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目標:
1. 反復朗讀,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并背誦全詩,感受詩中描述的社會現(xiàn)實。
2. 整體感知,體會詩中蘊含的情理。
3.了解古體詩在句式、用韻方面的特點,品味敘事詩語言的特點。
4.感受作者關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懷,培養(yǎng)關注現(xiàn)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把握詩歌內容,感受杜甫詩歌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狀。
教學難點
賞析詩中名句,感悟詩人心懷勞苦人民的胸懷。培養(yǎng)憂國憂民、立志振興中華的優(yōu)秀品質。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偉大的詩人,總是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與之同呼吸,共命運。著名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說過:“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他們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惫?55年,唐朝爆發(fā)了“安史之亂”,一時間山河支離破碎,百姓流離失所。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的杜甫親身經(jīng)歷“安史之亂”,所作的《三吏》《三別》更真實反映了唐朝末期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苦難,今天我們學習其中流傳最廣的《石壕吏》。
1、作者簡介
杜甫,唐朝詩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我國古代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代表,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這些詩篇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為“詩圣”。因一度在長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稱“杜少陵 ” ,又因一度掛著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銜,后人也稱之為“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傳世。
2、寫作背景
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唐肅宗乾元年(759)。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便在四處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fā)以后,曾被叛軍俘虜,夾在難民當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負荷著時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貼得更緊。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探視,在返回華州途中親見差吏將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統(tǒng)統(tǒng)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就創(chuàng)作出了《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組詩篇鏡子般地反時的戰(zhàn)亂社會現(xiàn)實,《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文體知識
古體詩 也叫古詩或古風,唐代以來指區(qū)別于近體詩(律詩、絕句)的一種詩體。照古人詩體的分類,漢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謠、樂府古辭、擬題樂府、歌行詩、新樂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詩,都屬于古體詩。古體詩的句數(shù)沒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達百句以上。每句字數(shù)也無嚴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雜言。古體詩也要求押韻,但比較自由、靈活,對字詞的平仄沒有嚴格要求。它的語言自由,可俗可雅,對對仗也沒有什么要求。
二、整體感知
1.讀準字音
聽朗讀 劃分節(jié)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復述故事
請同學們根據(jù)所理解的字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將這首詩的大意以講故事的形式復述出來。
(要求:一句話;講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這是一篇敘事詩,講述的是在安史之亂時期,作者目睹官吏在石壕村一村民家強行征夫的故事。
2.疏通文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暮:傍晚。
投:投宿
逾:越過
走:跑
(故事的開端,寫“致詞”的由來:詩人日暮投宿,夜遇差役捉人,烘托緊張氣氛。)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呼:大聲吆喝 一何:多么
怒:生氣 啼:啼哭
苦:痛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聽:聽到(指投宿的詩人聽到老婦哭訴)
前致詞: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
三男:三個兒子 鄴城:地名。
戍:防守 附書至: 捎信回來 新:最近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且:暫且。
已: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
更:再也
乳下孫:還在吃奶的孫子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故事的發(fā)展和高潮,寫老婦人一家在戰(zhàn)亂中的悲慘境況。)
有孫母未去:(因為)有孫子在,(所以)他的母親還沒有離去。
出入:出來進去
完裙:完整的衣服。裙,這里泛指衣服
老嫗:老婦
衰:衰弱,衰微
備:準備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故事結局,寫老婦人被抓走后這一家的凄苦情況,照應開頭。)
絕:停止,消失
幽咽:形容低微、斷續(xù)的哭聲
登:踏上
前途:前行的路途
譯文: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來強征兵。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應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樣兇狠,老婦人啼哭得是那樣悲傷。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zhàn)。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zhàn)死?;钪娜斯们一钜惶焖阋惶?,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老婦我家里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為有小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連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沒有。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應征,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br>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xù)的哭泣聲。 天亮后我繼續(xù)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三、合作探究
1.通讀課文,說說“有吏夜捉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為什么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
明確:“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總領全文的作用,它是全篇的提綱,后面的情節(jié)都從這里生發(fā)出來。
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因為“捉”字暗示當時老百姓都不愿意去當兵,但是官吏不顧及百姓們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強迫百姓當兵,表現(xiàn)了官吏們的兇殘和霸道。
2.“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中的兩個“一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明確:兩個“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霸道囂張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婦的訴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
老婦的苦
第一層:(前6句)
寫戰(zhàn)爭對老婦家造成了巨大災難
第二層:(中間四句)
表明老婦家家境貧寒
第三層:(最后四句)
老婦被逼主動服役
3.細讀“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這幾句詩,并思考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環(huán)境。
明確:反映了“安史之亂”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二男新戰(zhàn)死”表現(xiàn)了當時戰(zhàn)爭的慘烈。
4.“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人說這句話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確:在官吏的一再威逼下,老婦人怕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同時也為了掩護老翁,她挺身而出,請求去服兵役,實則不得已而為之。
5.“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薄蔼殹弊钟性鯓拥谋磉_效果?
明確:“獨”字暗示老婦已被帶走。詩人日暮投宿,老翁與老婦共同接待,一夜之間,只剩老翁,“獨”字表現(xiàn)了詩人的凄苦、悲憤之情。
四、1.寫作特色
(1)寓褒貶于敘事。
一百二十個字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也無議論,但卻通過敘事抒發(fā)了感情,表達了心中的憤慨。
(2)精煉概括,前后照應。
開頭和結尾很簡練,重點是老婦的申訴,寫得具體詳細。詩中老婦人的形象,主要是通過她的訴苦來完成的,刻畫得栩栩如生。其他人著墨不多,但都很鮮明。
2.課堂小結
詩人通過記敘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zhàn)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書設計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石壕吏教學設計,共6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評價任務,學習活動,總結作業(yè)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石壕吏第一課時教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課導入,自學指導——預習與交流,自學指導——合作與探究,板書設計,拓展延伸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石壕吏教案設計,共10頁。教案主要包含了設計理念,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教學后記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