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 全卷滿分100分  考試用時75分鐘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1.下列有關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基因突變都能遺傳給后代 B.基因突變是產生新基因的途徑 C.基因重組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 D.四分體時期姐妹染色單體的互換導致基因重組 2.吸煙、酗酒、熬夜、不健康飲食、吸毒等都可能使細胞癌變,存在上述不良習慣的人應高度重視,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人體只有接觸相關的致癌因子才能引起正常細胞癌變 B.長期吸煙、酗酒易引起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導致細胞癌變 C.長期熬夜會引起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從而使機體患癌癥的風險升高 D.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癌癥的重要措施之一 3.一只雌鼠的一條染色體上某基因發(fā)生了突變,使野生型(純合子)變?yōu)橥蛔冃?。讓該雌鼠與野生型雄鼠雜交,F1的雌鼠中均有野生型和突變型。由此可以推斷,該雌鼠的突變?yōu)?  ) A.顯性突變      B.隱性突變 C.X染色體上的基因突變      D.Y染色體上的基因突變 4.細胞的癌變受多種致癌因子的作用,TGF-β1—Smads是一條抑制腫瘤的信號傳遞途徑。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β1與靶細胞膜上受體結合,激活胞內信號分子Smads,生成復合物轉移到細胞核內,誘導靶基因的表達,阻止細胞異常增殖,抑制惡性腫瘤的發(fā)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惡性腫瘤細胞膜上的糖蛋白減少,因此易分散和轉移 B.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發(fā)生突變,可能引發(fā)細胞癌變 C.從功能來看,復合物誘導的靶基因屬于抑癌基因 D.沒有患癌癥的人體細胞染色體上沒有與癌變有關的基因 5.聯會是減數分裂過程中一種特殊的現象,兩條同源染色體側面緊密相貼并進行配對的現象。配對的同源染色體并不是簡單地平行靠攏,而是在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的某些部位因交換形成清晰可見的交叉,如圖為某細胞中交換模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該細胞經減數分裂可產生AB、Ab、aB、ab四種配子 B.交叉是交換的結果,在減數分裂 Ⅰ 前期能觀察到 C.一般情況下,染色體越長可形成的交叉數目越多 D.交換是基因重組的一種類型,可為進化提供原材料 6.下列有關“低溫誘導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實驗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低溫抑制染色體著絲粒分裂,使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極 B.制作臨時裝片的步驟為解離→染色→漂洗→制片 C.鹽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諾氏液都可以使洋蔥根尖解離 D.若低溫處理根尖時間過短,可能難以觀察到染色體數目加倍的細胞 7.下列關于遺傳、變異的說法,錯誤的是(  ) A.染色體易位和基因突變都可導致DNA中堿基的排列順序發(fā)生改變 B.三倍體無子西瓜中偶爾會出現種子,可能是三倍體產生了少數正常生殖細胞 C.六倍體普通小麥的花粉經離體培養(yǎng)后即可得到三倍體小麥 D.四分體中非姐妹染色單體片段互換會導致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重組 8.如圖表示四個不同種生物體細胞的染色體或基因組成,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 A.圖甲~丁都可能是來自單倍體的細胞 B.