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昔者湯將往見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湯曰:“將往見伊尹?!迸硎现釉唬骸耙烈?,天下之賤人也。君若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睖唬骸胺桥?。今有藥于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則吾必欲說而強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國也,譬之良醫(yī)善藥也,而子不欲我見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币蛳屡硎现?,不使御。
【注釋】①伊尹:商初大臣,曾為奴隸。②御:駕馭車馬。
1.請用“/”畫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每句限畫一處)
(1)食 之 不 能 盡 其 材
(2)彭 氏 之 子 半 道 而 問 曰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才美不外見 見:
(2)則吾必欲說而強食之 說: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其真無馬邪?
(2)君將何之?
4.【甲】文中的“食馬者”和【乙】文中的商湯分別是怎樣對待人才的?
【答案】1.(1)食之/不能盡其材 (2)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 2.(1)同“現(xiàn)”。(2)喜悅,高興。 3.(1)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2)您要去哪里? 4.【甲】文中的“食馬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摧殘人才;【乙】文中的商湯重視人才,尊重人才。
【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也可根據(jù)虛詞、對話、修辭、句子結(jié)構(gòu)成分、文言固定格式、習(xí)慣句式等斷句。
(1)“之”是代詞,做“食”的賓語,“食之”是動賓短語,“不能”是否定詞,“盡其材”是動賓短語,“食之”和“不能盡其材”之間存在轉(zhuǎn)折關(guān)系,二者應(yīng)分開。
故斷句為:食之/不能盡其材。意為: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
(2)“而”字表承接,承接“半 道”和“問”,所以“半道而問曰”應(yīng)是一個整體,不宜分開。“彭氏之子”做主語,需和后文“半道而問曰”分開。
故斷句為: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意為:彭家的兒子半路上問道。
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1)句意: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見:同“現(xiàn)”,表現(xiàn),顯現(xiàn)。
(2)句意:那么我一定會很高興并努力吃(這個)藥。說:同“悅”,喜悅,高興。
3.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注意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重點字詞:其:表示加強詰問語氣;邪:同“耶”,語氣詞。
(2)重點字詞:之:動詞,去,到,往;何:哪里?!熬龑⒑沃笔琴e語前置,“何”應(yīng)做“之”的賓語,注意翻譯時,調(diào)整語序。
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甲文,根據(jù)食馬者的表現(xiàn)“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可知,“食馬者”喻指淺薄無知的封建統(tǒng)治者,“食馬者”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表現(xiàn)了“食馬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乙文,根據(jù)商湯的表現(xiàn)“將往見伊尹”“非汝所知也。今有藥于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則吾必說而強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國也,譬之良醫(yī)善藥也”可知,商湯得知伊尹很賢能,就自己親自去見他,并且把不想讓商湯去見伊尹的彭家兒子給趕下車了,可知商湯重視人才,尊重人才。
【點睛】參考譯文:
甲文: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rèn)識千里馬吧!
乙文:從前商湯將要前往去見伊尹,讓彭家的兒子來駕車。彭家的兒子半路上問道:“您這是要去哪里?”商湯答道:“我將要去見伊尹?!迸砑业膬鹤诱f:“伊尹,(只不過)是全天下中的一位普通的百姓。如果您想要見他,只要下令召見來問他,這對他(來說)已經(jīng)是受到賞賜了!”商湯說:“這不像你知道的那樣。如果現(xiàn)在這里有一種藥,吃了它,耳朵會(變得)更加靈敏,眼睛會(變得)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會很高興并努力吃(這個)藥。現(xiàn)在伊尹對于我國,就好像良醫(yī)好藥,而你卻不想讓我見伊尹,這是不想讓我好啊!”(商湯)于是叫彭家的兒子下去,不讓他駕車了。
(二)(2022春·河北衡水·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
【乙】《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狈翘撗砸病1菹卤偎暮V?,曾亡柱干②之固守聞于四境,殆③開之不廣,取之不明,勸之不篤?!秱鳌吩唬骸巴林勒呱起B(yǎng)禾,君之明者善養(yǎng)士?!敝腥刷芙钥墒篂榫印Tt書進賢良,救小過,無求備,以博聚英?、荨?br>(節(jié)選自《漢書》)
【注】①秉:執(zhí)掌。②柱干:比喻擔(dān)當(dāng)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資質(zhì)的人。⑤英?。航艹鋈宋铩?br>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
(1)一食或盡粟一石
(2)策之不以其道
(3)勸之不篤
(4)無求備
6.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2)君之明者善養(yǎng)士。
7.語氣詞“也”暗含情感,結(jié)合甲文內(nèi)容,說說“不以千里稱也”“其真不知馬也”兩句中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8.兩個語段都在談人才問題,人才怎樣才能不被埋沒?甲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_________;乙文用________(論證方法),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_____。
