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其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乙】荀巨伯遠(yuǎn)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yuǎn)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辟\相謂曰:“吾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1.請你解釋文中加點詞語。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賊既至( )
2.請你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3.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遠(yuǎn)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
4.荀巨伯可稱為甲文中的“賢者”,請從甲乙兩文中各找出句原文,加以證明。
5.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無數(shù)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義”奉為人生準(zhǔn)則,請你舉出一個事例。在今天,你是如何理解“舍生取義”的呢?
【答案】1. 同“避”,躲避 已經(jīng) 2.(1)不僅賢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2)于是調(diào)回外出打仗的軍隊,使整個城都因此獲救。 3.遠(yuǎn)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 4.【甲】“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或“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乙】“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 5.(1)示例:文天祥寧死不向元軍投降;蘇武被扣于匈奴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史可法寧死不向清軍投降,甘愿處死;譚嗣同在能夠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而是選擇了為變法流血犧牲……(寫出一個即可)
(2)示例:在危難關(guān)頭,當(dāng)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受到損害時,作為國人要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獻(xiàn)出生命也在所不異:在和平時期,每個人都要為國家,為社會作出應(yīng)有的貢獻(xiàn);付出不求回報,無私奉獻(xiàn),促進(jìn)社會發(fā)展進(jìn)步,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而努力奮斗。
【解析】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
(1)“故患有所不辟也”的句意是:因此有的災(zāi)禍我也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2)“賊既至”的句意是:賊人已經(jīng)來到。既:已經(jīng)。
2.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xiàn)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dá)、雅”。
(1)句中的“非獨(不僅)、是心(這種心)、皆(全,都)、耳(罷了)”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2)句中的“遂(于是,就)、還(回)、獲全(獲得保全)”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3.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jìn)行句讀。語句“遠(yuǎn)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的意思是:(我)遠(yuǎn)道而來看望你,你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求生?!斑h(yuǎn)來相視”省略了主語“荀巨伯”,根據(jù)句意,正確的句讀是:遠(yuǎn)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
4.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篩選。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篩選出符合題意的語句作答?!疽摇课臄戃骶薏罄线h(yuǎn)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卻遇上了戰(zhàn)亂。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犧牲自己以保全友人。文章中“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體現(xiàn)荀巨伯是個“賢者”。荀巨伯的行為也符合【甲】文所說的“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和“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說的“賢者”的標(biāo)準(zhǔn)。
5.開放性試題。
(1)從積累的中華民族歷史上仁人志士的“舍生取義”的事跡概括作答。如:文天祥被無軍俘虜后,寧死不屈,拒絕降元;聞一多怒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手槍等,答案是多元的。
(2)“舍生取義”意思是為了正義事業(yè)不怕犧牲。我們生活在和平時代,但當(dāng)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受到損害時,我們應(yīng)該以國家利益為重,為了正義事業(yè),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做到無私奉獻(xiàn),促進(jìn)社會發(fā)展進(jìn)步,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而奮斗。能從維護(hù)正義而不怕犧牲有角度來談理解即可。答案為唯一。
【點睛】參考譯文:
【甲】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災(zāi)禍我也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辦法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yán)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乙】荀巨伯到遠(yuǎn)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來攻城。朋友對荀巨伯說:“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趕快離開吧!”荀巨伯說:“我遠(yuǎn)道而來看望你,你卻要我離開;敗壞道義來求生,這難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嗎?”這時胡人已經(jīng)到了,問荀巨伯說:“大軍一到,整個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獨自停留在這里?”荀巨伯回答說:“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棄他而離開,寧愿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焙牶笙嗷プh論說到:“我們這些不懂道義的人,卻要攻入這個講究道義的國家!”于是調(diào)回外出打仗的軍隊,使整個城都因此獲救。
古文閱讀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魚我所欲也》
【乙】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①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②。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節(jié)選自《孟子》
【注】①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②饜:音yàn,飽,滿足。
6.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2)蹴爾而與之( )
(3)萬鐘于我何加焉( )
(4)茍為后義而先利( )
7.下列選項中“之”字用法和意義與例句相同的一項定( )
例句:萬乘之國
A.予獨愛蓮之由淤泥而不染B.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8.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2)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9.給下列句子斷句,(限5處)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10.結(jié)合甲乙選文內(nèi)容,請簡要說明孟子在文中的主張。
【答案】6. 同“德”,感激。 用腳踢。 益處 如果 7.B 8.(1)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2)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自己父母的 9.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10.甲文:作者先講一個生活常理,即在魚和熊掌不可以同時得到的情況下,一般要“舍魚而取熊掌”,以這個生活常理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yīng)該“舍生而取義”的結(jié)論;乙文:“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得出人應(yīng)該將“仁義”排在第一位。
