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一、單元閱讀主題:科學精神
二、單元語文要素: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
三、本課素養(yǎng)目標:
文化自信:在學習中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自信。
語言運用:能聯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并說出自己受到的啟發(fā)。
思維能力:能概括文中列舉的三個事例,體會課文是怎樣用事例來說明觀點的;能了解每一個事例的表達順序。
審美創(chuàng)造:從文中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重點、難點:
1.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fā)現的故事,知道每個故事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正確理解課題的含義。
2.體會課文的寫作特點,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
四、本課新課標學習任務單。
第一部分 積累與運用一(基礎性學習單)
回顧本課學習內容,完成學習單。
一.用“√”給加點字選擇正確讀音。
誕(dàn yán)生 花蕊(ruǐ luǐ) 鍥(qiè qiàn)而不舍
堿性(xián jiǎn) 凹凸(ā à) 華羅庚(huá huà gēn gēng)
二、看拼音寫詞語。
dì yù huā pǔ yán suān sī kōng jiàn guàn
wèi guó sōu suǒ qiū yǐn qiè ér bù shě
jiàn chū huā ruǐ chū bǎn jiàn wēi zhī zhù
三、根據語境看拼音寫詞語。
1.花pǔ里的花兒開了,幾只漂亮的蝴蝶靜靜地停在花ruǐ上面。
2.wèi魏教授打破guàn有的思維模式,通過多方面的考察和sōu集,終于在科學lǐng yù有了jiē duàn性突破。
3.我們要從一些sī kōng jiàn guàn的現象中jiàn wēi zhī zhù
,善于發(fā)問并不斷探索,你會發(fā)現zhēn lǐ并不遙遠。
四、(易錯題)選擇正確的答案。
1.下列詞語中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誕生(dàn) 花蕊(luǐ) B.盛水(shèng) 鍥而不舍(qiàn)
C.凹凸(ā) 堿性(jiǎn) D.緯度(wéi) 華羅庚(huá gēng)
2.給加點的字選擇合適的解釋,將序號填在括號里。
(1)司空見慣( ) A.習以為常。 B.縱容養(yǎng)成不良習慣或作風
(2)見微知著( ) A.寫作 B.明顯 C.著作
(3)無獨有偶( ) A.偶像 B.偶然,不經常 C.雙數;成對的
3.與“見微知著”意思有較大不同的成語是( )。
A.一葉障目 B.一葉知秋 C.以小見大 D.窺一斑而知全豹
4.與“見微知著”詞語意思最接近的是( )。
A.古為今用 B.標新立異 C.一葉知秋 D.無獨有偶
5.“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fā)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會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崩斫庥姓`的是( )
A.這句話對發(fā)現真理的條件作了說明。
B.說明真理就存在于我們身邊,但是特別神秘。
C.真理的發(fā)現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只能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鍥而不舍的人?!?br>6.“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意思是( )B
A.當你產生了一百個問號之后就能找到真理。
B.敏銳地發(fā)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探索,才能深入地解決問題,發(fā)現真理。
7.對“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真理”這句話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A
A.這個句子把一個直觀的道理,用抽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這里的“?”是發(fā)現的問題,不斷地追問?!?”是通過探索,解決疑問,發(fā)現了真理。
8.這篇課文的論點是( )
A.要發(fā)現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
B.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C.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
9.這篇課文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 )
A.舉例論證法C.引用論證法 B.對比論證法D.比喻論證法
10.本文是采用( )結構來寫的。
A.總一分 B.分一總 C.總一分一總
11.本文在表達方法上比較突出的特點是( )
A.用具體事實說明道理。 B.前后照應的寫法。 C.運用比較的寫作方法。
12.本文是一篇議論文,在表達上比較突出的特點是( )
A.用事例說明觀點 B.前后照應的寫法 C.用比較的寫法 D.用倒敘的寫法
第二部分 積累與運用二(拓展性學習單)
五、句子品析。
1.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fā)展史,那些在科學領域有所建樹的人,都善于從細微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fā)現問題,不斷發(fā)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真理。
(1)你從加點的“細微”“司空見慣”這些詞語中體會到了: .
. 。
(2)畫橫線的句子中的“?”指的是 ?!?”指的是 .
. 。這樣表達的好處是 .
. 。
2.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fā)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決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有可能發(fā)現真理。
(1)這句話點明發(fā)現真理的前提條件是 ,若能從平常的事物中發(fā)現 ,看到 ,并 ,就有可能發(fā)現真理。
(2)用加點的關聯詞語寫一句話。
. 。
六.根據課文內容,完成下面的思維導圖。
七、根據課文中的事例填寫表格,再完成練習。
八、[語文要素]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文通過______ 個科學發(fā)現的事例,證明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幾個事例在表述時都采用了相同的順序:先寫“________”,再寫“_________”,最后寫相關的發(fā)明或發(fā)現。
2.本文作者__________通過列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具體事例,闡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觀點。全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路進行構思的。
3.《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文圍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觀點寫的。文中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 ,不斷_________________,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fā)現真理的觀點。
4.“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是 。作者分別列舉了 、 、 三個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5.波義耳善于從細微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fā)現問題,所以他關注到了 .
