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文言知識,記誦全文。
2、能力目標:掌握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特點,體會行文之妙。
3、情感目標: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無常、終歸于盡之慨,感嘆中含積極之情。
【課前預習】
一、給下列字詞標音:
癸( )丑 修楔( ) 流觴( )
游目騁( )懷 趣( )舍萬殊 齊彭殤( )
二、相關資料
1.《蘭亭集序》真?zhèn)未筠q論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齡編撰的《晉書》,而此前收錄晉文最完備的《文選》竟未見此文,這與《蘭》文的歷史地位很不相稱。同時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梁代劉孝標注引的王羲之《臨河序》與《蘭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發(fā)了一場《蘭亭集序》真?zhèn)未筠q論。
(1)文章作者之真?zhèn)?br>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并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說,并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然后進一步考證說,《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書法作者之真?zhèn)?br>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并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00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三、自讀提示:
1.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四、記敘蘭亭盛會:
(1)時間: 地點: 目的:
(2)人物:
(3)環(huán)境:
(4)活動:
(5)天氣:
(6)感受:
五、對照注解,疏通全文。積累文言知識。
第二課時
一、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二、賞析第一段:
1.本文記敘了這次蘭亭集會的盛況,讓我們先來看,這是怎樣的一個集會?
三、范讀第二段,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來的一段中,又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心情?
1.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2. 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比如,就著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3. 這種"痛"是痛什么?
4. 這節(jié)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議論的?如何展開逐步?
五、賞析第三自然段。
1. “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不一樣,讓我們先來看看他為什么“悲”?“悲”什么?
六、尾聲: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后之賢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結合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第三單元10(蘭亭集序 歸去來兮辭并序)10.1 蘭亭集序學案設計,共4頁。學案主要包含了課前預習單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0.1 蘭亭集序導學案,共5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學習難點,學習過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第三單元10(蘭亭集序 歸去來兮辭并序)10.1 蘭亭集序學案,共6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寫作背景,作者介紹,常識積累,文言知識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