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單選題:本題共13小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 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是一種后天獲得性突變導致的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是人的1條9號染色體和1條22號染色體之間發(fā)生相互易位造成的,其過程如圖所示。由此形成了BCR-ABL融合基因。BCR-ABL融合基因表達后形成一種稱為P210的蛋白,其有很強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此種激酶控制著造血干細胞的增殖,當酶活性過強時,導致造血干細胞增殖失控,最終發(fā)生慢性髓細胞白血病。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9號染色體和22號染色體之間發(fā)生相互易位會導致染色體數(shù)目變化
B.推測抑制P210蛋白的活性,可以有效控制慢性髓細胞白血病的發(fā)生
C.該病患者減數(shù)分裂產生的配子中含有異常染色體,可以通過顯微鏡進行檢測
D.BCR-ABL融合基因的產生是由于染色體發(fā)生相互易位導致部分基因缺失
2. 香水稻具有香味濃郁(DD)、高產(EE)等優(yōu)良性狀,但是不抗除草劑(gg),三種性狀獨立遺傳,為培育香味濃郁、高產、抗除草劑(DDEEGG)的優(yōu)良品種,研究者設計了如下流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①過程所用的方法可以提高突變率,獲得人類所需的優(yōu)良變異類型
B.②③過程為單倍體育種,可以用秋水仙素處理幼苗,也可處理其種子
C.④⑤過程育種的原理為基因重組,能夠按需選擇,產生新基因和新性狀
D.②過程中由成熟的花粉細胞培養(yǎng)成幼苗時,會發(fā)生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3. 衣藻(N=17)屬于單細胞低等真核藻類,在環(huán)境條件較好時進行無性生殖,在環(huán)境條件不好時進行有性生殖,其過程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衣藻形成配子的過程中能形成17個四分體
B.衣藻的合子中含有17對同源染色體
C.自由組合定律發(fā)生在合子形成孢子的過程
D.衣藻的可遺傳變異類型有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
4. 袁隆平院士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利用野生雄性不育水稻,發(fā)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chuàng)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提出并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體現(xiàn)了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對水稻長期馴化,可能會降低水稻的遺傳多樣性
B.水稻雜交后出現(xiàn)新的基因型,可能是變異的來源之一
C.雜交育種要獲得穩(wěn)定遺傳的性狀,必須連續(xù)自交
D.選擇雄性不育系水稻培育雜交水稻,可以不去雄
5. 雜交育種是植物育種的常規(guī)方法,其選育純合新品種的一般方法是( )
A.根據(jù)雜種優(yōu)勢原理,從F1中即可選出
B.從F3中選出,因為F3才出現(xiàn)純合子
C.隱性品種可從F2中選出,經隔離選育后,顯性品種從F3中選出
D.只能從F4中選出能穩(wěn)定遺傳的新品種
6. 甘藍型油菜大約起源于7500年前,是由白菜型油菜A(2n=20)和甘藍B(2n=18)自然雜交和染色體加倍形成的異源四倍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油菜A產生的配子與甘藍B產生的配子結合的過程存在基因重組
