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言歌行,本出楚騷、樂府。至于太白,然后窮極筆力,優(yōu)入圣域。昔人謂其“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以俊逸高暢為貴,詠之使人飄飄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遠(yuǎn)別離》等篇?!甯咦陔肪帯短扑卧姶肌?br/>作品背景大唐才子的“發(fā)憤之作”《夢游天姥吟留別》,又名《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作于唐玄宗天寶四年(745),即李白離開長安的第二年。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李白懷著“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fù),奉召來到京城長安。他本以為此行能夠施展才能,有所作為,然而很不如意,唐玄宗只是把他看作詞臣,并不重用他。加之受到權(quán)貴的排擠,他在長安不到兩年就被賜金放還。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塊壘難消,這首詩便是他的“發(fā)憤之作”。
相關(guān)常識吟“吟”是樂府詩體的一種,屬古體詩,它的章節(jié)、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較自由。本詩是一首七言古詩?!肮旁姟庇址Q“古體詩”,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七言”分兩種,一種是以七字句為基礎(chǔ),雜用四、五、六、九言而構(gòu)成了形式自由的長短句,這樣長短交錯,換韻自由,富于變化,也稱為“歌行體”;另一種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齊。
游 仙 詩中國古代詩歌的一類題材,源于漢代以前的歌賦。早在《莊子》中已有抒寫仙人的篇章,通過描寫“游”的境界以表現(xiàn)逍遙世界,抒發(fā)內(nèi)心的憂思情緒,初具游仙詩的雛形。漢樂府之中,亦有反映這類思想的詩歌,表達(dá)暢游仙境的理想。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也具有這一特點。
mǔyíngshànyàngjīmíngjì
dànfēihōngmíngníluánpī lì
2.通假字列缺霹靂“ ”同“ ”。?
héng,與“縱”相對
hèng,形容詞,意外的
4.詞類活用(1)對此欲倒東南傾東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洞天石扉,訇然中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云青青兮欲雨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虎鼓瑟兮鸞回車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栗深林兮驚層巔栗、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南
方位名詞作狀語,從中間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戰(zhàn)栗,使……震驚
5.古今異義(1)煙濤微茫信難求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姥連天向天橫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失向來之煙霞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特殊句式(1)迷花倚石忽已暝( )(2)且放白鹿青崖間( )7.文化常識(1)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總稱。(2)折腰: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身事人。
省略句,省略主語,在“忽”前補“天色”
8.成語積累“傲”字一族成語(1)傲骨嶙嶙:比喻高傲不屈。傲骨,指高傲不屈的性格。嶙嶙,山崖突兀貌。(2)輕祿傲貴:輕視祿位,傲視權(quán)貴。比喻鄙棄利祿富貴的行為。(3)孤標(biāo)傲世:孤高自賞,傲然一世。原形容菊花傲霜獨立的形態(tài)。比喻人格的傲然不群和不與世俗同流。(4)傲然挺立:形容堅強而不可動搖。傲然,堅強不屈的樣子。挺立,像山峰一樣高高地聳立。(5)傲睨得志:形容因?qū)崿F(xiàn)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實現(xiàn)。
文本研讀1.《夢游天姥吟留別》的題目是“夢游天姥”,為何開篇要“談瀛洲”?
點撥 “煙濤微茫”的瀛洲與“云霞明滅”的天姥山同樣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卻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用“信難求”的瀛洲反襯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觀存在,以虛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詩人神游天姥的念頭。
2.《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詩人的夢游部分寫出了天姥山怎樣的景物特點?
點撥 詩中借助豐富的想象,使詩的內(nèi)容變幻多姿,景色優(yōu)美。鏡湖飄忽,月光照臨,綠水蕩漾,清猿啼鳴;云梯直上,天雞晨鳴;熊咆龍吟,電閃雷鳴;樓臺耀金,仙人出游:展現(xiàn)了神奇的景象。
3.《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兩句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性格?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點撥 ①這兩句反映了詩人的傲岸性格,表現(xiàn)了詩人追求個性自由和蔑視權(quán)貴的精神。②這是“詩眼”,起揭示主題的作用。
4.《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兩句,有人說是李白消極思想在詩中的反映,我們應(yīng)如何認(rèn)識?