【答案】5.(1)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2)介詞,按照(3)勉勵,鼓勵(4)完備,完美 6.(1)(且、常、等)想要與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 (2)(定語后置句、善、士)圣明的君主善于培養(yǎng)人才。 7.①第一個“也”流露出作者對千里馬悲慘命運的無限痛惜。②第二個“也”暗含了作者對“食馬者”的深刻嘲諷和憤怒譴責(zé)。 8.善于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人才 道理論證(引證法) 采取措施,招賢納士
【解析】5.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1)句意為: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2)句意為: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以,介詞,按照。
(3)句意為:勉勵又不篤厚。勸,勉勵,鼓勵。
(4)句意為:不要求全責(zé)備。備,完備,完美。
6.本題考查文言翻譯。重點詞語:
(1)且:猶,尚且。欲:想要。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樣。
(2)善:善于;士:人才?!熬髡摺睘槎ㄕZ后置。
7.本題考查對詞句情感分析。
“不以千里稱也”的意思是“不以千里馬著稱”,結(jié)合前文“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可知,千里馬常常因為無人賞識而導(dǎo)致悲慘命運,并且不能被人發(fā)掘,不能以千里馬著稱,可見此處作者的感慨千里馬被埋沒時的悲慘遭遇。
“其真不知馬也”的意思是“大概是真的不認(rèn)識千里馬吧”,結(jié)合整個句子及前面一句“其真無馬邪”可以知道,不是沒有千里馬,是沒有人認(rèn)識千里馬;作者滿腹才華,卻得不到重用,就像千里馬一樣,從而表達(dá)了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痛惜,表達(dá)出對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的批判,表達(dá)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情感。
8.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甲文,全文用了托物寓意的方式,把伯樂比喻為知人善任的賢君,把千里馬比喻為未被發(fā)現(xiàn)的真正人才,作者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所以①空可填“善于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人才”。乙文引用《詩》、孔子和《傳》中的話,作為道理論證,所以②空可填“道理論證(引證法)”。引用這些名句,是希望統(tǒng)治者下詔書選拔賢良,赦免小的過錯,不要求全責(zé)備,從而廣聚英才,所以③空可填“采取措施,招賢納士”。
【點睛】參考譯文:
【乙】《詩經(jīng)》說“因為有眾多的賢士啊,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說:“只有十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忠信之人。”這些都是實話呀。陛下?lián)碛刑煜逻@么廣闊的土地,怎么會沒有棟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進之路開得不廣,選拔任用不明,勉勵又不篤厚。
傳上說:“好的土質(zhì)善于養(yǎng)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養(yǎng)人才?!敝械荣Y質(zhì)的人都可以讓他們成為君子。陛下應(yīng)下詔書選拔賢良,赦免小的過錯,不要求全責(zé)備,從而廣聚英才。
(三)(2022春·陜西渭南·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韓愈《馬說》)
【乙】
穆王即位三十二年,巡行天下,王馭八龍之駿。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①飛禽;三名奔霄,夜行萬里;四名越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輝,毛色炳耀②;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騰霧,乘云而趨;八名挾翼,身有肉翅。遞③而駕焉,按轡徐行,以匝天地之域。穆王神智④遠(yuǎn)謀,使跡轂⑤遍于四海。
(選自《拾遺記·周穆王》有刪改)
【注釋】①越:超過。②炳耀:這里形容色彩燦爛無比。③遞:依次。④神智:才智卓越。⑤跡轂(gǔ):本意是指車輪中心的圓木,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可以插軸,借指車輪或車。
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1)駢死于槽櫪之間( )
(2)策之不以其道( )
(3)王馭八龍之駿( )
(4)按轡徐行( )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組是( )
A.馬之千里者 雖有千里之能
B.其真無馬邪 其視下也
C.執(zhí)策而臨之 怒而飛
D.策之不以其道 以匝天地之域
11.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穆王神智遠(yuǎn)謀,使跡轂遍于四海。
12.【甲】文中的“食馬者”對待千里馬的態(tài)度是:______(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乙】文中的周穆王的用馬之道是:______(用原文語句回答)。
【答案】9. 本義為兩馬并駕,引申為并列 馬鞭,這里是動詞,用馬鞭驅(qū)趕 駕馭 緩慢 10.C 11.(1)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yǎng)它。 (2)穆王聰明而有才智,又能深謀遠(yuǎn)慮,使他的車轍馬跡遍布天下。 12.不識千里馬,埋沒千里馬 遞而駕焉,按轡徐行
【解析】9.本題考查詞語解釋。
(1)句意為: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駢:本義為兩馬并駕,引申為并列。
(2)句意為:驅(qū)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策:馬鞭,這里是動詞,用馬鞭驅(qū)趕。
(3)句意為:穆王駕馭著八匹龍駒駿馬。馭:駕馭。
(4)句意為:輕輕按著韁繩,讓馬慢慢地走。徐:緩慢。
10.本題考查虛詞用法。
