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資料
1、“阿長”
魯迅兒時的保姆,《山海經(jīng)》是魯迅兒時最渴慕的一部書。文章重點寫了阿長為魯迅買到向往已久的繪圖《山海經(jīng)》的事,表現(xiàn)了舊中國一位普通、不幸、粗憨、然而善良、渴望幸福、體察孩子心理的勞動婦女的形象。
2、關于《山海經(jīng)》
《山海經(jīng)》共十八卷,戰(zhàn)國至西漢初年的作品。內(nèi)容主要是我國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還保存了不少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魯迅稱之為“古之巫書”
3、1926年3月18日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魯迅受反動政府通緝,不得不到廈門大學任教,后又受守舊勢力的排擠。在那種境況下,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憶少年生活寫點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寫出了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其中第二篇:回憶自己童年時期與家里女工阿長相處的一段生活。寫于北京寓所。發(fā)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上
預習導學
1、給下列字注音
駭( ) 擄( ) 悚( ) 絮說( ) 惶急( ) 瘡疤( ) 詰問( ) 霹靂( ) 辟頭( ) 畫舫( )
2、魯迅,原名( ),( )人,我國現(xiàn)代偉大的( )、( )、( )。
3、本文選自( )。這是魯迅唯一的一本( )集。全書( )篇文章,外加一篇( ),一篇( )。是魯迅回憶( )( )( )時期不同生活經(jīng)歷與體驗的文字。
4、根據(jù)具體語境,解釋加粗詞語的意思。
1我很愿意看看這樣的圖畫,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尋找,他是很疏懶的。
疏懶:
2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著我。
惶急:
3但當我哀悼隱鼠,給它復仇的時候,一面又在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jīng)》了??誓剑?br>5、熟讀課文,用“阿長是一個的 人”說話。可以用課文中的詞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從外貌、身份、細節(jié)、性格等各方面說。
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神秘莫測的美女蛇的故事嗎?它給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講這故事的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長媽媽是作者兒時的保姆,長媽媽知道許多事情,懂得許多道理,可以說,她是民間文化的載體,對于魯迅來說,她可是一個有影響的人物??墒窃凇栋㈤L與》里,魯迅卻將長媽媽稱為“阿長”,這是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懷著怎樣一種感情來寫長媽媽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悟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感情。
二、整體感知 學生帶著問題速讀課文。
1、本文主要刻畫了哪個人物?圍繞著這個人物寫了哪幾件事?哪些詳寫?為什么詳寫?
阿長;寫了阿長名字的由來、說話切切查查、睡相不好、吃福橘、講長毛的故事、買《山海經(jīng)》;后三件事詳寫;這三件事能突出中心,因為這三件事有一個共同點:都有神秘莫測的特點,深深地吸引著童年作者的心,導致作者懷念之情油然而生。
2、這些材料表現(xiàn)了長媽媽怎樣的品格風貌?
淳樸、善良、關心他人、樂于幫助他人。
3、你從這些事中,看出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有怎樣的變化?
從不大佩服——厭惡——憎惡——有新的敬意——懷念
4、這些材料是按什么順序來安排的?
以感情變化為線索。
三、合作探究
1.課文題目為什么稱長媽媽為“阿長”?
eq \\ac(○,1)文中抑筆較多,既然又“不大佩服她”,又是“討厭”,又是“不耐煩”,又是“麻煩”,當然不能用“媽媽”稱呼
eq \\ac(○,2)題目用的是46歲寫作時的口氣,宜用“阿長”稱呼,這樣寫顯得親切些。
2、為什么作者說“使我發(fā)生了新的敬意”?
因為《山海經(jīng)》很難找,別人不能做,不愿做,而沒有文化的阿長卻能買到。
3、.文中最后一段表達了怎樣的感情,作用是什么?
對阿長崇敬和懷念;作用是點明中心。
4、題目中“與”表示兩者有并列關系,作者用意何在?
用意是表明阿長與《山海經(jīng)》都有相似之處:都有神秘莫測的東西深深地吸引著作者的童心。
5、作者在刻畫阿長這個人物形象時,用了一種什么寫法?作者敘述的幾件事情中,屬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屬于“揚”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用了先抑后揚;抑的是阿長名字的由來、說話切切查查、睡相不好,揚的是“逼我”吃福橘、講長毛的故事、買《山海經(jīng)》。
6、 “我實在不大佩服她?!蹦阍鯓永斫膺@句話的含義?
這是作者從童年的眼光看的,不滿她的切切查查、睡相不好,但從成年的眼光來看,作者還是持懷念態(tài)度的。
四、重點研讀 買《山海經(jīng)》部分, 學生朗讀19~29段,思考下列問題:
(1)當阿長來問《山海經(jīng)》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xiàn)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因為阿長沒文化,不知道《山海經(jīng)》是怎樣的一部書,更何況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關心“我”,因此她也不會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經(jīng)》的心情。
這表現(xiàn)了“我”對阿長輕視的心理。
(2)當阿長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jīng)’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么反應?表現(xiàn)出怎樣的心情?
反應是:“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又使我發(fā)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闭婵芍^又驚又喜,感激不盡。
(3)“這又使我發(fā)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為什么會產(chǎn)生“新的敬意”?為什么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因為有畫的《山海經(jīng)》很難找,沒有人像阿長這么熱心,這件事“別人不肯做”,“不能做”,而阿長不識字,居然買來了。所以說,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4)“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睘槭裁催@么說?
表達作者對童年、阿長的懷念。
(5)文中哪句話抒發(fā)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文中最后一段
(6)劃出描寫阿長的句子,判斷這些句子運用了哪幾種描寫方法?
文中寫了關于阿長的幾件事,運用了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7)分析“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jīng)’我給你買來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處,寫出了人物的哪些特點?
eq \\ac(○,1)稱魯迅“哥兒”,說明阿長有愛心
eq \\ac(○,2)把《山海經(jīng)》說成“三哼經(jīng)”,說明她無文化
eq \\ac(○,3)買來《山海經(jīng)》說明她樂于助人。
關注記敘中的議論和抒情
記敘文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敘述和描寫,但議論和抒情在記敘文中也經(jīng)常運用。閱讀記敘文,要注意作者怎樣在記敘的基礎上進行議論和抒情。
在記敘文中,作者往往不經(jīng)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和周密的論述,而針對大量的生動、典型的記敘材料,發(fā)表精辟簡賅的評論。有時議論在敘述前邊,這種議論起提示文章內(nèi)容和點明中心思想的作用。記敘文中的抒情,可以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等,在敘述、描寫的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的感情。有時作者直接抒發(fā)感情,以引起讀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所有這些,在閱讀中要時時留意。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10 阿長與《山海經(jīng)》導學案及答案,共5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學習的重點及難點,學法指導,導學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10 阿長與《山海經(jīng)》學案,共3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學習流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10 阿長與《山海經(jīng)》導學案,共3頁。學案主要包含了讀寫訓練,閱讀檢測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