點撥 ①詩人在現(xiàn)實中追求理想不可得,只得轉(zhuǎn)而追求行樂,這是苦中作樂,是無奈的自我消磨。②李白是個集儒、道、俠于一身的詩人,儒家的積極入世、道家的消極避世和不事權(quán)貴的思想,在這首詩中均有體現(xiàn),我們從中可看出李白思想的復(fù)雜性。③詩人在長安受權(quán)貴排擠,壯志難酬,始終抑郁不平,故在詩中抒發(fā)憤懣之情。
5.詩人為何提到“謝公”謝靈運?查找有關(guān)謝靈運生平的資料,進(jìn)行簡要探究。
點撥 謝靈運是南朝時期著名的山水派詩人。他熱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劉宋時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脅,不很順利;后來他干脆辭官,領(lǐng)著童仆門生幾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滿。謝靈運與李白一樣,也是空有滿腔抱負(fù),卻在仕途上飽受打擊,都有對于政治上的不滿。
思路整合夢游天姥吟留別
杜“風(fēng)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沈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xué)?!猍明]胡應(yīng)麟《詩藪》
作品背景安史之亂后的唐朝社會《登高》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天,杜甫當(dāng)時在夔州。這是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當(dāng)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jié)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勢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入嚴(yán)武幕府,依托嚴(yán)武,不久嚴(yán)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jīng)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他本想直達(dá)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待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當(dāng)?shù)囟级降恼疹?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fā)了老病孤獨的杜甫對身世飄零的感慨,于是,他寫下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相關(guān)常識古體詩與近體詩古體詩與近體詩都是指詩歌體裁,兩者是相對而言的。古體詩,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體的通稱,也稱古詩、古風(fēng),有“歌”“行”“吟”等。近體詩,指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詩歌體裁,為有別于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
古體詩的發(fā)展軌跡:《詩經(jīng)》 →楚辭→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fēng)、新樂府。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苦
3.詞類活用(1)無邊落木蕭蕭下下:??????????? ???????????(2)艱難苦恨繁霜鬢繁:??????????????????? ????4.古今異義百年多病獨登臺古義:???????????????????????今義:???????????????????????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增多
5.成語積累“登高”一族成語(1)登高望遠(yuǎn):登上高處,看得更遠(yuǎn)。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遠(yuǎn)大。(2)登高自卑:登高山從底下開始。比喻事情循序進(jìn)行。(3)登高履危:比喻誠惶誠恐。(4)登高去梯:攀登到高處后把梯子拿掉。表示已無退路。(5)登高能賦:指登高望遠(yuǎn),而能見景生情,吟詩作文。比喻有才能。
文本研讀1.《登高》的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運用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有什么樣的特點?詩人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點撥 運用的意象及對應(yīng)特點:風(fēng)——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落木——蕭蕭;長江——滾滾。意境蒼涼、雄渾、沉郁而悲壯。這些意象描摹出了一幅秋風(fēng)蕭蕭、萬木凋零、江水滔滔、落葉飄飄、鳥低空盤旋、猿聲哀囀、秋肅臨天下的秋景圖。
2.《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包含了怎樣深沉的情感意蘊?
點撥 落木——無邊,蕭蕭下——生命之短暫;長江——不盡,滾滾來——時間之永恒。面對無邊落木,詩人感到人生的短暫和無奈;而看到眼前滾滾不盡的長江,詩人又感到豁達(dá)、坦蕩,胸襟開闊。
3.宋代羅大經(jīng)曾說《登高》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十四個字中含有八層意思。請嘗試寫出你對這八層意思的理解。
4.《登高》的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蘊含了哪兩個方面的深層意蘊?談?wù)勀愕睦斫狻?br/>點撥 ①國事艱難,壯志難酬。此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過去四年,可是國家仍然動蕩不安,自己已經(jīng)人到暮年,不能為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②人生潦倒,消愁無途。詩人孤苦無依,滿腹愁情,無法消除。
滿腔遷謫之感,借商婦以發(fā)之,有同病相憐之意焉。比興相緯,寄托遙深,其意微以顯,其音哀以思,其辭麗以則。——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
作品背景白居易因越職言事被貶江州古代官職,國家有遺事,拾而論之,是國家的重要諫官。唐憲宗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左拾遺;五年,調(diào)京兆府戶曹參軍;九年,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跟擁兵割據(jù)的藩鎮(zhèn)吳元濟有勾結(jié)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長安城頓時一片混亂。白居易當(dāng)時任東宮左贊善大夫,是個陪侍太子的閑職,不能過問朝政,但他壓抑不住自己的憤怒,挺身而出,上書請求緝捕兇手,終以越職言事的罪名被貶為江州司馬?!杜眯小肥前拙右妆毁H為江州司馬時的作品。詩前的小序是這首詩創(chuàng)作的具體背景。
相關(guān)常識新 樂 府新樂府是一種用自命新題以寫時事的樂府詩。其始創(chuàng)于初唐,杜甫時大有發(fā)展,后來白居易、元稹等發(fā)揚了這種寫作方法,同時確定了新樂府的名稱。白居易所作的五十多首新樂府詩,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矛盾,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其形式采用樂府歌行體,多以三、七言錯雜運用,語言通俗易懂。
gǔzhédíhá mayāxiābì
ōu yāzhā zhācájiànní chángdiàntián
數(shù)詞,幾,表示不確定的數(shù)目
3.詞類活用(1)聞舟中夜彈琵琶者夜:????????????????????????????(2)遂命酒酒:????????????????????????????(3)商人重利輕別離重、輕:???? ????????????????????????(4)歌以贈之歌:????????????????????????????(5)血色羅裙翻酒污污:????????????????????????????
