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網(wǎng)絡構建
eq \a\vs4\al( 相互作,用——力)
eq \b\lc\{(\a\vs4\al\c1(\a\vs4\al(力,學,中,常,見,的,三,種,力)\b\lc\{(\a\vs4\al\c1(重力\b\lc\{\rc\ (\a\vs4\al\c1(產(chǎn)生原因:由于__地球的吸引__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方向:__豎直向下__,大?。篏=mg,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點,形狀規(guī)則、質(zhì)量分布均勻的物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物體的重心__不一定__在物體上)),彈力\b\lc\{\rc\ (\a\vs4\al\c1(產(chǎn)生:物體直接接觸,接觸處產(chǎn)生了__形變__,方向:彈力的方向與施力物體的形變方向__相反__,, 與受力物體的形變方向__相同__,大?。簭椓Φ拇笮∨c__形變量__有關,形變量越大,彈力越__大__))))))
eq \b\lc\{(\a\vs4\al\c1(\a\vs4\al(力,學,中,常,見,的,三,種,力)\b\lc\{(\a\vs4\al\c1(\a\vs4\al(摩,擦,力)\b\lc\{\rc\ (\a\vs4\al\c1(滑動摩擦力\b\lc\{\rc\ (\a\vs4\al\c1(產(chǎn)生:物體接觸且__相互擠壓__,接觸面粗糙,有__相對__運動,方向:沿接觸面的切線,與__相對運動__方向相反,大?。篎f=__μFN__)),靜摩擦力\b\lc\{\rc\ (\a\vs4\al\c1(產(chǎn)生:物體接觸且__相互擠壓__,接觸面粗糙,有__相對__運動趨勢,方向:沿接觸面的切線,與__相對運動趨勢__方向相反,大?。?F1
解析:根據(jù)圖可知,甲和丙的彈簧秤讀數(shù)相等即F1=F3=mg,乙圖中彈簧秤的讀數(shù)F2=mgcs 30°=eq \f(\r(3),2)mg,故有F1=F3>F2,所以選項A、B正確。
9.(2018·江蘇省蘇州實驗中學高一上學期期中)如圖所示,用與豎直方向成θ角(θ<45°)的傾斜輕繩a和水平輕繩b共同固定一個小球,這時繩b的拉力為T1,現(xiàn)保持小球在原位置不動,使繩b在原豎直平面內(nèi)逆時針轉過θ角固定,繩b的拉力變?yōu)門2;再轉過θ角固定,繩b的拉力為T3,則( AD )
A.T1=T3>T2 B.T1<T2<T3
C.T1=T3<T2 D.繩a的拉力減小
解析:以小球為研究對象,分析受力:重力、a、b兩繩的拉力T、T2,根據(jù)平衡條件得知,T和T2的合力方向豎直向上,大小與重力相等,保持不變,作出b繩在三個不同位置時,兩個拉力的變化,如圖,由圖得到,T1=T3>T2。由圖看出,繩a的拉力減小,故A、D正確。
10.如圖所示,A、B、C、D四個人做雜技表演,B站在A的肩上,雙手拉著C和D,A撐開雙手水平支持著C和D。若四個人的質(zhì)量均為m,他們的臂長相等,重力加速度為g,不計A手掌與C、D身體間的摩擦。則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ABC )
A.A受到地面的支持力為4 mg
B.B受到A的支持力為3 mg
C.B受到C的拉力約為 eq \f(2\r(3),3)mg
D.C受到A的推力約為 eq \f(2\r(3),3)mg
解析:把四人看成整體,分析受力,由二力平衡可知A受到地面支持力為4 mg。把BCD看成整體,分析受力,由二力平衡可知B受到A的支持力為3 mg。由題圖可知,B手臂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大約為30°,設B對C的拉力為F1,A對C的推力為F2,對C分析受力,由受力分析和力的平衡條件可得,F(xiàn)1cs 30°=mg,解得F1=eq \f(2\r(3),3)mg。F1sin 30°=F2,解得F2=mgtan 30°=eq \f(\r(3),3)mg,故選項A、B、C正確,D錯誤。
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60分)
二、填空題(共3小題,共18分。把答案直接填在橫線上)
11.(5分)如圖,把一個彈簧測力計的一端固定在墻上,用另一個彈簧測力計水平向左拉金屬板,金屬板向左運動,此時兩個測力計的示數(shù)穩(wěn)定(圖中已把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放大畫出),則物塊P與金屬板間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__2.60__ N。若用彈簧測力計測得物塊P重13 N,根據(jù)表中給出的動摩擦因數(shù),可推算出物塊P的材料為__木頭__。
解析:分析物塊P的受力情況可知,物塊P受金屬板給P的滑動摩擦力Ff,方向向左,受彈簧測力計向右的拉力F,由二力平衡可知,F(xiàn)f=F,測力計讀數(shù)為2.60 N,所以Ff=2.60 N;又根據(jù)Ff=μG可得:μ=eq \f(Ff,G)=0.2,從表中對比得知,物塊P為木頭。
