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了解演講者的觀點,領(lǐng)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內(nèi)涵和現(xiàn)實意義。
梳理演講者的思路,把握演講詞層層推進的結(jié)構(gòu)。
理解演講中的事例對于觀點的印證作用。
學會運用事例來印證自己的觀點的方法。
感受大家風范,樹立格物致知精神,培養(yǎng)自身的科學品質(zhì),樂于動手,主動實驗,做一個敬業(yè)的人。
丁肇中,1936 年生,祖籍山東日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中國科技大學名譽教授,1976 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丁肇中熱心培養(yǎng)中國高能物理學人才,經(jīng)常選拔中國青年科學工作者去他所領(lǐng)導的小組工作。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曾發(fā)現(xiàn)“J粒子”。
本文是作者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時的一篇發(fā)言稿。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我國學生往往重視基礎知識,而忽視動手能力,這就難以適應當前社會的發(fā)展。鑒于此,科學家丁肇中根據(jù)現(xiàn)代學術(shù)的發(fā)展和個人的經(jīng)驗,向我們提出了忠告。
演講詞的類型1. 敘事型: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式,輔以適當?shù)淖h論、說明和抒情。敘事型演講詞通過對事件、人物和景物的記敘描述,表達演講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2. 說理型: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它具有正確、深刻的論點,使用確鑿、充足、具有說服力的論據(jù),進行富有邏輯性的論證。3. 抒情型:以抒情為主要表達方式,演講者在演講中抒發(fā)愛恨悲喜等強烈的感情,對聽眾動之以情,以“情”這把鑰匙來打開聽眾的心靈。
1. 瞭( )望:登高遠望。2. 緬( )懷:懷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3. 探察:探聽偵察;察看。4. 探討:研究討論。5. 檢討:找出缺點和錯誤,并做自我批評。6. 彷徨( ):走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7. 激變:急劇變化。8.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jié)為理性知識。9.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xié)助別人。本課指不做任何實驗的消極觀察。10.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fā)急。
( )埋頭( )埋怨
( )應該( )應變
治( )治理冶( )冶煉
儒( )儒學懦( )懦弱
彷( )彷徨仿( )仿寫
盲( )盲目肓( )病入膏肓
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要有這種精神?
本文是如何層層推進、思路清晰地闡述觀點的?
第一部分(1):提出問題——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12 )):分析問題。用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自己的經(jīng)驗,從正、反兩方面分析了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13 ):解決問題。強調(diào)實驗精神的意義,并對中國新一代提出希望。
這篇文章針對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弊端,有理有據(jù)地論證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希望年輕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道理論證是指運用經(jīng)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們公認的科學原理、公式等來證明觀點的方法。道理論證所引用的材料都是被客觀實際證實的科學結(jié)論,或者是被人們公認的道理,具有一定的說服力。但是要注意引用材料并非多多益善,一定要根據(jù)議論的需要,有的放矢地引用,使引用的材料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要準確理解所引用的內(nèi)容的真正含義,不可以曲解。
在人類的語言中,有一個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時間和空間、具有不朽價值的詞,那就是“祖國”。屈原抱石投入汨羅江時,想到的是祖國;文天祥過零丁洋,高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想到的是祖國;岳飛發(fā)出“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的豪言時,想到的是祖國;譚嗣同面對刀俎,引頸就戮時,面不改色,“我自橫刀向天笑”,他想到的還是祖國;
陸放翁說:“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彼隊繅艨M、念念不忘的也是祖國……對祖國,他們有著濃烈、深沉的愛戀。為了祖國的命運,他們甘愿將血肉之軀獻出,化入祖國的大地,“血沃中原肥勁草”。
引用名人名言,論證了他們把祖國放在第一位的觀點,點明了愛國這一神圣的主題。
請你以“如何對待失敗”為話題,運用道理論證,寫一個片段,150 字左右。
提出問題( 1 ):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分析問題( 2 —12 )
解決問題(13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正面解釋“格物致知” 2
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 3 — 5 )
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6 —12 )
1.第②段中引用《大學》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從中國傳統(tǒng)儒家經(jīng)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點明題目,又說明這一觀點由來已久。用《大學》里的“格物”和“致知”來描述現(xiàn)代學術(shù)的基礎,強調(diào)探察物體即實驗在現(xiàn)代學術(shù)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要真正地了解現(xiàn)代學術(shù)發(fā)展,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樣使論述更有說服力。
2.“大都”“往往”“常?!痹谖闹杏泻巫饔茫?br/>本題運用議論文修飾限制性詞語作用分析法解答?!按蠖肌敝该髁朔秶?,“往往”和“常?!眲t指出了頻率上的多。這些詞語突出了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對學生的不良影響的普遍性,語言準確嚴密。
3.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guān)鍵是什么?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guān)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1.[重點] 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運用舉例子來印證自己的觀點的?