B.人工培育四倍體甘藍型油菜過程中使用秋水仙素抑制了著絲粒的分裂
C.甘藍型油菜的成熟葉肉細胞中含有四個染色體組,含有64條染色體
D.甘藍型油菜形成過程中發(fā)生的可遺傳變異可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7. 玉米(2n=20)是我國栽培面積最大的作物,研究者發(fā)現(xiàn)一種玉米突變體(S),用S的花粉給普通玉米傳粉,會結出一定比例的單倍體籽粒(胚是單倍體,由卵細胞發(fā)育而來),與花藥離體培養(yǎng)獲得單倍體相比較,播種單倍體籽粒獲得單倍體植株較為簡單。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普通玉米接受S的花粉后結出單倍體籽粒的原因可能是S的部分花粉不可育
B.玉米單倍體植株弱小,所結果實營養(yǎng)物質含量低,且結實率低
C.單倍體玉米幼苗經低溫誘導后,可獲得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的正常純種植株
D.用低溫處理的玉米幼苗根尖細胞制作臨時裝片時可用卡諾氏液固定細胞形態(tài)
8. 細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一系列改變,可能導致癌癥發(fā)生。下列相關推理錯誤的是( )
A.膀胱癌細胞中原癌基因H-ras的堿基發(fā)生改變,導致其編碼肽鏈中某一氨基酸發(fā)生改變,表明基因突變與癌變相關
B.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細胞中9號和22號染色體發(fā)生片段互換,原癌基因ab1過度表達,表明基因重組與癌變相關
C.神經母細胞瘤細胞中原癌基因N-myc發(fā)生異常擴增,基因數(shù)目增加,表明染色體變異與癌變相關
D.腎母細胞瘤細胞中抑癌基因WTl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基因表達,表明表觀遺傳變異與癌變相關
9. 太空強輻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環(huán)境下,作物或種子可以高頻率地發(fā)生基因突變或染色體變異。如圖是以某基因型BB的植物種子進行的育種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①屬于基因突變,B、b基因的堿基數(shù)目可能相同
B.②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能夠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
C.③可以用秋水仙素處理,形成的丙個體屬于新物種
D.丙自交后代中基因型為bbbb的個體所占比例為1/18
10. 中國水稻研究所王克劍團隊在水稻中編輯了部分基因得到了Fix突變體,該植株產生生殖細胞時用有絲分裂代替了減數(shù)分裂,導致如圖所示的染色體組成狀況。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Fix突變體產生雌性生殖細胞的過程一般無同源染色體的聯(lián)會和分離
B.Fix突變體產生雌、雄生殖細胞的過程一般不發(fā)生基因重組現(xiàn)象
C.某Fix突變體的基因型為Aabb,則其產生的雄性生殖細胞最多出現(xiàn)三種基因型
D.Fix突變體自交產生的二倍體子代與親本基因型相同,實現(xiàn)了雜合子的穩(wěn)定遺傳
11. 芥菜具有多個品種,大多由黑芥(BB)和不同的蕓薹屬植物雜交而成。實驗人員利用甲(AABB)、乙(BBCC)兩種不同的芥菜品種進行雜交,培育出了新品種芥菜丙(AABBCC),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注:圖中A、B、C分別表示一個染色體組,其含有的染色體數(shù)分別為8、9、10
A.若甲品種的某一基因發(fā)生隱性突變,其自交后代可能出現(xiàn)性狀分離
B.F1在減數(shù)分裂時,A與B染色體組中的染色體無法正常配對,原因是它們來源不同
