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蘭亭集序》檢測題
一、選擇題
1.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ь^觀覽浩渺的宇宙,低頭審視繁多的物類,借以放眼縱觀,舒展胸懷,足以盡情地享受著看和聽的樂趣,實在很愉快啊。
B.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宄憾嘶ㄋ臑R的急流,像帶子一樣在左右流淌。
C.所之既倦?!獙Γㄗ约海┧矏刍虻玫降氖挛镆呀?jīng)厭倦。
D.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械娜讼矚g傾吐自己的志趣抱負,在室內(nèi)和朋友暢談。
2.下列對課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可謂景美,是樂;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可謂極視聽之娛,也是樂。
B.“不知老之將至”,作者不免感慨橫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嘆?!八郎啻笠印?,自然轉(zhuǎn)為“痛”的感覺。
C.作者推測未來人的感情變化也必和古人一樣,等到現(xiàn)在的一切成為歷史遺跡,未來人也會像我們一樣臨今人之文而感嘆,如此無情的變遷再次引發(fā)作者的感慨。
D.以“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引出“死生”這個全文的議論中心。作者通過這個遞進關系的句子,把本段與前兩段連成一個整體,使全文意脈相連。
3.下列對課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兩段從時間、地點、緣由、人物、環(huán)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較具體地寫了蘭亭集會的盛況。
B.面對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作者沒有沉浸其中,而是從中引出了對生死的聯(lián)想,肯定了莊子對于生死的看法。
C.“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觀點,作為書序,以此來概括一篇之意,這正是本文作者見解高遠之處。
D.綜觀全篇,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而變化,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
4.對《蘭亭集序》分析解說有誤的一項是(?。?br />
A.本文是王羲之的曠世之作,不僅文辭優(yōu)美,而且在書法史上也獲得盛譽,又稱“蘭亭序”。
B.文章表現(xiàn)了對大自然優(yōu)美景象的贊美,同時又流露出對人生“修短隨化”的無限感慨。
C.本文先記敘了這次集會的時間、地點、緣起、盛況和個人感受,由景生情,緣情入理,景、情、理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
D.本文語言華美典雅,敘議結(jié)合,使人讀后如含醴酪,回味無窮。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羲之幼訥于言,人未之奇。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深為從伯敦、導所器重。時陳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與王承、王悅為王氏三少。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辫b曰:“正此佳婿邪!”記之,乃羲之,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序以申其志。
性好鵝,山陰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舉群相送耳?!濒酥廊粚懏?,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買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崩讶缙溲?,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嘗至門生家,見篚幾滑凈,因書之,真草相半。后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累日羲之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每自稱:“我書比鐘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痹c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br />
時驃騎將軍王述少有名譽,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由是情好不協(xié)。述先為會稽,以母喪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詣。述每聞角聲,謂羲之當候己,輒灑掃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顧,述深以為恨。
【文本二】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節(jié)選自王羲之《蘭亭集序》)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徒導之從子也??????從子:侄子
B.固求市之????????????固:堅決
C.使人耽之若是????????耽:耽誤
D.不能喻之于懷????????喻:明白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后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累日/羲之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