A.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助詞,的;
B.助詞,表示反詰語氣/代詞,指大鵬;
C.連詞,表修飾/連詞,表修飾;
D.介詞,按照/介詞,用來;
故選C。
11.本題考查句子翻譯。
作答此題要做到:字字落實,意譯、直譯相結(jié)合,直譯為主。本題中的關(guān)鍵字詞有:
(1)食馬者:喂馬的人;食:喂養(yǎng)。
(2)神智遠(yuǎn)謀:聰明而有才智,又能深謀遠(yuǎn)慮;轂遍:遍布。
12.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與分析。
第一空:根據(jù)“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等句可以看出食馬者不識千里馬,埋沒千里馬。
第二空:“遞而駕焉,按轡徐行,以匝天地之域”意為每當(dāng)穆王依次換馬時,就收緊韁繩慢慢前行,以環(huán)繞天地之間,體現(xiàn)出穆王用馬有道。
【點睛】參考譯文:
乙:周穆王繼位三十二年時,穆王開始周游天下。穆王駕馭著八匹龍駒駿馬:第一匹名叫絕地,疾馳起來足不沾塵;第二匹名叫翻羽,奔馳速度超過飛鳥;第三匹名叫奔霄,夜間趕路遠(yuǎn)行萬里;第四匹名叫越影,追逐太陽并駕齊驅(qū);第五匹名叫逾輝,毛色油潤光彩煥發(fā);第六匹名叫超光,飛閃而過一形十影;第七匹名叫騰霧,乘云駕霧奔騰不息;第八匹名叫挾翼,長有肉翅馳騁如飛。每當(dāng)穆王依次換馬時,就收緊韁繩慢慢前行,以環(huán)繞天地之間。穆王聰明而有才智,又能深謀遠(yuǎn)慮,天下各處都留下了他的車轍馬跡。
(四)(2022春·陜西西安·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韓愈《馬說》)
【乙】
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請求之?!本仓?。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馬,馬今至矣?!庇谑遣荒芷谀?,千里之馬至者三。
(節(jié)選自《燕昭王求士》)
【注釋】①涓人:指君王親近的內(nèi)侍。②捐:拋棄。
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不以千里稱也( )
(2)執(zhí)策而臨之( )
(3)反以報君( )
(4)天下必以王能市馬( )
1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以”,與“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中的“以”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
A.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B.以錢覆其口(《賣油翁》)
C.不以疾也(《三峽》)D.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記》)
15.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16.【甲】【乙】兩文“千里馬”的命運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13.著稱,揚名 面對 同“返”,返回 買 14.B 15.(1)馬中日行千里的,吃一次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2)死馬尚且用五百金去買,更何況活馬呢? 16.【甲】文中的“千里馬”因為“食馬者”的愚昧無知(或“不知馬”)而飽受摧殘,無法發(fā)揮自己的真實才能,最終不能“以千里稱”;【乙】文中的“千里馬”因為君主渴求良馬并能夠采納正確的意見而最終脫穎而出。
【解析】13.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不能以千里馬著稱。稱:著稱,揚名。
(2)句意:拿著鞭子走到它面前。臨:面對。
(3)句意:回來向國君復(fù)命。反:同“返”,返回。
(4)句意:天下必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市:買。
14.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要根據(jù)具體語境理解辨析。“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中的“以”是介詞,“用”的意思。
A.以:介詞,表目的,用來;
B.以:介詞,用;
C.以:介詞,比;
D.以:連詞,表修飾;
故選B。
15.本題考查句子翻譯。注意重點詞語的翻譯要準(zhǔn)確。
(1)重點詞:一食,吃一頓;或,有時;盡,吃盡。
(2)重點詞:且,尚且;況,何況;生馬,活馬。
16.本題考查內(nèi)容分析。
結(jié)合甲文中的“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和“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可知,《馬說》中的“千里馬”因為“食馬者”的愚昧無知而飽受摧殘,不能得到統(tǒng)治者的賞識、任用,沒有發(fā)揮自己能力的機會,最終不能“以千里稱”;
結(jié)合乙文中的“‘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可知,“千里馬”因為遇到了渴求良馬、并能聽取手下人的意見的君主,被從遠(yuǎn)方選拔送來,從而得到了賞識和重用,發(fā)揮了自己的才能。
【點睛】參考譯文:
【乙】我聽說古時有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宮里一個主管清潔的人對君王說:“請您把這個差使交給我吧!”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后他終于找到了千里馬,可惜馬已經(jīng)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頭骨,回來向國君復(fù)命。國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馬,死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這個主管清潔的人回答說:“買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天下必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來了?!庇谑遣坏揭荒?,三匹千里馬就到手了。
(五)(2022春·遼寧沈陽·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
昔者湯將往見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湯曰:“將往見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賤人也。若君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湯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藥于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吾必欲說而強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國也,譬之良醫(yī)善藥也,而子不欲我見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節(jié)選自《商湯見伊尹》)