【分析】6.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答時要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語境做出判斷。
(1)句意為:所認(rèn)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得:同“德”,感激;
(2)句意為:用腳踢給別人吃。蹴:用腳踢;
(3)句意為: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加:好處,益處;
(4)句意為:如果輕義而重利。茍:如果;
7.例句中的“之”解釋為:助詞,的;
A.“之”解釋為: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B.“之”解釋為:助詞,的;
C.“之”解釋為:到
D.“之”解釋為:代詞;
故選B。
8.本題考查的翻譯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重點字詞:非獨;不只,不僅;賢者;有才德,有賢能的人;是,此,這樣;心:思想。
(2)重點字詞:未有,沒有;遺,遺棄;親,父母。
9.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可根據(jù)句意及語法結(jié)構(gòu)等斷句。翻譯為: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nèi)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nèi)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故可斷句為: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10.本題考查對文本主旨的把握。甲文根據(jù)“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分析,觀點是:舍生取義;乙文根據(jù)“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分析,觀點是:重義而輕利(先義后利)。
【點睛】參考譯文:(甲)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所以有的災(zāi)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zāi)禍的壞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現(xiàn)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rèn)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yuǎn)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jié)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趽碛腥f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nèi)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nèi)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里,這些大夫擁有千輛兵車;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里,這些大夫擁有百輛兵車,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輕義而重利,他們不奪取(國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絕對不會滿足的。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自己父母的,沒有行義的人會不顧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講仁義就行了,何必談利呢?”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自《孟子》)
【乙】
天漢元年,武帝遣蘇武持節(jié)①送匈奴使②留漢者,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菥恪<戎列倥?,單于使衛(wèi)律召武受辭③,武謂惠等: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wèi)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yī)。武益愈,單于愈益欲降之,匈奴乃徙武北海④上無人處,使牧羝⑤,羝乳乃得歸。武仗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
(取材于《蘇武傳》)
注:①[節(jié)]旄節(jié),古使臣信物,以竹為桿,上飾牦牛尾。②[匈奴使]指從前漢朝扣押的匈奴使臣。③[受辭]審訊。④[北海]今俄國貝加爾湖。⑤[羝dī]公羊。
1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_)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_________) (4)蹴爾而與之(_________)
(5)留匈奴凡十九歲(_________)
1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與我何加焉!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3.從表達(dá)方式上來,甲文側(cè)重_________,乙文側(cè)重___________;出自甲文的成語“_________”,出自乙文的成語“____________”
14.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無數(shù)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義”奉為人生準(zhǔn)則。閱讀乙篇,簡要說明“舍生取義”的品格在漢朝蘇武身上是如何體現(xiàn)的。
【答案】11. 禍患,災(zāi)難 假如,假使 同“德”,感恩,感激 踩踏 總共 12.(1)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2)這種做法難道不應(yīng)該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之心。 13. 議論 記敘 舍生取義 蘇武牧羊 14.示例: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寧可自殺,也不喪失氣節(jié),辱沒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須發(fā)全白,他一心向漢,不肯投降匈奴。體現(xiàn)了“舍生取義”的精神。
【解析】1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jié)合句意來推斷詞語即可。
(1)句意:因此當(dāng)災(zāi)禍來臨時我也不躲避?;迹旱溁迹瑸?zāi)難。
(2)句意: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如使:假如,假使。
(3)句意: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得:同“德”,感恩,感激。
(4)句意:用腳踢著給別人吃。蹴:踩踏。
(5)句意:蘇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凡:總共。
12.本題考查翻譯重點句子。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重點詞:萬鐘:這里指高位厚祿;鐘:古代的一種量器,六斛四斗為一鐘;辯:同“辨”,意為辨別。何加:有什么益處。
(2)重點詞:已:停止;本心:指本性,這里指人的羞惡之心。
13.本題考查理解文章表達(dá)方式和積累成語。
【甲】文從人應(yīng)如何對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與死、利與義、守義與失義等方面,層層深入、正反對比地論證了義重于生,必須舍生取義。還強調(diào)指出“非獨賢者有是心(舍生取義之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人如果經(jīng)不住萬鐘、宮室、妻妾、施恩的誘惑,必然會“失其本心(舍生取義之心)”?!疽摇课闹v述了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寧愿選擇死也不愿喪失氣節(jié),被匈奴扣留19年的故事,贊美了蘇武是個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因此,從表達(dá)方式上來,甲文側(cè)重議論,乙文側(cè)記敘重;出自甲文的成語“舍生取義(意思是:為正義事業(yè)犧牲生命。)”,出自乙文的成語是“蘇武牧羊(意思是:蘇武寧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14.本題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從【乙】文句子“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武仗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可知,蘇武奉命出使匈奴,寧可自殺,也不喪失氣節(jié),辱沒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須發(fā)全白,他一心向漢,不肯投降匈奴。從這些可以看出他的言行都體現(xiàn)了“舍生取義”的精神。
【點睛】參考譯文:
【甲】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因此當(dāng)災(zāi)禍來臨時我也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辦法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yán)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食物,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會餓死。如果盛氣凌人地呼喝著給他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就連乞丐也會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為了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這種做法難道不應(yīng)該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之心。
【乙】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派遣蘇武,持旄節(jié)護(hù)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蘇武同副中郎將張勝以及臨時委派的使臣屬官?;莸纫煌巴5搅诵倥抢?,單于派衛(wèi)律審處這一案件。蘇武對?;菡f:“喪失氣節(jié)、玷辱使命,即使活著,還有什么臉面回到漢廷去呢!”說著拔出佩帶的刀自刎,衛(wèi)律大吃一驚,自己抱住、扶好蘇武,派人騎快馬去找醫(yī)生。蘇武的傷勢逐漸好了。單于越發(fā)想要使他投降。匈奴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來。蘇武拄著漢朝的旄節(jié)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蘇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當(dāng)初壯年出使,等到回來,胡須頭發(fā)全都白了。
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一)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二)孟子曰:說①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②。堂高數(shù)仞,榱題③數(shù)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shù)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qū)騁田獵,后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④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說大人,則藐之》)
【注】①說(shuì):游說,向……進(jìn)言。②巍巍然:高高在上的樣子。③榱(cuī)題:指屋檐的前端。④古之制:古代的禮樂制度。
15.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萬鐘于我何加焉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zhàn)》)
B.故患有所不辟也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C.行道之人弗受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D.一簞食,一豆羹 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16.把語段(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17.孟子善于運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進(jìn)行類比說理,使抽象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請結(jié)合語段(一)第一段的內(nèi)容舉例說明。
18.“文以載道”,語段(一)和語段(二)都閃耀著孟子思想的光輝。請結(jié)合語段內(nèi)容,分析兩個語段中孟子觀點的異同,并就其中一個觀點,結(jié)合生活舉例。
【答案】15.B 16.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 17.語段(一)開頭用“魚”和“熊掌”類比“生”與“義”,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應(yīng)當(dāng)“舍生取義”的觀點。取意淺近,既使道理易于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學(xué)趣味。 18.相同點:不為名利地位所動,不貪圖物質(zhì)享受,不會為了個人的享樂而放棄自己的本心。
不同點:語段(一)強調(diào)舍生取義;語段(二)強調(diào)不在權(quán)貴面前低三下四,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yán)。
觀點如:舍生取義。結(jié)合生活舉例:如在疫情期間,不顧個人安危的“最美逆行者”就是舍生取義思想的踐行者(符合題意即可)。
【解析】15.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好處/虛報;
B.都解釋為:禍患;
C.路/說;
D.食物/同“飼”,喂養(yǎng);
故選B。
16.本題考查文言文的翻譯。翻譯的時候應(yīng)注意以下重點字詞和特殊句式:
如使:假如,假使。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所欲:所想要的。莫:沒有。甚于生:超過生命,此處是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正確的語序為“于生甚”;于:比;則:那么。凡:凡是。得生者:求得生存的手段。何:什么。也:句末語氣詞。
17.考查對類比寫作手法的理解。
根據(jù)語段(一)“魚,我所欲也;能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能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可知,這里作者先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拋出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以及面對這個問題自己是如何取舍的,以“魚”和“能掌”來類比“生”和“義”,由“舍魚而取熊掌”自然引出“舍身取義”的中心論點,同時又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從表達(dá)上看,既使深刻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又富有文學(xué)色彩,吸引讀者的注意。
18.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相同點:根據(jù)語段(一)中“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可知,孟子面對“富貴和貧賤”不改初衷,不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放棄自己的初心。根據(jù)語段(二)中“堂高數(shù)仞,榱題數(shù)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shù)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qū)騁田獵,后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可知,孟子在這里闡述了如果自己得志不會貪圖享樂,面對高高在上的諸侯也不卑不亢,因此綜合以上內(nèi)容可知這兩篇文章都體現(xiàn)了孟子堅守個人內(nèi)心固有的道德,不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向位高顯貴的人說話時不卑不亢的品質(zhì),做到了不失本心。
不同點:語段(一)“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強調(diào)了舍生取義;語段(二)“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強調(diào)不在權(quán)貴面前低三下四,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yán)。
體現(xiàn)“舍生取義”觀點的事例如:最美校長張桂梅為了讓貧困山區(qū)的女孩改變命運,落下一身病根也無怨無悔。
體現(xiàn)“不畏強權(quán),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yán)”觀點的事例如:華春瑩在面對美國對中國的污蔑和挑釁時,強勢回懟“關(guān)于如何尊重國家主權(quán)和領(lǐng)土完整問題,美方恐怕沒有資格告訴中方怎么做”。
【點睛】參考譯文:
【甲】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道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zāi)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zāi)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yán)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呼喝著給人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它。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
孟子說:“游說諸侯,就得藐視他,不要在意他高高在上的樣子。殿基幾丈高,屋檐幾尺寬,我得志的話,不會這樣做。滿桌的美味佳肴,侍奉的姬妾有幾百人,我得志的話,不會這樣做。盡情飲酒作樂,馳騁射獵,隨從的車輛上千輛,我得志的話,不會這樣做。他所做的,都是我所不做的;我所做的,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我為什么要害怕他呢?”