B.后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累日羲之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
C.后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累日/羲之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
D.后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累日羲之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羲之受人器重。他為人剛正,書法卓絕,深受家中長輩和名士阮裕的看重。
B.王羲之為人淡泊。他不喜歡京城的生活,初次到浙江,就有在此終老一生的想法。
C.王羲之性情率真。他遇到好鵝,不惜主動用書法作品求取,得到后樂不可支。
D.王羲之書法名盛。他用自己的書法幫助老婦人賣六角竹扇,人們爭相購買。
8.把教材中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序以申其志
(2)述先為會稽,以母喪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詣
(3)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困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節(jié)選自王羲之《蘭亭集序》)
乙
已矣乎!寓形字內(nèi)復幾時?昌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節(jié)選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
丙
古今文士愛念光景,未嘗不感嘆于死生之際。故或登高臨水,悲陵谷之不長;花晨月夕。嗟露電之易逝。雖當快心適志之時,常若有一段隱憂埋伏胸中,世間功名富貴,舉不足以消其牢騷不平之氣。于是卑者縱情曲蘗,極意聲伎;高者或托為文章聲歌,以求不朽,或究心仙佛與夫飛升坐化之術。其事不同,其貪生畏死之心一也。獨庸夫俗子,耽心勢利,不信眼前有死。而一種腐儒,為道理所錮,亦云:“死即死耳,何畏之有!”此其人皆庸下之極,無足言者。夫蒙莊達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興嘆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賢亦何貴于聞道哉。
(節(jié)選自袁宏道《蘭亭記》)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蒙莊達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興嘆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賢亦何/貴于聞道哉/
B.夫蒙莊達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興嘆/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賢亦何貴/于聞道哉/
C.夫蒙莊達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興嘆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賢亦何貴于聞道哉/
D.夫蒙莊達士寄喻/于藏山/尼父圣人興嘆/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賢亦何貴于聞道哉/
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契”為古代符信的一種,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兩半,合在一起可為憑驗。
B.“斯文”在文中指這篇文章;現(xiàn)在如用作名詞指文化或文人,如用作形容詞則指文雅。
C.“帝鄉(xiāng)不可期”的“期”指期求,與《陳情表》中“外無期功強近之親”的“期”不同。
D.“勢利”在文中形容看地位、財產(chǎn)分別對待人的表現(xiàn),常含貶義,如勢利眼、勢利小人等。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以“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收束前面的遐思,把視線轉(zhuǎn)向現(xiàn)實,回扣到蘭亭集會和蘭亭詩集上來,并進一步放眼未來,希望后人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情懷。
B.乙文行文至將終,作者終于把屬于自己的那個“孤”字點了出來,獨自親近自然,獨自躬耕隴畝,獨自暢抒胸懷,獨自賦詩屬文,這就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生。
C.丙文說古今文士均“貪生畏死”,只有“庸夫俗子”和“腐儒”例外,前者“耽心勢利”,所以“不信眼前有死”:后者“為道理所錮”,硬裝出不怕死的樣子。
D.三篇選文均為文士面對死生而闡發(fā)的感嘆,從中可見卑下之人逃避現(xiàn)實縱情聲色,高雅之人不敢直面而求不朽之道,相比較而言,作者更贊同后一種選擇。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
(2)故或登高臨水,悲陵谷之不長;花晨月夕,嗟露電之易逝。
13.面對有限的人生,三篇選文體現(xiàn)了不同的思考,你更認同哪一種?請說明理由。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1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或取諸懷抱??????????????????取諸:???從……取得