C.Fn中出現(xiàn)AABBCC個體的概率與F1產生含ABC配子的概率有關
D.新品種芥菜丙與甲品種雜交,后代均為二倍體且能穩(wěn)定遺傳
12. 果蠅的直翅和彎翅是由Ⅳ號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F(xiàn)有只含一條正常Ⅳ號染色體的直翅雄果蠅甲、乙,產生原因可能是Ⅳ號染色體整條缺失,也可能是整條Ⅳ號染色體移接到非同源染色體(Y染色體除外)上,移接后Ⅳ號染色體的著絲粒丟失。為研究其產生原因,進行了如表所示的雜交實驗。已知甲、乙在減數(shù)分裂時,這條正常的Ⅳ號常染色體隨機移向一極,配子活力正常;缺失一條Ⅳ號染色體的個體能存活,同時缺失兩條Ⅳ號染色體的胚胎不能發(fā)育。不考慮其他變異的情況下,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
13. 圖1為小鼠(XY型)某細胞分裂示意圖(僅畫出部分染色體),圖2表示小鼠不同分裂時期細胞中染色體與核DNA的數(shù)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圖1精原細胞對應圖2d細胞,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核DNA數(shù)=1:2
B.該小鼠體內細胞最多含4個染色體組,圖2e細胞中含2個染色體組
C.圖1細胞分裂完成后產生的次級精母細胞的基因型為aaYY和AaXBXB
D.圖2b細胞一定處于減數(shù)分裂Ⅰ,c細胞處于減數(shù)分裂Ⅱ后期、末期
二、多選題:本題共5小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一項或多項符合題目要求。
14. 染色體C-帶顯色分析技術是通過將染色體染色,從而觀察染色體相應區(qū)段結構的技術。同源染色體的C-帶在形態(tài)和位置上通常是一致的,下列變異現(xiàn)象能通過該技術進行分析的是( )
A.減數(shù)分裂Ⅰ前期四分體中發(fā)生的染色體互換
B.5號染色體部分片段缺失導致的貓叫綜合征
C.紅眼果蠅種群中偶然出現(xiàn)了一只白眼雄果蠅
D.非同源染色體間易位導致果蠅花斑眼的形成
15. 牡蠣(2n=20)絕大多數(shù)為雌雄異體,進行異體受精,少數(shù)為雌雄同體,能進行自體受精。牡蠣的殼色和肉質口感分別由兩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A/a、B/b控制。現(xiàn)有三種純合牡蠣品系:品系①殼色深、肉質普通;品系②殼色淺、肉質普通;品系③殼色淺、肉質鮮美。研究者進行了如下雜交實驗。已知三倍體牡蠣(同源染色體無法正常聯(lián)會)具有生長快、個體大等優(yōu)點。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實驗1:品系①×品系②→F1均為殼色深、肉質普通
實驗2:品系②×品系③→F1均為殼色淺、肉質普通
A.實驗1中F1殼色深、肉質普通的牡蠣基因型為AaBB,均為雜合子
B.品系①與品系③雜交,F(xiàn)1自交,F(xiàn)2中純合殼色深、肉質鮮美個體約占3/16
C.二倍體牡蠣的卵細胞和精子結合時,若干擾第二極體的排出可獲得三倍體牡蠣
D.基因型為Aaa的三倍體牡蠣自交后代中殼色深的個體數(shù)目多于殼色淺個體數(shù)目
16. 染色體平衡易位是指染色體的片段僅發(fā)生位置的改變,沒有片段的增減。檢測圖示某染色體平衡易位家系(平衡易位染色體為1號、3號染色體)個體染色體,發(fā)現(xiàn)Ⅲ-2的一條1號染色體缺失1個片段,III-3的一條3號染色體增加1個片段,其余染色體均正常。不考慮染色體平衡易位對同源染色體的聯(lián)會與分離的影響。下列敘述錯誤的有( )
A.I-1體細胞中共含有26種形態(tài)不同的染色體
B.染色體平衡易位攜帶者的基因數(shù)目發(fā)生了改變
C.III-2和III-3流產的原因是發(fā)生了染色體平衡易位
D.II-1和II-2的后代是色覺正常的平衡易位攜帶者的概率為1/16
17. 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發(fā)生突變的二體配子與正常精子受精結合形成三體合子,卵裂過程中發(fā)生染色體后期遲滯將其中一條丟失,三體變成二體,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突變的二體配子一定是母親減數(shù)分裂Ⅱ后期異常的結果
