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磸?,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br>(節(jié)選自《左傳·莊公十年》)
【乙】秦兵逼淝水而陳①,晉兵不得渡。謝玄②遣使謂陽平公融③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陳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zhàn)者也。若移陳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諸將皆曰:“我眾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眻寓茉唬骸暗賲s, 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⑤而殺之,蔑⑥不勝矣!”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秦兵遂退,不可復止。……玄等乘勝追擊,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
【注】①陳:同“陣”,布陣。②謝玄:東晉將領(lǐng)。③融:即符融,前秦將領(lǐng)。④堅:即苻堅,前秦皇帝。⑤蹙:逼近、逼迫。⑥蔑:沒有。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彼竭我盈
②望其旗靡
③若移陳少卻
④但引兵少卻
2.選出下列加點虛詞用法、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不如遏之 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B.懼有伏焉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C.我以鐵騎蹙而殺之 呼爾而與之(《魚我所欲也》)
D.戰(zhàn)于長勺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3.翻譯句子。
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⑵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
4.對兩文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運用對比的手法,將曹劌的“遠謀”和莊公的“鄙”進行對比。
B.兩文在刻畫人物形象上都用到了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
C.甲文中魯國能戰(zhàn)勝齊國是的原因是戰(zhàn)前能取信于民,戰(zhàn)時能把握戰(zhàn)機。
D.乙文中秦兵大敗的原因是苻堅和符融的戰(zhàn)略指揮不當,同意讓軍隊后退,失去戰(zhàn)機。
【答案】1.(1)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2)倒下;(3)稍微;⑷只要 2.D 3.(1)(齊軍)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進攻)士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耗盡了。
(2)苻融也認為是對的,于是就指揮部隊后退。 4.B
【解析】1.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為:他們的士氣已經(jīng)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
(2)句意為: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靡:倒下;
(3)句意為:如果把你們的陣勢移動一下稍稍退卻。卻:稍微;
(4)句意為:只須帶兵稍稍后退。但:只要。
2.考查對一詞多義和用法的理解。
A.之:代詞,指敵方軍隊/補齊音節(jié),不譯;
B.焉:語氣助詞,表肯定/語氣助詞,呢;
C.而:連詞,表修飾/連詞,表示順承;
D.于:均為介詞,在;
故選D。
3.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
(1)句重點詞語: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再,第二次;衰,減弱;三,第三次;竭,耗盡。
(2)句重點詞語:亦,也,以為然,認為是對的;遂,于是;使,指揮;卻,后退。
4.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辨析。
B.“兩文在刻畫人物形象上都用到了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有誤,閱讀兩文可知,甲文用到了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乙文只有語言描寫;
故選B。
【點睛】參考譯文:
甲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zhàn)。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自己。他的同鄉(xiāng)說:“打仗的事當權(quán)者自會謀劃,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quán)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庇谑侨氤ヒ婔斍f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zhàn)?”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安身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辈軇セ卮鹫f:“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濒斍f公說:“祭祀神靈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shù)目,一定按照承諾的去做?!辈軇フf:“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你的。 ”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辈軇セ卮鹫f:“這才是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zhàn),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zhàn)。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xiàn)在不行?!钡鹊烬R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饼R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闭f完就向下看,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zhàn)車,扶著軾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
戰(zhàn)勝齊軍后,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zhàn),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jīng)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zhàn)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shè)下埋伏。我看他們車輪碾過的痕跡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br>乙
秦兵緊靠著淝水列陣,晉兵不能渡河。謝玄派使者對陽平公符融說:“你孤軍深入,卻把陣勢擺在淝水邊,這是持久的打算,而不是想速戰(zhàn)速決。如果把你們的陣勢移動一下稍稍退卻,讓晉兵渡過淝水,來決一勝負,不是很好嗎!”秦的眾位將領(lǐng)都說:“我軍人多他們?nèi)松?,不如阻擋他們,使他們不能渡河,可以萬無一失?!狈麍哉f:“只須帶兵稍稍后退,讓他們渡到一半時,我們用鐵騎踐踏而殺死他們,這樣沒有不能取勝的!”符融也認為對,于是指揮軍隊稍稍退后。秦兵于是開始后退,(這一退)無法停下來?!x玄等人乘勝追擊,秦兵大敗,自相踩踏而死的士兵,躺滿原野塞滿河川。
(二)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一)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等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幢?,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br>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跋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選自《曹劌論戰(zhàn)》)