圖甲所示基因型既可對應圖丙,也可對應圖乙 C.圖乙的“三體”現象是由親本減數分裂異常引起的 D.圖中可稱作三倍體的是甲、乙、丙 9.兒童型脊髓性肌萎縮癥(SMA)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下列方法中,檢測胎兒是否患SMA的最佳選擇是(  ) A.B超檢查  B.羊水檢查  C.孕婦血細胞檢查  D.基因檢測 10.大量臨床資料表明,冠心病可能具有家族遺傳傾向。某校生物研究性學習小組為了探究臨床資料的可靠性并了解該病在人群中的發(fā)病率,其科學的調查方法是(  ) A.在人群中調查并計算該病在一個家族中的發(fā)病率 B.在每個家族中隨機抽樣調查一人,研究該病的家族遺傳傾向 C.僅在患者家族中調查并計算該病的發(fā)病率 D.在人群中隨機抽樣調查并計算該病的發(fā)病率 11.如圖甲、乙表示某生物部分染色體變異的示意圖,其中a和b、c和d互為同源染色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圖甲、乙發(fā)生的變異都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 B.圖甲發(fā)生的變異會發(fā)生在有絲分裂的過程中 C.圖甲、乙發(fā)生的變異都可發(fā)生在減數分裂的過程中 D.圖甲、乙發(fā)生的變異都會導致生物的性狀發(fā)生改變 12.“嵌合體”現象在植物中普遍存在,例如二倍體西瓜(2N=22)幼苗經秋水仙素處理后,未能導致所有細胞染色體加倍,這樣發(fā)育成的植株,有的組織細胞中染色體是22條,有的是44條。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嵌合體”現象屬于染色體變異 B.“嵌合體”植株自交后代不一定可育 C.低溫處理幼苗同樣可能導致“嵌合體” D.“嵌合體”植株可通過有性生殖保持性狀 13.有甲、乙兩種人類遺傳病,相關基因分別用A、a和B、b表示,下圖為某家族系譜圖,系譜圖中6號個體無致病基因。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甲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B.5號個體基因型為AaXBXb C.7號個體基因型為aaXBXB D.若8號與9號婚配,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為25/32 14.某番茄中有一種三體(6號染色體有三條),其基因型為AABBb。三體在減數分裂聯會時,3條同源染色體中的任意2條隨機配對聯會形成一個二價體,另1條同源染色體不能配對而形成一個單價體。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該三體番茄為雜合子,自交后代會出現性狀分離 B.從變異的角度分析,該三體的形成屬于染色體數目變異 C.該三體番茄產生4種基因型的雄配子,且比例為1∶1∶1∶1 D.該三體番茄的根尖分生區(qū)細胞經分裂產生子細胞的基因型仍為AABBb 15.油菜容易被孢囊線蟲侵染而造成減產,蘿卜具有抗線蟲病基因。如圖是科研人員以蘿卜和油菜為親本進行雜交,培育抗線蟲油菜的過程(A、C、R分別表示不同的染色體組,培育過程中抗線蟲病基因始終存在于R中的染色體上),據圖分析正確的是(  ) A.由于F1中不含相同的染色體組,所以F1為單倍體 B.BC1中的R不能聯會,其可能會產生10種染色體數目不同的配子 C.培育抗線蟲油菜的過程利用了染色體結構和數目變異的原理 D.篩選得到的抗線蟲油菜2中含有38條染色體 二、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每小題有一個或多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有選錯的得0分。) 16.下列關于可遺傳變異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可遺傳變異是指親代產生的遺傳物質發(fā)生改變的、可以遺傳給后代的變異 B.染色體結構變異會導致DNA上堿基序列的改變 C.同源染色體的片段交換一定引起基因重組 D.基因突變的不定向性是指A基因可以突變成B基因或C基因 17.如圖是采用低溫和秋水仙素處理,利用二倍體魚培育多倍體魚的過程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由圖可知低溫處理和秋水仙素處理都能導致染色體數目加倍 B.育種過程中只能發(fā)生染色體變異這種可遺傳的變異 C.