B.異二體和同二體均含兩個染色體組,屬于二倍體
C.正常精子和突變的二體配子結合時存在基因重組
D.三體合子丟失一條染色體形成異二體的概率是2/3
18. 某種植物的性別決定方式為XY型,有極小概率會因減數(shù)分裂異常產生三體植株,三體植株能正常進行減數(shù)分裂產生配子,其中染色體數(shù)目異常的雌配子能正常受精并發(fā)育,而染色體數(shù)目異常的雄配子不可育。已知控制葉形的基因B、b和控制花色的基因R、r均不位于Y染色體上,研究人員將狹長葉紫花植株與寬扁葉白花植株進行雜交實驗時,在F1雌株中發(fā)現(xiàn)一個1號染色體三體植株。為探究葉形基因B、b是否位于1號染色體上,將上述三體植株與F1雄株雜交得到F2,實驗結果如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寬扁葉為顯性性狀,基因B、b不位于1號染色體上
B.親本的基因型是BBXrXr和bbXRY
C.基因B、b位于1號染色體上,F(xiàn)1三體植株基因型為BBb
D.F2寬扁葉植株中,三體植株所占的比例是1/11
三、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
19. 完成概念圖: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⑥_____。
20. 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其植株最后長出的、位于最上部的葉片稱為旗葉(如圖1所示),旗葉對籽粒產量有重要貢獻。在植物體內,制造或輸出有機物的組織器官被稱為“源”,接納有機物用于生長或貯藏的組織器官被稱為“庫”。圖2為旗葉細胞中光合作用過程示意圖(數(shù)字代表物質)。
(1)圖2中結構甲由_______層膜包被;物質②是_______;物質⑦是_______。
(2)能通過自由擴散進出細胞的是_____;若用14C標記CO2,一段時間后放射性信號可以在______被檢測到(圖2中編號選填)。
(3)旗葉是小麥最重要的“源”。與其他葉片相比,旗葉光合作用更有優(yōu)勢的環(huán)境因素是______。
(4)若研究小麥旗葉與籽粒的“源”“庫”關系,以下研究思路合理的是_____(多選)。
A.阻斷旗葉有機物的輸出,檢測籽粒產量的變化
B.阻斷籽粒有機物的輸入,檢測旗葉光合作用速率的變化
C.使用H218O澆灌小麥,檢測籽粒中含18O的有機物的比例
D.使用14CO2飼喂旗葉,檢測籽粒中含14C的有機物的比例
普通小麥是由一粒小麥、節(jié)節(jié)草和山羊草等不同種的二倍體野生植物雜交后,逐漸進化而來的,進化歷程如圖3所示,(n、m、p分別表示各種植物一個染色體組的染色體數(shù))。
(5)一粒小麥和節(jié)節(jié)草雜交獲得的雜交種甲不可育的細胞學原因是______;因此需要通過方法①使染色體加倍形成可育的二粒小麥,方法①具體是_____。
(6)據(jù)圖3培育過程判斷,普通小麥體細胞內含染色體數(shù)為______。
(7)下列對小麥的培育和雜交過程分析正確的是_____(多選)。
A.普通小麥的產生說明新物種形成可以不經過地理隔離
B.運用了染色體變異的原理
C.增加了小麥的基因型種類
D.增加小麥基因的突變頻率
21. 某昆蟲的觸角長度由常染色體上A/a和B/b控制,已知四種純合子AABB,AAbb,aaBB,aabb的觸角長度分別為2cm,4cm,0cm,0cm。為研究兩對基因的作用和位置關系,研究人員選擇觸角長度為4cm和0cm的兩個純合親本進行雜交得F1,觸角長度均為1cm,F(xiàn)1自交得F2,統(tǒng)計F2中觸角長度及對應個體數(shù)量,結果如下表。
(1)基因A和B對昆蟲觸角的發(fā)育分別有什么作用_________。
(2)親本中觸角長度為0cm的個體基因型為_______,F(xiàn)2中觸角長度為1cm的雜合子基因型為_______。
(3)將AAbb和aabb雜交產生的幼蟲群體(甲)進行誘變處理,得到一個觸角有分叉的雌性個體乙。通過PCR擴增控制分叉性狀相關基因(D/d)并用同種限制酶完全切割后進行電泳,結果如圖,分叉性狀是由_________(填“D”或“d”)控制。請利用甲、乙為材料設計實驗并判斷D/d和A/a的位置關系,實驗思路:_________,預期結果和結論:_________。