. 的現象。
6.波義耳不僅關注到了這個現象,還 ,并且 。
波義耳經過 ,最終發(fā)明了石蕊試紙。
第三部分 閱讀與鑒賞(拓展性學習單)
九、閱讀課文片段,完成練習。
在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這說明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fā)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決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有可能發(fā)現真理。
當然,見微知著、善于發(fā)問并不斷探索的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正像數學家華羅庚說過的,科學的靈感,絕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fā)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會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1.選文中畫“ ”的句子中的“靈感”指的是( )。
A.神奇的感應 B.創(chuàng)作的沖動 C.細膩的感覺 D.突然間得到的啟發(fā)
2.“見微知著”中“微”的意思是: ;“著”的意思是: 。這個詞語的意思是: 。
3.與“見微知著”的意思最接近的成語是( )。
A.一葉障目 B.具體而微 C.以小見大 D.一知半解
4.為了證明“有志者事竟成”的觀點,下列事例不適合的一項是( )
A.司馬遷忍辱負重,寫成《史記》。 B.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于滅了吳國。
C.孔子虛心好學,不恥下問。 D.李時珍嘗遍百草,寫成《本草綱目》。
5.文段中引用華羅庚的話的主要作用是( )。
A.使文章辭藻華麗,更加吸引讀者。 B.證明作者的觀點,更有說服力。
C.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D.使文章更加生動具體。
6.語段告訴我們要具有怎樣的精神?下面能體現這種精神的名言是( )(填序號)
A.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B.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C.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7.聯系文段想一想經由“偶然的機遇”發(fā)現真理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① 。 ② 。
8.文段中“當你解決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有可能發(fā)現真理”這句話是否能改成“當你解決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夠發(fā)現真理”?為什么?
. .
. 。
9.選文中“當你解決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有可能發(fā)現真理”這句話是否能改成“當你解決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夠發(fā)現真理”?為什么?
. .
. 。
10.選文中“這樣的事例”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請簡要寫一寫。
. .
參考答案
一.dàn ruǐ qiè jiǎn ā huà gēng
二.地域 花圃 鹽酸 司空見慣 魏國 搜索 蚯蚓 鍥而不舍 濺出 花蕊 出版 見微知著
三.
1.圃 蕊 2.魏 慣 搜 領域 階段 3.司空見慣 見微知著 真理
四.1.C 2.ABC 3.A 4.C 5.B 6.B 7.A 8.B 9.A 10.C 11.A 12.A
五.
1.(1)在科學領域有所建樹的人都善于觀察,能從生活中細微、平常的細節(jié)中發(fā)現問題 。
(2)發(fā)現問題,不斷發(fā)問 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發(fā)現了真理
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2.(1)見微知著 問題 本質 不斷探索
(2)只要明天天氣晴朗,我們就可以一起去春游
六、
七、
紫羅蘭花瓣遇鹽酸變紅 發(fā)明石蕊試紙
閱讀大量相關文獻 提出“大陸漂移學說”
睡覺時眼珠會轉動 進行反復試驗
八、
1.三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現象 過程
2.葉永烈 波義耳發(fā)明石蕊試紙、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阿瑟林斯基發(fā)現腦電波的變化與做夢有關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提出觀點——印證觀點——總結觀點 的思路進行構思的。
3.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發(fā)問 解決疑問
4.敏銳地發(fā)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探索,才能深入地解決問題,發(fā)現真理 紫羅蘭的變色 蚯蚓的分布 睡覺時眼珠的轉動
5.紫羅蘭花瓣遇鹽酸會變紅_
6.產生了一系列疑問 進行了許多實驗 反復實驗_
九、
1.D 2.細小,輕微 顯著 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或發(fā)展趨勢 。
3.C 4.C 5.B 6.A 7.①善于獨立思考。②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8.不能。解決了若干個問號之后,也可能還是沒有發(fā)現真理,需要繼續(xù)探索思考,而“就能夠發(fā)現真理”的說法過于絕對,不夠嚴謹。
9.不可以。有可能”表示可能會這樣,說明即便經過不斷探索也不一定能發(fā)現真理,而“能夠”表示肯定的意思,若改后表述不夠嚴謹、科學。
10.科學家瓦特從水燒開了會把壺蓋頂起的現象中受到啟發(fā),發(fā)明了蒸汽機。主要人物
發(fā)現現象
研究過程
研究結果
化學家波義耳
進行了許多實驗
氣象學家魏格納
大陸板塊的吻合
睡眠研究專家阿瑟林斯基
腦電波的變化與做夢有關
這是一份小學語文統(tǒng)編版(2024)四年級下冊諾曼底號遇難記導學案,共3頁。
這是一份語文六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導學案,共3頁。
這是一份小學語文統(tǒng)編版(2024)六年級上冊花之歌學案設計,共2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