閱讀【甲】【乙】兩段文字,完成題目。
【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節(jié)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yǎng)②??鬃愚o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dāng)功以受祿。今說③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⑤亦甚矣?!绷畹茏尤あ揆{,辭而行。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
【注釋】①廩(lǐn)丘:地名。②養(yǎng):供養(yǎng)之地。③說(shuì):游說。④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同“趨”。
1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蹴爾而與之 ________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________
(3)辭而行 ________ (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
20.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行道之人弗受 錄畢,走送之(《送東陽馬生序》)
B.萬鐘于我何加焉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C.為宮室之美 為宮室、器皿(《核舟記》)
D.辭而行 思而不學(xué)則怠(《論語》)
2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22.用“/”標(biāo)示出下列語句中的停頓。(標(biāo)示2處)
孔 子 辭 不 受 入 謂 弟 子 曰 吾 聞 君 子 當(dāng) 功 以 受 祿
23.(1)如果我們想要充實【甲】文的內(nèi)容,使論證更有力,你認(rèn)為【乙】段文字可以嗎?為什么?
(2)作為21世紀(jì)的中學(xué)生,你怎樣理解“義”?請選取一位我國歷史上舍生取義的人物,簡單敘述其事跡。
【答案】19. 用腳踢 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辭別 通“向”,從前 20.B 21.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 22.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dāng)功以受祿 23.(1)可以,因為它可以作為事實論據(jù)來論證“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這一觀點。
(2)參考答案。能見義勇為,為正義事業(yè)而獻(xiàn)身,做于國于民有益的事是“義”。社會上的哥們義氣,與小團體、個人私利相關(guān)的江湖義氣和本文的“義”不同。我國歷史上舍生取義的事例很多,如:唐雎出使秦國,不辱使命;蘇武牧羊,不改初心;岳飛抗金,精忠報國;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領(lǐng)美國的救濟糧。
【解析】19.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為:用腳踢著給別人吃。蹴:用腳踢。
(2)句意為:所認(rèn)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3)句意為:辭別景公離去。辭:辭別。
(4)句意為: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鄉(xiāng):通“向”,從前。
20.本題考查文言一詞多義。
A.結(jié)構(gòu)助詞,的/代詞,借來的書;
B.介詞,對于/介詞,對于;
C.連詞,為了/動詞,做,刻;
D.連詞,表順承/連詞,表轉(zhuǎn)折,卻;
故選B。
21.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dá)、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
呼:吆喝;爾:用作后綴,不譯;與:給;第一個“之”:代詞,他;第二個“之”:的;弗:不。
22.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jié)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為劃分依據(jù)。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般要作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句意為:孔子拒絕不接受贈地,回到住處,對弟子說:“我只聽說,君子應(yīng)當(dāng)有功勞而受祿。”“孔子辭不受”是一個完整的主謂結(jié)構(gòu),“吾聞君子當(dāng)功以受祿”是“入謂弟子曰”的具體內(nèi)容,作賓語。故斷句為: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dāng)功以受祿。
23.(1)本題考查選取論據(jù)。
首先理解【乙】文的內(nèi)容,“景公贈廩丘邑,以此作為孔子供養(yǎng)之地??鬃泳芙^接受贈地”此處講述了孔子因覺得不合乎禮儀,拒絕不接受景公的贈地。這和【甲】文中“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這一觀點一致,所以可作為事實論據(jù)。
(2)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拓展運用。解答時應(yīng)在理解全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抓住題干的要求。
第一問:孟子性善,自認(rèn)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孟子的“義”是一種“羞惡之心”。當(dāng)今社會,“義”應(yīng)該是一種正義,一種道義,一種仁義,一切有益于國家、社會、人民的行為;而僅為個人私利服務(wù)的哥們義氣、江湖義氣不是真正的“義”,因為它的本質(zhì)不是為國為民。
第二問:選取一位我國歷史上舍生取義的人物,簡單敘述其事跡,言之成理,舉例正確即可。
示例: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董存瑞在千鈞一發(fā)之際,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了導(dǎo)火索,炸毀了敵人的暗堡,壯烈犧牲。
【點睛】參考譯文:
【甲】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墒呛沁持o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見了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所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美而接受了;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rèn)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惡廉恥之心)。
【乙】孔子謁見齊景公,景公贈廩丘邑,以此作為孔子供養(yǎng)之地??鬃泳芙^不接受贈地,回到住處,對弟子說:“我只聽說,君子應(yīng)當(dāng)有功勞而受祿。時下我游說景公,景公并沒有按我的勸導(dǎo)行事,卻賜給我廩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驅(qū)車,辭別景公離去。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A)
魚我所欲也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B)
呂氏春秋(節(jié)選)
君子之自行也,動必緣義,行必誠①義??鬃右婟R景公,景公致廩丘②以為養(yǎng)③??鬃愚o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dāng)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⑤亦甚矣?!绷畹茏尤ゑ{辭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魯司寇。萬乘難與比行,三王之佐不顯焉,取舍不茍也夫!
【注】①誠:同“成”,實行。②廩丘:齊國地名。③養(yǎng):供養(yǎng)。④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⑤丘:孔子名丘。
2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同舍生皆被綺繡B.故不為茍得也/茍全性命于亂世
C.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從鄉(xiāng)之先達(dá)執(zhí)經(jīng)扣問D.入謂弟子曰/太守自謂也
2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B.孔子辭不受(告辭)
C.吾聞君子當(dāng)功以受祿(聽說)D.其不知丘亦甚矣(了解)
26.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27.請用“/”給選文B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令弟子趣駕辭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魯司寇
28.下列對選文A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開篇運用比喻論證方法,以魚和熊掌為喻,論述了人生的選擇應(yīng)以“義”為重。必要時要“舍生而取義”,同時批判了那些見利忘義的人。
B.“鄉(xiāng)為”和“今為”的排比句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強調(diào)了人不能失其本心,論證了“舍生取義”的觀點。
C.面對生死抉擇的時候,那些“舍生取義”者的表現(xiàn)是“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D.《魚我所欲也》從怎樣對待生與死、義與利的角度,闡述了孟子的主張: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舍生取義”。
29.結(jié)合選文B,簡要分析孔子是個怎樣的人。
【答案】24.B 25.B 26.(1)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它)罷了。
(2)(可是有的人)見了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27.令弟子趣駕/ 辭而行/ 孔子布衣也/ 官在魯司寇 28.C 29.孔子是一個崇尚道義、恪守節(jié)操的君子:從他拒絕景公贈送廩丘可見,因為他認(rèn)為君子應(yīng)當(dāng)有功勞而受祿。
【解析】24.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A.舍:放棄/學(xué)舍;
B.茍:同為“茍且”;
C.鄉(xiāng):同“向”,從前/同鄉(xiāng);
D.謂:對……說/稱呼;
故選B。
25.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作答時注意根據(jù)語境進(jìn)行詞義的判斷。
B.句意:孔子推辭不接受(贈地)。辭:推辭。選項有誤,故選B。
26.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文言文時,需要注意每個重點字詞的含義,特別是出現(xiàn)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的情況;同時需要注意特殊句式。本題注意:
(1)非獨:不僅。是:這種。喪:丟失?!百t者能勿喪耳”是省略句,意思是“賢能之人能夠不丟失這種本心”。
(2)萬鐘:豐厚的俸祿。加:好處。于:對。加:好處?!叭f鐘于我何加焉”是反問句,意思是“豐厚的俸祿對于我來說又有什么好處呢”。
27.本題考查劃分文言停頓的能力。這句話的大意:令弟子驅(qū)車,辭別景公離去。孔子本來是一介布衣,官職是魯國司寇?!傲畹茏尤ゑ{”“辭而行”是孔子的兩個動作行為;“孔子布衣也”“官在魯司寇”是對孔子的身份及官職的介紹。故停頓應(yīng)該是:令弟子趣駕/辭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魯司寇。
28.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
C.由原文第一段可知,“舍生取義”者的表現(xiàn)應(yīng)該是“不為茍得”和“患有所不辟”,并非“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故選C。
29.本題考查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據(jù)選文B的“景公致廩丘以為養(yǎng)”“孔子辭不受”分析,景公贈廩丘邑,以此作為孔子供養(yǎng)之地,孔子拒絕不接受贈地,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功勞。由此可知孔子認(rèn)為君子無功不受祿,他做到了“君子之自行也,動必緣義,行必誠義”,是一個崇尚道義、恪守節(jié)操的君子。
【點睛】參考譯文:
(A)魚,是我所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會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得到,(我)會舍棄生命而選取道義。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還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事,所以有禍患(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沒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們沒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這種方法可以生存卻不采用,按照這種方法可以躲避禍患卻不去做。是因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那就是義),有比死亡更厭惡的東西(那就是不義)。不僅僅是賢人有這種思想,每個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操守這種道德不丟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人(吃),就是過路的饑餓的人都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義就接受了,那么這種高位厚祿對我有什么益處!是為了宮室的華美,為了妻妾的侍奉,為了所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為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現(xiàn)在為了宮室的華美而接受了;從前為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現(xiàn)在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從前為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卻為了所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不可以停止嗎?(如果不停止的話,)這就是所說的喪失了人本來的思想,即羞惡之心。
(B)君子獨自行事,舉動一定要遵循道義,實行道義??鬃佣粢婟R景公,景公贈廩丘邑,以此作為孔子供養(yǎng)之地??鬃泳芙^不接受贈地,(回到住處后)對弟子說:“我只聽說,君子應(yīng)當(dāng)有功勞而受祿。時下我游說景公,景公并沒有按我的勸導(dǎo)行事,卻賜給我廩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绷畹茏域?qū)車,辭別景公離去。孔子本是布衣也,官職不過為魯國司寇。萬乘之君品行難與他比肩,三王輔臣的名節(jié)沒有他顯揚,孔子對待取舍的態(tài)度一絲不茍啊!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節(jié)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
飛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訪,迎歸。母有痼疾,藥餌必親。母卒,水漿不入口者三日。家無姬侍,吳玠素服飛,愿與交歡,飾名姝遺之。飛曰:“主上宵旰①,豈大將安樂時?”卻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飲,帝戒之曰:“卿異時到河朔,乃可飲?!彼旖^不飲。帝初為飛營第②,飛辭曰:“敵未滅,何以家為?”或問:“天下何時太平?”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br>(節(jié)選自《續(xù)資治通鑒·宋紀(jì)·岳飛》)
【注】①宵肝(gàn):即宵衣食。宵,夜。肝,晚。天不亮就穿衣,天很晚才吃飯,形容終日操勞國事。②營第:建造住宅。
30.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3)玠益敬服( ) (4)或問:“天下何時太平?”( )
3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B.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C.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D.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3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2)吳素服飛,愿與交歡。
33.【甲】文中孟子將“生”與“義”置于不能兼得的兩難境地,從而闡發(fā)了_________的觀點。這里主要運用了_________論證的方法提出論點,說理深刻。
【乙】文中寫了岳飛孝敬母親、_________、聽勸戒酒、_________這四件事,由此可以看出岳飛是一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30. 禍患,災(zāi)難 假如,假使 更加 有人 31.B 32.(1)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yán)重的事。
(2)吳玠一向(素來、向來、平素)佩服(敬仰、敬服)岳飛,愿意與他結(jié)為好友。 33. 舍生而取義(舍生取義) 比喻(類比) 拒受名姝 辭帝為之營第 示例:有責(zé)任、有擔(dān)當(dāng)(圍繞岳飛孝敬、自律、知錯就改、以天下為己任等諸方面來寫,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30.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jié)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
(1)句意:所以有禍患(我)不躲避?;迹旱溁?,災(zāi)難。
(2)句意:如果人們沒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如:假如,假使。
(3)句意:吳玠更加敬仰他了。益:更加。
(4)句意:有人問:“天下何時才會太平?”或:有人。
31.考查斷句。解答此題,可根據(jù)句子的對稱結(jié)構(gòu)來判斷?!拔某疾粣坼X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一句,從“文臣”和“武臣”兩個方面來說,“文臣不愛錢”與“武臣不惜死”是對偶句,據(jù)此可分別在“文臣不愛錢”和“武臣不惜死”后劃開。據(jù)此可知這句話的正確斷句應(yīng)是: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故選B。