B.趣舍萬殊????????????????????趣:?????趨向,取向
C.感慨系之????????????????????系:?????附著
D.終期于盡????????????????????期:?????期限
15.下面句子中虛詞“之”,意義和用法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夫人之相與:????????助詞,主謂之間,取獨,不譯。
B.所之既倦:??????????動詞,往,到達。
C.喻之于懷:??????????代詞,它,代文章。
D.以之興懷:??????????代詞,指“向之所欣……已為陳跡”。
16.下列對選文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以上兩段文字,王羲之著眼于“死生”二字行文,表達了他的生死觀。
B.選文第一段中所說的“靜”指的是“悟言一室之內(nèi)”,“躁”指的是“放浪形骸之外”。
C.作者在選文中否定了在當時士大夫中很有地位的莊子的“一死生”“齊彭殤”的觀點,有積極的意義。
D.選文結(jié)尾一句意在告誡后世讀者“死生亦大矣”,要關愛生命,享受生命。
17.給下列語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A.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B.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C.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D.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18.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19.下列句子加橫線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感慨系之矣 (系:附著)
B.雖趣舍萬殊 (趣:趨向,取向)
C.終期于盡??(期:期望)
D.雖無絲竹管弦之盛(盛:繁盛)
2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個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個字循環(huán)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這里用“癸丑”來紀年,指永和九年。
B.禊事,禊,一種祭禮。禊事,古代的一種風俗,七月七日人們到水邊洗濯,戲游,以祈福消災。
C.流觴,古人于彎曲的水渠旁集會時,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從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面前,誰就取來飲酒。
D.不知老之將至,語出《論語》?!墩撜Z》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經(jīng)典。
2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第一、二段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后點染出蘭亭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
B.選文第三、四段筆鋒一轉(zhuǎn),變?yōu)樽h論、抒情,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fā)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
C.作者在文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狀態(tài),抒發(fā)了自己高曠的宇宙情懷,他肯定老莊“齊生死”的觀點,在生命觀上與老莊的道家思想完全一致。
D.作者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活著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22.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1)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三、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文選》由南朝梁武帝太子蕭統(tǒng)組織當時文人集體編選,選錄從周秦以迄齊梁130多位作家的作品,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文學總集,影響深遠。王羲之《蘭亭集序》書法和文采兼善,后世流傳甚廣,蕭統(tǒng)卻棄而不選,后世學者為此眾說紛紜。
自班固《漢書》宣揚“漢承堯運”以來,正統(tǒng)論成為史學家們聚訟不已的大問題。西周宗法社會所形成的以洛陽為中心的天下意識,是北方文化的重要內(nèi)涵,并構(gòu)成地域與政權合法性登合的現(xiàn)實意義。南北對峙,南北孰為正統(tǒng)的爭論從未中斷,而彰顯正統(tǒng)的重要方式,就是尊崇儒學——在思想文化上標榜己方為正統(tǒng)。對于偏安江左的梁朝士人來說,他們不得不面臨與消解傳統(tǒng)北方文化中心與僻處江南之間的地理錯位,要化解這種尷尬,就要爭求思想文化之正統(tǒng),《文選》及梁武帝時期多項學術文化工程的集中推進,即為此。