(二)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①。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應募與甘父②俱出隴西使月氏。徑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單于留騫十余歲,然騫持漢節(jié)不失。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單于死,國內(nèi)亂,騫與甘父俱亡歸漢。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注:①郎:郎官,一種官職。②甘父:張騫的隨從,匈奴人。
5.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衣食所安 寢食難安 安步當車
B.望其旗靡 所向披靡 從風而靡
C.一鼓作氣 歡欣鼓舞 擂鼓助威
D.忠之屬也 忠心耿耿 志慮忠純
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文中運用大量的語言描寫(對話)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8.語段(一)中的曹劌和語段(二)中的張騫都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請結(jié)合選文,分別說說他們的愛國情懷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答出任意一方面即可)
【答案】5.B 6.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shù)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犧牲”“加”“信”翻譯正確,意思對即可) 7.①魯莊公和曹劌的語言描寫,表現(xiàn)了戰(zhàn)前曹劌求見魯莊公的詳細經(jīng)過,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②體現(xiàn)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魯莊公在政治上的鄙陋;③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zhàn)取勝的先決條件。(任答其中兩點即可) 8.曹劌:魯國國難當頭,“曹劌請見”說明他忠心愛國;“戰(zhàn)則請從”,冒著危險,親赴戰(zhàn)場,這又是愛國壯舉;在“齊師敗績”時,他認真觀察,冷靜分析,指揮若定,又能表現(xiàn)他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這源于他的忠誠愛國。
張騫:以郎官身份應召出使月氏,足見愛國;被匈奴抓住,他始終保留著漢朝出使的符節(jié),堅守使者的身份可見其堅貞與愛國。
【解析】5.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A.安:奉養(yǎng),安身/安定,安穩(wěn)/安穩(wěn);
B.靡:都是倒下;
C.鼓:擊鼓/打鼓/一種打擊樂器;
D.忠:盡職/忠誠/忠誠;
故選B。
6.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重點詞語: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玉:玉器。帛:絲織品。弗:不。加:虛報夸大。以:按照。
7.本題考查語言描寫及作用。
根據(jù)“‘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芍?,”交代了了戰(zhàn)前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根據(jù)“‘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等專也,必以分人?!瘜υ唬骸』菸幢?,民弗從也?!唬骸疇奚癫?,弗敢加也,必以信?!瘜υ唬骸⌒盼存?,神弗福也?!唬骸〈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笨坍嬃瞬軇ズ汪斍f公不同的形象;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zhàn)取勝的先決條件的道理。
根據(jù)“劌曰:‘未可?!熘瘕R師。”可知表現(xiàn)了曹劌的深謀遠慮;
根據(jù)“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北憩F(xiàn)了曹劌卓越的軍事才能。
8.考查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兩文中的主人公都是愛國的形象,只不過他們的表現(xiàn)不同。
根據(jù)(一)文“齊師伐我”“曹劌請見”,可知他忠心愛國;根據(jù)“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可知,他一心為國;根據(jù)“戰(zhàn)則請從”,可知,為國家不懼艱險;根據(jù)“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可見,愛國壯舉;根據(jù)“公將鼓之。劌曰:‘未可?!R人三鼓。劌曰:‘可矣?!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可?!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可知,在戰(zhàn)場上他沉著指揮應戰(zhàn)這些都體現(xiàn)了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積極主動的愛國精神;
根據(jù)(二)文“騫以應募與甘父俱出隴西使月氏”可知,張騫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應召,愛國之心立現(xiàn);根據(jù)“騫持漢節(jié)不失”“騫與甘父俱亡歸漢”,可知,這些都體現(xiàn)了張騫堅守使者的身份、始終心系祖國的愛國情懷。
【點睛】參考譯文
(二)張騫,是漢中人,建元年中當上了郎官。當時,投降漢朝的匈奴人說匈奴打敗了月氏王,月氏族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只是苦于沒有人與他們聯(lián)合一同攻擊匈奴。漢朝正想準備打擊匈奴,聽說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經(jīng)過匈奴境內(nèi),于是招募能夠出使月氏的人。張騫以郎官的身份應召,與隨從甘父一起從隴西出關(guān),出使月氏。經(jīng)過匈奴的時候,匈奴俘獲了他們,押送到單于那里。單于扣留了張騫十多年,然而張騫始終保留著漢朝出使的符節(jié),不失去使者的身份。張騫堅強有毅力,待人寬厚、誠實,匈奴人(或當?shù)厝耍┫矚g他。單于死去,國內(nèi)動蕩混亂。張騫和隨從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漢朝。當初張騫出行時有一百余多人,離開十三年,只有兩人得以返回。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幢椋窀囊?。”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冢窀ジR??!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br>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兩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 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br>(《曹劌論戰(zhàn)》)
【乙】
諸軍初至石頭,即欲決戰(zhàn),陶侃曰:“賊眾方盛,難與爭鋒,當以歲月,智計破之?!奔榷鴮覒?zhàn)無功,監(jiān)軍部將李根請筑白石壘,侃從之。夜筑壘至曉而成聞峻軍嚴聲諸將成懼其來攻??滋乖唬骸安蝗?。若峻攻壘,必須東北風急,令我水軍不得往救;今天清靜,賊必不來。所以嚴者,必遣軍出江乘,掠京口以東矣?!币讯?。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帥步騎萬余四面攻之,不克。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
9.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諸軍初至石頭/至霸上及棘門軍
B.賊眾方盛/方七百里
C.侃從之/隸而從者
D.若峻攻壘/仿佛若有光
10.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夜筑壘至曉而成聞峻軍嚴聲諸將咸懼其來攻
11.請根據(jù)【甲】【乙】兩篇選文回答問題。
(1)曹劌與陶侃在指揮作戰(zhàn)方面有哪些共同點?
