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學習景物描寫。
2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1. 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2.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
●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 ●釣蝦放牛的鄉(xiāng)間生活●看社戲前的波折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趙莊看社戲
●看社戲后歸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3. 文章結構:
一(1-4)簡單介紹了平橋村、伙伴、趣事和心愿。
作用:為下文交待了故事背景。
二 (5-30) 詳細寫了看社戲的整個過程。
三(31-39)六一公公夸獎“我”,并且送“我”母親羅漢豆
四(40)“我”稱贊那天晚上的好豆和好戲。
4. “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么季節(jié)?你怎么知道的?
春末夏初
“消夏” “掃墓完畢之后” “羅漢豆成熟” “兩岸的豆麥”
5.為什么說平橋村是“我”樂土?
l 得到優(yōu)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l 許多小朋友伴我來游戲,掘蚯蚓,
l 釣蝦,放牛;
l 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6. 精讀: 第二部分(5—30)
白天想戲
①“我”的心理:非常著急,心里總惦記著社戲。
②寫作方法及作用:欲揚先抑,先寫看不成戲而心里著急,從而更加突出后來能看戲時的喜悅。
朋友幫助
雙喜的特點:聰明,熱心,心細
7. 月下行船(10-13)
①大聲朗讀:注意體會“我”此時的感受。
②我上船時的心情:輕松、愉快(與前文的著急心理形成對比)。
③出發(fā)時的劃船動作及作用:拔、點開、磕、退后、出、架起,
這樣突出了他們劃船技術熟練
④多角度描寫“我”的見聞感受:
嗅覺 清香
觸覺 撲面吹來
視覺 朦朧的月色、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
聽覺 歌吹
想象 戲臺、漁火
l 這些景物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xiāng)所特有的清新優(yōu)美的圖景。
l 寫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
l 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l 抒發(fā)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8. 船上看戲(14-21)
①看戲內容:
鐵頭老生→ 小旦 → 小生→ 小丑→ 老旦
②看戲心理:
孩子們不喜歡聽唱的戲,喜歡看動作的、好玩的戲。所以,心里有些失望。
③思考:(此題,可以先看完中心再回答)
既然社戲不是那么好看,那么作者在結尾為什么還說是好戲,并且還要以社戲為題呢?
小說中心是對熱忱、友好、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向往。作者表現(xiàn)這個中心,正是通過社戲一步步展開的。單純的戲雖然不好看,但是伙伴們的美好心靈,農村人與人之間的純真關系,令人難以忘記。而且,這在“我”看來卻是最為重要的。因此,結尾說那是好戲,并且以此為題。
9. 月下歸航(22-30)
①品位22段中的相關詞語:回望、縹緲、罩。
②你怎么看待“偷豆”的是與非?
l “偷”反映了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
l “偷”跳動著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
l “偷”反映了小朋友們周到天真的天性.
l --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
10. 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戲
↓
是童年那段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標志
↓
說明甜蜜的童年回憶,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
↓
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1.人物分析:
雙喜:聰明能干、熱情爽直、有組織才能和號召力、小領袖、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阿發(fā):熱情好客、淳樸無私、憨厚善良、天真活潑
六一公公:善良淳樸、寬厚好客、豪爽風趣
桂生:機靈勤快
12. 中心總結:
本文通過童年時“我”和伙伴們在農村看社戲的事件,抒發(fā)了“我”對美好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從而表達了“我”對熱忱、友好、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向往。
13.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歐陽修
迅哥之意不在戲,在乎山水人和之間也,山水人和之樂,得之心而寓之于戲也。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1 社戲教學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新課,教學新課,板書設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1 社戲教案及反思,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課時安排,教學過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1 社戲教學設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