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和現(xiàn)實意義。
3.學習在演講中運用事例證明觀點的方法,體會其作用。
方法指導
1.圈點文中重點詞語,給生字注音;初步體會“格物致知”的意義。
2.梳理演講者的思路,把握本文層層推進的結構。
3.概括王陽明的例子與作者的親身經歷,理解事例對于觀點的印證作用。
基礎解讀
題目解說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獲得知識。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案裎镏轮笔枪糯J識論的重要命題題目交代了本文的中心論點。
作者簡介
丁肇(zhà)中,1936 年生,祖籍山東日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62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74年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粒子并用英文字母“J”命名該粒子,因此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背景資料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單位組織“情系中華”征文活動,歷時一年四個月,收到來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對部分來稿進行了刊登,在海內外產生熱烈的反響。征文評委會評出兩篇文章,授予特別榮譽獎,著名物理家丁肇中的《懷念》是其中一篇。1991 年10月,征文活動頒獎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丁肇中在會上發(fā)表了這篇演講。
字音識記
1.重點字
瞭望(lià) 榮譽(yù) 格物致知(zhì)
不知所措(cuò) 彷徨(páng huáng) 緬懷(miǎn)
袖手旁觀(xiù) 遵照(zūn)
2.多音字
埋
中
量
(liáng)測量 (zhōng)中華 (mái)埋沒
(liàng)量力而行 (zhòng)中獎 (mán)埋怨
度
(dù)制度
(duó)揣度
字形辨識
(瞭(lià)瞭望 彷(páng)彷徨 維(wéi)思維 踐(jiàn)實踐
僚(liá)官僚 仿(fǎng)仿佛 唯(wéi)唯一 線(xiàn)路線
(liá)潦草 防(fáng)國防 準(zhǔn)準備 錢(qián)金錢
詞語積累
緬懷:懷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探討:研究討論。
彷徨:走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激變:急劇變化。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fā)急。
一帆風順:形容非常順利,毫無波折或挫折。
近義詞辨析
袖手旁觀一置之不理
相同點:都有“不去管”之意。
不同點:“袖手旁觀”比喻人置身事外或不協(xié)助別人,側重指不去幫助。“置之不理”指放在一邊兒不理不睬,側重于不管,不理睬。
辨析:
1.同學要是遇到了困難,我們應該主動提供精助,不應該 。
2.朋友來給她道歉,她卻冷著臉 。
答案:1.袖手旁觀 2.置之不理
探究突破
結構圖解
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指出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對“格物致知”精神的曲解
培養(yǎng)實驗精神貢獻人類社會
分析問題
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分析中國學生現(xiàn)狀、現(xiàn)身說法
得出結論:必須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主旨點睛
作者由儒家經典引出“格物致知”的觀點,并針對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弊病,以王陽明和自己的事例,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闡明了培養(yǎng)實驗精神的重要性,從而號召中國的新一代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疑難突破
1.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傳統(tǒng)中國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這是應對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必不可少的。
2.這篇文章論述的問題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yōu)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今社會中,這個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它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繼而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當然,這個缺點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著久遠的文化背景。要克服這個缺點,任重而道遠。
作者根據(jù)現(xiàn)代學術的發(fā)展和個人的經驗教訓,聯(lián)系傳統(tǒng)的文化背景和我國學生的現(xiàn)狀,精辟地闡明了中國學生應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的問題。高屋建瓴,一針見血,語重心長,對我國教育理念的改變具有啟示性的作用。
寫作借鑒
1.思路清晰,說理縝密。
本文開頭簡潔明了地交代了論述的問題。首先解釋“格物致知”的含義,指出現(xiàn)代學術的基礎是實地的探察,即實驗。其次說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然后論述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最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提出殷切的希望。
2.舉例論證與道理論證有機結合。
為了證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觀點,作者首先引用了《大學》里的話,闡述傳統(tǒng)教育對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沒。作者又舉明朝大哲學家王陽明“格”竹子苦思,因頭痛而失敗的事例,闡述了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從而證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兩種論證方法結合,使論證過程簡潔明了,更具說服力。
對接中考
從課文中挖掘考試命題
(河北正定模擬)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請完整表述。(考點:提煉中心論點)
中國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時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
【答題技巧】中心論點在文章中常見的位置有的標題即論點;有的在文章開頭,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有的在引論部分的結尾,開頭列舉日?,F(xiàn)象等引出中心論點;有的文章的中心論點在本論部分的開頭,這類文章大多是采取先破后立的寫法,引論部分針對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有所破,然后在本論部分提出作者正面的見解與主張;有的文章的論點出現(xiàn)在文章的結尾;有的則要讀者根據(jù)全文內容歸納。
(湖南常德模擬)下面這段話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考點:舉例論證)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地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舉例論證。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實驗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從而使論證更具有說服力。
【答題技巧】舉例論證,是運用典型事例來證明論點的方法。通過舉例論證,可以有力地證明某個觀點,使論證更具有說服力,增強讀者閱讀興趣,讓文章淺顯易懂。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馬說優(yōu)秀教案,共4頁。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核舟記優(yōu)秀教案,共4頁。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小石潭記精品教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答題技巧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