(2)李根和孔坦在戰(zhàn)事中各自發(fā)揮了什么作用?
【答案】9.A 10.夜筑壘/至曉而成/聞峻軍嚴聲/諸將咸懼其來攻 11.(1)共同點:①頭腦冷靜,善于把握作戰(zhàn)時機;②重視敵我雙方的士氣。
(2)在久攻不下,無所建樹的情況下,李根建議修筑白石壘,起到了穩(wěn)固防守陣營的作用;當眾人聽聞敵軍擊鼓整隊,非??謶值臅r候,孔坦冷靜分析,穩(wěn)定了軍心,為后邊堅守白石壘打下基礎(chǔ)。
【解析】9.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含義辨析。
A.均為“到”的意思;
B.正/方圓;
C.聽從/跟從;
D.如果/好像;
故選A。
10.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根據(jù)語意及古漢語句式特點,可劃分。本句大意為“連夜筑壘 ,至天明即成。傳來敵軍擊鼓整隊的聲音,眾將都懼怕他們前來攻擊”,“夜筑壘”點明筑壘的時間,“至曉而成”點明筑成的時間?!奥劸妵缆暋秉c明形勢的緊張。“諸將咸懼其來攻”表現(xiàn)諸將的畏懼心理。據(jù)此可劃分為“夜筑壘/至曉而成/聞峻軍嚴聲/諸將咸懼其來攻”。
11.本題考查文本內(nèi)容。
(1)分析曹劌與陶侃在指揮作戰(zhàn)方面的共同點。①齊軍逃跑后,魯莊公馬上要下令追擊,曹劌阻止。曹劌下了戰(zhàn)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zhàn)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同意追擊;各路軍隊剛到石頭城,就想和敵人決戰(zhàn),陶侃阻止,認為“應當待以時日,用智謀戰(zhàn)敗他”。由此可見二人都“頭腦冷靜,善于把握作戰(zhàn)時機”。②曹劌總結(jié)阻止魯莊公進攻的理由“彼竭我盈,故克之”;陶侃阻止諸位將領(lǐng)的理由是“叛賊氣勢正盛,難以與之爭鋒”。由此可見二人都“重視敵我雙方的士氣”。
(2)分析李根和孔坦在戰(zhàn)事中各自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首先要分析戰(zhàn)爭形式,其次要點明他們做了什么,最后闡述其作用。李根,在久攻不下、無所建樹的情況下,建議修筑白石壘,其作用是穩(wěn)固防守陣營;孔坦,在眾人聽聞敵軍擊鼓整隊之聲非??謶值那闆r下,冷靜分析當前形勢,認為敵軍不會來犯,從而穩(wěn)定了軍心,為后邊堅守白石壘打下基礎(chǔ)。
【點睛】參考譯文:
乙:各路軍隊剛到石頭城,就想和敵人決戰(zhàn)。陶侃說:“叛賊氣勢正盛,難以與之爭鋒。應當待以時日,用智謀戰(zhàn)敗他?!贝撕?,多次交戰(zhàn)無所建樹,監(jiān)軍部將李根請求修筑白石壘,陶侃同意。連夜筑壘,至天明即成。傳來敵軍擊鼓整隊的聲音,眾將都懼怕他們前來攻擊。孔坦說:“不會。如果蘇峻進攻石壘,必須等待東北風大,使我方水軍無法來救。今天天晴無風,賊寇必定不來。他們之所以整隊,定是派軍隊由江乘出擊,攻掠京口以東地區(qū)?!苯Y(jié)果真如此。陶侃派庾亮率二千人據(jù)守白石。蘇峻率步兵、騎兵一萬多人四面圍攻,未能攻克。
(四)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1)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br>(乙)
諸軍初至石頭,即欲決戰(zhàn),陶侃曰:“賊眾方盛,難與爭鋒,當以歲月,智計破之?!奔榷鴮覒?zhàn)無功,監(jiān)軍部將李根請筑白石壘侃從之夜筑壘至曉而成。聞峻①軍嚴聲,諸將成懼其來攻。孔坦曰:“不然。若峻攻壘,必須東北風急,令我水軍不得往救;今天清靜,賊必不來。所以嚴者,必遣軍出江乘,掠京口以東矣。”已而果然。(2)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帥步騎萬余四面攻之,不克。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
【注釋】①峻:指晉朝反叛將領(lǐng)蘇峻。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既克,公問其故
(2)再而衰
(3)諸將咸懼其來攻
13.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戰(zhàn)于長勺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B.故逐之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C.不然 燁然如神人(《送東陽馬生序》)
D.令我水軍不得往救 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陳涉世家》)
14.乙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監(jiān)軍部將李根/請筑白石壘/侃從之夜筑壘/至曉而成
B.監(jiān)軍部將李根請筑白石壘/侃從之夜筑壘/至曉而成
C.監(jiān)軍部將李根/請筑白石壘/侃從之/夜筑壘至曉而成
D.監(jiān)軍部將李根請筑白石壘/侃從之/夜筑壘/至曉而成
1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直線的句子。
16.曹劌和陶侃的作戰(zhàn)指揮才能有哪些共同點?