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重,以……為輕
4.古今異義(1)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古義:????????????????????????????????今義:????????????????????????????????(2)明年秋古義:????????????????????????????????今義:????????????????????????????????(3)鐵騎突出刀槍鳴古義:????????????????????????????????今義:????????????????????????????????
鼓出來;超過一般地顯露出來。
(4)整頓衣裳起斂容古義:????????????????????????????????今義:????????????????????????????????(5)凄凄不似向前聲古義:????????????????????????????????今義:????????????????????????????????(6)老大嫁作商人婦古義:????????????????????????????????今義:????????????????????????????????
使紊亂的變?yōu)檎R,使不健全的健全起來。
排行第一的人;某些幫會或黑社會團(tuán)伙的首領(lǐng)。
5.文化常識(1)左遷:貶官、降職的委婉說法。古代以右為尊,以左為卑,所以把貶官降職叫“左遷”。(2)司馬:唐代為州刺史的副職,掌管軍事,實為有職無權(quán)。(3)教坊:古時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舞蹈、百戲的教習(xí)、排練、演出等事務(wù)。
6.成語積累“同情”一族成語(1)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親身受到對方的恩惠一樣(多用來代替別人表示謝意),現(xiàn)多指雖未親身經(jīng)歷,但感受就同親身經(jīng)歷過一樣。(2)見哭興悲:見別人哭泣而引起自己的悲傷。指產(chǎn)生同情心。(3)惜老憐貧:愛護(hù)老年人,同情窮人。(4)同病相憐:泛指有同樣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5)感物傷懷:因見到某種事物而感動傷心。(6)同情相成:指有共同志趣、利害關(guān)系一致的人互相幫助把事情辦好。(7)同道相益:有共同志趣的人在一起,可以相互得到幫助。
文本研讀1.詩歌開篇關(guān)于秋天月夜送別情景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點撥 ①交代了時間,這是一個楓葉紅、荻花黃、瑟瑟秋風(fēng)下的夜晚;②交代了地點,是潯陽江頭;③交代了背景,是詩人給他的朋友送別??傮w上渲染了一種蕭瑟、凄傷的氛圍。
2.詩歌第 1段寫離別,詩人直抒胸臆,突出一個“慘”字。詩歌是如何烘托這一“慘”字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點撥 ①暮色暗淡,使人惆悵惜別;霜葉衰草,秋風(fēng)蕭瑟,更顯出荒涼寥落;沒有音樂助興,對飲悶酒,更反映出失意謫居的冷落寂寞。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間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②作用:這些描寫,為悲劇人物琵琶女的出場營造了悲涼的氛圍。
3.《琵琶行并序》是描寫音樂的名篇,詩中三次寫到琵琶曲,分別是從怎樣的角度寫的?
正面描寫琵琶女的琴技高超,點明“同是天涯淪落人”這一主旨
從側(cè)面烘托琵琶女的琴技高超,琴聲悲凄感人
4.第2段運用比喻修辭把抽象無形的音樂變成形象可感的實體。請根據(jù)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曲終收撥當(dāng)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5.詩人認(rèn)為自己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們同在何處?試完成下面的表格。
6.如何理解《琵琶行并序》中“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樣的結(jié)尾?