32.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jié)合。
(1)重點字詞有:是故:因此,所以。所欲:所喜愛的。甚:比。所惡:所厭惡的。
(2)重點字詞有:素:向來。服:佩服。交歡:結(jié)為好友。
33.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分析。
①結(jié)合【甲】文中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可知孟子先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生命而要義。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rèn)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這個主張是全篇的中心論點。
②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rèn)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據(jù)此可知運用了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
③【乙】文中,“飛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訪,迎歸。母有痼疾,藥餌必親。母卒,水漿不入口者三日”一句寫岳飛孝敬母親;“家無姬侍,吳玠素服飛,愿與交歡,飾名姝遺之”寫吳玠打扮了美女送給岳飛,“卻不受”寫岳飛拒絕了名姝,據(jù)此可概括為岳飛拒受名姝;“少豪飲,帝戒之曰”寫岳飛特別喜歡喝酒,皇帝告誡了他,“遂絕不飲”寫岳飛聽從皇帝的勸告,從此不再喝酒,據(jù)此可概括為岳飛聽勸戒酒;“帝初為飛營第”寫皇帝曾經(jīng)想要給岳飛建造一個住宅,“飛辭曰”寫岳飛推辭了皇帝辭帝為之營第,據(jù)此可概括為岳飛辭帝為之營第。
④從岳飛孝敬母親可看出岳飛是一個孝順的人;從岳飛拒受名姝可看出岳飛是一個十分自律的人;從岳飛一開始特別喜歡喝酒,后聽從皇帝的勸誡從此不再喝酒可看出岳飛是一個知錯就改、善于聽從他人勸告的人;從岳飛說“敵人尚未被消滅,怎能談?wù)摷沂隆笨煽闯鲈里w是一個有責(zé)任、擔(dān)當(dāng)、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據(jù)此概括即可。
【點睛】參考譯文:
【甲】魚,是我所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會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得到,(我)會舍棄生命而選取道義。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還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事,所以有禍患(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沒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們沒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這種方法可以生存卻不采用,按照這種方法可以躲避禍患卻不去做。是因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那就是義),有比死亡更厭惡的東西(那就是不義)。不僅僅是賢人有這種思想,每個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操守這種道德不丟失罷了。
【乙】岳飛特別孝順,他的母親留在黃河以北,他就派人去看望母親,并把母親接了回來。母親患病,很久沒好,岳飛必定會親自給母親喂藥。母親去世后,岳飛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家中沒有婢女服侍。吳玠一向佩服岳飛,愿意與他結(jié)為好友,打扮了美女送給他。岳飛說:“主上終日為國事操勞,怎是臣子貪圖享樂的時候呢?”岳飛推辭不接受,吳玠更加敬仰他了。岳飛少年時特別喜歡喝酒,皇帝告誡他說:“等你何時到了黃河以北,才可以這樣飲酒?!庇谑撬麖拇瞬辉俸染??;实墼?jīng)想要給岳飛建造一個住宅,岳飛推辭道:“敵人尚未被消滅,怎能談?wù)摷沂??”有人問:“天下何時才會太平?”岳飛說:“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br>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魚我所欲也》)
34.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1)故不為茍得也
(2)死亦我所惡
(3)蹴爾而與之
(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35.翻譯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乙】
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小人也者,疾①為誕而欲人之信已也,疾為詐而欲人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成則必不得其所好。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已也;忠矣,而亦欲人之親己也;修正治辯②矣,而亦欲人善已也。成則必得其所好。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愿日:“知慮材性③,固④有以賢人矣。”夫不知其⑤與已無以異也,則君子注錯⑥之當(dāng),而小人注錯之過也。
注:①疾:極力。②治辯:處理事務(wù)合宜。③知慮材性:智慧、思慮、資質(zhì)、本性;④固:肯定;⑤其:指賢人;⑥注錯:措置,安排處置。
(選自《荀子·榮辱篇》有刪改)
3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魚,我所欲也/疾為詐而欲人之親己也
B.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疾為誕而欲人之信己也
C.行道之人弗受/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
D.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成則必不得其所好
37.用“/”為文中劃線句斷句。
好 榮 惡 辱 好 利 惡 害 是 君 子 小 人 之 所 同 也 若 其 所 以 求 之 之 道 則 異 矣
38.請根據(jù)【甲】【乙】兩篇選文回答問題。
(1)請概括【甲】【乙】文段相同的榮辱觀。
(2)為什么孟子和荀子都認(rèn)為人人都有可能成為“賢人”?