【答案】12.(1)已經(jīng) (2)第二次 (3)都,全 13.B 14.D 15.(1)(齊國是)大國,難以推測(它的情況),怕的是(那里)有埋伏。(2)陶侃派庾亮用(率)二千人駐守白石(營壘)。 16.重視敵我雙方的士氣;善于選擇(把握)作戰(zhàn)時機。
【解析】12.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已經(jīng)勝利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既:已經(jīng);
(2)句意: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再:第二次;
(3)句意:眾將都懼怕他們前來攻擊。咸:全,都。
13.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于:在/對;
B.故:都意為“于是、就”;
C.然:是這樣/……的樣子;
D.令:使/下達命令;
故選B。
14.本題考查斷句。
文言語句的節(jié)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為劃分依據(jù)。句意:監(jiān)軍部將李根請求修筑白石壘,陶侃同意。連夜筑壘,至天明即成。
據(jù)此斷句為:監(jiān)軍部將李根請筑白石壘/侃從之/夜筑壘/至曉而成。
故選D。
15.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
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難測:難以推測;懼:害怕;伏:埋伏。
(2)使:派遣;守:駐守。
16.本題考查對比閱讀。
根據(jù)【甲】文“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和【乙】文“陶侃曰:‘賊眾方盛,難與爭鋒,當以歲月,智計破之’”可知,曹劌和陶侃的作戰(zhàn)指揮都重視敵我雙方的士氣;
根據(jù)【甲】文“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和【乙】文“若峻攻壘,必須東北風急,令我水軍不得往救;今天清靜,賊必不來。所以嚴者,必遣軍出江乘,掠京口以東矣”“侃使庾亮以二千人守白石”等內(nèi)容可知,曹劌和陶侃的作戰(zhàn)指揮都善于把握作戰(zhàn)時機。
【點睛】參考譯文:
【乙】各路軍隊剛到石頭城,就想和敵人決戰(zhàn)。陶侃說:“叛賊氣勢正盛,難以與之爭鋒。應當待以時日,用智謀戰(zhàn)敗他?!贝撕螅啻谓粦?zhàn)無所建樹,監(jiān)軍部將李根請求修筑白石壘,陶侃同意。連夜筑壘,至天明即成。傳來敵軍擊鼓整隊的聲音,眾將都懼怕他們前來攻擊??滋拐f:“不會。如果蘇峻進攻石壘,必須等待東北風大,使我方水軍無法來救。今天天晴無風,賊寇必定不來。他們之所以整隊,定是派軍隊由江乘出擊,攻掠京口以東地區(qū)。”結(jié)果真如此。陶侃派庾亮率二千人據(jù)守白石。蘇峻率步兵、騎兵一萬多人四面圍攻,未能攻克。
(五)閱讀下面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曹劌論戰(zhàn)(節(jié)選)
《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姟枺骸昂我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幢?,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冢窀ジR??!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br>(丙)
謝翱傳(節(jié)選)
宋濂
①謝翱,字皋羽,福之長溪①人。父鑰,著《春秋衍義》《左氏辨證》傳于時。翱世②其學,有大節(jié)。會丞相文天祥開府延平③,長揖軍門④,署咨事參軍。
②及宋亡,天祥被執(zhí)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東。嚴有子陵臺,孤絕千丈。翱挾酒以登,設(shè)天祥主⑤荒亭隅,再拜跪伏。酹⑥畢,號而慟者三,復再拜,悲思不可遏,乃以竹如意擊石,竹石俱碎。元乙未,以肺疾作而死,年四十七。
③贊曰:翱一布衣爾,未嘗有爵位于朝,徒以被天祥之知,翱不負天祥,肯背國哉?翱蓋天下之士也。
(選自《宋濂散文選集》有刪節(jié))
【注釋】①長溪:福建省霞浦縣。②世:繼承。③開府延平:在延平地區(qū)開設(shè)府署。④長揖軍門:投拜軍營,文天祥抗元,謝翱曾率鄉(xiāng)兵來投,任咨議參軍。⑤主:死者的牌位。⑥酹:以酒澆地作祭奠。
17.初三教材中選用了宋濂的另一篇文章《______》。
1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會丞相文天祥開府延平 ( )
(2)翱一布衣爾 ( )
19.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0.下列對丙文畫線句意思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謝翱三次大聲痛哭,又再次下拜行禮,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B.謝翱多次大聲痛哭,又再次下拜行禮,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C.謝翱多次大聲痛哭,又拜了兩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D.謝翱三次大聲痛哭,又拜了兩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21.閱讀甲詩丙文,謝翱祭拜文天祥亡靈的原因是:_______;閱讀乙丙兩文,謝翱和曹劌的共同點是:______(以上兩空都用自己的話回答)。
22.下列對詩文的理解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甲詩格調(diào)悲壯,氣貫長虹;丙文敘述、描寫、議論相結(jié)合,讀來感人至深。
B.甲詩直抒胸臆表明詩人的志向;乙文主要運用對比和對話形式刻畫人物。
C.從乙文和丙文中可以看出要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必須依靠百姓,取信于民。
D.從詩文中可見,文天祥、曹劌、謝翱都具有共同的精神品質(zhì)。
【答案】17.送東陽馬生序 18. 適逢 平民 19.大大小小的訴訟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一定用誠心(合理裁決)?;蚋鶕?jù)實情(合理裁決) 20.C 21. 感念文天祥的知遇之恩,敬佩文天祥舍生取義的人格。 平民,愛國 22.C