《文選》“序”類一共入選9篇序文,其中就有顏延之和王融同題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二者都為帝王組織下的文人集會所作,決定了文章是為歌功頌德、美頌盛世而作。從集會地點來看,顏王二序所涉地點從字面上分別為“樂游苑”“芳林園”,實際都在南朝都城建康,但是作者無一例外地都只字不提“建康”“金陵”。在創(chuàng)作心理上,作者均是將當時的都城建康比附為長安、洛陽,這正體現(xiàn)了一種“北方文化中心”意識,充滿對皇權的美頌。而王羲之《蘭亭集序》所涉地點“會稽山陰之蘭亭”,是非常具體的江南地名,沒有任何政治蘊含和歷史想象?!短m亭集序》的內(nèi)容,前半部分描繪士人歡聚場景,后半部分由歡樂現(xiàn)實轉(zhuǎn)向?qū)ι鼰o常的思考,并說“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這正是士人對個體生命意義的思索和追尋。因此,無論是從創(chuàng)作背景、序文內(nèi)容還是地名所體現(xiàn)的價值指向來看,《蘭亭集序》都不符合帝王期待的儒家詩教價值標準;而內(nèi)容旨在美頌、形式典雅華美的顏、王二序,正契合了喜游宴賦詩、招攬文士和組織文學活動的梁武帝父子在政治、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多重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選》之外,蕭統(tǒng)還編了八卷本《陶淵明集》,一方面固然有對陶淵明文學成就重新發(fā)現(xiàn)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也是比較重要的是,蕭統(tǒng)從陶集中讀到了人格的魅力與道德的光輝,認為陶詩在當時社會“有助于風教”——符合他重視的文學教化原則。那么,蘊含著濃烈個人情感的《蘭亭集序》,則與此格格不入。
梁武帝在位四十余年,以華夏文化正統(tǒng)自居的梁朝,有統(tǒng)一天下的宏志,甚至一度還取得了南北對峙的戰(zhàn)略優(yōu)勢。蕭統(tǒng)既是太子,又是《文選》編纂這個大型文化工程的組織者。他以太子之尊親自組織并參與《文選》編纂,正是順應當時的政治文化需求,通過編選《文選》來強調(diào)梁朝為文化之邦,在文化上維護和彰顯其正統(tǒng)地位,這是《文選》編選的深層政治文化背景。因此,與入選的另外兩篇彰顯王朝氣象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相比較,更重抒發(fā)個體生命思考的《蘭亭集序》被棄而不選,是情理之中的事。
(摘自宋雪玲《〈文選〉不錄〈蘭亭集序〉原因再探》)
材料二:
《文選》既然是文學總集,作品是否入選,還是需要回歸文本自身,用文學的標準去衡量。深究起來,《蘭亭序》落選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文選》是選本,主要選錄各種文體的重要作品?!段倪x》收錄序共9篇,其中有石崇的《思歸引序》。石崇雖是一擲千金的官僚富豪,但其文學成就還是得到后人認可的。王羲之組織的蘭亭雅集后于石崇的金谷送別57年,且《蘭亭序》是模仿石崇《金谷詩序》而為。對比二序,思想和詞句確有雷同。既然是仿作,文學價值大打折扣,故不錄亦屬正常。
王羲之文才達不到《文選》收錄標準。王羲之的文學成就如何,唐前文獻更令人信服。就現(xiàn)有史料來看,時人或南北朝時期論及王羲之同時代人的文學成就,對其只字未提。劉勰《文心雕龍》和鐘嶸《詩品》作為南朝時期重要的文學批評著作,關于王羲之同樣未見片言只語??赡苁瞧鋾?,遮掩了文學光芒。
王羲之以書法名世,而書法并非“勝事”?!短m亭序》成名,是唐太宗的推崇和宋人推波助瀾造成的。書法對六朝文人而言并非光宗耀祖之業(yè)?!妒勒f新語》將能書善畫的韋誕、顧愷之列入“巧藝”類中,《顏氏家訓》將書法、繪畫、卜筮等并列為“雜藝”,這些都顯示出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和書法家地位不高。
蕭統(tǒng)兄弟不認可王羲之的處世行為。蕭繹在評論王述與王羲之結(jié)怨之事時認為,王羲之有錯在先。古人事死如事生,王羲之書帖多有吊喪慰死之語,其“先墓”被毀,悲痛不已;而其卻在王述居喪期間,大為不敬。并且右軍半隱半仕,以退求進,沽名釣譽而已。不能絕對地說蕭統(tǒng)也是如此看待王羲之,但在儒家道統(tǒng)承續(xù)上,蕭統(tǒng)兄弟應是一致的
今天考論《蘭亭序》入不入《文選》的問題,并不是否定《蘭亭序》的文學影響和書法美學價值,而是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趣味,古人以為美的東西,未必符合今人的審美需求。世殊事異,環(huán)境在變,社會在變,生活不同,審美會存在差異性。
(摘自宋戰(zhàn)利《〈昭明文選〉為何不錄〈蘭亭序〉》)
2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作為我國最早的文學總集,《昭明文選》選錄了從周代到南朝齊代梁代130多位作家的作品,影響深遠。
B.班固宣揚的以洛陽為中心的天下意識,是由西周宗法社會所形成的,具有地域和政權合法性疊合的現(xiàn)實意義。
C.顏延之和王融同題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將聚會地點長安洛陽比附為南朝都城建康,體現(xiàn)了北方文化中心意識。
D.石崇的《思歸引序》入選,而王羲之的《蘭亭序》落選;后者是前者的仿作,二者在思想和詞句上確有雷同。
24.根據(jù)兩則材料的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梁武帝時期,太子蕭統(tǒng)組織并參與編選《文選》,是為偏安江左的梁朝爭求思想文化上的正統(tǒng)地位。
B.《蘭亭集序》蘊含強烈個人情感,不符合儒家詩教價值標準;陶淵明重視文學教化原則,蕭統(tǒng)編了八卷本的《陶淵明集》。
C.兩篇《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內(nèi)容旨在美頌,形式典雅華美,有利于在文化上維護和彰顯梁朝的正統(tǒng)地位。
D.王羲之書名太盛,這可能遮掩了他文學上的光芒。蕭統(tǒng)蕭繹兄弟不認可他的處世行為,也不太認可《蘭亭序》的文學價值。
25.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第四段觀點的一項是(????)
A.唐房玄齡撰修《晉書》時,太宗李世民親為王羲之作傳,推崇備至,“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
B.顏之推教育后人,對于書法,“此藝不須過精。夫巧者勞而智者憂,常為人所役使,更覺為累;韋仲將遺戒,深有以也”。
C.王褒因工書,頗多辛苦筆硯之役,嘗悔道:“假如吾不知書,可不至于今日耶!”