【答案】34.(1)茍且 (2)討厭,厭惡 (3)踩踏 (4)同“向”,從前 35.(1)如果人們所喜歡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2)(有的人)見了優(yōu)厚的俸祿卻不辨是否符合禮與義就接受了它,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 36.A 37.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 38.(1)都強調(diào)了“取義”是榮,“貪利”為辱。
(2)賢人的智慧、思慮、資質(zhì)、本性與普通人并沒有什么不同,人人都有舍生取義之心(榮辱之心),所以人人都有可能成為賢人。不喪失本心的就是賢人。
【解析】34.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為: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茍:茍且;
(2)句意為:死亡是我所厭惡的。惡:討厭,厭惡;
(3)句意為:用腳踢給別人吃。蹴:踩踏;
(4)句意為: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鄉(xiāng):同“向”,從前。
35.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重點詞語:如使:假如,假使。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莫:沒有。則:那么。凡:凡是,一切。得生:保全生命。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重點詞語:萬鐘:這里指高位厚祿。鐘,古代的一種量器,六斛四斗為一鐘。辯:同“辨”意為辨別。何加:有什么益處。何 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36.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含義。
A.想,想要/想,想要;
B.為了/說,說出;
C.行走/行為;
D.同“德”,感激/得到;
故選A。
37.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jìn)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
句意為“愛好榮譽,厭惡恥辱,愛好利益,厭惡災(zāi)害,是君子小人相同的。但他們追求的途徑就不同了”,“好榮惡辱”并列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辱”后停頓;“好利惡害”并列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害”后停頓;“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主謂結(jié)構(gòu),應(yīng)在“也”后停頓。
38.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1)根據(jù)【甲】文“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可知,作者以舍生取義為榮;根據(jù)“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可知,作者以“萬眾不辯禮義而受之”為辱。
根據(jù)【乙】文認(rèn)為“先義后利為榮,先利后義為辱”可知,作者認(rèn)為崇尚“義”是光榮的,崇尚“利”是可恥的。
據(jù)此可知,兩文都強調(diào)了“取義”是榮,“貪利”為辱。
(2)根據(jù)【甲】文“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可知,作者認(rèn)為人人都有“舍生取義”之心,只是賢者能保持罷了;根據(jù)【乙】文“‘知慮材性,固有以賢人矣?!虿恢渑c已無以異也”可知,人的智慧、思慮、資質(zhì)、本性,君子與小人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君子注錯之當(dāng),而小人注錯之過”;因此,只要人人保持這種本心,并處置得當(dāng),人人皆可成為賢人。
【點睛】參考譯文
【甲】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災(zāi)禍我也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辦法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yán)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食物,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會餓死。如果盛氣凌人地呼喝著給他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就連乞丐也會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為了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這種做法難道不應(yīng)該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之心。
【乙】
先考慮道義而后考慮利益的就會得到光榮,先考慮利益而后考慮道義的就會受到恥辱。愛好榮譽,厭惡恥辱,愛好利益,厭惡災(zāi)害,是君子小人相同的。但他們追求的途徑就不同了。小人,快速說出荒誕的話,而想別人相信自己;快速做出欺詐行為,而想別人親近自己;自己做出禽獸的行為,而想別人善待自己。完成行為后也不一定得到他所愛好的。所以君子實踐誠信,也是想別人相信自己;君子實踐忠誠,也是想別人親近自己;君子修養(yǎng)正直和治理辦事,也是想人善待自己。完成實踐后就一定得到他所愛好的。小人沒有不伸頸踮腳而祝愿:“我的智慧、思慮、材質(zhì)、本性,一定比別人賢能?!毙∪瞬恢谰雍妥约簺]有不同,只是君子措置恰當(dāng),而小人措置錯誤。

相關(guān)試卷

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1小說閱讀(含解析):

這是一份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1小說閱讀(含解析),共4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根據(jù)括號內(nèi)的要求,品析詞句,崔老師是怎樣的一個人?,如何理解文章的標(biāo)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1 魚我所欲也(含解析):

這是一份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1 魚我所欲也(含解析),共1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基礎(chǔ)知識,課內(nèi)閱讀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6 《賣油翁》對比閱讀(含解析):

這是一份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6 《賣油翁》對比閱讀(含解析),共26頁。

英語朗讀寶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5《愛蓮說》對比閱讀(含解析)

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05《愛蓮說》對比閱讀(含解析)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2024)七年級上冊誡子書當(dāng)堂達(dá)標(biāo)檢測題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2024)七年級上冊誡子書當(dāng)堂達(dá)標(biāo)檢測題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2024)七年級上冊狼課時作業(yè)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2024)七年級上冊狼課時作業(yè)

中考02《魚我所欲也》對比閱讀-2022-2023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

中考02《魚我所欲也》對比閱讀-2022-2023學(xué)年九年級語文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xùn)練+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rèn)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hù)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xí)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期末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xí)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xí)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