【解析】17.本題考查文學常識。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浦江。明初文學家。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在初三教材中選用了宋濂的另一篇文章《送東陽馬升序》,在這篇贈序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jīng)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yōu)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yè)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yōu)劣,以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專心治學。
18.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為:正趕上丞相文天祥在延平地區(qū)開設(shè)府署。會:適逢,正趕上。
(2)句意為:謝翱不過是一介平民。布衣:平民。
19.本題考查的翻譯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重點字詞:獄,(訴訟)案件。察,明察。情,誠,誠實。這里指誠心。
20.本題考查對句子的理解。
“三”不是實指,是多次的意思?!皬驮侔荨笔恰坝职萘藘纱巍钡囊馑际?,本句翻譯為:謝翱多次嚎啕痛哭,又拜了兩遍禮才站起身。謝翱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故選C。
21.本題考查對文本內(nèi)容的把握。
第一空:根據(jù)甲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敬佩文天祥舍生取義的人格。
根據(jù)丙文“會丞相文天祥開府延平,長揖軍門,署咨事參軍”分析可知,感念文天祥的知遇之恩。
第二空:根據(jù)乙文“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焙捅摹鞍恳徊家聽?,未嘗有爵位于朝,徒以被天祥之知”分析可知,二者都是“平民”。
根據(jù)乙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和丙文“翱不負天祥,肯背國哉?翱蓋天下之士也” 分析可知,二人都愛自己的國家。
22.C.有誤。丙文沒有體現(xiàn)“要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必須依靠百姓,取信于民”的主張。丙文是一篇人物傳記,主要刻畫了謝翱的人物形象。
故選C。
【點睛】參考譯文:
(甲)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千辛萬苦,如今戰(zhàn)火消歇已經(jīng)過四年的艱苦歲月。國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風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嘆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虜自此孤苦無依。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丙)①謝翱,字皋羽,福建長溪人。他的父親謝鑰寫了《春秋衍義》《左氏辨證》,流行于世。謝翱繼承父親的治學,具有高遠宏大的志節(jié)。正趕上丞相文天祥在延平地區(qū)開設(shè)府署。謝翱曾率鄉(xiāng)兵來投拜軍營,讓謝翱暫時代理諮事參軍。
②等到南宋滅亡以后,文天祥被俘而死,謝翱悲痛難忍,只身在浙江以東地區(qū)游蕩。浙江桐廬建有東漢時期的嚴子陵臺,威嚴高聳達千丈。謝翱帶著酒登臨高臺,在臺上荒亭的一角設(shè)立文天祥的牌位,舉手行了兩遍禮,然后跪倒在地。祭奠完畢,多次嚎啕痛哭,又拜了兩遍禮才站起身。謝翱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就用竹如意敲擊著身邊的巖石,高唱楚地的歌謠來為文天祥招魂。唱完以后,竹如意與石頭都碎了。第二年乙未年間,謝翱因為肺病發(fā)作而死,時年四十七歲。
③我稱頌評價他說:謝翱不過是一介平民,在朝中不曾有什么高官爵位,只因為受到了文天祥的知遇,謝翱不辜負文天祥的知遇,難道會辜負國家嗎?謝翱可以說是才德非凡之士。
(六)閱讀下面甲、乙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曹劌論戰(zhàn)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姟枺骸昂我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幢椋窀囊?。”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睂θ眨骸爸抑畬僖???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br>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br>【乙】
閏月,遜將進攻漢軍,諸將并曰:“攻備當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經(jīng)七八月,其諸要害皆已固守,擊之必無利矣?!边d曰:“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掎①角此寇,正在今日?!蹦讼裙ヒ粻I,不利,諸將皆曰:“空殺兵耳!”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shù)?!蹦穗犯鞒忠话衙?,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營。漢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
(選自《資治通鑒》)
【注釋】①掎(jǐ):牽制
23.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
(2)小信未孚( )
(3)乃敕各持一把茅( )
(4)以火攻,拔之( )
2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兵疲意沮,計不復生。
25.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一 爾 勢 成 通 率 諸 軍 同 時 俱 攻
26.諸將認為“攻備當在初……擊之必無利矣”,陸遜卻認為“掎角此寇,正在今日”,陸遜如此判斷的依據(jù)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27.甲、乙兩文主要通過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劌和乙文中的陸遜在指揮作戰(zhàn)方面有哪些共同點?