D.梁武帝《答陶弘景論書書二》:書法“此直一藝之精,非吾所謂勝事”。
26.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文選》不錄《蘭亭集序》的原因,二者的側(cè)重點有什么不同?請結(jié)合材料談談你的認識。
27.如果編選“中華三千年文學經(jīng)典”叢書,你認為《蘭亭集序》有資格入選嗎?請闡明你的理由。
四、語言表達
28.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題目。
千百年間弦誦不絕的古典詩文,也仿佛一條長河,有著自己的上游。對于桐廬這個地方,早在南北朝時期,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一文中,就已經(jīng)有著極為生動的描寫了。
詩畫不分家。富春江的濤聲,在詩人的吟哦聲中化成一行行韻腳,而她的浪花濺落到宣紙上便暈染成一幅幅畫卷。元代黃公望的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描繪了富春江兩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黃公望游歷至此,感慨于這里“山峰峻奇,峽谷雄偉”,于是長住下來,用整整四年的時光,走遍富春江兩岸的峰巒林壑,繪就了這幅被譽為“畫中之蘭亭”的山水長卷。據(jù)說,八成畫面都取材于桐廬境內(nèi)的江山景色。畫卷上,天地靜穆,遠山微茫,江闊波渺,林巒渾秀,草木華滋,村舍茅亭之間,樵夫釣客的身影參差隱現(xiàn),彌漫著蕭散淡泊的詩意。憑借藝術的非凡力量,大自然獲得了永恒的生命。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村舍茅亭之間的樵夫釣客的身影彌漫著蕭散淡泊的詩意。”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
29.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脑~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
王羲之擅長書法,論者稱其筆勢“飄若浮云,① ,被人尊稱為“② ”。與其子王獻之并稱“二王”,“二圣”?!短m亭集序》 這幅傳頌千古的書法名跡寫于上巳節(jié)朋友雅集時。通篇遒美勁健,變幻萬端,如有神助,在③ 、④ 、⑤ 上都達到了行書藝術的高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顯寬密;字與字之間,大小參差,長短配合,錯落有致,頗具天然瀟灑飄逸之美。結(jié)構(gòu)上,極盡變化之能事,不求字體結(jié)構(gòu)的平正、對稱、均勻,強調(diào)欹側(cè)、揖讓、對比,或修長,或渾圓,突破了⑥ 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筆畫賦予了鮮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秉性、精神、風格各異:尺幅之內(nèi),眾相必現(xiàn);異字異構(gòu),匠心獨運,韻味無窮,可謂極盡運筆使鋒之妙。
30.請對下面這則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50個字。
12月7日華師一校園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這一天學校舉行了陽光義賣活動,數(shù)千名學生和家長從省內(nèi)外趕來共赴這場愛意滿滿的文化盛宴。拍賣作品中最為搶手的當屬“土特產(chǎn)”《學霸筆記》,而華師一的學霸們除了會做筆記,還能變魔術、說德語、寫書法等。在一幅幅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中,《蘭亭集序》長卷經(jīng)過近十分鐘的激烈拍,最后以三萬元的高價成交,成為今年義賣的最高價作品,現(xiàn)場一片驚嘆!
五、選擇題組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唯一載體的藝術。(????):漢字的抑揚頓挫和無窮組合,造成了中國文化的輝煌燦爛和______________。書法是漢字的藝術。離開漢字就沒有中國書法,就不是中國書法。書圣王曦之的最偉大貢獻,是完成了中國書法的藝術化、______________,中國書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間、歷史和未來之間架設了橋梁,顏真卿是唐代尚法書風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則是晉代尚韻書風的最高代表。而有了晉代尚韻、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順理成章、______________了。晉代、唐代、宋代,是中國書法的三個輝煌時代,顏真卿之所以能夠成為繼王羲之之后,中國書法史上的又一位偉大書法家,他的最偉大成就,就是在繼承王羲之的基礎上,超越了王羲之,從而開拓了中國書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氣象,達到了骨力和______________的高度統(tǒng)一,完成了雄渾、寬博的新體楷書創(chuàng)作,樹立了唐代楷書的典范。
3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牵????)
