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建構與運用:品讀文章,涵詠主旨,品味文中蘊含的哲思之美;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梳理文中景、物、情的關系;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學會鑒賞有深刻含義的句子;文化傳承與理解:深入領會文章深沉的文化底蘊,體會作者珍愛自然、珍愛生命、共創(chuàng)美好家園的思想感情。
馮至(1905-1993),現(xiàn)代著名詩人。原名馮承植,河北涿縣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發(fā)表新詩。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詩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詩集《北游及其他》,記錄自己大學畢業(yè)后的哈爾濱教書生活。1930年赴德國留學,其間受到德語詩人里爾克的影響。五年后獲得哲學博士學位,返回戰(zhàn)時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聯(lián)大任外語系教授。1941年他創(chuàng)作了一組后來結集為《十四行集》的詩作,影響甚大。馮至的小說與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說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蟬與晚秋》、《仲尼之將喪》,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則有1943年編的《山水》集。魯迅稱他是“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他的散文也寫得清新明澈,別具一格。
這篇文章是作者20世紀40年代初在昆明近郊森林下所孤獨的小茅屋里創(chuàng)作的。林場茅屋的生活使馮至零距離地接近了自然和山水,學會的是從亙古的大自然中領悟生命和歷史的奧秘。當時,身處自然懷抱中的馮至得以短暫地遠離戰(zhàn)爭的陰影以及都市的喧嘩,孤獨地面對自然,開始思考生命與自然的更深層的維系,寫下了《一棵老樹》《一個消逝了的山村》等散文精品。
孑:單獨。孤孤單單一個人。
中國傳統(tǒng)色彩名詞,紅色、赤紅色、深紅色。
凄涼的,孤寂的;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
指白天刮風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樣。形容政治黑暗,社會不安。
只要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第一部分(1-3):點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隱藏著一段興衰史,引人關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4-10):作者由眼前之景生發(fā)聯(lián)想,抒發(fā)了獨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11):總述自然風物給作者的啟迪,事物在生命的深處有著某種聯(lián)系。
文章主體部分選取了一個已經消逝山村的自然風物,疊加了自己豐富的想象,把一個山村的過去和現(xiàn)在交替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賦予對自然、對人生的獨特感悟,讓人生發(fā)出時空變幻、物是人非的慨嘆,那么作者由眼前景生發(fā)了怎樣的聯(lián)想?感悟是什么?
這一段寫山腳下的泉水,感悟接受滋養(yǎng)的人類可以跨越時空而聲息相通。 作者由眼前的小溪想到“這清冽的泉水,養(yǎng)育我們,同時也養(yǎng)育過往日那村里的人們”,將今人與昔日的人們聯(lián)系起來,說明他們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進而越過具體的物象聯(lián)想到更廣闊的世界:“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過一棵樹上的果實,共同飲過一條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擔受過一個地方的風雨,不管是時間或空間把它們隔離得有多么遠,彼此都會感到幾分親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聲息相通的地方”。這樣由近及遠、由個人到整體的展開聯(lián)想,賦予文章以歷史的深度和廣度,并形象的闡發(fā)了生命聲息相通的哲理。
小組合作探究第六至十節(jié),要求:每個組探究一節(jié),按照示例寫每一段鑒賞性的文字,可從修辭手法、景物特點、描寫方法、生發(fā)的感悟等角度進行思考。
這一段寫鼠麴草和村女,表現(xiàn)大自然中生命的純潔、堅強、謙虛、恬靜、擔當和質樸之美。 作者先將描寫和議論巧妙結合,既寫出鼠麴草的外形特征,又寫出其內在品質;句式長短不一,整散結合,自由活潑生動;擬人修辭形象突出花朵純潔和堅強的品格。 夕陽、山村、羊群、樹木以及一叢一叢的鼠麴草構成村女的背景,突出村女的神態(tài)悠然和恬靜之美。 運用通感,將人心理上感覺到的“紛擾”和視覺看到的“黃葉”相聯(lián)系,形象地寫出受到觸動時的感受。鼠麴草和村女構成的靜謐圖畫讓作者消解了塵世的紛擾,回歸到生命的寧靜。
聯(lián)想想象。運用想象塑造了一個寧靜幽遠的畫面,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國畫,生動形象地渲染人物和環(huán)境的自然和諧,詩意盎然。動靜結合。通過對那純潔而堅強的裝飾著山坡的從雜草中露出頭來的鼠麴草、那無憂無慮聚精會神的村女、涌動在“四面是山,四面是樹”的曠野中羊群的描繪,使畫面動靜結合,呈現(xiàn)出鮮明生動的視覺效果。