點撥 詩歌最后以琵琶女的二次演奏、詩人淚濕青衫作結(jié)。突出了音樂效果之動人,也上承了第2段中對琵琶演奏的細(xì)致描寫。詩人“淚濕青衫”意在表達(dá)自己的淪落身份。以詩人泣淚最多上承“同是天涯淪落人”,由歌女的不幸,痛感自己的被貶,既為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泣,也為自己的壯志難酬而哭。
7.簡要分析《琵琶行并序》的線索、行文特點及表達(dá)效果。
點撥 全詩以人物為線索,既寫琵琶女的身世,又寫詩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二句上會合。歌女的悲慘遭遇寫得很具體,可算是明線;詩人的感情滲透在字里行間,隨琵琶女彈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斷變化而蕩起層層波浪,可算是暗線。這一明一暗,一實一虛,使情節(jié)波瀾起伏。它所敘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發(fā)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鳴,語言美而不浮華,內(nèi)容貼近生活而又有廣闊的社會性,雅俗共賞。
任務(wù)探究一 比較詩歌的形象與主旨詩歌的形象是指詩歌作品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生動具體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藝術(shù)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閱讀詩歌,要善于擷取詩歌中刻畫形象的只言片語,結(jié)合詩歌的背景,輔以合理的想象,勾畫詩歌的形象,從而把握詩歌的主旨。
1.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詩的“三座高峰”,《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高》與《琵琶行并序》又是其詩作的代表。從這三首詩中,可以一窺詩人形象。試根據(jù)下表,對三位詩人的形象作簡要對比。
灑脫不羈、高潔飄逸的浪漫主義詩人
老病窮愁、憂國憂民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落魄失意、滿懷同情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2.本課三首唐詩,基本代表了詩人的藝術(shù)成就。這三首詩題材不同,風(fēng)格不同,主旨也不同。請根據(jù)你的理解,補寫下面表格的內(nèi)容。
詩人借游仙詩的形式,托夢言志,通過夢幻中的美好仙境與黑暗現(xiàn)實的對比,表達(dá)了詩人對權(quán)貴的蔑視,對自己崇高人格的捍衛(wèi)
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的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fù)雜感情,表達(dá)了詩人對個人命運的傷感和憂國憂時的情懷
詩歌描寫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予了詩人對琵琶女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同時詩人由此聯(lián)想到自己被貶的悲涼遭遇,感到異常悲傷,抒發(fā)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深深感嘆。
任務(wù)探究二 探究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郭沫若曾說過: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yuǎn)并列著發(fā)出不滅的光輝。除了李杜,白居易作為中唐詩人,也在中唐詩壇上熠熠生輝。三位大詩人的詩歌,在藝術(shù)上具有哪些相同與不同,是值得我們認(rèn)真思索的問題。
3.《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高》《琵琶行并序》中都有不少筆墨對景物進(jìn)行描寫,試比較三首詩寫景的手法有何不同?根據(jù)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
工筆與寫意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仰視、俯察結(jié)合,遠(yuǎn)近結(jié)合)
寫景則純用白描,并以景物烘托感情
4.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和白居易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哪些特征?
點撥 ①浪漫主義作品,感情強烈,善于運用大膽的想象、豐富的夸張。②現(xiàn)實主義作品,注重細(xì)節(jié)及體驗的真實性,常以形象的現(xiàn)實性和具體性來感染人,能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5.詩評家們評論李白的詩“豪邁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白居易的詩“通俗鮮明”,請分別舉出詩句予以說明。(本課課文所選詩詞除外)
