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簡析】
《陽光下物體的影子》這節(jié)課是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太陽、地球和月球》的第2課。通過前面1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對太陽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從這一課起,學生將要開始探究光與影。本課將通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活動“制作簡易日晷”來激發(fā)學生探索光影的興趣。學生需要在課前以小組為單位,利用一天的時間去觀察,測量并在觀察記錄紙上畫下小短桿的影子變化情況。日晷制作完畢后,學生還要分析影子變化和太陽位置變化的關系。本課是一個綜合性的活動,從提出問題、觀察記錄、制作日晷、研討分享等過程,充分鍛煉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絕大部分學生都能根據(jù)日常生活經(jīng)驗,知道太陽的位置變化會對地球上物體的影子變化產(chǎn)生影響。但影子變化的具體規(guī)律,即當太陽的位置發(fā)生改變時,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的長短和方向就會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認識是比較模糊的,他們并不能準確表達出這些規(guī)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知道一天中,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物體的影子變化有一定的規(guī)律。
2.了解日晷是古代測量時間的儀器。
3.知道太陽的位置變化會引起物體影子的變化。
科學探究目標
1.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制作簡易日晷的方法。
2.嘗試小組合作,制定簡單的觀察記錄計劃。
3.結合觀察記錄紙,實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變化情況。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愿意參與小組活動,主動承擔小組任務,學會與他人合作。
2.在實驗觀察中感受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3.對科學觀察活動保持較高的興趣,積極投入到長時間的觀察記錄中。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1.體會古時候人們利用生活中的現(xiàn)象和大自然的規(guī)律,設計計量時間的儀器,從而方便生活的過程。
2.關注自然規(guī)律對技術發(fā)展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一天中,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物體的影子變化有一定的規(guī)律。
難點:進行長時間規(guī)范地觀察記錄,研討分析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變化的規(guī)律及與太陽位置變化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PPT、學生材料一組。
小組:一塊A3大小的紙板、一張A3大小的觀察記錄紙(見附件1)、兩個票夾、一根4厘米長的短桿、指南針、記號筆、直尺、小組討論記錄單(見附件2)、手電筒、日晷套裝(工具箱)等。
【課前準備】
在第1課下課前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一塊A3大小的紙板、一張A3大小的觀察記錄紙、兩個票夾、一根4厘米長的短桿、指南針、記號筆、直尺,根據(jù)老師下發(fā)的微課視頻-“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觀察記錄方法(見附件)”(可以通過“之江匯APP”課前導學或者班級群等平臺發(fā)送視頻),以4人小組為單位提前記錄一天中物體的影子,要求一天中至少記錄5次,其中上午、下午各2次,中午1次,記錄過程中如有困難可以及時請教老師,下節(jié)科學課帶來。建議老師在下課時間對學生的記錄情況進行關注和指導,及時糾正記錄中存在的問題。
【教學過程】
聚焦:揭示課題
[材料準備:多媒體PPT、學生觀察記錄紙]
1.教師引導:同學們,上節(jié)課老師布置同學們以4人小組為單位記錄一天中物體的影子,咱們都帶來了嗎?(學生齊說:帶來了)
2.揭示課題:咱們干得真不錯,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利用咱們帶來的觀察記錄紙來研究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板書:陽光下物體的影子)
二、探索: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
[材料準備:多媒體PPT、學生影子觀察記錄紙、小組討論記錄單]
1.提出問題:(課件出示問題)在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板書:影子的變化)下面請各小組先根據(jù)本組記錄情況在組內(nèi)討論交流一下這個問題,并把討論結果用簡單的文字記錄到“小組討論記錄單”上,討論時間3分鐘。
2.小組討論交流,師巡視指導。
3.學生匯報交流:哪一組先來匯報一下你們的討論結果?(請每個小組學生依次上臺匯報,每個小組匯報結束后本組同學可以補充,其他小組如有意見也可以舉手補充)教師根據(jù)學生匯報有選擇板書:長短、方向。
4.師小結追問:同學們,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都發(fā)現(xiàn)一天中的影子上午長,中午短,下午長,會由長變短,再變長(板書:長→短→長);影子的方向會像時鐘一樣順時針轉動,會由西北到北,再到東北(板書:西北→北→東北)。