這一段寫山中的菌子五彩斑斕,表現(xiàn)大自然中生命的燦爛之美,感悟大自然對人類生命、生活和心靈的滋養(yǎng)。 作者先運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豐富的色彩形容詞“紅”“青”“褐”“白”“赭”“靛藍”等,形象地描繪菌子色彩斑斕的顏色和旺盛的生命力;接著寫感悟,燦爛美好的大自然滋養(yǎng)人類的生命,點綴過人們的生活。
這一段寫有加利樹,表現(xiàn)大自然生命力之蓬勃,感受大自然的崇高與尊嚴。寫有加利樹,突出它生長之快以及這種生長帶給人的感受,作者由此感悟到生命力的強大和大自然的崇高與尊嚴,透露出人類生命的渺小。
這一段寫秋后山林中野狗的嗥叫、深夜的狂風,聯(lián)想當年村莊里人們的感受。野狗嗥叫的聲音令人恐怖,作者由此想到“海上的颶風,寒帶的雪潮”,又聯(lián)想到歷史深處那個村莊里“眠的老人,夜半驚醒的兒童和撫慰病兒的寡婦”。因此,野狗象征了生命所面臨的威脅和苦難。
這一段寫麂子、鹿,感悟人與自然的關系。由麂子的嘶聲感悟到死亡的可怕,聯(lián)想到人類對自然地侵犯,委婉的表現(xiàn)要珍愛自然、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情感。
1.作者在草木中追尋山村的余韻,提到了小溪、鼠麹草、彩菌、有加利樹、野狗的嗥叫、麂子的嘶聲等風物,這些風物給作者怎樣的啟迪?
2.開篇從人們進入人口稀少的森林和草原的感受寫起,有什么好處?①襯托山林的荒寂;②與下文寫山村豐富且充滿生命的景物形成鮮明的對比;③為下文交代“這里實際上有過村落”做鋪墊。3.結尾說:“這一切,給我的生命許多滋養(yǎng)?!甭?lián)系全文,概括消逝的村莊給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滋養(yǎng)。①山村提供了養(yǎng)育“我”的物質條件;②山村讓“我”學會謙虛、純潔和堅強;③山村讓“我”懂得了生命的美好與崇高。
3.文章結尾,作者說“在風雨如晦的時刻,我踏著那村里的人們也踏過的土地,覺得彼此相隔雖然將及一世紀,但在生命的深處,卻和他們有著意味不盡的關聯(lián)”,如何理解?提示 ①作者認為只要有聯(lián)系的事物,不管時空的間隔有多遠,彼此的生命都有些聲息相通的地方。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經以坦白和恩惠對待那消逝了的村莊。③現(xiàn)今居住的村莊同樣給了“我”的生命許多滋養(yǎng)。
文章選取了一個已經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風物,加上作者豐富的想象,把一個山村的過去和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賦予對自然、對人生的獨特感悟,抒發(fā)作者對滋養(yǎng)自己的美好家園的熱愛之情,表達作者珍愛自然、珍愛生命、珍愛和平以及共創(chuàng)和平家園的美好愿望。
馮至散文集《山水·后記》中說: 在抗戰(zhàn)中最苦悶的歲月里,多賴那樸質的原野供給我無限的精神食糧,當社會里一般地趨向腐爛時,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樹木,都曾給我許多啟示,在寂寞中,在無人可與告語的境況里,它們維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們在我的生命里發(fā)生了比任何人類的名言懿行都重大的作用。
馮至散文藝術特色——詩化散文、哲理散文
1、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擴大散文的時空維度,使散文變得氣象闊大,意蘊深沉。2、記敘議論描寫多種表達方式相結合,使文章靈活多變,富有張力。3、語言凝練,表現(xiàn)力強,在樸素文字中見出華美,富有詩意。
那么明凈,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見出崇高,在樸素文字中見出華美。 ——李廣田含蓄、飄逸、簡明、生動,而且詩意盎然。 ——季羨林
好散文歸結為三個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識、學養(yǎng),文就是獨特的個性文字和與別人不一樣的表達方式。馮至的散文就體現(xiàn)了這一美學特點,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筆隨意轉,舒卷自如;誠摯坦白,抒情性強。作者曾說:“人不能為了無謂的喧囂,而忘卻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對草木鳥獸的觀察中,體驗人生的意義?!?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7.1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教學ppt課件,共37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新課導入,作家簡介,讀音檢測,辨析字形,詞語解釋,詞義辨析,整體感知,文章結構,研讀課文,示范分析第五節(jié)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7.1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教案配套課件ppt,共32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導入新課,寄之琳,我們站立在高高的山巔,作者簡介,作品簡介,《山水》,背景探尋,夯實基礎,整體感知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7.1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示范課ppt課件,共28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