A.博大精深??典范化??渾然天成??宛轉(zhuǎn)
B.千姿百態(tài)??典范化??渾然天成??含蓄
C.千姿百態(tài)??規(guī)范化??應運而生??含蓄
D.博大精深??規(guī)范化??應運而生??宛轉(zhuǎn)
32.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nèi)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A.中國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漢字,也是中國文化的最小單元
B.中國文化的最小單元,又是中國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漢字
C.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最高代表,又是中國文化的最小單元
D.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最小單元,又是中國文化的最高代表
3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A.如果說顏真卿是唐代尚法書風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則是晉代尚韻書風的最高代表。
B.即使說王羲之是晉代尚韻書風的集大成者,那么顏真卿則是唐代尚法書風的最高代表。
C.如果說王羲之是晉代尚韻書風的最高代表,那么顏真卿則是唐代尚法書風的集大成者。
D.即使說王羲之是晉代尚韻書風的最高代表,那么顏真卿則是唐代尚法書風的集大成者。
參考答案:
1.B
2.A
3.B
4.D
5.C 6.A 7.C 8.(1)王羲之曾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宴集,并親自作序,以申明他的志趣。
(2)王述先做了會稽內(nèi)史,因為母親去世,就辭職守喪,王羲之來接替他的職務,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門。
(3)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
9.C 10.D 11.D 12.(1)人寄身于天地間能有多長時間?為什么不隨心所欲,生與死都順隨自然?
(2)所以有的人登上高山面臨江水,悲嘆山陵深谷尚且不能長久:花開的早晨月圓的晚上,嘆息人生像那朝露閃電一樣容易消逝。 13.示例:認同丙文觀點。丙文提出古今文士無論卑高均“貪生畏死”,所以“圣賢”“貴于聞道”。
理由:既不因自然規(guī)律無法逃避而“極意聲伎”,也不因要面對苦痛而回避必死的現(xiàn)實,要敢于直面現(xiàn)實,珍視當下,積極進取。
14.D 15.C 16.D 17.C 18.(1)有的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自由放縱的生活。
(2)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
19.C 20.B 21.C 22.(1)雖然沒有盛大的音樂演奏現(xiàn)場,可是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表達各自幽深內(nèi)藏的情感。
(2)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樣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看成等同是妄造的.
23.D 24.B 25.A 26.(1)材料一側(cè)重從政治文化背景分析。認為梁朝偏安江左,要爭求思想文化正統(tǒng)地位,而《蘭亭集序》不符合其價值標準。
(2)材料二側(cè)重以文學標準衡量。認為《蘭亭集序》是仿石崇之作,王羲之文才達不到收錄標準,且書法不被當時人看重,王羲之的處世行為也不被認可。 27.示例一:我認為有資格入選。《蘭亭集序》書法文采兼善,后世流傳很廣。《文選》不錄更多是基于政治文化需求考量。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趣味,《蘭亭序》的書法、文采、情趣、思想之美,正能凸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利于確立文化自信。
示例二:我認為沒有資格入選。《蘭亭集序》流傳甚廣,更多是基于其書法成就,王羲之文學才能并不被時人認可。而且是仿作,文學價值大打折扣。王羲之處世行為也有讓人詬病之處。雖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趣味,但文學經(jīng)典評選也有恒定不變的標準。
28.①原文使用了三個短句,節(jié)奏明快、有力,并和前文句式保持一致。改成長句后,就沒有這個效果了。
②原文使用“參差隱現(xiàn)”很好地表現(xiàn)出樵夫、釣客的身影狀態(tài)和那種當?shù)靥赜械碾鼥V感覺,且這里的“參差隱現(xiàn)”是與“蕭散淡泊的詩意”緊密相連的,刪掉“參差隱現(xiàn)”后,就缺失了這層詩意。
29. 矯若驚龍 書圣 章法 結(jié)構(gòu) 用筆 隸書
30.①12月7日華師一舉行了陽光義賣活動;②賣品中《學霸筆記》最搶手;③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賣價最高
31.C 32.D 33.C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0.1 蘭亭集序優(yōu)秀同步訓練題,共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項是,下列句子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10.1 蘭亭集序精品課后練習題,共3頁。
這是一份語文選擇性必修 下冊10.1 蘭亭集序優(yōu)秀達標測試,共1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成語積累,文化常識,默寫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