三、研討:太陽的位置是怎樣變化的
[材料準備:多媒體PPT、學生影子觀察記錄紙、手電筒]
1.那么請大家再思考一下,根據(jù)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太陽的位置是怎樣變化的呢?(學生匯報預設:上午影子在西北,太陽在東南方;中午影子到了北方,太陽在南方;下午影子到了東北,太陽在西南……)師追問:太陽還有其它變化嗎?(學生匯報猜測)
2.師小結追問:同學們,這些只是我們的猜測,要知道太陽到底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怎么辦?(學生匯報預設:我們可以再去觀察一下小短桿影子不同時太陽的變化……)師引導:但是直接用眼睛觀察太陽對眼睛傷害很大也很危險,如果老師提供手電筒(出示手電筒)這個實驗材料,在教室里我們可以怎么觀察?(學生匯報預設:可以用手電筒模擬太陽)
3.師引導:是的,這種方法科學課上把它叫作模擬實驗,大家注意看:(師拿出其中一個小組學生的影子觀察記錄紙,在中心處放上小短桿后,用手電筒在小短桿的東南方照射,直至出現(xiàn)的影子與8:00時記錄的影子重合),這時手電筒的位置在哪里?它的位置怎樣?(學生匯報預設:在東南方向比較低的位置……)
4.布置模擬實驗任務:是的,8:00時手電筒在東南方較低的位置,這說明太陽也是在這個位置。通過這個模擬實驗可以很直觀地模擬太陽的位置變化,那么其它幾個時間太陽的位置又在哪里呢?請大家在小組內(nèi)試試看,看誰能把所有影子的太陽位置給模擬出來?做實驗前老師還有一個要求:請大家找到每個時間影子的太陽位置后想一想太陽的位置從上午8:00到下午4:00是怎樣變化的?
5.學生模擬實驗,師巡視指導。
6.匯報交流:哪一小組先來匯報一下你們的發(fā)現(xiàn)?(學生匯報)
7.師總結:是的,通過剛才的模擬實驗我們進一步證實:由于太陽的位置是由低-高-低,所以影子的長短發(fā)生了“長→短→長”的變化;又由于太陽是東升到南,再到西,而影子的方向和太陽正好相反,所以影子的方向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板書:太陽位置變化)。
四、拓展:認識日晷
[材料準備:多媒體PPT、學生影子觀察記錄紙、日晷套裝]
1.同學們,古代的人類十分聰明,他們早就發(fā)現(xiàn)了影子的這種變化規(guī)律,還利用這種變化規(guī)律發(fā)明制造出了用來計時的工具——日晷,下面請大家通過視頻來認識一下真正的日晷(課件出示日晷介紹視頻和照片)。
2.請大家仔細比較一下,視頻和圖片中的日晷與我們制作的簡易日晷有什么不同之處?
3.學生匯報交流。(學生匯報預設:圖片中的日晷是斜著擺放的,它的晷面是與斜著放的,晷面上面標著十二個時辰……)
4.師小結:是的,古人根據(jù)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反復驗證改進,最終才制成了計時更為準確的日晷。
5.布置任務:(出示日晷套裝)老師今天為大家準備了“日晷套裝”,請大家在課后以4人小組為單位根據(jù)說明書組裝好日晷,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來請教老師,并用它到陽光下試著計時,同時與我們自己記錄的簡易日晷記錄紙(學生影子觀察記錄紙)進行比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處,下節(jié)課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告訴老師和同學,好嗎?請小組長上臺領取材料,下課。(建議有時間的話可以在課堂上先進行組裝和使用指導)
學生作品樣例:
【板書設計】
【活動手冊使用說明】
1.本課的科學記錄都在學生自制的簡易日晷上,所以學生活動手冊中沒有本課的內(nèi)容。
【作業(yè)設計】
1.制作日晷排序。
①在紙板中心立上短桿。 ②根據(jù)太陽或指南針找方向。
③在紙板上描繪影子。 ④對準方向、平放紙板。
正確步驟:( )→( )→( )→( )
2.選擇題。
(1)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 )最短。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2)(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
A.望遠鏡 B.日晷 C.指南針
(3)日晷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位置變化是( )。
A.相反的 B.相同的 C.無法確定
附件1
附件2
小組討論記錄單
第 組
討論問題
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有什么變化規(guī)律?
討論
情況
記錄
我們小組認為: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三年級下冊2.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第2課時教學設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討,拓展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三年級下冊2.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教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認識日晷,制作簡易日晷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三年級下冊2.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教學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簡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