點撥 (示例)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將進(jìn)酒》)豪邁的情懷使得詩歌的表達(dá)瑰麗無比,奇特俊逸。杜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登岳陽樓》)詩人把國家時局和自己的孤苦處境比照后,感到萬分壓抑,足見詩人的沉郁之情。白居易: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賣炭翁》)只是通俗之語,而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復(fù)雜的內(nèi)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xiàn)了出來。
李白和杜甫:那一場動人的遇見自古以來,在同一領(lǐng)域的巔峰人物,有很多終生難以相見,他們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獨地閃耀著自己的光芒。而李白和杜甫,同處一個時代,并且他們彼此遇見了。聞一多先生說,杜甫和李白的遇見,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刻。這是太陽與月亮的遇見,或許只有老子和孔子的相遇能與之媲美。因此,他們的遇見,被載入了中國文學(xué)的史冊,成為無數(shù)中國文人心底永恒的浪漫之夢。
文本一 李白和杜甫:那一場動人的遇見生命中有多少遇見,令人怦然心動;生命中有多少友情,令人刻骨銘心;生命中有多少仰望,是那樣的長久赤誠。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有無數(shù)動人的遇見。比如孔子和老子的遇見,秦觀和蘇軾的遇見,李賀和韓愈的遇見,蘇軾和歐陽修的遇見。偉大的“詩仙”和同樣偉大“詩圣”,也曾有過一場動人的遇見。
與君一相識,猶如故人歸公元744年,杜甫科舉失敗后心情沮喪,來到了洛陽。杜甫想在洛陽做短暫的停留,然后向著下一個地方出發(fā)。此時的李白,剛剛結(jié)束他在長安出入有車、風(fēng)光無限的生活,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在悶悶不樂之中,李白也來到了洛陽。于是杜甫和李白,在他們的人生中初次相遇。這一年,李白四十三歲,杜甫三十二歲,李白比杜甫早出生了一個時代。這時的李白,雖不再是令人艷羨的御用詩人,但他早已名動天下,無人比肩,走到哪里都有一大幫“呼啦啦”的粉絲團(tuán)。
三十二歲的杜甫,當(dāng)時還寂寂無名。對于李白這位詩壇巨擘,他的心里充滿了無限的敬仰,還有癡癡的崇拜。李白比杜甫雖然大了11歲,并且是詩壇霸主,但在杜甫這位年輕人面前,李白沒有絲毫的倨傲。而“性豪業(yè)嗜酒”“結(jié)交皆蒼老”的杜甫,在李白面前也沒有一味地低頭稱頌,自卑拘束。他們坐下來,聊了一會兒,李白又看了杜甫的幾首詩,他們便通過驗證成為好友了。李白對杜甫的詩作非常欣賞,尤其是《望岳》這首詩,令李白擊節(jié)贊嘆。他從中看出了杜甫的五律功底,更看出了杜甫“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志向和抱負(fù)。
詩人的心都是相通的,杰出詩人的心更是相似的。李白和杜甫都相信,雖然他們彼此素昧平生,但是他們心靈的氣場最為接近。與君一相見,猶如故人歸。萍水相逢,便已是琴心先許。
世界那么大,相約去看看在洛陽的日子里,李白和杜甫白天相攜游玩,晚上縱情飲酒,相談甚歡。在這段日子里,雖然李白偶爾還會為“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懷才不遇惆悵一番,但桑田籬下的清幽生活和杜甫的陪伴,讓李白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而對于杜甫,有了偶像李白的友情,那些生活上的困頓,政治上的失意,都統(tǒng)統(tǒng)不算什么了。然而,相聚的日子總是短暫的,他們很快迎來了分別。臨行之時,杜甫為李白寫下: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杜甫安慰李白說,你是金馬門的賢德之士,如今離開朝廷,正好可獲自由,希望我們相約再游,到那仙境之地采摘瑤草。
公元744年的秋天,杜甫和李白在梁、宋二地如約而至,并且與詩人高適邂逅,于是他們?nèi)诵廊煌小K麄兓虻谴蹬_,或入酒肆,或論詩文,簡直逍遙快樂得不行。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分離又一次來臨。別后不久,李白的身影剛剛模糊,杜甫就開始了美好的回憶:寂寞書齋里,終朝獨爾思。漫長的冬天過去,春天來臨,杜甫對李白又起幽幽的思念之情: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他慶幸與李白相遇,同時幻想著能有機會與李白重聚。
公元745年,杜甫和李白在山東真的再次遇見。他們同游齊魯,漫游任城,之后又做伴到曲阜、兗州,訪求隱逸名士,游覽高山大川。這時,他們早已是心心相印的老朋友了,他們的關(guān)系好到了什么程度呢?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他們白天游玩,晚上大醉,共宿一室。試想,兩個喝得醉醺醺的大叔,四仰八叉、斜躺橫臥在一張床上,并且同蓋一條被子,這幅畫面是多么辣眼睛!這得是多么好的友誼,才能沒有對對方的嫌棄;這得是多么投契的心靈,才能同醉同眠,形影不離。
公元745年的秋天,漫游東魯結(jié)束,杜甫將要離魯北上,李白也要繼續(xù)仗劍走天涯,去開拓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堯祠石門,李白為杜甫餞行。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yuǎn),且盡手中杯。瀲滟的秋波在眼前蕩漾,熠熠的海色映亮了遠(yuǎn)山。魯?shù)氐那锞笆侨绱嗣髅膭尤?但是李白和杜甫卻如“飛蓬”,又要各自飄零。然而,李白終歸是瀟灑曠達(dá)的,他對杜甫說,既然離別已定,那么就讓我們對著這石門秋光,再暢飲幾杯魯?shù)氐拿谰瓢?
