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勃朗峰,位于意大利、法國邊境,是西歐的最高峰,法語意為“白色的山峰”。這里地勢高聳,降水豐富,冬季積雪,夏不融化,山峰雄偉,風(fēng)光旖旎,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滑雪、登山。
1、了解作者的游蹤,感受景色的奇美。2、品讀作者語言表達上的特點,領(lǐng)會作者的生活態(tài)度。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 ),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Samuel Langhrne Clemens),美國作家、演說家,“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測水的深度的術(shù)語。
本文選自《遠處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有改動。在19世紀(jì)的歐美作家中,很少有人像馬克·吐溫那樣熱衷于旅行:在國內(nèi),他的足跡遍布東西海岸,從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直到美國的北部邊境;在國外,他不僅多次游歷歐洲各國,還曾遍游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的諸多國家。從1891年起,他甚至有將近十年的時間都旅居國外,到1900年才返回美國定居。足跡遍布全球的旅行為馬克·吐溫創(chuàng)作游記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一生中共創(chuàng)作過三部主要的游記作品:《傻子出國記》(又譯作《傻子國外旅行記》)、《國外旅行記》(又譯作《流浪漢國外旅行記》)、《赤道旅行記》(又譯作《赤道漫游記》)。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密西西比河上》也包含了大量游記性質(zhì)的內(nèi)容。課文就是馬克·吐溫游記作品中的精彩篇章之一。
翌日( ) 騾( ) 灼熱( )轔轔( ) 焦炙( ) 俯瞰( )巉峻( ) 獨踞( ) 蒼穹( )纖指( ) 皚皚( ) 逗留( )繚繞( ) 嫵媚( ) 霓裳( )
顛簸( ) 溝壑( )打嗝( ) 醺醺( )輕歌曼舞( ) 瞬息萬變( )名副其實( ) 和顏悅色( )
轔轔:形容車行走時的聲音。俯瞰:俯視。巉峻:險峻陡峭。拾級:逐步登階。顛簸:上下震蕩。
絡(luò)繹不絕:形容人、馬、車、船等連續(xù)不斷。輕歌曼舞:輕松愉快的歌聲和柔和優(yōu)美的舞蹈。瞬息萬變:形容極短的時間內(nèi)變化快而多。紛至沓來:紛紛到來;連續(xù)不斷地到來。名副其實: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
第一部分(1)寫作者徒步前往勃朗峰時候在路上的所見所想。第二部分(2-4)寫作者抵達阿冉提村前看到的勃朗峰變幻的美景。第三部分(7-11)寫作者前往沙蒙尼途中偶遇的奇人奇事。
本篇選自作者的散文集《天真漢在國外》,內(nèi)容記述了他以報社記者身份搭乘“奎克城”號輪船前往歐洲和巴勒斯坦采訪的種種經(jīng)歷和見聞,并結(jié)識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奧利維亞·蘭頓。作品一經(jīng)出版便獲得巨大成功,《登勃朗峰》便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篇。馬克·吐溫以其深厚的寫作天賦描繪了登勃朗峰時所見種種美景和為他們趕車的車夫,寫景時筆下極富詩意,文采斐然;寫人時刻畫生動,盡顯幽默本色。
夏蒙尼·勃朗峰,位于法國和意大利邊境,是阿爾卑斯山脈最高峰,也是歐洲第一高峰,海拔4 810米。勃朗峰地勢高聳,常年受西風(fēng)影響,降水豐富,冬季積雪,夏季不融化,白雪皚皚,故勃朗峰法語意為“銀白色山峰”。顯然,這座“阿爾卑斯山之王”的奇壯景觀使作者為之著迷。無論是遠觀時層層雪嶺,高大雄偉,氣勢磅礴,直插云霄,還是在山頂上,環(huán)顧周圍,一覽眾山小;無論是山中諸峰形狀各異,鱗次櫛比,還是山中云朵流彩變換,璀璨繽紛,精工絕倫,都讓他在登山時只顧欣賞而忘記了時間。
