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可遺傳的變異的利害性變異的有利和有害是 的,是由 決定的。4.種群基因突變數(shù)的計算方法某種群基因突變數(shù)=個體基因數(shù)× ×個體數(shù)。
三、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1.原因: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具有 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產(chǎn)生后代,種群中相應基因的頻率會不斷 ;相反,具有 的個體留下后代的機會少,種群中相應基因的頻率會 。2.選擇的對象(1)直接作用對象:個體的 。(2)實質(zhì):決定表型的 。3.選擇的結果(1)生物性狀上:朝著 變異的方向不斷進化。(2)基因上:種群的 會發(fā)生 改變。4.進化的實質(zhì):種群 的改變。
2.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1)新物種的形成過程:(2)結論: 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教材微點發(fā)掘】1.請根據(jù)圖示,結合教材相關內(nèi)容,回答下列問題:(1)樺尺蛾種群中產(chǎn)生的可遺傳變異的類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3)樺尺蛾種群 (填“發(fā)生”或“沒發(fā)生”)進化。生物進化的實質(zhì)是 。(4)決定樺尺蛾進化方向的是變異還是自然選擇?為什么?提示:自然選擇。因為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2)對樺尺蛾種群來說,在自然選擇過程中直接受選擇的是表型還是基因型?請說明理由。提示:直接受選擇的是表型,因為天敵看到的是性狀,而不是控制性狀的基因。
2.斑馬的染色體數(shù)為22對,驢的染色體數(shù)為31對,斑馬和驢雜交產(chǎn)生的后代兼具斑馬和驢的特征,稱為斑驢獸或驢斑獸,俗稱“斑驢”。(教材第118頁練習“拓展應用”第1題發(fā)掘)(1)雜交產(chǎn)生的后代是不可育的,因為斑馬和驢存在 。(2)從染色體組的角度解釋雜交產(chǎn)生的后代不可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染色體數(shù)為53條,無法通過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正常的配子
教材問題提示(一)思考·討論1(教材第111頁)1.(1)A配子占60%,a配子占40%。(2)子代的基因型頻率:AA占36%,Aa占48%,aa占16%。(3)子代種群的基因頻率:A占60%,a占40%。(4)計算結果如表所示: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種群的基因頻率會同子一代一樣。
2.對自然界的種群來說,這5個條件不可能同時都成立。例如,翅色與環(huán)境色彩較一致的,被天敵發(fā)現(xiàn)的機會就少些。3.突變產(chǎn)生的新基因會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駻2的頻率是上升還是下降,要看這一突變對生物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
(二)探究·實踐1(教材第112、113頁)1.樹干變黑會影響樺尺蛾種群中淺色個體的出生率,這是因為樹干變黑后,淺色個體容易被發(fā)現(xiàn),被捕食的概率增加,許多淺色個體可能在沒有交配、產(chǎn)卵前就已被天敵捕食,導致其個體數(shù)減少,影響出生率。2.直接受選擇的是表型(體色),而不是基因型?;蛐筒⒉荒茉谧匀贿x擇中起直接作用,因為天敵在捕食樺尺蛾時,看到的是樺尺蛾的體色而不是控制體色的基因。
(三)探究·實踐2(教材第115頁)1.因為抑菌圈邊緣生長的細菌可能是耐藥菌。2.支持。因為變異是不定向的,普遍存在的,所以細菌中耐藥菌是普遍存在的。3.在本實驗條件下,耐藥菌產(chǎn)生的變異一般來說是有利的,有利于生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中生存和繁殖的變異在此環(huán)境中就是有利變異。4.將自己實驗獲得的數(shù)據(jù)與其他同學的進行比較,根據(jù)實際情況來回答。5.這些做法都會促進耐藥菌的產(chǎn)生。
(四)思考·討論2(教材第117頁)1.由于這兩個種群的個體數(shù)量都不夠多,基因頻率可能是不一樣的。2.不一樣。因為突變是隨機發(fā)生的。3.不同島嶼的地形和植被條件不一樣,因此環(huán)境的作用會有差別,導致種群基因頻率朝不同的方向改變。4.不會。因為個體間有基因的交流。(五)旁欄思考(教材第118頁)最先在裸露的巖石上生長的植物往往是地衣,地衣的出現(xiàn)促進巖石的分解,形成土壤,為苔蘚植物的生長創(chuàng)造條件。
4.題型四 利用哈迪--溫伯格定律,由基因頻率計算基因型頻率①成立前提:a.種群非常大;b.所有雌雄個體之間自由交配;c.沒有遷入和遷出;d.沒有自然選擇;e.沒有基因突變。②計算公式:當?shù)任换蛑挥袃蓚€時(A、a),設p表示A的基因頻率,q表示a的基因頻率,則:基因型AA的頻率=p2;基因型Aa的頻率=2pq;基因型aa的頻率=q2。如果一個種群達到遺傳平衡,其基因型頻率應符合:p2+2pq+q2=1。
[思考·討論](1)在一個種群中隨機抽出一定數(shù)量的個體,其中基因型AA的個體占24%,基因型Aa的個體占72%,基因型aa的個體占4%。該種群中基因A和基因a的頻率分別是多少?提示:A%=AA%+1/2Aa%=60%;a%=aa%+1/2Aa%=40%。(2)某工廠有男女職工各200名,對他們進行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女性色盲基因的攜帶者為15人,患者為5人,男性患者為11人。那么,這個群體中色盲基因的頻率為多少?提示:色盲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設相關基因用B、b表示,據(jù)題意分析可知,XBXb有15人,XbXb有5人,XbY有11人,所以Xb共有36個,女性有2條X染色體,男性只有1條X染色體,所以等位基因總數(shù)=200×2+200=600。因此,Xb的基因頻率是36/600×100%=6%。
