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桃花源記》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熟讀背誦、翻譯課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理清故事的層次。
3、積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詞語,注意文中詞語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思想。
【導學重點】
1、 熟讀背誦、翻譯課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理清故事的層次。
2、 積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詞語,注意文中詞語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
【導學難點】
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思想。
一、引語:
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這個故事?它就出自這篇課文。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在當時具有鮮明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并且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人們。讀課文時要注意,作者是按照他的社會理想來編織故事情節(jié)的。讀后還要仔細想想,對作者的理想,應當怎樣認識,這個故事為什么具有長久的魅力。
二、走近作者: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背景補充: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jié)先生。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避世的因素。
三、關于桃花源:
桃花源似乎有實際根據,在今湖南縣西南沅江之濱的桃源山腰上,有一個長約100米的山洞,有人認為就是桃花源。
四、知識補充:
1.“記”是一種文體,為記述事物的文章。“桃花源”是記的對象。
2.太守:又稱“郡守”,地方官職,州郡最高行政長官。秦漢的行政區(qū)主要是郡??さ?br />
首長,秦稱為郡守。漢則稱為太守。
3.黃發(fā)垂髫:黃發(fā)垂髫是成語。黃發(fā):老年人頭發(fā)由白轉黃;垂髫:古時童子未冠者頭發(fā)下垂。指老人與兒童。
【課前預習導學】
一、學習生字:
豁然開朗(huò) 儼然(yǒ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黃發(fā)垂髫(tiáo) 詣太守(yì) 劉子驥(jì)
二、一詞多義:
1、舍:便舍船(丟下,動詞。)屋舍儼然(房屋、名詞。)
2、尋:尋向所志(尋找,動詞。)尋病終(頃刻、不久,副詞。)
3、為: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作為,動詞。)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介詞。)
4、志:處處志之。(做標記,動詞。)尋向所志。(標記,名詞。)
5、之:忘路之遠近。(的,助詞。)漁人甚異之。(它,指眼前的景象,名詞。)處處志之。(句尾語助詞,不譯。)
6、中:①中無雜樹(中間)②晉太元中(年間)③其中往來種作(里面)
三、通假字:
(1)、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具”通“俱”,全部、詳盡。)
四、古今異義:
(1)、阡陌交通。(交通:交錯相通。今義:交通運輸。)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妻子和兒女。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絕境:是與人世隔絕的境地。今義:山窮水盡的地步,沒有出路的境地。)
(3)、無論魏晉。(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表條件關系的關聯(lián)詞,不管的意思。)
(4)、詣太守,說如此。(如此:像這樣。今義指“這樣”。)
(5)、芳草鮮美。(鮮美:指色彩鮮艷美麗。今義:指食物味道好、濃。)
(6)、仿佛若有光。(仿佛:隱隱約約。今義:好像。)
五、詞類活用:
(1)、漁人甚異之。(形容詞用作動詞,感到詫異。)(2)、欲窮其林。(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頭。)(3)、復前行。(方位名詞用作狀語。向前。)(4)、處處志之。(名詞作動詞,做標記。)
【交流合作,賞析課文】
1、用課文原句回答問題:
(1)、漁人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3、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4、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5、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6、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7、文章可以用五個情節(jié)加以概括,請完成下面的填空。
忽逢桃花林→發(fā)現(xiàn)桃花源→進入桃花林→_做客桃花源→迷失桃花源
【達標促學】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屋舍(shè) 儼然(yǎn) 怡然(yí)
問訊(xùn) 間隔(jiàn) 劉子驥(jì)
2.(濟寧中考)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 )
A.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黃發(fā):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絕境:無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具:全,部
D.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延:引領
3.下列加點成語運用有誤的一項是( C)
A.由于受H7N9禽流感疫情的影響,滬寧杭等地的家禽生意無人問津,土雞10元一只也沒有人買。
B.沿著小道在叢林中穿梭攀登,大約行進兩小時,視野豁然開朗,一根根錐形峰柱林立在眼前。
C.每90分鐘繞地球一圈的“天宮”一號,是中華民族在天空建成的世外桃源。
D.1978年,蘇聯(lián)地質學家在西伯利亞原始森林中發(fā)現(xiàn)一個與世隔絕的家庭,他們居然不知有二戰(zhàn)。
4.下面加點的詞意義或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B)
A.乃大驚/乃不知有漢 B.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不足為外人道也
C.屋舍儼然/并怡然自樂 D.不復出焉/不復得路
5.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漁人對(眼前的景色)感到非常詫異,繼續(xù)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2)、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那里的人)見了漁人,竟然十分吃驚,問他從哪兒來,漁人詳細做了回答。
(3)、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款待他)。
(4)、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說啊?!?br />
6、試將“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改寫成描寫性的文字。
示例:小溪兩岸的桃樹綿延好幾百步遠,看不見一棵別的樹。樹下是郁郁蔥蔥的青草,散發(fā)出誘人的氣息,草地上散落著飄落的桃花。
【拓展延伸】
類文對比閱讀: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乙】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xiāng)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曰:“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逼渥孕蛉绱?,時人謂之實錄。
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①融然②。未嘗有喜慍之色,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張,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節(jié)選自《晉書》)
【注釋】 ①適:滿足。②融然:和悅快樂的樣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與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標志。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漁人甚異之(對……感到驚異) (2)阡陌交通(交錯相通)
(3)穎脫不羈(束縛,約束) (4)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停止)
2.請從【乙】文中摘錄出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所表現(xiàn)的理想生活形成強烈反差的句子。
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_
3.從【乙】文看,陶淵明的琴沒有琴弦,他本人也不會撫琴,但朋友相聚,他卻“撫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撫琴嗎?結合全文看,這反映了他怎樣的性格?