與勃朗峰的美景相比,為作者趕車的車夫更是一道美麗的風(fēng)景。這是一位操著蹩腳英語、自信、樂觀、健談的車夫,這位自封的“車夫之王”,深為他的工作和技術(shù)自豪。無論是他神氣十足地保證能夠超越在他前面的車隊,還是在每一次化險為夷之后的鎮(zhèn)定莊重的自我夸獎,或是在幾乎遭遇不測后的面不改色,依然調(diào)侃嬉笑,都讓作者一行在深刻體會到從未有過的驚險和刺激之余,感受到他的高超卓越的駕馭技術(shù)和樂觀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而與車夫的談話,也同樣充滿著幽默與生活情趣。
作者故意將車夫的法語句句直譯成英語,以產(chǎn)生滑稽的效果。遺憾的是,這些在漢語譯文中幾乎無法傳達,只能以捎帶生硬的語句與詞匯表示。同行的還有車夫同樣自信地操著德語的導(dǎo)游朋友,一位曾經(jīng)47次登上勃朗峰,自封為“勃朗隊長”和世界上最好的向?qū)?。其實,在游人看來,壯美的勃朗峰對于在此工作的車夫和向?qū)碚f是相當(dāng)危險的,然而從作者的描寫中,我們絲毫沒有感覺到他們對自己工作的抱怨,而是抱著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和自信的工作態(tài)度代表這座山峰迎接她的每一位客人,他們才是勃朗峰真正的主人。也正是由于他們的存在,使得原本美麗的山峰更加顯現(xiàn)出誘人的魅力。
文章雖名為《登勃朗峰》,然而作者沒有著力描寫登山的過程,而是注重勃朗峰美景的描寫,更重要的是通過當(dāng)?shù)氐能嚪蚝蛯?dǎo)游,向讀者傳達出一種樂觀向上、積極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這也正是馬克·吐溫所一貫堅持的在幽默的語言和簡明的句法下對社會現(xiàn)實和生活在這個現(xiàn)實中的普通人的深切關(guān)注。
作者為什么在第一段中比較“我們”和其他游客出行方式的不同? 通過乘車的、騎騾的都焦炙于火辣辣的艷陽之下可憐的樣子,與“我們”避暑納涼,稍作歇息的愜意悠閑的樣子進行對比,說明去勃朗峰徒步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下山的旅途中,作者遇到了一個怪異的車夫。作者是如何為我們勾勒他的形象的呢? 運用語言描寫,寫出了“車夫之王”駕車本領(lǐng)高超,自信,為人熱情,風(fēng)趣幽默,樂于與人交談的特點。 通過神態(tài)描寫,寫出了“車夫之王”相信自己高超的駕車本領(lǐng),飛速行車時全神貫注、鎮(zhèn)定自若、關(guān)心他人的特點。 通過寫行車的驚險,車夫卻氣定神閑,突出“車夫之王”駕車技術(shù)的高超。
作者寫“車夫之王”與寫其朋友筆法不同,試具體分析。寫“車夫之王”是濃墨重彩,從多角度展開描寫,突出車王是本領(lǐng)高超的傳奇人物;寫其朋友是簡筆勾勒,作為“勃朗隊長”的朋友,爬山次數(shù)和向?qū)礁摺?梢娺@里的奇人奇事還有許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給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
從文中可以看出馬克·吐溫幽默、坦率的個性和積極、樂觀、自由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對普通人民生活的深切關(guān)注。他警惕甚至批評生活中過于“文明化”、過分優(yōu)雅的東西,贊同富有活力、簡單自由的生活理念。透露出散發(fā)著人道主義的好奇心與幽默感,體現(xiàn)出一種雖有些粗糲卻隨性豪放的姿態(tài)。
課外閱讀馬克·吐溫的《傻子出國記》中關(guān)于法國鐵路和威尼斯的篇章,并寫下讀后感。
這是一份語文八年級下冊登勃朗峰教案配套ppt課件
這是一份2021學(xué)年登勃朗峰教學(xué)課件ppt,共3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講授新課,“奇”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八年級下冊登勃朗峰示范課課件ppt,共22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勃朗峰,情境導(dǎo)入,學(xué)習(xí)目標(biāo),作者簡介,給紅色字注音,音樂輕快舞姿優(yōu)美,形容接連不斷地到來,形容和善可親,解釋詞語,課堂小結(jié)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