【典題·例析】[例1] 果蠅的長翅(V)和殘翅(v)由一對常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蠅種群有20 000只果蠅,其中殘翅果蠅個體數(shù)量長期維持在4%,若再向該種群中引入20 000只純合長翅果蠅,在不考慮其他因素影響的前提下,關于純合長翅果蠅引入后種群的敘述,錯誤的是(  )A.v基因頻率降低了50%B.V基因頻率增加了50%C.雜合果蠅比例降低了50%D.殘翅果蠅比例降低了50%
[解析] 因該果蠅種群vv的基因型頻率為4%,由遺傳平衡定律公式算出v基因頻率=0.2,V基因頻率=0.8,進而計算出引入純種長翅果蠅前,基因型為vv的果蠅有0.04×20 000=800(只),基因型為Vv的果蠅有2×0.2×0.8×20 000=6 400(只),基因型為VV的果蠅有0.8×0.8×20 000=12 800(只)。再引入20 000只純合長翅果蠅后,v基因頻率=(800×2+6 400)/(40 000×2)=0.1,V=1-0.1=0.9,A正確,B錯誤;因基因型為Vv、vv的果蠅數(shù)目不變,而該種群的總數(shù)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頻率降低了50%,C、D正確。[答案] B
[例2] 在一個隨機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種群中,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控制某性狀的基因型只有兩種:AA基因型的頻率為20%,Aa基因型的頻率為8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頻率為0。那么隨機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個體占 (  )A.1/5        B.1/4C.3/7 D.11/21[解析] 根據(jù)題干信息,親代中,A的基因頻率為20%+80%×1/2=60%,a基因的頻率為80%×1/2=40%。隨機交配得到的子一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為AA∶Aa∶aa=(60%×60%)∶(2×60%×40%)∶(40%×40%)=36%∶48%∶16%。又因aa基因型為致死型,故隨機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個體占36%/(36%+48%)=3/7。故選C。[答案] C
方法規(guī)律————————————————————————————自交和自由交配時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變化規(guī)律
【應用·體驗】1.某植物種群中,AA基因型個體占30%,aa基因型個體占20%。若該種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個體出現(xiàn)的頻率以及A、a基因頻率分別為(  )A.55%、45%、45%、55%B.55%、45%、55%、45%C.42.5%、32.5%、45%、55%D.42.5%、32.5%、55%、45%解析:由題干信息可知,Aa基因型個體占1-30%-20%=50%,該種群植物自交后,AA基因型個體占30%+50%×1/4=42.5%,aa基因型個體占20%+50%×1/4=32.5%,Aa基因型個體占1-42.5%-32.5%=25%,則a的基因頻率為32.5%+1/2×25%=45%,A的基因頻率為1-45%=55%。故選D。
2.(2023·湖北高考)某二倍體動物種群有100個個體,其常染色體上某基因有A1、A2、A3三個等位基因。對這些個體的基因A1、A2、A3進行PCR擴增,凝膠電泳及統(tǒng)計結果如圖所示。該種群中A3的基因頻率是(  )
A.52% B.27% C.26% D.2%
解析:該動物種群個體數(shù)為100,由題圖可知,其中有2個個體的基因型為A3A3,15個個體的基因型為A1A3,35個個體的基因型為A2A3,則A3的基因頻率=(2×2+15+35)÷(100×2)×100% =27%,B符合題意。答案:B 
新知探究(二) 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及自然選擇對生物進化的影響 【拓展·深化】(一)突變和基因重組產(chǎn)生進化的原材料(1)由于突變和基因重組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因此它們只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2)變異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對的,由生存環(huán)境決定。(二)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思考·討論](1)所有的變異都能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嗎?為什么?提示:不是。只有可遺傳的變異才能影響種群基因的組成,才能改變基因頻率。(2)突變具有低頻性,還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嗎?請說明理由。提示:能。雖然突變的頻率低,但一個種群往往由許多個體組成,而每一個個體的每一個細胞內(nèi)都有成千上萬個基因,所以在種群中每一代都會產(chǎn)生大量突變。(3)生物進化的實質(zhì)是什么?如何判斷一個種群是否發(fā)生了進化?提示:生物進化的實質(zhì)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判斷的依據(jù)是種群基因頻率是否發(fā)生改變。
