學習內容:測量平均速度
閱讀課本P23至P24文字內容,插圖,細讀實驗步驟。
【自學檢測】
1.速度的計算公式v=s/t。
2.在“龜兔賽跑”這個故事中,說烏龜勝了兔子,是指烏龜的平均速度速度快。
【合作探究】教師巡視督促指導
一:演示
小車在斜面上滑下的過程中有什么特點嗎?
1.實驗的原理:v=s/t
2.實驗中所用的器材有:帶金屬檔片的斜面、小車、刻度尺、停表,測小車的平均速度讓小車走得慢一點,路程適當長一點,則測量的誤差可以小一點,金屬檔片的作用是便于計時。
3.待測物理量:用刻度尺(卷尺)測量物體運動的路程,用停表測量物體運動相應距離所需的時間,用v=s/t求出平均速度。
4.設計出實驗記錄表格
分析實驗數據,思考下面問題:
(1)為什么實驗得到的兩個速度v1,v2不一樣大?兩者是二倍關系嗎?
小車越走越快,下半段更快,因此全程速度大于上半段速度,但不是二倍關系(v2

相關學案

2020-2021學年第3節(jié) 運動的快慢學案及答案:

這是一份2020-2021學年第3節(jié) 運動的快慢學案及答案,共2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重點難點,預習感知,合作探究,檢查反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2節(jié) 運動的描述導學案:

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2節(jié) 運動的描述導學案,共3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重點難點,預習感知,合作探究,檢查反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 機械運動第1節(jié)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學案:

這是一份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 機械運動第1節(jié)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學案,共4頁。

英語朗讀寶

相關學案 更多

物理八年級上冊第4節(jié) 測量平均速度學案及答案

物理八年級上冊第4節(jié) 測量平均速度學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3節(jié) 運動的快慢學案設計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3節(jié) 運動的快慢學案設計

初中人教版第2節(jié) 運動的描述導學案

初中人教版第2節(jié) 運動的描述導學案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 機械運動綜合與測試學案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 機械運動綜合與測試學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電子課本 舊教材

章節(jié)綜合與測試

版本: 人教版

年級: 八年級上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