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不屬于拉馬克進化學說的是( )
A.鯨沒有牙齒,是因為它們吞食浮游生物
B.長頸鹿的頸很長是采食高處樹葉反復伸頸的結果
C.羚羊聽覺靈敏、奔跑快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D.蛇身體細長無足,是經(jīng)常出入鼠穴捕食的結果
2.下列關于生物適應性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生物的適應性可以理解為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適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B.仙人掌的葉退化成針形是對干旱環(huán)境的適應
C.生物能夠適應環(huán)境,但是對環(huán)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
D.生物的適應具有普遍性,只要生物具有某種適應性特征,就能長期生存和繁衍
3.對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正確理解是( )
①環(huán)境改變使生物產(chǎn)生適應性的變異 ②可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 ③變異是不定向的 ④變異是定向的 ⑤變異經(jīng)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遺傳積累就可能產(chǎn)生出生物的新類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4.當某種新藥問世時,可有效治療病毒性感冒。幾年后療效逐漸降低,因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藥性。根據(jù)達爾文的觀點,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觸藥物后,慢慢地產(chǎn)生了抗藥性
B.病毒為了適應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抗藥性變異
C.抗藥性個體的出現(xiàn)是選擇的結果
D.后來的藥量用得過多,產(chǎn)生了抗藥性變異
5.圖中理論值與實際生存?zhèn)€體數(shù)差別很大,可用來解釋此種現(xiàn)象的是達爾文進化理論中的( )
A.過度繁殖 B.生存斗爭 C.遺傳變異 D.適者生存
1-5 CDBCB
6.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分析斑馬的進化過程。
(1)斑馬群中存在著不同體色的個體,說明生物具有_________的特性,____________是生物進化的內(nèi)在因素。
(2)隨著環(huán)境的不斷改變,體色為黑白相間、跑得快的斑馬因與環(huán)境相適應、不易被敵害發(fā)現(xiàn)而在______中得以生存、繁衍。這樣,環(huán)境對斑馬起了_____作用,而這種作用是_____的,它決定著生物進化的________。
(3)上述過程表明,自然選擇的動力是________,自然選擇的結果是________。
答案 (1)變異 遺傳和變異 (2)生存斗爭 選擇 定向 方向 (3)生存斗爭 適者生存
層級二--課時提升練
題組一 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1.刺猬背部布滿硬刺,遇敵害時,身體蜷縮成團,使硬刺豎起,以保護自己,但有時卻被狐貍拋向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軀體時便被吃掉,這個例子說明了________,造成該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
A.適應的普遍性 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B.適應的相對性 環(huán)境條件的不斷變化
C.適應的多樣性 變異是不定向的
D.自然選擇的定向性 現(xiàn)存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是絕對的
2.下列有關適應的說法,錯誤的是( )
A.枯葉蝶的翅很像一片枯葉,這是枯葉蝶對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
B.個別生物不具有適應環(huán)境的特征
C.適應有局限性
D.適應有相對性
題組二 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下列哪項是拉馬克進化學說的觀點( )
A.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在許多性狀上存在差異
B.生物產(chǎn)生后代的數(shù)量往往超過生活環(huán)境所能承受的數(shù)量
C.不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生物會被淘汰
D.適應的形成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的結果
4.下列關于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自然選擇所保留的變異,對人類都是有利的
B.“生存”的“適者”,對人類都是有益的
C.在自然選擇中,人類起著主導作用
D.“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環(huán)境條件
5.某植物單株年產(chǎn)數(shù)百粒種子,其中大部分被鳥所食,少部分因氣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長成成熟的植株。分析達爾文的觀點,該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 )
A.物種是可以改變的 B.過度繁殖,生存斗爭
C.選擇的不定向性 D.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
6.松毛蟲鮮艷的花紋是一種警戒色,是一種巧妙的適應,大多數(shù)鳥怕吃松毛蟲,而杜鵑卻愛吃松毛蟲。因此,松毛蟲的顏色、花紋反而有利于杜鵑的捕食,這可以說明下列哪項的實例( )
A.適應的普遍性 B.適應的相對性
C.適者生存 D.自然選擇
7.以自然選擇為中心的達爾文生物進化學說沒能解決的問題是( )
A.生物進化的原因B.說明物種是可變的
C.解釋生物的適應性及多樣性D.闡明遺傳和變異的本質(zhì)
8.如圖表示長期使用一種農(nóng)藥后,害蟲數(shù)量的變化情況,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a(chǎn)點該群體中存在很多種變異類型,這體現(xiàn)了變異的不定向性
B.a(chǎn)→b的變化是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斗爭的結果
C.b→c是抗藥性逐代積累的結果
D.農(nóng)藥的長期使用使害蟲定向產(chǎn)生了抗藥性變異
1-8 BBDDB DD
層級三--綜合加強練
9.達爾文對現(xiàn)代長頸鹿進化過程進行了解釋,據(jù)此回答下列問題:
(1)長頸鹿祖先過度繁殖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變異提供生物進化的______________。
(2)在缺乏青草的時期,有的個體能吃到高處的食物而活下來,有的個體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這個過程叫作__________。這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xiàn)的,生存斗爭是指____________。
(3)適應有雙重含義:一是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表現(xiàn);二是指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適應是______________的結果。
答案 (1)后代數(shù)目超過環(huán)境所能承受的能力 原材料 (2)自然選擇 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斗爭 (3)形態(tài)結構及其功能 形態(tài)結構適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自然選擇
10.青霉素是一種抗生素。幾十年來,青霉素的反復使用致使某些細菌對青霉素的抗性越來越強。請回答問題:
(1)青霉素使用之前,細菌對青霉素的抗性存在著______;患者使用青霉素后,體內(nèi)絕大多數(shù)細菌被殺死,這叫作________________;極少數(shù)抗藥性強的細菌活了下來并繁殖后代,這叫作________。青霉素的使用對細菌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選擇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________變異選擇出來,并使之逐代積累、加強,最終形成生物新品種。
(3)上述過程表明自然選擇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過程。
答案 (1)差異 不適者被淘汰 適者生存 選擇作用 (2)有利 (3)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解析 (1)青霉素在此過程中相當于達爾文進化理論中的自然環(huán)境,對細菌具有選擇作用。由于細菌個體間差異的存在,患者使用青霉素后,抗藥性強的細菌個體得到保留,抗藥性弱的細菌個體因不適應環(huán)境而被淘汰,從而使細菌定向地進化。
(2)自然選擇保留了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性狀,并通過繁衍而逐代積累、加強。
(3)自然選擇的過程既淘汰了不適應環(huán)境的個體,同時又保留了適應環(huán)境的個體。
這是一份生物人教版 (2019)第2節(jié) 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精品課后練習題,共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2《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2節(jié) 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復習練習題,共1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綜合題,實驗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2節(jié) 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精練,共6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