(4)已知D/d和A/a、B/b均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且A/a不位于3號和4號染色體上。為判斷分叉基因位于3號還是4號染色體上(非性染色體),研究人員進行了如下雜交實驗:
在產生配子時,3條同源染色體中的任意兩條移向同一極,另一條移向另一極,染色體異常的精子致死。分別讓兩組F1中的三體雌雄個體自由交配得F2,若實驗一和實驗二中F2的表型比分別為_________,則該基因位于4號染色體上。
22. 桑蠶絲服飾深受民眾喜愛,帶動了家蠶養(yǎng)殖行業(yè)發(fā)展,天然彩色蠶絲比白色蠶絲更受歡迎。家蠶(2n=56)的性別決定為ZW型,已知位于某常染色體上的基因A是控制蠶黃色的關鍵基因,不含基因A的蠶繭為白色?;卮鹣铝袉栴}:
(1)SSR是DNA中的簡單重復序列。細胞中非同源染色體或來源于不同品種的同源染色體上的SSR不同,因此SSR技術常用于染色體特異性標記??茖W家將純合黃繭蠶與純合白繭蠶雜交得到F1,F(xiàn)1相互交配得到F2??蒲腥藛T擴增出親本及若干F2代個體中的SSR序列,部分電泳結果如下圖所示,圖中結果說明A/a基因在____________號染色體上,依據(jù)是___________。
(2)雄蠶較雌蠶食桑少、出絲率高、繭絲品質優(yōu)。為培養(yǎng)能產黃色蠶絲的雄蠶,科研人員用γ射線照射某家蠶的雄蛹(如圖甲),使常染色體上包含基因A的片段移到一條Z染色體上(如圖乙),屬于染色結構變異中的_____________。
(3)基因A移動后仍能正常表達,若該家蠶乙(配子均能正常受精,且形成的受精卵可正常發(fā)育)和染色體正常產白色繭的家蠶雜交,理論上子代中產黃色繭的個體占______________。
(4)現(xiàn)有一只產黃色繭的雄蠶(aaZAZ)和若干正常產白色繭的雌蠶(aaZW),請設計雜交過程,使后代中的雄蠶只產黃色繭:_________。
23. 玉米是雌雄同株異花傳粉的農作物。A、a是與結實有關的基因,B、b是與糯性有關的基因,b控制糯性,兩對基因獨立遺傳。現(xiàn)有甲、乙、丙三類玉米植株,基因型分別為AABB、AaBB、aabb,利用這三類植株進行了四組實驗,結實情況如表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第④組雜交不結實是由于含基因___________的雌配子不能與含另一種基因的雄配子結合導致,這種現(xiàn)象屬于異交不親和。
(2)為培育異交不親和的糯性玉米新品種,研究者以甲、乙、丙三類玉米為材料進行了以下選育工作。
第一步:以___________為母本與___________雜交獲得F1。
第二步:再以丙與F1植株雜交得F2,該雜交過程須以_________作為母本,原因是___________。
第三步:通過自交篩選出異交不親和的糯性玉米新品種。
(3)異交不親和性狀在生產實踐中的意義是__________。
(4)雄性不育基因(m)對雄性可育基因(M)為隱性。研究人員獲得了玉米新品系丁,其染色體和相關基因位置如圖1,丁發(fā)生的變異類型是___________。丁在產生配子時,染色體正常分離且產生的雌配子活力均正常。將丁作為母本與染色體正常的Mm植株雜交,得到了如圖2所示的子代植株戊。戊在子代中所占的比例為___________。若戊與雄性不育的植株雜交,子代均表現(xiàn)為雄性不育,推測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注:6、9分別表示6號和9號染色體,69表示9號染色體的片段易位到6號染色體上,96表示6號染色體的片段易位到9號染色體上。
參考答案
一、單選題
1. B 2. A 3. A 4. C 5. C 6. D 7. B 8. B 9. D 10. C 11. D 12. D 13. D
二、多選題
14. BD 15. AC 16. BC 17. ACD 18. CD
三、非選擇題
19. ①染色體結構變異;②缺失;③重復;④倒位;⑤易位;⑥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
20. (1)2;O?;C?