【答案】23. 淺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使信服 命令 攻克、攻?。üフ?、攻下) 24.(1)大大小小的案件(訴訟事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誠心處理。(2)將士疲憊,心情(神情)沮喪,再也無計可施。 25.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 26.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 27.語言描寫(對話)。講究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準確把握敵我雙方的形勢(知己知彼),做出正確的判斷;掌握戰(zhàn)機,果斷行動(當機立斷)。
【解析】23.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當權(quán)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鄙:淺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2)句意:這只是小信用,未能使神靈信服。孚:使信服;
(3)句意:于是就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敕:命令;
(4)句意:用火攻攻破他。拔:攻克、攻?。üフ?、攻下)。
24.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獄:訴訟事件;雖:雖然;察:明察;情:誠,誠實,這里指誠心;
(2)疲:疲憊;意:心情、神情;沮:沮喪;復:再、又。
25.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jié)合語法,然后斷句。
句意:頃刻之間火勢形成,陸遜率領(lǐng)各路軍隊同時進攻。
“一爾勢成”點明“通率諸軍/同時俱攻”的時機;“通率諸軍”“同時俱攻”為順承關(guān)系,在中間應斷一處;
故斷為: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
26.本題考查文言文內(nèi)容理解。
根據(jù)【乙】文“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可知,陸遜從劉備的性格入手分析,認為劉備狡猾,在劉備的軍隊剛集結(jié)時,劉備考慮周密用心專一,不能進攻,而如今劉備駐軍時間久了,卻沒有占到便宜,將士疲憊,心情沮喪,無計可施了,所以判斷攻擊的時間就是今天;可用原文“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回答。
27.本題考查文言文內(nèi)容理解、人物形象。
根據(jù)【甲】文第三段“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運用了語言描寫,寫曹劌認識到勇氣對于作戰(zhàn)的重要性,在“齊人三鼓”后選擇擊鼓進進攻;在齊軍撤退后,沒有立即追擊,擔心齊國作為大國會有埋伏,看到齊軍“轍亂、旗靡”后追擊;可見曹劌講究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準確把握敵我雙方的形勢(知己知彼),做出正確的判斷;掌握戰(zhàn)機,果斷行動(當機立斷);
根據(jù)【乙】文“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可知,運用了語言描寫,陸遜從劉備的性格入手分析,認為劉備狡猾,在劉備的軍隊剛集結(jié)時,劉備考慮周密用心專一,不能進攻,而如今劉備駐軍時間久了,卻沒有占到便宜,將士疲憊,心情沮喪,無計可施了,所以判斷攻擊的時間就是今天;可知陸遜準確把握敵我雙方的形勢(知己知彼),做出正確的判斷;掌握戰(zhàn)機,果斷行動(當機立斷);
根據(jù)“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營。漢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可知,陸遜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在火勢形成后,陸遜率領(lǐng)各路軍隊同時進攻,取得勝利;可見陸遜講究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據(jù)此總結(jié)概括即可。
【點睛】
【乙】文參考譯文:
閏月陸遜想要攻打漢軍。眾將領(lǐng)都說:“攻打劉備應在開始時,如今竟讓他深入五六百里,相互對峙已有七八月,他的各要害都防守嚴密,攻打他必定沒有好處?!标戇d說:“劉備是個狡猾的敵人,經(jīng)歷的事很多,他的軍隊剛集結(jié)時,(他)考慮周密用心專一,不能觸犯(他)?,F(xiàn)在(他)駐軍長久,沒有占到我們的便宜,將士疲憊,心情(神情)沮喪,再也無計可施,夾擊這個敵人,就是今日?!庇谑窍裙ゴ蛞粋€營寨,沒有取勝。眾將領(lǐng)都說:“(這)是白白讓士兵送死罷了。”陸遜說:“我已經(jīng)知道攻破他們的辦法。”于是就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攻破他。頃刻之間火勢形成,陸遜率領(lǐng)各路軍隊同時進攻,殺死了張南、馮習等將領(lǐng),攻破蜀軍四十多個營寨。劉備的將領(lǐng)杜路、劉寧等人走投無路,請求投降。
(七)閱讀下面甲、乙兩段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shì)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fú)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br>(節(jié)選自《曹劌論戰(zhàn)》)
【乙】太祖比征之①,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詡②謂繡曰:“不可追也,追必敗?!崩C不從進兵交戰(zhàn)大敗而還。詡謂繡曰:“促更③追之,更戰(zhàn)必勝。”繡謝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詡曰:“兵勢有變,亟④往必利?!崩C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zhàn),果以勝還。問詡曰:“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煌艘詳∽鋼魟俦?,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詡曰:“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⑤也。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后;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nèi)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⑥留諸將斷后,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zhàn)必勝也。”繡乃服。
