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目標1.誦讀理解詩歌,揣摩詩人的情感。2.分析詩歌表現(xiàn)情感的藝術(shù)手法。3.會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探究詩歌的主題。
南朝宋文學家,出生于一個低級士族家庭。元嘉十二年,獻詩言志而被劉義慶擢為臨川王國侍郎。大明五年,出任劉子頊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泰始二年,劉子頊因起兵反宋明帝失敗被殺時,鮑照于亂軍中遇害,時年約五十一歲。與北周庾信并稱“鮑庾”, 他與謝靈運、顏延之并稱為“元嘉三大家”。
春日憶李白杜甫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他的作品充滿了懷才不遇的牢騷和憤懣不平的情緒.詩風雄健奔放,俊逸瀟灑。其詩文與謝靈運一樣有影響,在生年就頗負盛名,對唐代詩人李白等產(chǎn)生重大影響。鐘嶸為之嘆道“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鮑照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xiàn)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
中國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門外有兩根柱子,左邊的稱“閥”,右邊的叫“閱”,用來張貼功狀。后世把世代為官的人家稱為閥閱、門閥世族、士族。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 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行路難》,是樂府舊題,內(nèi)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擬,模仿。(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鮑照《擬行路難》18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篇是《擬行路難》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一讀 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情感。
擬行路難(其四)鮑照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zhuó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zhí躅zhú\不\敢言--。
擬行路難(其四)鮑照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譯文】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喝酒來寬慰自己,因舉杯飲酒而中斷歌唱《行路難》。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么。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八钡牧飨?,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F(xiàn)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xiàn)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
(1)出現(xiàn)位置不同 比喻一般沒有固定的位置,而比興一般出現(xiàn)在詩歌的開頭。(2)表現(xiàn)手法不同 比喻的喻詞一般都比較明顯;比興不需要喻詞,更多的是通過讀者的理解去判斷。(3)修辭范圍不同 比興中包含有比喻的成分,而比喻單純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甲事物,雖同為修辭手法,但比興的范圍會更廣。? ?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苦樂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應該學會自我寬慰。實際上,語言中蘊涵著不平之氣。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彼茉炝嗽鯓拥脑娙诵蜗?
1、詩人刻畫出了一個懷才不遇,悲憤愁苦的寒士形象。2、詩人悲愴難言,故而舉杯消愁,然而他滿懷郁結(jié)的愁苦,豈是區(qū)區(qū)的杯酒就能徹底驅(qū)散的呢?所以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激起了詩人內(nèi)心的愁苦,詩人趁著酒意擊節(jié)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希望能夠?qū)⒁磺槐瘧崈A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的悲烈。讀者可以從他舉杯驅(qū)愁,最終卻放聲大哭的情節(jié)中,想象到詩人此時內(nèi)心的愁苦之重。
從“心非木石豈無感?”中,你讀出了什么?
面對社會的黑暗,遭遇人間的不平,豈能無動于衷,無所感慨?反問的句式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上文中詩人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jié)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涌。到“心非木石豈無感”,感情沸騰,達到高潮。
“吞聲躑躅不敢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這一句和“心非木石豈無感?”構(gòu)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本詩的主旨?
詩中有對不平等現(xiàn)象的憤慨,對門閥制度的不滿,傳達了寒門志士有志難申的慷慨不平的呼聲。詩歌不僅是言愁,而且抒寫心中愁憤不平之氣。
請總結(jié)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全詩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斷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潛所說,此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
對比閱讀李白的《行路難》,完成下表。
行路難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天寶元年(742),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yè),可是入京后,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quán)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行路難》即作于被迫離開長安時,感嘆人生道路里的艱難險阻。
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chǎn)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xiàn)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diào)。
魏晉的門閥制度壓制了人才
唐代的開明繁盛讓人充滿希望
1.鮑照《擬行路難》中,以比喻寫人生貴賤窮達不一致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鮑照《擬行路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正如鐘嶸《詩品》所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此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3.《擬行路難(其四)》中,詩人沒有直接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而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安慰自己,期望從苦悶中求得解脫。4.在《擬行路難》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語言中蘊含著不平之氣,這個反問句,詩人含著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wěn)。
1.鮑照《擬行路難》中,以比喻寫人生貴賤窮達不一致的詩句是: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2.鮑照《擬行路難》中,“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兩句正如鐘嶸《詩品》所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此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3.《擬行路難(其四)》中,詩人沒有直接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而是以“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來安慰自己,期望從苦悶中求得解脫。4.在《擬行路難》中,“安能行嘆復坐愁”一句語言中蘊含著不平之氣,這個反問句,詩人含著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wěn)。
5.酒是水質(zhì)的詩,詩是心釀的酒。古代文人與酒有不解之緣。如《擬行路難》中鮑照借酒來寬慰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在《擬行路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詩人借酒澆愁,其結(jié)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涌。7.在《擬行路難》中,作者舉杯驅(qū)愁卻大放悲聲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在《擬行路難》中,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xiàn)實,詩人“__________________”,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9.在《擬行路難》中,“________________”是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面對社會的黑暗,人間的不平,豈能無動于衷,無所感慨?