在“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變化”實驗中,低溫和秋水仙素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的原理不同 D.①和②的染色體組數目不同 18.人類β型地中海貧血癥是一種由β-珠蛋白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病。研究發(fā)現,當正常血紅蛋白β鏈第六位氨基酸由谷氨酸替換成纈氨酸時,患者會出現嚴重癥狀;但當患者同時發(fā)生第73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替換成天冬酰胺時,癥狀會明顯減輕。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基因突變破壞了生物與環(huán)境的協調關系,對個體都是有害的 B.基因突變可發(fā)生在同一DNA分子的不同位置,具有隨機性 C.基因突變可導致蛋白質結構的改變進而影響蛋白質的功能 D.β型地中海貧血癥患者血紅蛋白β鏈中氨基酸數目與正常人不同 19.某男子表型正常,但其一條14號和一條21號染色體相互連接形成一條異常染色體,如圖甲。減數分裂時異常染色體的聯會如圖乙,配對的三條染色體中,任意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分離時,另一條染色體隨機移向細胞任一極。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圖甲所示的變異屬于基因重組 B.觀察異常染色體應選擇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 C.如不考慮其他染色體,理論上該男子產生的精子類型有8種 D.該男子與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體組成正常的后代 20.一對夫婦中妻子患某遺傳病,丈夫正常,生有一患該病的女兒?,F在妻子又懷有雙胞胎,醫(yī)生建議對這對夫婦及雙胞胎進行產前診斷。假設該病的致病基因為D或d,分別用D和d基因探針對該家庭部分成員進行基因診斷,如圖為診斷結果,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由診斷結果可以推斷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 B.個體3為丈夫,基因型為XdY C.丈夫不攜帶致病基因,患病女兒為雜合子 D.兩個胎兒性別不同,男孩患病 三、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5分。) 21.(10分)人類鐮狀細胞貧血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疾病。正常人的紅細胞是中央微凹的圓餅狀,而鐮狀細胞貧血患者的紅細胞因血紅蛋白結構異常而呈鐮刀狀,故該病患者的紅細胞運輸氧氣的能力降低。請回答下列問題: (1)如圖所示基因突變的方式是堿基對的    。在自然狀態(tài)下,基因突變的頻率    (填“很低”或“很高”)。? (2)基因中某個堿基發(fā)生替換后,氨基酸的種類并沒有改變的原因是     。? (3)可遺傳的變異除基因突變外,還有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蛑亟M是指生物體進行     的過程中,控制                的重新組合。? (4)人21號染色體上的短串聯重復序列(STR,一段核苷酸序列)可作為遺傳標記對21三體綜合征作出快速的基因診斷(遺傳標記可理解為等位基因)。現有一個21三體綜合征患兒,該遺傳標記的基因型為++-,其父親該遺傳標記的基因型為+-,母親該遺傳標記的基因型為--。請問: 雙親中哪一位的21號染色體在減數分裂中未發(fā)生正常分離?        。21三體綜合征個體細胞中,21號染色體上的基因在表達時,它的轉錄發(fā)生在     中。能否用顯微鏡檢測出21三體綜合征和鐮狀細胞貧血?請說明其依據。?  。? 22.(8分)研究表明,腫瘤細胞要離開原位發(fā)生侵襲轉移,首先就得突破細胞外基質,腫瘤細胞產生降解基質的蛋白酶是腫瘤細胞侵襲轉移的基礎。已知圖中U-PA和t-PA是蛋白水解酶。據圖回答有關問題。 (1)U-PA和t-PA可催化無活性的纖溶酶原轉化為有活性的纖溶酶,纖溶酶可以直接分解細胞外基質,也可以通過       來實現。? (2)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細胞分裂后會縮短一截,而端粒酶的主要作用是保持端粒的結構穩(wěn)定和細胞的增殖活性,據此推測癌細胞中的端粒酶活性較   。癌細胞的特點之一是細胞膜上的      減少,細胞黏著性降低。? (3)由以上信息可以推測出抗腫瘤侵襲轉移治療的新思路:            。(請寫出兩點)? 23.(11分)科學家發(fā)現多數抗旱性農作物能通過細胞代謝產生一種代謝產物,調節(jié)根部細胞液的滲透壓,此代謝產物在葉肉細胞和莖部細胞中卻很難找到。請回答下列問題: (1)這種代謝產物在莖部和葉肉細胞中很難找到,而在根部細胞中卻能找到,究其根本原因是                   。? (2)現有某抗旱農作物,體細胞內有一個抗旱基因(R),其等位基因為r(旱敏基因)。研究發(fā)現R、r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如下: 抗旱基因(R):ATAAGCAAGACATTA 旱敏基因(r):    ATAAGCATGACATTA ①據此分析,抗旱基因突變?yōu)楹得艋虻母驹颉   ?選填“是”或“不是”)堿基的替換。? ②研究得知與抗旱有關的代謝產物主要是糖類,則該抗旱基因控制抗旱的方式是                     。? (3)請利用抗旱性少顆粒(Rrdd)和旱敏性多顆粒(rrDd)兩植物品種作為實驗材料。設計一個快速育種方案,以獲得最多的抗旱性多顆粒雜交種子(RrDd),用文字說明育種的原理和方法步驟。 育種原理:          。? 方法步驟:  。? 24.(14分)如圖為黏多糖貯積癥Ⅱ型(MPSⅡ)一患者家系系譜圖,已知Ⅲ1不帶有致病基因,請分析回答: (1)由系譜圖分析,該病為   染色體   性遺傳病。? (2)系譜圖中患者的父母,再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為   。? (3)患MPSⅡ的根本原因是IDS基因發(fā)生了突變,目前已知的突變類型有372種,說明基因突變具有    性。? (4)就本家系的實際情況來說,Ⅲ、Ⅳ中肯定為攜帶者的是    ,可能為攜帶者的是     。為了避免該遺傳病的發(fā)生,建議以上人群在生育前做好    工作。? 25.(12分)決定玉米籽粒有色(C)和無色(c)、淀粉質(B)和蠟質(b)的基因位于9號染色體上,結構異常的9號染色體一端有染色體結節(jié),另一端有來自8號染色體的片段(見圖1)。科學家利用玉米染色體的特殊性進行了圖2所示的研究。請回答下列問題: (1)8號染色體片段轉移到9號染色體上的變異現象稱為    。? (2)圖2中的母本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這兩對基因所在的染色體    (填“能”或“不能”)發(fā)生聯會。? (3)圖2中的親本雜交時,F1出現了四種表型,其中表型為無色蠟質的個體的出現,最可能是因為親代     細胞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發(fā)生了      ,產生了基因型為   的重組型配子。? (4)由于異常的9號染色體上有       作為C和b的細胞學標記,所以可在顯微鏡下通過觀察染色體來研究兩對基因的重組現象。將F1表型為無色蠟質的個體的組織細胞制成臨時裝片觀察,選取處于       的細胞,觀察到       的染色體,可作為基因重組的細胞學證據。? 答案與解析 第5章 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 1.B 發(fā)生在體細胞中的基因突變一般不能遺傳給后代,A錯誤?;蛲蛔兪巧镒儺惖母緛碓?C錯誤。四分體時期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互換導致基因重組,D錯誤。 2.A 致癌因子可誘發(fā)細胞癌變,正常細胞也會因DNA復制時出現的差錯而導致細胞癌變,A錯誤。 3.A 一只雌鼠(純合子)的一條染色體上某基因發(fā)生突變導致性狀改變,可判斷為顯性突變,突變型為顯性性狀,A正確,B錯誤。讓該雌鼠與野生型雄鼠雜交,F1的雌鼠中均有野生型和突變型,說明突變基因可能在常染色體上,也可能在X染色體上,C錯誤。雌鼠染色體上的基因發(fā)生突變,則突變基因不可能位于Y染色體上,D錯誤。 4.D 癌細胞表面糖蛋白減少,細胞間黏著性降低,容易在體內分散和轉移,A正確;抑癌基因表達的蛋白質能夠抑制細胞生長和增殖,或促進細胞凋亡,題干中的復合物誘導靶基因表達后可阻止細胞異常增殖,該基因屬于抑癌基因,C正確;人體細胞中都有與細胞癌變有關的基因,D錯誤。 