(節(jié)選自《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注】①太祖:指曹操。比:連續(xù)。之:指張繡,東漢末年的軍閥。②詡:賈詡,東漢末年著名的謀士。③促:趕快。更,再。④亟(jí):趕緊。⑤敵:對手。⑥縱:縱然。
28.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公將馳之”,馳,驅(qū)車追趕。
B.“下視其轍”,轍,本意車輪碾出的痕跡,在這里名詞動用,意為用車輪壓。
C.“奈何復追”,復,還要。
D.“悉如公言”,悉,全,都。
2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2)繡信之,遂收散卒赴追。
30.用“/”為乙文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繡不從進兵交戰(zhàn)大敗而還。
31.【甲】【乙】兩文都是表現(xiàn)戰(zhàn)爭過程的,通過曹劌、賈詡在戰(zhàn)爭過程中的言行表明了一個共同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8.B 29.(1)齊是大國,難以摸清(它的情況),怕的是有埋伏。(2)張繡相信了他,就收拾閑散的士兵追趕 30.繡不從/進兵交戰(zhàn)/大敗而還。 31.指揮員要審時度勢把握時機才能戰(zhàn)勝敵人。(大意對即可)
【解析】28.B.句意:下了戰(zhàn)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轍,車輪碾出的痕跡。故選B。
29.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1)夫,發(fā)語詞,不譯;測,預測、估量;懼,害怕;(2)之,代詞,他;遂,于是;收,集合。
30.考查斷句。句意:張繡不聽從(他的話),帶領(lǐng)士兵和曹操交戰(zhàn),大敗回去。共三層意思,逐層遞進?!袄C不從”然后“進兵交戰(zhàn)”,最終“大敗而還”。故斷句為:繡不從/進兵交戰(zhàn)/大敗而還。
31.考查比較閱讀。根據(jù)甲文第二段中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曹劌抓住齊軍三鼓后士氣衰竭時發(fā)起進攻,在明確得知齊軍不是佯敗后下令追擊,可知他善于在戰(zhàn)場上把握時機。根據(jù)乙文中的“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后;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nèi)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后,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zhàn)必勝也”可知,賈詡判斷曹操一定會親自斷后,所以勸說張繡不要攻擊。曹操雖然打敗了張繡卻沒有用全力,一定是他國內(nèi)出現(xiàn)了問題,所以才會急于撤軍,此時追擊,曹操無心戀戰(zhàn),一定會獲勝。由此可知,他在戰(zhàn)場上善于審時度勢,把握有利戰(zhàn)機。所以兩文說明了同一個道理:指揮員要審時度勢把握時機才能戰(zhàn)勝敵人。(大意對即可)
【點睛】參考譯文:
【乙】曹操連續(xù)攻打張繡,一天早上帶領(lǐng)軍隊撤退,張繡親自追趕曹軍。賈詡對張繡說:“不可以再追了,如果再追趕的話一定會被打敗的?!睆埨C不聽從(他的話),帶領(lǐng)士兵和曹操交戰(zhàn),大敗回去。賈詡對張繡說:“現(xiàn)在趕快再去追,再去交戰(zhàn)一定可以勝利的?!睆埨C拒絕說:“剛才沒有聽您的話,落得此番田地?,F(xiàn)在已經(jīng)被打敗了,再追又有什么用呢?”賈詡說:“戰(zhàn)爭形勢有變化,趕快前往一定會取得勝利。”張繡相信了他,就收拾閑散的士兵追趕,大戰(zhàn)后,果然勝利而歸。張繡問賈詡說:“我用精英的士兵追趕他們撤退的軍隊,而你說一定會兵??;我撤退后用被打敗的士兵去交戰(zhàn)勝利的士兵,而你說一定會戰(zhàn)勝他們。全部都真的如你所說的,可是為什么反過來的都靈驗呢?”賈詡說:“這個很容易知道。將軍雖然善于用兵,卻并非能和曹操匹敵。軍隊雖然剛剛撤退,曹操一定會行軍時走在最后面;追趕的士兵雖然是精英,將軍雖然不凡,他們的士兵也很銳利,所以知道肯定是會失敗的。曹操攻打?qū)④姏]有失算,力氣并未用盡就撤退了,一定是國內(nèi)出現(xiàn)了重要的問題;已經(jīng)打敗了將軍,一定率領(lǐng)了輕快的軍隊迅速行進,雖然留下眾多將領(lǐng)行走在最后面,眾多的將領(lǐng)雖然英勇,也仍然不是將軍的對手,所以即使用打敗的士兵交戰(zhàn)也一定會勝利。”張繡因此很佩服賈詡。
(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幢?,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神弗福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br>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br>(選自《曹劌論戰(zhàn)》)
[乙]
子曰:“道千乘之國①,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br>(選自《論語·學而》)
注:①千乘(shèng)之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
[丙]
貞觀二年,太宗①謂侍臣曰:“凡事皆須務(wù)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懹^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價率②計斗值五錢,其尤賤處,計斗值三錢,因謂侍臣曰:“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③,則兆④庶非國家所有。既屬豐稔若斯,朕為億兆人父母,唯欲躬務(wù)儉約,必不輒為奢侈。朕常欲賜天下之人,皆使富貴,今省徭賦,不奪其時⑤,使比屋之人⑥恣其耕稼,此則富矣。敦⑦行禮讓使鄉(xiāng)閭之間少敬長妻敬夫此則貴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聽管弦,不從畋獵⑧,樂在其中矣!”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務(wù)農(nóng)》)
注: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②率(shuài):大都,大致。③登:五谷成熟。④兆:兆民,指百姓,一般只用于天子所轄之民。⑤時:季節(jié),此處指農(nóng)時。⑥比屋之人:借指百姓。⑦敦:重視。⑧畋(tián)獵:打獵。