不是,他只是做出撫琴的樣子。這反映了他無拘無束,本性率真,面對窮困的生活。自得其樂的性格。
4.翻譯下列句子。
(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老人和小孩都和悅幸福,自得其樂。
(2)、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樂呢?
5.學習本文后,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一個自己所向往的世外桃源,請結合自身經歷描繪出你心中的桃源世界。(300字左右)
【例文】我有我的世外桃源,也有我的烏托邦。夢想著,夢想著,自己卻早已進入夢鄉(xiāng)。我的世外桃源,你又是多么渺茫!我的世外桃源也只是一個夢想。那里沒有“孤雁”的別離,也沒有人世的滄桑,那里只有一條陽光普照下的小溪,只有用心用愛壘成的圍墻。風是那樣暖洋洋的,不像狂風肆虐,也并不彷徨。我也想擁有一個不大卻又溫馨的小房子,不要冷清的別墅,也不要無知的草房,猶如一個盆景,漂亮足矣?,F(xiàn)實的生活,無疑沖淡了我心中的那個夢想。那個早已勾畫好的世外桃源的景象,在我的夢中,那是多么美好的地方。沒有詩人筆下的“東風無力百花殘”,也沒有“愛的東西不要離得太近”的柔弱之音,永遠在我的記憶中留下那個小小的框框。總在想,那一片廣闊的大草原,那一片晴朗的天空,那看不到邊際的大海,可能合在一起,就是我那世外桃源的美景吧!不過,此時的陽光是那般和煦,不必用悲觀的心情看待一切,何須去憧憬那些無謂的美好的明天呢?我相信,哪怕最終一無是處,那個世外桃源,依舊在我心中。
《小石潭記》導學案
一、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2.按照游覽的順序,分析課文內容。
3.掌握情隨景生,情景交融的寫法。
二、知識鏈接
《小石潭記》的作者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后寫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qū)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記是一種文體,以敘事為主,可記游、可記事、可抒情、可議論、可描寫。
三.自主學習
五.朗讀課文,標記段落序號,整體感知文章
⑴文章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按游覽順序
⑵根據課文段落,分析各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
一段:發(fā)現(xiàn)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二段:寫潭水和游魚。
三段:寫潭溪與岸勢。
四段:寫作者的感受。
五段:記同游者。
六.本文是一篇寫景散文,景物描寫生動形象,你能找出一處嗎?