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中國學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為印證這一觀點,作者列舉了多個例子,如課文第④段,舉了明朝大哲學家王陽明“格”竹以失敗而告終的事例,很好地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的觀點。
王陽明的失敗,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實驗, 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含義的必然結(jié)果。課文第12 段,舉“我”初到美國學物理不知所措的例子,證明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告訴人們“格物”即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觀點提供了事實論據(jù)。
2.[發(fā)散思維]這篇文章論述的問題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談談你的看法。
我國基礎教育的優(yōu)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今社會中,這個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的,它使我國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因而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當然,這個缺點也不是突然形成的,它有久遠的文化背景,并與當前的考試體制有關(guān)。要改正這個缺點,任重而道遠。
這篇文章根據(jù)現(xiàn)代學術(shù)的發(fā)展和個人的經(jīng)驗教訓,聯(lián)系傳統(tǒng)的文化背景和我國的現(xiàn)狀,精辟地闡明了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的問題,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1.引用、舉例、對比等手法的綜合運用。(1)引用:文中引用《大學》里的話證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舉例:文中舉王陽明“格”竹的事例論證了古代格物的途徑、方法掩蓋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演講者又以自己的經(jīng)歷,論證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3)對比: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當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加以比較,從而突出強調(diào)了本文的論點。
2.通俗易懂、事例生動。本文雖然屬于學術(shù)性演講,但通俗易懂,聽眾易于接受。首先,作者在演講的過程中注意結(jié)合個人的經(jīng)歷,如作者講到了自己初到美國大學念物理時的彷徨恐慌,這樣就拉近了與聽眾的距離,并使他們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其次,作者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的事例來表述自己的觀點。如在談儒家對待實驗的態(tài)度時,作者舉出了王陽明“格”竹子的例子,說“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jié)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語言非常通俗,但準確地說明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
冬夜讀書示子聿陸 游原文: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譯文:古人學習知識是不遺余力的,年輕時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不完善的,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自實踐。
魯班發(fā)明鋸相傳,有一天,魯班和他的徒弟們接受了一項建造皇家宮殿的任務,此工程相當浩大,采伐大量木材迫在眉睫。于是,魯班率領(lǐng)徒弟們帶上斧頭到山上砍伐木材。面對參天大樹,僅用斧頭去砍,十分費力。魯班有些焦急。有一天,他到一座險峻的高山上去物色木材。在爬上一個小陡坡的時候,腳下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了路旁的一叢草。“哎呀!”只見他的手被草劃破了。
“這么不起眼的草怎么如此鋒利?”望著手掌上被劃開的幾道小口子,魯班陷入了沉思。他扯起一把草端詳,發(fā)現(xiàn)葉子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小齒。他用這些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又割開了一道口子。正當他琢磨其中的道理的時候,他忽然看見草叢中有幾只大蝗蟲,它們的大板牙一張一合,飛快地吞嚼著草葉。他把蝗蟲捉住認真一看,原來蝗蟲的牙齒上也長著密密麻麻的小齒。
他自言自語道:“原來它們是用這種小齒來咬斷草葉的,難怪吃得這么快!”他心想:“要是我也用帶有許多小齒的工具來工作,不就可以很快得到木材了嗎?那肯定比用斧頭砍省力多了?!庇谑牵堣F匠師傅打制了幾十塊邊緣有鋒利的小齒的鐵片,拿到山上去做實驗。他和徒弟各執(zhí)一端,在一棵樹上來來回回拉了起來,很快就把樹割斷了。魯班給新發(fā)明的工具起了個名字——鋸。有了鋸,宏偉的宮殿如期竣工了,這個工具也一直沿用至今。
1. 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1)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bù zhī suǒ cuò( )了。(2)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學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tǒng)rú jiā( )對實驗的態(tài)度。(3)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xiù shǒu páng guān( )。
本題考查對字詞的掌握情況。
2. 填入下列句子中橫線上的詞語,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1)實驗不是毫無選擇地______,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2)時至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______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3)因為儒家傳統(tǒng)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nèi)心______的。
A.測量 支配 領(lǐng)悟B.測量 支撐 領(lǐng)會C.測試 支撐 領(lǐng)會D.測試 支配 領(lǐng)悟