【注釋】①伊尹:商初大臣,曾為奴隸。②御:駕車。
17.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吾必欲說而強食之/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B.天下之賤人也/心憂炭賤愿天寒(《賣炭翁》)
C.非汝所知也/汝安知魚樂(《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是子不欲吾善也/子又有子,子又有孫(《愚公移山》)
18.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
(2)今有藥于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
19.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若 君 欲 見 之 亦 令 召 問 焉 彼 受 賜 矣!
20.請依據(jù)選文,回答問題。
【甲】【乙】兩文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寫作方法,甲文以①____比喻人才,表現(xiàn)出統(tǒng)治者對待人才的態(tài)度是②___;乙文以③____比喻人才,表現(xiàn)出統(tǒng)治者對待人才的態(tài)度是:④____。(①③處用原文詞語或短語填空,②④處用自己的話概括)
【答案】17.C 18.(1)彭姓的兒子半路上問道:“您打算要去哪里?”(2)現(xiàn)在這里有一種藥,吃了它,耳會變得更加靈敏;眼會變得更加明亮。 19.若君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 20.千里馬 埋沒人才,不識人才 良醫(yī)善藥 重視人才,尊重人才
【解析】17.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表順承,可不譯/表轉(zhuǎn)折,但是、卻;
B.形容詞,地位低下/形容詞,便宜;
C.代詞,你/代詞,你;
D.名詞,你/名詞,兒子;
故選C。
18.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詞有:
(1)之:的;將:打算;何:哪里;
(2)今:現(xiàn)在;食:吃;加聰:更加靈敏;加明:更加明亮。
19.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jié)合語法,然后斷句。
句意:您如果想要見他,只要下令把他召來問話,這對他來說已經(jīng)是受到恩賜了。
故斷為:若君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
20.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甲文《馬說》結(jié)尾的反問句“其真無馬邪?”意思是: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聯(lián)系“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其真不知馬也”可知,并非是沒有千里馬,而是沒有識得千里馬的人,沒有用正確的方法鞭策他的人,所以才不被世人所識,最終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作者以“千里馬”喻指有才能的人,以“奴隸人、食馬者”喻指統(tǒng)治者,作者以反問的語氣,抒發(fā)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的批判;本文主要寫了千里馬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文章以馬為喻,談?wù)搶θ瞬艈栴}的看法,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憤懣之情,表達(dá)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乙文“今有藥于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吾必欲說而強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國也,譬之良醫(yī)善藥也,而子不欲我見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先強調(diào)了藥對人的好處,再將伊尹這樣的人才比作“良醫(yī)善藥”,凸顯出商湯重視人才,尊重人才的態(tài)度。
【點睛】參考譯文:
【乙】從前商湯將要去見伊尹,命令彭氏的兒子駕車。彭氏的兒子在半路上問道:“您要去哪里?”商湯說:“我將要去見伊尹?!迸硎系膬鹤诱f:“伊尹,是天下低賤的人。您如果想要見他,只要下令把他召來問話,這對他來說已經(jīng)是受到恩賜了。”商湯說:“這不像你知道的那樣?,F(xiàn)在這里有一種藥,吃了它,耳朵會更加靈敏,眼睛會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會很高興并努力吃這種藥。現(xiàn)在伊尹對于我國,就好像良醫(yī)好藥。而你卻不想讓我見伊尹,這是你不想讓我好啊?!保ㄉ虦┯谑墙信硎系膬鹤酉氯ィ蛔屗{車了。
(六)(2022春·陜西渭南·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馬說》)
【乙】治書侍御史權(quán)萬紀(jì)上言:“宣、饒二州銀①大發(fā)采之,歲可得數(shù)百萬緡?!鄙显唬骸半拶F為天子,所乏者非財也,但恨無嘉言可以利民耳。與其多得數(shù)百萬緡,何如得一賢才!卿未嘗進一賢、退一不肖②,而專言稅銀之利。昔堯舜抵璧③于山,投珠于谷,漢之桓靈④乃聚錢為私藏,卿欲以桓靈俟我邪!”是日,黜⑤萬紀(jì),使還家。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jì)十五》)
【注釋】①銀:銀礦。②不肖:品行不好。③抵璧:摔碎美玉。④桓靈:東漢的桓帝和靈帝,他們在位時,寵信宦官,政治腐敗。⑤黜:罷免。
2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1)策之不以其道( )
(2)執(zhí)策而臨之( )
(3)歲可得數(shù)百萬緡( )
(4)所乏者非財也( )
2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組是( )
A.駢死于槽櫪之間 投珠于谷
B.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專言稅銀之利
C.卿欲以桓靈俟我邪 以其境過清
D.其真不知馬也 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