5.酒是水質(zhì)的詩,詩是心釀的酒。古代文人與酒有不解之緣。如《擬行路難》中鮑照借酒來寬慰自己的句子是“酌酒以自寬 ”。6.在《擬行路難》中,“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是詩人借酒澆愁,其結(jié)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涌。7.在《擬行路難》中,作者舉杯驅(qū)愁卻大放悲聲的詩句是“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8.在《擬行路難》中,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xiàn)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9.在《擬行路難》中,“心非木石豈無感”是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面對社會的黑暗,人間的不平,豈能無動于衷,無所感慨?
10.鮑照在《擬行路難(其四)》中寫備感壓抑、滿腹痛苦不能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在《擬行路難》中,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眱删淇梢钥闯鲎髡叩恼嬲馑迹耗睦锸鞘裁慈松忻?,人的出身貴賤、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實造成的。12.《擬行路難》(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不敢言”三字蘊藏著無窮的含義,表明詩人所悲、所感、所激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著重要的社會政治內(nèi)容;愈是不敢言說,愈見出感憤的深切。
10.鮑照在《擬行路難(其四)》中寫備感壓抑、滿腹痛苦不能言的名句是:“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1.在《擬行路難》中,從“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兩句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貴賤、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實造成的。12.《擬行路難》(其四)中,“吞聲躑躅不敢言”一句中“不敢言”三字蘊藏著無窮的含義,表明詩人所悲、所感、所激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著重要的社會政治內(nèi)容;愈是不敢言說,愈見出感憤的深切。
這首詩抒寫了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fā)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nèi)容與原題妙合無垠。起首兩句,通過對瀉水的尋?,F(xiàn)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xiàn)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詩人轉(zhuǎn)向自己的心態(tài)剖白。全篇構(gòu)思迂曲婉轉(zhuǎn),蘊藉深厚,此詩托物寓意,比興遙深,而又明白曉暢,達到了啟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藝術(shù)境界。
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1-3題。(共12分)擬行路難(其四)鮑照①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擬行路難(其六)鮑照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②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cè)。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③且直!【注】①鮑照:南朝宋文學家。②蹀躞(dié xiè):小步行走。③孤:指“孤門細族”,也就是“寒門庶族”。
1.下列對兩首詩涉及的文學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行路難》為樂府雜曲歌辭名,多寫世路艱難和離情別意?!稊M行路難》是作者模仿樂府《行路難》而創(chuàng)作的一組詩歌作品。B.《擬行路難》(其四)選自《鮑參軍集注》,“參軍”是官職名。同樣以官職來命名的作品集還有《王右丞集》《杜工部集》等。C.《擬行路難》(其四)中的“酌酒以自寬”一句,化用了李白的“舉杯消愁愁更愁”,都是用酒來寬慰自己,消愁解悶。D.《擬行路難》(其四)前六句為五七雜言,句式交錯,構(gòu)建起一短一長、一張一弛的節(jié)奏形式,給人欲說還休之感。2.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擬行路難》(其四)中,開頭兩句通過瀉水于地、水流向四方的日?,F(xiàn)象,喻指人在世間,走向各異。B.《擬行路難》(其四)中,詩人酌酒自寬、舉杯斷歌,由此可知此前他借悲愴的《行路難》抒發(fā)內(nèi)心愁緒。C.《擬行路難》(其六)中,開頭通過寫詩人難以進食來表現(xiàn)其心緒難平,一個倍受壓抑的形象躍然紙上。D.《擬行路難》(其六)中,詩人看破仕途渺茫,深感生命短促,最后罷官歸家,追求安貧樂道的人生真意。
1、C.“化用了李白的‘舉杯消愁愁更愁’”錯誤,鮑照是南北朝時期,李白是唐朝,鮑照不可能化用李白的詩句。故選C。2、D.“追求安貧樂道的人生真意”錯誤,最后兩句詩表面上引證古圣賢的貧賤以自嘲自解,實質(zhì)上是將個人的失意擴大、深化到揭發(fā)、控訴時世不公道,作者人生真意是企求伸展抱負。故選D。
3.鮑照的《擬行路難》是詠嘆人生的抒情詩。以上兩首詩中,引發(fā)詩人嘆息之情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并且從中任選一首,簡要分析其在抒情上的一波三折。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古詩詞誦讀擬行路難(其四)課文內(nèi)容ppt課件,共1頁。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下冊擬行路難(其四)教學ppt課件,共26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擬行路難其四,《擬行路難》題解,初讀詩歌讀準字音,安能行嘆復坐愁,再讀詩歌感悟詩情,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命”指什么,水的流散,也可做官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古詩詞誦讀擬行路難(其四)課堂教學ppt課件,共22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尋找詩眼的技巧,本首詩的詩眼,為何愁,愁什么,如何表現(xiàn)愁,生平簡介,比興手法,“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