七.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記下來,上課時交流。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課文的現(xiàn)代文翻譯。
2.指導學生誦讀課文,增強語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及藝術風格。
3.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贊美自然的豪情,陶冶情操,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
4.品味作品寫景的妙處。
一、交流展示自主學習內容
二、疏通文句,落實字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三、朗讀并背誦課文,注意語調的把握。
教師可提示學生語調的把握。
課文一、二段寫作者興致勃勃暢游小石潭,有全石帶來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飄忽不定的游魚所帶來的快樂,應讀得歡快些。三、四、五段寫小石潭周圍幽深冷寂的氛圍,應讀得傷感些,低沉些。
第二課時
一、學習目標
1.按照游覽的順序,分析課文內容。
2.掌握情隨景生,情景交融的寫法。
3.理解作者悲涼凄苦的情懷。
二、朗讀課文,獨立完成自主學習內容
1.作者是怎樣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三、交流展示自主學習內容
四、合作學習
1.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作者是怎樣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 使用了哪些動詞?對景物的描寫運用怎樣的寫法。
先聞聲,后見形;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2.第(2)段中潭水有何特點?采用了什么方法寫潭水?作者當時的心情如何?從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來。文中對景物的描寫運用怎樣的寫法。
潭水清澈。側面描寫。作者的心情是快樂的。定點特寫。
3.第(3)段中描寫潭的水源,抓住溪流、岸勢的什么特點來寫的?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溪流: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比喻。
4. 第(4)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5.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朗讀課文,自主完成:
第一段描寫了 空竹 、 水聲 、小潭 以及潭邊的 翠蔓 。
第二段描寫了 潭水 和 游魚 。表現(xiàn)潭水 清澈 的特點。
第三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的 曲折蜿蜒 岸勢的 參差不齊 來寫。
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中 幽深冷寂 的氣氛。
六、補充內容:
1.本文的“景”與“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與小石潭的環(huán)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對景物的描繪中結合作者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但無人賞析,四周被竹林環(huán)抱,其景物的幽深冷寂與作者心境的孤凄悲涼形成強烈的比襯,表現(xiàn)了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抑郁心情。
2.學習各種手法的運用:動靜結合、擬人、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3.板書:
發(fā)現(xiàn)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游魚、 潭水 溪身、岸勢 幽深冷寂
(動靜結合)(清澈) (曲折蜿蜒)(參差不齊)
第三課時
練習測評:
1.抒發(fā)作者抑郁憂傷之情的一組句子是( C、F、G )(多選)
A.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 B.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C.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 D.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E.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 F.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G.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 H.日光下徹,影布石上。
2.“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方,但有時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 a 、b是,c不是 )
A. 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 B. 皆若空游無所依。 C. 似與游者相樂。
3.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D )
A.深秋時節(jié)出游,天氣涼了。 B.游的時間長了,接近黃昏,有了寒氣。
C.小石潭四周沒有多少游人,潭水很深 。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5.根據課文,回答問題:
⑴“伐竹取道”與上文“隔篁竹, ”呼應,又為下文“ 寂寥無人 ”埋下伏筆。
⑵既表現(xiàn)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句子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⑶根據原文內容,說說作者觀賞景物時的心情是怎樣發(fā)展變化的?先樂后憂。
6.據要求填空
直接寫潭水的句子是
間接寫潭水的句子是 。
7.摘出有關寫“魚”的句子
寫魚靜態(tài)的句子 。
寫魚動態(tài)的句子 。
寫魚情態(tài)的句子 。
8文中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鼻ぶ畹木渥邮翘吨恤~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9.第二段對潭水的描寫,分別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去點染,整段文字沒有一個字寫到 水 ,卻又無處不在寫 水 。
核舟記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的文言實詞、虛詞,能正確翻譯課文。2、學習本文有條不紊的說明順序。
3、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認識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難點:學習有條不紊的說明順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yōu)秀、最聰明的人民,他們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微雕。一根頭發(fā)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發(fā)雕。今天我們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shù)百年前我國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二、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橫線的字注音:
罔( ) 膝( ) 褶( ) 髻( ) 倚( ) 戌( )
篆( ) 八分有( )奇( ) 詘右臂支船( )
2、解釋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 ) (2)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
(3)詘右臂支船( ) (4)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
(5)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
3、一詞多義
(1)端 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 ) 其人視端容寂 ( )
(2)奇 明有奇巧人( )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3)為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中軒敞者為艙( )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
???1、這篇文章的主題是什么?
2、結合注釋,翻譯課文。
3、理清文章的結構,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三、合作探究
1、第2段介紹“核舟”體積時,作者抓住了長度和高度,又寫了眾多小窗和對聯(lián),作者意在表現(xiàn)什么?
2、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什么?
3、從作者對佛印的神態(tài)、動作的刻畫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4、窗上對聯(lián)為什么要刻這十六個字,而不刻別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紹蘇東坡、佛印、魯直于船頭的位置,為什么先從中間的蘇東坡介紹起?
6、你從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
7、文中最后一段運用哪些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8、從全文看該工藝品藝術的精湛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9、在第6段中作者為什么要對船上的事物進行不厭其煩的點數(shù)和說明?