23.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但恨無嘉言可以利民耳。
24.【乙】文中權(quán)萬紀(jì)之所以被罷免,是因為他與【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所象征的人一樣。二者都存在__________________的不足。
【答案】21.馬鞭,這里是動詞,用馬鞭驅(qū)趕 面對 每年 缺少 22.A 23.(1)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yǎng)它。 (2)只是遺憾沒有好的建議可用來利于民眾罷了。 24.食馬者 不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
【解析】2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策:馬鞭,這里是動詞,用馬鞭驅(qū)趕。
(2)句意:拿著鞭子面對它。臨:面對。
(3)句意:每年可得到銀子幾百萬緡。歲:每年。
(4)句意:缺少的并不是金銀財寶。乏:缺少。
2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介詞,在/介詞,在;
B.音節(jié)助詞,不譯/結(jié)構(gòu)助詞,的;
C.介詞,用/連詞,因為;
D.助詞,表示加強詰問語氣/助詞,表示選擇;
故選A。
23.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食:同“飼”,喂;
(2)但:只;恨:遺憾;嘉言:指好的建議;耳:罷了。
24.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根據(jù)乙文“卿未嘗進一賢、退一不肖,而專言稅銀之利”,聯(lián)系甲文“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等語句可知,權(quán)萬紀(jì)之所以被罷免,是因為他與“食馬者”所象征的人一樣,不能識別人才,不能任用人才;都存在不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的不足。
【乙】參考譯文:
治書侍御史權(quán)萬紀(jì)上奏章說:“宣州、饒州的銀礦大加開采,每年可得到銀子幾百萬緡。”皇上說:“我貴為天子,缺少的并不是金銀財寶,只是遺憾沒有好的建議可用來利于民眾罷了。與其多得到銀子幾百萬緡,怎比得上得到一個賢能的人才。你不曾進薦一個賢才,黜退一個不肖之人,而專門說稅收銀子的好處。過去堯、舜把璧玉扔進深山,把珍珠投進溝谷,東漢的桓帝、靈帝就聚集錢財作為私人儲藏,你想用桓帝、靈帝的下場等待我嗎?”這一天,黜退了權(quán)萬紀(jì),讓他歸還家里。
(七)(2022春·陜西漢中·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韓愈《馬說》)
【乙】
《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狈翘撗砸病1菹卤偎暮V?,曾亡柱干②之固守聞于四境?殆③開之不廣,取之不明,勸之不篤。《傳》曰:“土之美者善養(yǎng)禾,君之明者善養(yǎng)士?!敝腥刷芙钥墒篂榫印Tt書進賢良,赦小過,無求備,以博聚英?、?。
(節(jié)選自《漢書》)
【注釋】①秉:執(zhí)掌。②柱干:比喻擔(dān)當(dāng)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資質(zhì)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2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一食或盡粟一石( )
(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濟濟多士( )
(4)詔書進賢良( )
2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以”,和“以博聚英俊”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可以為師矣(《十二章》)B.靜以修身(《誡子書》)
C.能以徑寸之木(《核舟記》)D.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7.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土之美者善養(yǎng)禾,君之明者善養(yǎng)士。
28.【甲】【乙】兩文都在談?wù)撊瞬艈栴},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分別強調(diào)了怎樣的觀點。
【答案】25.有時。 同“飼”,喂。 眾多。 選拔。 26.B 27.(1)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2)好的士質(zhì)善于養(yǎng)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養(yǎng)人才。 28.【甲】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應(yīng)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乙】文通過講道理的方法,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應(yīng)采取措施,招賢納士。(意近即可)
【解析】25.本題考查文言實詞。作答時可結(jié)合句意來分析加點字詞的意思。
(1)句意:一頓有時能吃一石糧食。或:有時。
(2)句意: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yǎng)它。食:同“飼”,喂。
(3)句意:因為有眾多的賢士。濟濟:眾多。
(4)句意:陛下應(yīng)下詔書選拔賢良。進:選拔。
26.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耙圆┚塾⒖ 钡囊馑际牵簭亩鴱V聚英才。因此這里的“以”是介詞,來,用來。
A.“可以為師矣”的意思是:可以憑借這點成為老師。以:動詞,成為;
B.“靜以修身”的意思是:依靠內(nèi)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yǎng)身心。以:介詞,來,用來。和題干中的“以”意思一樣;
C.“能以徑寸之木”的意思是:(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以:動詞,用,拿;
D.“策之不以其道”的意思是: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以:動詞,按照;
故選B。
27.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翻譯時應(yīng)注意如下重點字詞的意思:
(1)第一處的“其”:難道,表反問語氣。第二處的“其”:恐怕,表推測語氣。邪:同“耶”,表示疑問的語氣詞,意為“嗎”。知:懂得,了解,認(rèn)識。也:句末語氣詞,不譯。
(2)土之美者:好的土地。善:善于。養(yǎng)禾:養(yǎng)育禾苗。君之明者:圣明的君主。養(yǎng)士:供養(yǎng)人才。