12.(6分)如圖(甲)所示,用鐵架臺、彈簧和多個已知質(zhì)量且質(zhì)量相等的鉤碼,探究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彈力與彈簧伸長的關系實驗。
(1)實驗中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有__毫米刻度尺__ 。
(2)如圖(乙)所示,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圖,縱軸是鉤碼質(zhì)量m,橫軸是彈簧的形變量x,由圖可知:圖線不通過原點的原因是由于__彈簧自身重力__;_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__5.0__ N/m(g取10 m/s2) (計算結果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
(3)如圖(丙)所示,實驗中用兩根不同的彈簧a和b,畫出彈簧彈力F與彈簧長度L的F-L圖像。下列正確的是( B )
A.a(chǎn)的原長比b的長
B.a(chǎn)的勁度系數(shù)比b的大
C.a(chǎn)的勁度系數(shù)比b的小
D.彈力與彈簧長度成正比
解析:(1)實驗需要測量彈簧伸長的長度,故需要刻度尺;
(2)由k=eq \f(ΔF,Δx)=eq \f(57.5×10-3×10,?12-0.5?×10-2) N/m=5.0 N/m。由圖可知,當F=0時,x=0.5 cm,說明沒有掛重物時,彈簧伸長,是由于彈簧自身的重力造成的。故圖線不過原點的原因是由于彈簧有自重,實驗中沒有考慮(或忽略了)彈簧的自重。
(3)F-L圖像橫坐標的截距表示原長,故b的原長比a的長,選項A錯誤;由k=eq \f(ΔF,Δx)=eq \f(ΔF,ΔL)知,a的勁度系數(shù)比b的大,選項B正確、C錯誤;圖線的物理意義是表明彈簧的彈力大小和彈簧伸長量大小成正比,選項D錯誤。
13.(7分)(2018·重慶巴蜀中學高一上學期期中)在“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中:
(1)部分實驗步驟如下,請完成有關內(nèi)容:
A.將一根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貼有白紙的豎直平整木板上,另一端綁上兩根細線。
B.在其中一根細線上掛上5個質(zhì)量相等的鉤碼,使橡皮筋拉伸,如圖甲所示,記錄__鉤碼個數(shù)(或細線拉力)__、__橡皮筋與細線結點的位置O__、__細線的方向__。
C.將步驟B中的鉤碼取下,分別在兩根細線上掛上4個和3個質(zhì)量相等的鉤碼,用兩光滑硬棒B、C使兩細線互成角度,如圖乙所示,小心調(diào)整B、C的位置,使__橡皮筋與細線結點的位置與步驟B中結點位置重合__,記錄__鉤碼個數(shù)和對應的細線方向__。
(2)如果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得到驗證,那么圖乙中eq \f(cs α,cs β)=__eq \f(3,4)__。
解析:(1)根據(jù)實驗原理可知,圖甲中需要記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后,畫出來的合力是實際值,該實驗中根據(jù)鉤碼個數(shù)來表示拉力大小,因此需要記錄的是:鉤碼個數(shù)(或細線拉力),橡皮筋與細線結點的位置O,細線的方向;該實驗采用“等效代替”法,因此在用兩個繩套拉橡皮筋時,要將橡皮筋與細線結點拉到與步驟B中結點位置重合,同時記錄鉤碼個數(shù)和對應的細線方向。
(2)根據(jù)O點處于平衡狀態(tài),正交分解有:
豎直方向:4mgsin α+3mgsin β=5mg①
水平方向:4mgcs α=3mgcs β②
聯(lián)立①②解得:eq \f(cs α,cs β)=eq \f(3,4)。
三、論述、計算題(本題共4小題,共42分。解答應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驟,只寫出最后答案不能得分,有數(shù)值計算的題,答案中必須明確寫出數(shù)值和單位)
14.(9分)(2018·新疆建設兵團二師華山中學高一上學期期中)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2 kg的物體放在水平地板上,用一原長為8 cm的輕質(zhì)彈簧水平拉該物體,當其剛開始運動時,彈簧的長度為11 cm,當彈簧拉著物體勻速前進時,彈簧的長度為10.5 cm,已知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200N/m。(g均取10 m/s2)求:
(1)物體所受的最大靜摩擦力為多大?
(2)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為多大?
(3)物體與地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是多少?