按照某種規(guī)律,用數(shù)據(jù)來描述觀察到的現(xiàn)象,即對事物作出量化描述。
具有試驗性質(zhì)的測量,即測量和試驗的綜合。
指領(lǐng)悟了事物中蘊涵的道理并對其深有體會。
3. 下列短語結(jié)構(gòu)類型相同的一項是( )A.中國學生 自然科學 傳統(tǒng)教育 社會環(huán)境B.抽象思維 輕視實驗 一帆風順 沒有準備C.做研究 做主張 出主意 顯微鏡D.經(jīng)書里說 盲目接受 栽種竹子 袖手旁觀
4. 【2020?泰安改編】下列句子標點符號使用符合規(guī)范的一項是( )
A.是讓你的生命更加朝氣蓬勃?還是讓暮氣滋生而舉步不前?拷問著人生的選擇。B.水果之鄉(xiāng)的市場上,到處擺著水果,甜瓜啊、西瓜啊、蘋果啊、香梨啊……走到哪里都聞得到誘人的香味兒。
本題考查對標點符號的使用能力
C.在上等文學作品中——尤其在詩詞中——這種言不盡意的例子處處可見。D.改編自東野圭吾原著小說的國產(chǎn)音樂劇“白夜行”,因為主演演出時播放錄音進行“假唱”一事,引發(fā)巨大爭議。
5. 給下列句子排序,最恰當?shù)囊豁検? )
①“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fā)點是“格物”和“致知”。②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③現(xiàn)代學術(shù)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實驗。④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⑤用這兩個詞語描寫現(xiàn)代學術(shù)發(fā)展是再恰當也沒有的了。
本題考查句子排序的能力
A.②①⑤④③ B.③①②④⑤C.②①④⑤③ D.①②④⑤③
6.下列句子中沒有蘊涵“實踐出真知”這一哲理的一項是( )A.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B.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C.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D.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漁者知澤。
B項論述的是學習與思考的關(guān)系,與“實踐出真知”無關(guān)。
7.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著名科學家對于學習自然科學的經(jīng)驗之談。文章的論點是“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B.丁教授的“格物致知”與《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不一樣。
“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只是論題,不是論點。論點必須是一個完整的能表明作者觀點的判斷句。
C.實驗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細致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shù)哪繕恕?D.中國大學生大都俯身于理論而輕視實驗,俯身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但不會做研究。這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所致。
8. 【訓練點:論證方法】有人說,本文論證方法多樣,請你結(jié)合文章簡要分析。
本題考查對輪中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主要的幾種論證方法: ①舉例論證:②道理論證:③對比論證:④比喻論證:
①道理論證。引用古語,如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②舉例論證。如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國的經(jīng)歷為例,生動具體地論證了中國教育偏理論而輕視實驗的弊端。③對比論證。如中國傳統(tǒng)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diào)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nèi)心體悟和自我檢討,與科學發(fā)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
9.【訓練點:限定性語言】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能否刪掉?為什么?(1)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答題時,先解釋加點詞的意思,然后將加點字帶入句中進行分析。
不能刪掉?!按蠖肌北硎痉秶?,指多數(shù)學生而并非所有學生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這體現(xiàn)了議論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2)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能刪掉?!巴薄俺3!北硎疽话阋?guī)律、通常情況,不排除特殊情況,體現(xiàn)了議論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閱讀課文“我是研究科學的人……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回答問題。10.作者主要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的?
仔細閱讀課文,結(jié)合題干要求,找出關(guān)于描寫實驗精神在科學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主要是從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實驗的過程、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弱點這幾個方面來論述說明的。
作者舉自己的例子,以個人經(jīng)驗為例,從反面論證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使說理更加真實可信。
11.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國的經(jīng)歷為例,主要是為了證明什么觀點?
本題考查根據(jù)論據(jù)把握論點的能力,從“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jīng)驗為證”一句可看出本段論據(jù)是為了論證上一段的觀點。
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12.作者認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的閱讀能力,答案在文中找。
示例:應克服學習中只空想而不動手實驗的缺點;應改正想當然的毛病,培養(yǎng)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13.讀了選文,你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培養(yǎng)格物致知的精神?