3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又何間焉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B.既克,公問其故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C.道千乘之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既屬豐稔若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3.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肉食者謀之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B.乃入見 乃重修岳陽樓
C.但令天下皆然 吳廣以為然
D.使民以時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3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
35.用“/”給文中劃線語句斷句。
敦 行 禮 讓 使 鄉(xiāng) 閭 之 間 少 敬 長 妻 敬 夫 此 則 貴 矣。
36.曹劌、孔子、唐太宗都認為__________________是治理國家的根本,這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請說說這種思想在他們?nèi)松砩系木唧w表現(xiàn)。
【答案】32.D 33.B 34.(1)第一次擊鼓能鼓起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會有所減弱,第三次擊鼓士氣就已經(jīng)窮盡了。
(2)要不失時機,只有君主不生事勞民才能做到。 35.敦 行 禮 讓 /使 鄉(xiāng) 閭 之 間 / 少 敬 長 / 妻 敬 夫 / 此 則 貴 矣 。 36.施行仁政(民本、以人為本、取信于民)
曹劌:公平對待百姓的事情,以取信于民??鬃樱赫J真對待政事,取信于人,節(jié)約財政開支,不誤農(nóng)時。唐太宗:以人為本,不誤農(nóng)時,嚴格要求自己,做到簡靜(重視百姓生計,省徭賦,不因自己奪百姓農(nóng)時)。
【解析】32.這道題考查對文言文實詞的理解。
A.參與/間雜;
B.原因/舊的知識;
C.治理/正義;
D.兩個都是代詞,表示“這”;
故選D。
33.這道題考查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A.代詞,指這件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B.兩個都是副詞,于是;
C.指示代詞,這樣/名詞,正確;
D.介詞,按照/連詞,用來;
故選B。
34.本題考查文中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回到語境當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
(1)作:振作;再:第二次。竭:窮盡。
(2)時:時機;簡靜:意思是施政不繁苛;致:得到。
35.考查劃分文言停頓的能力。給文言文斷句,首先應該看語句有無標志性詞語,如也、乎、矣、哉、耳等常出現(xiàn)在句子末尾,夫、蓋、故(是故)、豈常位于句首作發(fā)語詞;其次看稱謂,對人物的稱謂常作主語或賓語常位于句首或句尾,感嘆詞如“嗚呼”、“嗟夫”、“嘻”、“噫”等感嘆詞都獨立使用。另外在文言文中,排比、對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辭,講究對稱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這些特征也為我們斷句提供了依據(jù)。
句子翻譯為:我還重視推行禮儀謙讓的風氣,讓鄉(xiāng)間的百姓,年輕的尊敬年長的,妻子尊敬丈夫,其實,這就是使他們尊貴。故斷為:敦行禮讓 /使鄉(xiāng)閭之間 / 少敬長 / 妻敬夫 / 此則貴矣 。
36.本題考查比較閱讀的能力。
根據(jù)材料[乙]“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可知,孔子認為管理國家要慎重,對百姓要講信用,不能耽誤了農(nóng)時。根據(jù)材料[甲]“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可知,曹劌認為在政治上取信于民才是取勝的關(guān)鍵。根據(jù)材料[丙]“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可知,唐太宗認為要以人為本,不誤農(nóng)時,同時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節(jié)儉寧靜。由此可知,三個都信為人民才是國家的根本,在治理國家時,一定要以人為本,做到取信于民。
【點睛】參考譯文:
[乙]
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應該恭敬謹慎地對待政事,并且講究信用;節(jié)省費用,并且愛護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農(nóng)時,不要耽誤耕種、收獲的時間。”
[丙]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任何事情都必須掌握根本。國家以人民為根本,人民以衣食為根本,經(jīng)營農(nóng)桑衣食,以不失時機為根本。要不失時機,只有君主不生事勞民才能做到……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因為天下米價大都一斗值五個錢,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個錢。因此,他對侍臣說:“國家以百姓為根本,百姓又以糧食為生命。如果糧食不豐收,人們就不再為國家所有了。既然糧食對國計民生關(guān)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能夠克勤克儉,不奢侈浮華,造福于民。我常常想賞賜天下百姓,使他們都富裕尊貴。現(xiàn)在我減少賦役,不占用他們農(nóng)耕的時間,使他們能夠順應天時,把莊稼種好,其實,這就是使他們富裕。我還重視推行禮儀謙讓的風氣,讓鄉(xiāng)間的百姓,年輕的尊敬年長的,妻子尊敬丈夫,其實,這就是使他們尊貴。只要天下都能這樣,我即使不聽音樂、不打獵也樂在其中了?!?br>
這是一份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練01小說閱讀(含解析),共4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根據(jù)括號內(nèi)的要求,品析詞句,崔老師是怎樣的一個人?,如何理解文章的標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練01 曹劌論戰(zhàn)(含解析),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基礎(chǔ)知識,課內(nèi)閱讀,課外閱讀,對比閱讀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知識梳理與能力訓練06 《賣油翁》對比閱讀(含解析),共26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