四、布置習題:
1.仿照本文作法,選取家中的某一工藝品,作簡要的介紹,完成在自寫本上。
2.根據課文默寫:
(1)點明核舟主題的句子是 。
(2)第三段中作者以對人物姿態(tài)、神情的生動細膩的描述,具體說明雕刻人“ ”(從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藝。
(3)點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4)最能體現(xiàn)王叔遠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語句是: 。
3、解釋詞語,翻譯句子:
(1)有奇巧人 ( ) (2)因勢象形 ( )
(3)嘗貽余核舟一( )( ) (4)蓋大蘇泛赤壁云( )
(5)高可二黍許 ( )( ) (6)神情與蘇、黃不屬 ( )
(7)中峨冠而多髯者( ) (8)鉤畫了了( )
(9)其兩膝相比者( )( ) (10)珠可歷歷數(shù)也 ( )
(1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 (12)佛印絕類彌勒( )
(13)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
(14)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15)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16)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答案)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的文言實詞、虛詞,能正確翻譯課文。2、學習本文有條不紊的說明順序。
3、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認識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難點:學習有條不紊的說明順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yōu)秀、最聰明的人民,他們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微雕。一根頭發(fā)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發(fā)雕。今天我們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shù)百年前我國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二、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橫線的字注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奇(jī) 詘右臂支船(qū)
2、解釋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 (2)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通“揀”:挑選。)
(3)詘右臂支船(“詘”通“屈”:彎曲。) (4)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稱。)
(5)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
3、一詞多義
(1)端 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端:名詞,一頭。) 其人視端容寂 (端:形容詞,端正。)
(2)奇 明有奇巧人(奇:奇妙,精巧。)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奇:余數(shù),零數(shù)。)
(3)為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為:動詞,雕刻。)中軒敞者為艙(為:判斷動詞,是。)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
???1、這篇文章的主題是什么?
本文細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藝術形象,贊美了古代藝人的精湛技藝,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2、結合注釋,翻譯課文。
3、理清文章的結構,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總起(1)——分述(2-5)——總結(6)
總起(1):介紹了王叔遠雕刻藝術上的卓越成就,點明了“核舟”的主題。
分述(2-5):具體介紹了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
第2段:船中間(船艙):核舟的大小和船艙的布局。
第3段:船頭(游覽者):三個游覽者的外貌和神情。
第4段:船尾(舟子):舟子的神態(tài)、動作。
第5段船背::題名和印章。分述部分是按照由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順序去說明的。
總結(6):概括全文,贊頌技藝之精湛。
是按照空間順序寫的。
三、合作探究
1、第2段介紹“核舟”體積時,作者抓住了長度和高度,又寫了眾多小窗和對聯(lián),作者意在表現(xiàn)什么?
以核舟“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小跟船艙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細相對照,突出王叔遠雕刻技藝的“奇巧”。
2、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什么?
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表現(xiàn)他們豁達、豪放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中,完全忘卻了現(xiàn)實的煩惱,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3、從作者對佛印的神態(tài)、動作的刻畫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一個不拘于世俗禮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與蘇黃衣冠整齊形成對照。
4、窗上對聯(lián)為什么要刻這十六個字,而不刻別的字?
這十六個字是前、后《赤壁賦》中的名句,與上段“大蘇泛赤壁”相照應,切題,而且可以啟發(fā)讀者聯(lián)想舟外赤壁景色。
5、文中第三段介紹蘇東坡、佛印、魯直于船頭的位置,為什么先從中間的蘇東坡介紹起?
因為這樣寫符合核舟的主題,蘇東坡是“泛舟”的主角。
6、你從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
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shù)也?!?“細若蚊足,鉤畫了了?!?br />
7、文中最后一段運用哪些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列數(shù)字、作比較;突出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8、從全文看該工藝品藝術的精湛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體積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態(tài)畢備
9、在第6段中作者為什么要對船上的事物進行不厭其煩的點數(shù)和說明?
強調了核舟的體積之小,讓人對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豐富嘆為觀止 。
四、布置習題:
1.仿照本文作法,選取家中的某一工藝品,作簡要的介紹,完成在自寫本上。
2.根據課文默寫:
(1)點明核舟主題的句子是 蓋大蘇泛赤壁云 。
(2)第三段中作者以對人物姿態(tài)、神情的生動細膩的描述,具體說明雕刻人“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從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藝。
(3)點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亦靈怪矣哉 。
(4)最能體現(xiàn)王叔遠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語句是: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
3、解釋詞語,翻譯句子:
略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桃花源記學案及答案,共5頁。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9 桃花源記導學案,共3頁。學案主要包含了知識補充,一詞多義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八年級下冊9 桃花源記學案,共9頁。學案主要包含了知識鏈接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