28.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和把握文章主旨。
【甲】文通過寫千里馬不被伯樂所識,而淪為和普通馬一樣的遭遇,作者將“千里馬”比作“人才”,托物寓意,借此體現(xiàn)出人才沒能遇到伯樂不被賞識的遺憾,透露出懷才不遇之意。根據(jù)“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這句話,可知甲文是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應(yīng)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
【乙】文中多為引用名人或一些書中的語言進行論證,根據(jù)“《詩》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笨鬃釉唬骸笆抑兀赜兄倚?。”非虛言也。陛下秉四海之眾,曾亡柱干之固守聞于四境?殆開之不廣,取之不明,勸之不篤?!秱鳌吩唬骸巴林勒呱起B(yǎng)禾,君之明者善養(yǎng)士”可知,這里引用了典籍里的名人名言,證明人才的重要性,因而這里運用的是道理論證或引用論證,從“以博聚英俊”可以看出,作者是希望統(tǒng)治者采取措施,招賢納士。
【點睛】參考譯文
【乙】《詩經(jīng)》說“因為有眾多的賢士啊,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說“只有十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忠信之人”,這些都是實話呀。陛下?lián)碛刑煜逻@么廣闊的土地,怎么會沒有棟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進之路開得不廣,選拔任用不明,勉勵又不篤厚。傳上說:“好的土質(zhì)善于養(yǎng)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養(yǎng)人才?!敝械荣Y質(zhì)的人都可以讓他們成為君子。陛下應(yīng)下詔書選拔賢良,赦免小的過錯,不要求全責(zé)備,從而來廣聚英才。
(八)(2022春·遼寧遼陽·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韓愈《馬說》)
【乙】張尚書①之萬,畜一紅馬,甚神駿,嘗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軍人見而愛之,遣人來買,公不許。固②請,之萬無奈,遂牽而去。未幾,馬送回,之萬怪之,詢其故,曰:“方乘,遂為掀下。連易數(shù)人,皆掀墜。此乃劣馬,故退之。”之萬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馬。比公乘之,馴良如故。蓋此馬愿從主也。
(選自《張之萬之馬》)
【注】①尚書:官職名稱。張尚書和下文中的“之萬”是同一個人。②固:堅持。
2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執(zhí)策而臨之_____________
(2)之萬怪之_____________
30.將選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連易數(shù)人,皆掀墜。
31.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
有軍人見而愛之遣人來買公不許
32.甲文中韓愈認(rèn)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乙文中的“軍人”駕馭不了馬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話概括)。
【答案】29.面對 對……感到奇怪 30.(1)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2)連續(xù)換了幾個人,都被翻得掉了下來。 31.有軍人見而愛之∕遣人來買∕公不許 3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馬也”) 他(不了解馬的脾氣、習(xí)性,)不能用正確的方法駕馭它
【解析】29.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為:只是握著馬鞭面對著它。臨:面對。
(2)句意為:張之萬為此感到很奇怪。怪:對……感到奇怪。
30.本題考查的翻譯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重點字詞:之,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食,吃?;?,有時。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2)重點字詞:連,連續(xù)。易,換。皆,都。墜,掉下來。
31.本題考查斷句。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yīng)該有停頓,領(lǐng)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yīng)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yīng)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jié)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jié)構(gòu)。句讀時要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xiàn)“破句”的現(xiàn)象。本句話的意思:一個軍人看見了就非常地喜歡它,派人前來買下那匹馬,張之萬不答應(yīng)?!坝熊娙艘姸鴲壑笔恰扒踩藖碣I”的原因,“公不許”是結(jié)果。
故斷句為:有軍人見而愛之∕遣人來買∕公不許。
32.本題考查對文本內(nèi)容的把握。
根據(jù)甲文“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意為:飼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yǎng)它?!捌湔娌恢R也”意為:大概是真得不知道千里馬吧。這兩句點明了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根據(jù)乙文“方乘,遂為掀下。連易數(shù)人,皆掀墜。此乃劣馬,故退之”可知這個軍人不了解這匹馬的脾氣與習(xí)性,不能按正確的方法來駕馭它,就認(rèn)為這是一匹劣馬。
【點睛】參考譯文:
乙:尚書張之萬,畜養(yǎng)了一匹紅色的馬,非常地神氣,速度非常快,曾經(jīng)在一天內(nèi)奔跑數(shù)千里,大氣不喘。一個軍人看見了就非常地喜歡它,派人前來買下那匹馬,張之萬不答應(yīng)。他就親自上門請求,張之萬沒有辦法,(賣給了他)于是那軍人就拉著馬離開了。不久,馬被送了回來,張之萬為此感到很奇怪,詢問把馬送回來的原因,說:“剛剛騎上去,就被(馬)翻了下來,連續(xù)換了幾個人,都被翻得掉了下來。這是匹壞馬,所以把它退了回來?!睆堉f對于此事求之不得,于是就馬上退回了買馬的錢收回了馬。等到他騎上馬去,溫順善良仍像從前一樣,原來是這馬希望跟隨(自己原來的)主人。