開放性試題,結(jié)合題干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14. 請概括文章的中心論點。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做到德為人先,堅持用明德引領(lǐng)風尚。
請同學們看《點撥訓練》第55、56頁第14-17題。
本題考查議論文論點的提煉和概括,議論文的論點一般是文章的標題,或出現(xiàn)在文章的首尾段,但是、也有的立論文論點需要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自己概括。
15. 文章第③段主要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第③段主要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論證了我們要堅持用明德引領(lǐng)風尚的觀點,使論證更加有說服力。
本題考查分析常見的論證方法及其作用。議論文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16. 下列對第⑤段運用的論證方法判斷準確的一項是( )A.道理論證 舉例論證B.道理論證 比喻論證C.舉例論證 對比論證D.對比論證 道理論證
本題考查的是論證方法的判定。第⑤段首先運用道理論證論述了“首先要明大德”,然后舉了馬克思在青年時期就立下大德的例子,來論證論點。
17. 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能不能刪去?為什么?
事實證明,真正的學問都是潛心琢磨而成的,真正的精品都是嘔心瀝血鑄就的。
不能刪掉?!笆聦嵶C明”表示“真正的學問都是潛心琢磨而成的,真正的精品都是嘔心瀝血鑄就的”是經(jīng)過事實證明了的,它體現(xiàn)了議論文語言的準確性與科學性。
18.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問題。
請同學們看《點撥訓練》第56頁第18題第(1)-(3)題。
(1)以上兩則材料反映了一種什么現(xiàn)象?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本題考查對材料要點的概括,通讀兩則材料,梳理派洛,分清層次,提取要點,找到關(guān)鍵句,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即可。
現(xiàn)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下降。主要原因:一是學生閱讀量少;二是音像制品、漫畫不斷普及帶來的負面影響。
(2)請針對這一現(xiàn)象提出合理的建議。
建議:學校加強對學生閱讀的引導,引導學生更多地閱讀文學作品,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如舉行閱讀競賽、開展午間閱讀、舉辦閱讀手抄報等。
通篇閱讀題干所給材料,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建議,建議的具體內(nèi)容要分條列出。
(3)如果就這一現(xiàn)象進行一次采訪,請以語文老師為采訪對象設計兩個問題。
示例:問題一:當前社會上普遍反映學生閱讀能力下降,您認為語文教師(或語文教學)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呢?問題二:面對當前不少學生閱讀能力下降的現(xiàn)狀,您認為語文教師應該怎樣改變這一現(xiàn)狀呢?
設計問題時要注意被采訪者的身份。
19.逆向思維是對司空見慣到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請參照示例,運用逆向思維,嘗試為下列貶義成語“正名”(任選一個)。(100字左右)杞人憂天:借指為不必要憂慮的事情而憂慮。東施效顰: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壞。班門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lǐng)。
【示例】我認為“近墨者”未必黑。不可否認,環(huán)境對于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但環(huán)境并不是決定性因素。如果這個人意志薄弱,到了骯臟的環(huán)境里,就容易變黑;如果這個人意志堅定,在骯臟的環(huán)境中,反而會更襯托出他的高潔??梢?,對于具有堅定的信仰、明確的人生目標、果敢堅毅的人來說,即便是“近墨”也不會變黑。(成語:近墨者黑)
示例:“杞人”具有憂患意識,倘若大家都高枕無憂,大禍臨頭而渾然不覺,那么,想挽救時就會措手不及,最終只能束手待斃。就“憂天”本身而言,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和學識看,也并不是毫無必要的。不要說天體相撞了,單因為臭氧層遭到破壞,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仿寫句子時,要仿句式、仿修辭,語言風格要一致,話題要一致,字數(shù)、結(jié)構(gòu)要相近,重復關(guān)鍵字,語意要連貫。
20.你認為當代中學生最主要的弱點是什么?這一弱點是如何形成的?請簡要闡明你的觀點,寫一段100字左右的短文。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配套課件ppt,共29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推究事物的原理,獲得知識,格物致知,舉例論證,分析問題,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培養(yǎng)實驗精神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說課ppt課件,共3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丁肇中,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欣賞朗讀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深入探討,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不斷的實踐,課堂小結(jié)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演示課件ppt,共3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丁肇中,檢查預習,課前預習整體感知,深入探討,要有格物致知精神,說一說,談一談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