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了解有關(guān)韓愈的文學常識,感受韓愈的人格魅力。
2.積累文言詞匯,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并背誦全文。
3.理解文中“伯樂”“千里馬”與“食馬者”的寓意,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正確認識千里馬與伯樂之間的關(guān)系,認識當今時代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做有用之才。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新課導入(播放視頻《伯樂相馬》)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伯樂向駕車的人說要買馬。駕車人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楚王聽到伯樂對馬的介紹后,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半個月后,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來,這匹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
伯樂相馬的故事古已有之,本文作者韓愈借千里馬的不幸遭遇發(fā)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許多有才之士的共鳴。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看看作者是怎樣“說馬”的吧。
二、預習檢查
1、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以載道”,反對浮華文風,提出“唯陳言之務(wù)去”。韓愈推動了文學發(fā)展,被后世列為 “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主要作品有《論佛骨表》《師說》《進學解》,著有《韓昌黎集》,本文選自《雜說》四篇中的第四篇。
2、寫作背景
這篇《馬說》選自《韓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jīng)三次上書宰相求擢【zhuó】用,但結(jié)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hūn】人辭焉”。他在京城應(yīng)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無限怨郁,離開長安。盡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節(jié)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quán),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說》,發(fā)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3、文體知識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罢f”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 說理透徹,寫法較靈活,跟現(xiàn)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托物寓意”?!罢f”就是“談?wù)劇钡囊馑迹榜R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就屬這一文體。
三、整體感知
1.讀準字音。
2.聽朗讀音頻,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章大意。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jīng)常有的,但是伯樂卻不經(jīng)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馬)一同死在馬槽之間,不以千里馬而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次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lǐng)來喂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本領(lǐng),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zhì)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馬鞭趕它,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喂它,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馬鞭面對著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
四、文言知識積累
1.通假字:
①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祗”同“衹(只)”,只、僅\]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飼”,喂)
③才美不外見(“見”同“現(xiàn)”,顯露、表現(xiàn))
2.古今異義:
①是馬也[古義:這樣。今義:判斷動詞。]
②一食或盡粟一石(古義:有時。今義:或者。)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古義:疑問代詞,表示反問,相當于“哪里”“怎么”。今義:平安,安全(跟“?!毕鄬Γ?。]
3.詞類活用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數(shù)量詞作動詞,日行千里 )
才美不外見(形容詞作名詞,美好的素質(zhì) )
策之不以其道( 名詞作動詞,用馬鞭驅(qū)趕 )
食之不能盡其材(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讓……竭盡 )
4.一詞多義:
5.文言句式:
1.倒裝句:
①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yīng)為“祗于奴隸人之手辱”)
②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正常語序應(yīng)為“千里之馬者”)
判斷句:
其真不知馬也
(“……也”,表判斷)
省略句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也”前省略了賓語“之”)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馬說教案設(shè)計,共2頁。
這是一份2020-2021學年馬說教學設(shè)計,共2頁。教案主要包含了課前熱身,課文朗讀,內(nèi)容探究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編版馬說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共2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課導入,自學指導——合作與探究,板書設(shè)計,拓展延伸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