(九)(2022春·河北保定·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乙】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②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③千里之馬至者三。
①涓人:國君身邊的侍從。②反:同“返”,返回。 ③期年:滿一年。
3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語。
(1)執(zhí)策而臨之 臨:
(2)策之不以其道 策:
(3)涓人對曰 對:
(4)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市:
3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
35.給乙段起個標(biāo)題。
36.乙文結(jié)尾畫線如何理解,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33.面對 鞭打 回答 買 34.(1)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 (2)古代有一位國君,用千金去買一匹千里馬。三年的時間過去了,還是買不到千里馬。 35.千金求馬 36.意思:不到一年就有幾個人(三個人)把千里馬送給國君。這句話作為故事的結(jié)局,寫出涓人以五百金買死馬首影響很大,突出了涓人的智慧。
【解析】33.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山Y(jié)合句意推斷詞義。
(1)句意: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臨:面對;
(2)句意:鞭打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策:鞭打;
(3)句意:大王的侍衛(wèi)對國君說。對:回答;
(4)句意: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會真心買馬的。市:買。
34.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dāng)調(diào)整,達(dá)到詞達(dá)句順。
(1)句中注意重點字詞“一食(一頓),或(有時),盡(完)”要理解正確;
(2)句中注意重點字詞“君人(國君),以(用)” 要理解正確。
35.本題考查擬寫標(biāo)題。
結(jié)合【乙】文的內(nèi)容可知,講了一個古代國君花千金買千里馬的故事,據(jù)此可擬標(biāo)題為“千金求馬”或“千金市馬”。
36.本題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結(jié)合【乙】文結(jié)尾“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可知,句意是此后不到一年的時間,接連有好幾個人領(lǐng)著千里馬來見國君。用這句話作為結(jié)尾,寫出了涓人以五百金買死馬首的影響很大,所以才會有人送活的千里馬給國君;用此句結(jié)尾,突出了涓人的智慧。
【點睛】參考譯文:
【乙】古代有一位國君,用千金的代價去買一匹千里馬。三年的時間過去了,還是買不到千里馬。大王的侍衛(wèi)對國君說:“您把買馬的任務(wù)交給我吧!君主派他出去了三個月,買到了千里馬,可馬已經(jīng)是死的,他用五百兩金子買了那匹馬的頭,返回報告君主。君主大怒,說:要你買活馬,為什么用五百兩金子買死馬?侍衛(wèi)回答說:死馬都要用五百兩金子買,何況活馬呢?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會真心買馬的,千里馬現(xiàn)在快要到了。此后不到一年的時間,接連有好幾個人領(lǐng)著千里馬來見國君。
(十)(2022春·河南信陽·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二)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蓖跻院蜑檎N②,而刖③其左足。及厲王薨④,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蓖跤忠院蜑檎N,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⑤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⑥”王乃使玉人理⑦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韓非子《卞和泣玉》)
注:①璞:蘊藏有玉的石頭,未經(jīng)加工的玉石。②誑:欺騙。③刖(yuè):古代的一種酷刑,斷足。④薨(hōng):古代大臣或諸侯的死。⑤奚:為什么。⑥“吾非悲刖也,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币馑际牵何也⒎且驗槭ルp腳而感到悲傷,而是痛心世人將寶玉看作石頭,把忠誠的人稱為騙子,這才是我感到悲傷的原因啊。⑦理:治理,這指加工雕琢玉石。
3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祗:只,僅。
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飼”,喂。
C.才美不外見 見:看見。
D.策之不以其道 策:馬鞭,這里是動詞,用馬鞭驅(qū)趕。
38.把語段(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9.通過“識馬”“相玉”,語段(一)和語段(二)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有什么共同特點?
40.語段(一)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感嘆收束全文,語段(二)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為和氏獻璞的結(jié)局,兩個語段所表達(dá)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37.C 38.尚且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還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9.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英才志士懷才不遇、有志難伸。 40.語段(一):面對“天下無馬”這種壓制人才的謬論,作者只能發(fā)出“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感嘆,讓人感到憤懣不平與無奈。語段(二):和氏之璧雖然兩度被斥為普通的石頭,但終遇文王,經(jīng)雕刻加工顯示出天下至寶的本色,讓人看到一些希望。
【解析】37.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C.句意:才能和品德就顯現(xiàn)不出來。見:同“現(xiàn)”,顯現(xiàn);