答案:(1)6 N (2)5 N (3)0.25
解析:(1)當物體剛開始被拉動時,彈簧的伸長量為Δx1=11 cm-8 cm=3 cm,根據(jù)胡克定律可得:彈簧的彈力為:F1=kΔx=200 N/m×0.03 m=6 N,此時物體所受的最大靜摩擦力等于彈簧的彈力,即Ffmax=6 N。
(2)當物體勻速滑動時,彈簧的伸長量為Δx2=10.5 cm-8 cm=2.5 cm,根據(jù)胡克定律可得:彈簧的彈力為:F2=kΔx2=200 N/m×0.025 m=5 N,此時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等于彈簧的彈力,即Ff=5 N。
(3)由滑動摩擦力公式可得:Ff=μF N=μmg,求得μ=0.25。
15.(10分)(2019·北京市東城區(qū)高一學期期末)三段不可伸長的輕繩OA、OB、OC共同懸掛一質(zhì)量為m的物塊,如圖所示,其中A端、B端都固定,OB沿水平方向,OA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θ,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請:
(1)畫出結點O受力的示意圖;
(2)求OA繩上拉力的大小F。
答案:(1) (2)F=eq \f(mg,cs θ)
解析:(1)以結點O為研究對象,受力圖見答案。
(2)根據(jù)平衡條件,結合受力圖可知:F=eq \f(mg,cs θ)。
16.(11分)(2020·天津市部分高中高一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如圖所示,某人用輕繩牽住一只質(zhì)量m=0.6 kg的氫氣球,因受水平風力的作用,系氫氣球的輕繩與水平方向成37°角。已知空氣對氣球的浮力為15 N,人的質(zhì)量M=50 kg,且人受的浮力忽略不計(g取10 N/kg,sin 37°=0.6,cs 37°=0.8)。求:
(1)水平風力的大小;
(2)人對地面的壓力大?。?br>(3)若水平風力增強,人對地面的壓力如何變化?(要求說明理由)
答案:(1)12 N
(2)491 N
(3)不變
解析:(1)對氫氣球進行受力分析,并分解如圖:
由平衡條件列式:
豎直方向:F?。絤g+Tsin 37°
水平方向:F風=Tcs 37°
解得:F風=12 N,T=15 N
(2)對人進行受力分析,并分解如圖:
由平衡條件列式:
豎直方向:F N=Mg-Tsin 37°=500 N-15×0.6 N=491 N
(3)若風力增強,只改變了水平方向的力,視氣球及人為一整體可知,豎直方向上的受力情況沒改變,人對地面的壓力不變。
17.(12分)(2018·浙江省9+1聯(lián)盟高一上學期聯(lián)考)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1的物體甲通過三段輕繩相連,三段輕繩的結點為O,輕繩OB水平且B端與站在水平面上的質(zhì)量為m2的人相連,輕繩OA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θ=37°,物體甲及人均處于靜止狀態(tài)。(已知sin 37°=0.6,cs 37°=0.8,tan 37°=0.75,g取10 m/s2。設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求:
(1)輕繩OA、OB受到的拉力是多大?
(2)人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方向如何?
(3)若人的質(zhì)量m2=60 kg,人與水平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0.3,則欲使人在水平面上不滑動,物體甲的質(zhì)量m1最大不能超過多少?
答案:(1)eq \f(5,4)m1g eq \f(3,4)m1g (2)eq \f(3,4)m1g 方向水平向左
(3)24 kg
解析:(1)以結點O為研究對象,如圖,沿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建立直角坐標系,將FOA分解,由平衡條件有:
FOB-FOAsin θ=0,F(xiàn)OAcs θ-m1g=0
聯(lián)立得:FOA=eq \f(m1g,cs θ)=eq \f(5,4)m1g
FOB=m1gtan θ=eq \f(3,4)m1g
故輕繩OA、OB受到的拉力分別為eq \f(5,4)m1g、eq \f(3,4)m1g
(2)人水平方向受到OB繩的拉力和水平面的靜摩擦力,
f=FOB=eq \f(3,4)m1g 方向水平向左
(3)當甲的質(zhì)量增大到人剛要滑動時,質(zhì)量達到最大,此時人受到的靜摩擦力達到最大值。
當人剛要滑動時,靜摩擦力達到最大值fm=μm2g
由平衡條件得:FOBm=fm
又FOBm=m1mgtan θ=eq \f(3,4)m1mg
聯(lián)立得:m1m=eq \f(4FOBm,3g)=eq \f(4μm2g,3g)=24 kg
即物體甲的質(zhì)量m1最大不能超過24 kg。
比較項目
力的種類
產(chǎn)生原因
或條件
大小
方向
作用點
聯(lián)系
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
與物體的質(zhì)量成正比,G=mg
總是豎直向下
在物體的重心上
彈力是產(chǎn)生摩擦力的必要條件之一
彈力
物體之間接觸且發(fā)生彈性形變
由彈性形變的大小決定
與物體的形變方向相反
在接觸面上
摩擦力
物體之間接觸且發(fā)生彈性形變、接觸面粗糙、發(fā)生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
靜摩擦力與引起相對運動趨勢的切向外力相等,滑動摩擦力
f=μF N
與接觸面相切,跟相對運動方向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在接觸面上
(A)材料
動摩擦因數(shù)
金屬—金屬
0.10
橡膠—金屬
0.50
木頭—金屬
0.20
皮革—金屬
0.28
這是一份高中物理第三章 機械波綜合與測試學案設計,共13頁。學案主要包含了波的圖像和振動圖像的綜合,波的問題的多解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四章 運動和力的關系綜合與測試學案,共6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動力學問題中的臨界和極值問題,動力學問題中的“板塊”模型,動力學中的傳送帶問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二章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綜合與測試學案設計,共6頁。學案主要包含了紙帶問題的處理方法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