5.A 題圖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換的片段在A和B、a和b之間,故非姐妹染色單體上A與B的等位基因沒有發(fā)生交換,該細胞減數分裂產生的配子只有AB和ab兩種,A錯誤;交叉是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的某些部位交換的結果,發(fā)生在減數分裂Ⅰ前期,B正確;一般情況下,染色體越長,可交換的片段越多,形成的交叉數目越多,C正確。 6.D 低溫能抑制細胞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極,A錯誤;制作臨時裝片的步驟為解離→漂洗→染色→制片,B錯誤;卡諾氏液能固定細胞形態(tài),鹽酸酒精混合液可以使洋蔥根尖解離,C錯誤。 7.C 三倍體無子西瓜聯會紊亂,很難形成正常配子,偶爾出現種子是由于三倍體產生了少數正常的生殖細胞,形成正常受精卵,B正確。六倍體普通小麥的花粉經離體培養(yǎng)后得到的是單倍體,C錯誤。 8.D 圖中甲、乙、丙3個細胞若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則分別為三倍體、二倍體、三倍體,若由配子發(fā)育而來,則均為單倍體;丁細胞只含有1個染色體組,為單倍體。綜上所述,圖中四種細胞都可能來自單倍體,甲、丙可稱作三倍體,A正確,D錯誤;圖甲中含有三個A基因,所示基因型既可對應圖丙,也可對應圖乙中的“三體”部分,B正確;圖乙的“三體”現象可能是由親本減數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沒有分離導致的,也可能是由親本減數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單體沒有分開導致的,C正確。 9.D SMA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基因檢測可診斷出胎兒是否攜帶致病基因,可用基因檢測診斷出胎兒是否患SMA。 10.D 調查人類遺傳病的發(fā)病率,應該在人群中隨機抽樣調查,且調查的群體要足夠大,A、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研究遺傳病的家族遺傳傾向,需要對多個家族的全部成員進行調查,B不符合題意。 11.C 圖甲中,由于a和b互為同源染色體,所以它們之間的交換屬于基因重組;圖乙中,b和c互為非同源染色體,它們之間的移接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易位,A錯誤。圖甲變異發(fā)生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圖乙變異可發(fā)生在有絲分裂過程中,也可以發(fā)生在減數分裂過程中,B錯誤,C正確。圖甲、乙發(fā)生的變異不一定都會導致生物的性狀發(fā)生改變,D錯誤。 12.D 由題可知,該“嵌合體”植株有的組織細胞中染色體是22條,有的是44條,如果含11條染色體的配子和含22條染色體的配子結合,形成含33條染色體的受精卵,該受精卵發(fā)育而成的植株由于含有3個染色體組而高度不育,B正確;有性生殖中,同一個體的所有細胞均由受精卵分裂、分化而來,“嵌合體”植株有性生殖得到的子代不可能是“嵌合體”,D錯誤。 13.C 分析系譜圖:甲病患者有男有女,不是伴Y染色體遺傳;若為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4號個體患甲病,但其母親(1號個體)卻不患甲病,故甲病不是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若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5號個體患甲病,但其兒子(10號和11號個體)卻不患甲病,故甲病不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若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題中已知6號個體無致病基因,而其女兒(9號個體)卻患甲病,故甲病不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綜上所述,推測甲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A正確。