這次分別之后,杜甫也為李白寫下了: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后來,安史之亂發(fā)生,燃燒的戰(zhàn)火,彌漫的烽煙,使得杜甫和李白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散入了茫茫的人海中。從此,他們再也找不到彼此。余下的,是綿綿不盡的思念。
文本二 不 見[注]杜 甫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锷阶x書處,頭白好歸來。注這首詩標(biāo)題名為不見,其實是想念李白,渴望見到李白。李白和杜甫自從在兗州分別后,已經(jīng)有15年沒有見面了。因此他想念李白了,寫下了這首詩。
文本三 天末懷李白[注]杜 甫涼風(fēng)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dá),魑魅喜人過。應(yīng)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注這首詩為詩人客居秦州(今甘肅天水)時所作。時李白坐永王璘事長流夜郎,途中遇赦還至湖南,杜甫寫了這首詩懷念他。天末,天邊。
閱讀思考1.李白和杜甫的友誼,從文本一中可見一斑。這正是詩人杜甫一再思念李白的原因。請結(jié)合文本二的《不見》,簡要分析杜甫眼中的李白形象。
點撥 李白是一個懷才不遇、縱酒消愁、飄零抑郁的詩人形象。①“敏捷詩千首”與“憐才”一句說明了李白的才情。②“佯狂”與“酒一杯”寫出了李白內(nèi)心有無限的悲憤,外在的痛飲、狂放不羈不過是他內(nèi)心痛苦的另樣表現(xiàn)。③“世人皆欲殺”“飄零”寫出了李白無人理解的孤寂和生活上的艱難。
2.《天末懷李白》這首詩從哪幾個方面寫“懷李白”?請簡要概括。
點撥 ①天氣(氣候)變化,李白要注意身體;②兩人交往,急盼李白來信;③人物命運,李白遭遇不幸;④想象人物舉止心態(tài),替李白鳴不平。
學(xué)習(xí)描寫景物中國古典詩歌“貴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說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來表達(dá)。詩人慣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產(chǎn)生了為數(shù)眾多的寫景詩。寫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異。常用的寫景方式有:1.正與側(cè)的結(jié)合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從正面的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guān)的側(cè)面景物寫起,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同時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結(jié)合運用,可以使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天姥山的高大、神奇,卻從“??驼勫蕖薄霸饺苏Z天姥”去寫。
2.動與靜的結(jié)合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詩人為了創(chuàng)設(shè)意境,特別注意動態(tài)描寫。動靜結(jié)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別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但作為動靜結(jié)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tài)與靜態(tài),并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里的“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中,“喧”為聲,“動”為動),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tǒng)一。因此,動靜結(jié)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3.聲與色的結(jié)合古詩寫景常涉及聲音與顏色,這時詩人利用感官從多個角度來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收到了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
4.虛與實的結(jié)合“虛”與“實”是兩個極大的概念,具體點說就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象回憶與現(xiàn)實。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正是虛實結(jié)合的杰作。李白的這一首詩正是按照“入夢之由——夢中奇景——夢后感嘆”來創(chuàng)設(shè)情景,表達(dá)心中的情思。正因為詩人在從現(xiàn)實到夢中再從夢中到現(xiàn)實這一過程中,充分利用虛與實的關(guān)系而使詩歌產(chǎn)生了無窮的魅力。5.點與面的結(jié)合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僅是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lián)系物,點面結(jié)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如《琵琶行》中的“別時茫茫江浸月”一點,很好地烘托出了“楓葉荻花秋瑟瑟”的全景。
6.遠(yuǎn)與近的結(jié)合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yuǎn)眺、近看),視覺形象便會千姿百態(tài)、變化萬千。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chǎn)生更加全面的認(rèn)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7.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tǒng)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chuàng)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xì)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準(zhǔn)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索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xiàn)作者對事物的感受。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上冊第三單元8(夢游天姥吟留別 登高 *琵琶行并序)8.3* 琵琶行并序背景圖ppt課件,共60頁。
這是一份必修 上冊8.3* 琵琶行并序多媒體教學(xué)課件ppt,共56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課前·基礎(chǔ)認(rèn)知,課堂·重難突破,隨堂訓(xùn)練,課外·一起成長,作者名片,背景鏈接,文學(xué)常識,知識梳理,一詞多義,初讀課文?明大意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上冊8.2 登高作業(yè)ppt課件,共17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