(2)②;③④⑤⑦
(3)光照更充足
(4)ABD
(5)雜交種甲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減數(shù)分裂時染色體無法正常聯(lián)會,不能產生可育配子;用秋水仙素處理雜交種甲的幼苗
(6)42
(7)AB
21. (1)基因A促進昆蟲觸角發(fā)育,基因B抑制昆蟲觸角發(fā)育
(2)aaBB或aabb;AaBb
(3)d;讓乙與甲中未誘變個體雜交得到F?,觀察并統(tǒng)計F?的表型及比例;若F?中觸角正常:觸角分叉=1:1,且觸角長度為4cm個體中觸角正常:觸角分叉=1:1,則D/d和A/a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若F?中觸角正常個體均為4cm,觸角分叉?zhèn)€體均為0cm,則D/d和A/a位于同源染色體上
(4)實驗一F?中觸角正常:觸角分叉=1:1,實驗二F?中觸角正常:觸角分叉=3:1
22. (1)7;F?中黃繭個體的7號染色體SSR與黃繭親本相同,白繭個體的7號染色體SSR與白繭親本相同
(2)易位
(3)1/2
(4)讓產黃色繭的雄蠶(aaZAZ)與正常產白色繭的雌蠶(aaZW)雜交,從子代中選取產黃色繭的雄蠶(aaZAZ),再與正常產白色繭的雌蠶(aaZW)雜交,如此多次雜交,可使后代中的雄蠶只產黃色繭
23. (1)a
(2)乙;丙;丙;含a基因的雌配子不能與含A基因的雄配子結合,丙的基因型為aabb,以丙為母本可避免含A基因的雄配子參與受精
(3)避免自交,保證雜交種的純度
(4)染色體結構變異(易位);1/2;戊個體的6號染色體上帶有雄性不育基因m,且其產生的雄配子中含6號染色體(帶有m基因)的配子可育,與雄性不育植株雜交,子代均獲得m基因,表現(xiàn)為雄性不育組別
親本
F1
1
甲×正常雌果蠅I
直翅:彎翅=7:1,且雌雄數(shù)目相等,雄果蠅中直翅:彎翅=3:1
2
乙×正常雌果蠅Ⅱ
直翅:彎翅=3:1,且雌雄果蠅中均直翅:彎翅=3:1
A.甲形成配子時,正常的Ⅳ號染色體一定能發(fā)生同源區(qū)段的聯(lián)會
B.1組F1染色體數(shù)目正常的雌雄果蠅相互交配,F(xiàn)2中彎翅果蠅占1/16
C.乙一定是一條Ⅳ號染色體缺失導致,正常雌果蠅I的基因型是Aa
D.2組F1直翅果蠅相互交配,F(xiàn)2直翅果蠅中染色體數(shù)目正常的占7/8
子代
表型及比例
F1
雌株均為寬扁葉紫花、雄株均為寬扁葉白花
F2
雌雄株均為寬扁葉紫花:寬扁葉白花:狹長葉紫花:狹長葉白花=11:11:1:1
觸角長度(cm)
0
1
2
3
4
個體數(shù)量(個)
40
60
30
20
10
組別
親本P(觸角長度均為4cm的純合子)
子一代F1
實驗一
無分叉二倍體雄×有分叉的3號染色體三體雌
二倍體和3號三體
實驗二
無分叉二倍體雄×有分叉的4號染色體三體雌
二倍體和4號三體
組別
①
②
③
④
親本
甲(♂)×乙(♀)
乙(♂)×甲(♀)
甲(♂)×丙(♀)
丙(♂)×甲(♀)
結實情況
結實
結實
結實
不結實
這是一份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基因表達與性狀的關系課后復習題,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多選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同步測試題,共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多選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伴性遺傳鞏固練習,共1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多選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