關于乙病:5號和6號個體不患乙病,生下10號個體患乙病,說明乙病為隱性遺傳病;題中已知6號個體無致病基因,說明乙病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6號個體的基因型為aaXBY,10號個體基因型為aaXbY,則5號個體基因型為AaXBXb,B正確。3號個體基因型為aaXBX-,4號個體基因型為A_XbY,其Xb一定會遺傳給女兒7號,則7號個體(不患甲病和乙病)基因型為aaXBXb,C錯誤。由C項解析可知8號個體基因型為AaXBY,由B項解析可知9號個體的基因型為1/2AaXBXb或者1/2AaXBXB,二者婚配,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為1-不患病孩子的概率=1-14×78=25/32,D正確。 14.C 由題可知,該三體番茄基因型為AABBb,是雜合子,自交后代會出現性狀分離,A正確;該三體番茄多了一條6號染色體,屬于染色體數目變異,B正確;基因型為AABBb的三體經減數分裂產生的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為ABB、ABb、AB、Ab=1∶2∶2∶1,C錯誤;該三體番茄的根尖分生區(qū)細胞能進行有絲分裂,產生子細胞的基因型仍為AABBb,D正確。 15.B F1為四倍體油菜1與二倍體蘿卜雜交得到的異源三倍體,含有3個染色體組,A錯誤;異源多倍體AACCRR產生的配子為ACR,油菜1 AACC形成的配子為AC,二者雜交獲得BC1,BC1含有的染色體組為AACCR,一個R含有9條染色體,R不能參與聯會,R中的染色體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會隨機移向細胞兩極,故BC1可能會產生10種染色體數目不同的配子,B正確;培育抗線蟲油菜的過程沒有利用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原理,C錯誤;BC1(AACCR)與油菜1(AACC)雜交得到BC2,篩選得到的抗線蟲油菜2中含有蘿卜的抗線蟲基因,故其染色體數不是38,D錯誤。 16.AB 同源染色體的片段交換不一定引起基因重組,C錯誤;基因突變的不定向性是指A基因可以突變成a基因、A1基因或A2基因等,而不是其他非等位基因,D錯誤。 17.AD 育種過程中可能發(fā)生染色體變異、基因重組、基因突變,B錯誤;在“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變化”實驗中,低溫和秋水仙素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的原理相同,都是抑制細胞分裂前期紡錘體的形成,C錯誤;①是三倍體魚,②是四倍體魚,因此①和②的染色體組數目不同,D正確。 18.AD 基因突變可能會破壞生物體與現有環(huán)境的協調關系,基因突變可分為有利突變、有害突變和中性突變,基因突變對個體不一定有害,A錯誤;題述β型地中海貧血癥患者的基因突變類型是堿基替換,相關蛋白質氨基酸數目和正常人相同,D錯誤。 19.ABC 圖甲變異屬于染色體變異,A錯誤;細胞分裂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清晰,因此觀察異常染色體應選擇處于分裂中期的細胞,B錯誤;由題干信息“配對的三條染色體中,任意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分離時,另一條染色體隨機移向細胞任一極”可知,該男子會產生6種精子:14號染色體和21號染色體、異常染色體、14號染色體和異常染色體、21號染色體、14號染色體、異常染色體和21號染色體,C錯誤;該男子能產生正常的精子,其與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出染色體組成正常的后代,D正確。 20.ACD 妻子患病且含有D和d基因,說明該遺傳病為顯性遺傳病,D基因是致病基因,個體1和個體2分別只有D、d基因,個體3只有d基因,但放射性強度是個體1、2的兩倍,所以推測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個體3的基因型為XdXd,推測是雙胞胎中的女孩,不患病,A正確,B錯誤;已知丈夫正常,則圖中個體2為丈夫,丈夫的基因型為XdY,妻子的基因型為XDXd,所以患病女兒的基因型為XDXd,C正確;由診斷結果分析可知,個體1為雙胞胎中的男孩,只有D基因,基因型為XDY,患病,D正確。 21.答案 (除標注外,每空1分)(1)替換 很低 (2)一種氨基酸對應多個密碼子(密碼子具有簡并性)(2分) (3)有性生殖 不同性狀的基因 (4)父親 細胞核 能。