故選C。
38.本題考查句子翻譯。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dá)、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重點詞有:且:猶,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樣。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求:要求。
39.本題考查的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
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nèi)容,找出兩文表達(dá)的共同意思。
語段(一)根據(jù)“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可知,作者通過千里馬被埋沒的普遍現(xiàn)實,令人感慨和不平;
語段(二)“吾非悲刖也,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通過和氏璞兩度被指斥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表達(dá)對統(tǒng)治者不識“寶玉”的無奈感傷;
綜上,兩文論述的都是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英才志士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現(xiàn)實。
40.本題是對文章中表達(dá)的思想情感的考查。
語段(一)運用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樂比喻為知人善任的賢君,把千里馬比喻為未被發(fā)現(xiàn)的真正人才,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了抨擊。作者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
結(jié)尾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感嘆收束全文,表達(dá)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根據(jù)語段(二)結(jié)尾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可知,和氏璞雖然兩度被斥為普通的石頭,但終遇文王,經(jīng)雕刻加工后顯示出天下至寶的本色。意在告訴我們:事物的價值終會有被發(fā)現(xiàn)的那一天,一切磨礪都是在為成功奠定基礎(chǔ)。
【點睛】參考譯文:
(二)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了厲王。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鑒別它,雕琢玉器的人說:“這是石頭。”厲王認(rèn)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厲王駕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獻給那位武王。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鑒別它,又說:“這是石頭。”武王又認(rèn)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駕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聽到后,派人問他原因,說:“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為什么哭得這么傷心?”卞和說:“我不是為被刖傷心,我是因為它是寶玉而被看為石頭,忠貞的人被看為說謊的人,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蔽耐跤谑桥傻褡劣衿鞯娜似书_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寶玉,于是命名為“和氏璧”。

相關(guān)試卷

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3《桃花源記》對比閱讀(含解析):

這是一份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3《桃花源記》對比閱讀(含解析),共27頁。

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2《北冥有魚》對比閱讀(含解析):

這是一份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2《北冥有魚》對比閱讀(含解析),共25頁。

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7《愚公移山》對比閱讀(含解析):

這是一份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7《愚公移山》對比閱讀(含解析),共21頁。

英語朗讀寶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7 文言文對比閱讀(含解析)

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7 文言文對比閱讀(含解析)

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2《魚我所欲也》對比閱讀(含解析)

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2《魚我所欲也》對比閱讀(含解析)

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2《曹劌論戰(zhàn)》對比閱讀(含解析)

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2《曹劌論戰(zhàn)》對比閱讀(含解析)

初中人教部編版(2024)論語十二章同步達(dá)標(biāo)檢測題

初中人教部編版(2024)論語十二章同步達(dá)標(biāo)檢測題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rèn)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xí)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期末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xí)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xí)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