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21三體綜合征患者的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異常,鐮狀細胞貧血患者的紅細胞呈鐮刀狀(2分) 解析 (1)對比圖中正?;蚱魏突疾』蚱慰芍?發(fā)生了堿基對的替換,即發(fā)生了基因突變。(4)由題意知,父親該遺傳標記的基因型為+-,母親該遺傳標記的基因型為--,該21三體綜合征患兒的基因型為++-,其中+只能來自父親,該患兒患病原因是父親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中含有++的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后移向細胞的同一極。21三體綜合征患者體內的21號染色體有三條,鐮狀細胞貧血患者的紅細胞呈鐮刀狀,二者均能夠通過顯微鏡進行檢測。 22.答案 (每空2分)(1)催化沒有活性的金屬蛋白酶原轉化為有活性的金屬蛋白酶 (2)高 糖蛋白 (3)抑制細胞外基質的分解(抑制纖溶酶原轉化為纖溶酶/抑制纖溶酶的活性/抑制金屬蛋白酶原轉化為金屬蛋白酶/抑制金屬蛋白酶的活性);抑制端粒酶的活性等 解析 U-PA和t-PA可以催化纖溶酶原轉化為纖溶酶,纖溶酶可以直接將細胞外基質分解,也可以通過催化金屬蛋白酶原轉化為金屬蛋白酶,進而金屬蛋白酶將細胞外基質分解,使腫瘤細胞發(fā)生侵襲轉移,所以可以通過抑制纖溶酶原轉化為纖溶酶、抑制纖溶酶的活性、抑制金屬蛋白酶原轉化為金屬蛋白酶、抑制金屬蛋白酶的活性來抑制細胞外基質分解;或通過抑制端粒酶的活性來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發(fā)生侵襲轉移。 23.答案 (除標注外,每空2分)(1)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2)是 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3)染色體變異 收集抗旱性少顆粒(Rrdd)植株和旱敏性多顆粒(rrDd)植株的花粉,分別進行離體培養(yǎng)得到單倍體幼苗;給幼苗噴灑秋水仙素得到純合子,選出抗旱性少顆粒(RRdd)和旱敏性多顆粒(rrDD)的植株,然后使之雜交得到抗旱性多顆粒雜交種(RrDd)(3分) 解析 (2)①對比R基因與r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可知,R基因上的A被T取代從而突變成了r基因,這是堿基替換引起的基因突變。(3)單倍體育種能明顯縮短育種年限,因此要快速育種可進行單倍體育種,具體育種步驟見答案。 24.答案 (每空2分)(1)伴X 隱 (2)1/4 (3)不定向 (4)Ⅲ2、Ⅲ3?、?、Ⅳ2、Ⅳ4、Ⅳ6 產前診斷(或基因檢測) 解析 (1)系譜圖中患者的父母都是正常的,但是生有患病后代,說明該病是隱性遺傳病,又因為Ⅲ1不帶有致病基因,而其兒子(Ⅳ4)卻患病,則該病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2)系譜圖中患者的母親為攜帶者,父親正常,則他們再生一個患病孩子的概率是1/4。(4)本家系患者的母親(不患病)都是攜帶者,患者的姐妹可能是攜帶者,因此Ⅲ、Ⅳ中肯定為攜帶者的是Ⅲ2、Ⅲ3,可能是攜帶者的是Ⅲ5、Ⅳ2、Ⅳ4、Ⅳ6。 25.答案 (除標注外,每空1分)(1)易位(染色體結構變異) (2)能 (3)初級卵母(2分) 互換 bc(2分) (4)結節(jié)和片段(2分) 有絲分裂中期 有片段無結節(jié)(2分) 解析 (3)正常情況下,題圖2中的親本雜交時,母本只能產生基因型為Bc、bC的配子,故后代不會出現表型為無色蠟質的個體,但是如果這樣的個體出現,說明母本產生了基因型為bc的配子,要產生基因型為bc的這種配子,需要初級卵母細胞中的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fā)生互換。 1.B2.A3.A4.D5.A6.D7.C8.D9.D10.D11.C12.D13.C14.C15.B16.AB17.AD18.AD19.ABC20.ACD

英語朗讀寶
相關資料 更多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電子課本

本章綜合與測試

版本: 人教版 (2019)

年級: 必修2《遺傳與進化》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