【典題·例析】[例1]  (2022·廣東高考)白車軸草中有毒物質(zhì)氫氰酸(HCN)的產(chǎn)生由H、h和D、d兩對等位基因決定,H和D同時存在時,個體產(chǎn)HCN,能抵御草食動物的采食。如圖為某地不同區(qū)域白車軸草種群中有毒個體比例,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草食動物是白車軸草種群進化的選擇壓力B.城市化進程會影響白車軸草種群的進化C.與鄉(xiāng)村相比,市中心種群中h的基因頻率更高D.基因重組會影響種群中H、D的基因頻率
[解析] 草食動物和白車軸草之間的種間關系為捕食,據(jù)題干信息“H和D同時存在時,個體產(chǎn)HCN,能抵御草食動物的采食”可知,草食動物是白車軸草種群進化的選擇壓力,A正確;根據(jù)曲線圖可知,從市中心到市郊再到鄉(xiāng)村,白車軸草種群中產(chǎn)HCN個體比例增加,說明城市化進程會影響白車軸草種群的進化,B正確;與鄉(xiāng)村相比,市中心種群中產(chǎn)HCN個體比例小,即基因型為D_H_的個體所占比例小,則與鄉(xiāng)村相比,市中心種群中d和h的基因頻率更高,C正確;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基因重組不會影響種群中H、D的基因頻率,D錯誤。[答案] D
[例2] (2023·浙江6月選考)浙江浦江縣上山村發(fā)現(xiàn)了距今1萬年的稻作遺址,證明我國先民在1萬年前就開始了野生稻馴化。經(jīng)過長期馴化和改良,現(xiàn)代稻產(chǎn)量不斷提高。尤其是袁隆平院士團隊培育成的超級雜交稻品種,創(chuàng)造水稻高產(chǎn)新紀錄,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杰出貢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自然選擇在水稻馴化過程中起主導作用B.現(xiàn)代稻的基因庫與野生稻的基因庫完全相同C.馴化形成的現(xiàn)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各種性狀D.超級雜交稻品種的培育主要利用基因重組原理
[解析] 在水稻馴化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人工選擇,A錯誤;經(jīng)過長期馴化和改良后,現(xiàn)代稻的基因庫與野生稻的基因庫不完全相同,B錯誤;馴化形成的現(xiàn)代稻并沒有保留野生稻的各種性狀,野生稻的某些性狀在長期馴化過程中可能已消失,C錯誤;超級雜交稻品種的培育屬于雜交育種,利用了基因重組原理,D正確。[答案]  D
歸納拓展————————————————————————————變異與選擇之間的關系(1)變異是不定向的,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導致自然選擇是定向的。(2)自然選擇的過程十分緩慢,其結果符合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原則。——————————————————————————————
【應用·體驗】1.(2021·天津和平區(qū)高一檢測)下列有關變異和進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A.自然選擇決定了基因突變的方向B.若沒有外界因素的影響,基因就不會發(fā)生突變C.自然界中即使沒有突變發(fā)生,生物也會進化D.在生物進化過程中,顯性基因頻率比隱性基因頻率增加得快
解析: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但不能決定基因突變的方向,A錯誤;若沒有外界因素的影響,在生物體內(nèi)部因素的作用下,基因也會發(fā)生突變,B錯誤;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等都會導致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因此自然界中即使沒有突變發(fā)生,生物也會進化,C正確;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種群基因頻率總是變化的,而基因頻率的改變方向決定于自然選擇,顯性基因頻率與隱性基因頻率增加的快慢取決于哪種性狀表現(xiàn)更能適應當前環(huán)境,D錯誤。答案:C 
2.等位基因F+、F控制某食草昆蟲的長翅和短翅,原種群中F+基因頻率為80%,隨機分布到三座孤島上后因風力較大,阻礙了孤島間個體基因交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昆蟲原種群中雜合長翅個體所占比例約為16%B.孤島上該昆蟲種群中F基因頻率可能會升高C.新出現(xiàn)的無翅個體是大風環(huán)境造成的基因突變且突變率與風力大小呈正相關D.每個島嶼上的種群個體間自由交配,種群基因頻率不發(fā)生變化
解析:F+基因控制長翅,其基因頻率為80%,則該昆蟲原種群中,雜合長翅個體的比例約為80%×20%×2=32%,A錯誤;孤島上風力大,長翅昆蟲不易成活,而短翅食草昆蟲的生存機會增大,從而導致孤島上該昆蟲種群中F基因頻率可能會升高,B正確;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大風不能使該昆蟲產(chǎn)生無翅突變體,僅起選擇作用,C錯誤;每個島嶼上自然選擇等因素會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D錯誤。答案:B 
新知探究(三) 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探究·深化】[問題驅(qū)動] 如圖是我國黃河兩岸某種生物a的演化過程模式圖,請據(jù)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自然狀態(tài)下,b、c之間能進行基因交流嗎?為什么?提示:不能,因為存在地理隔離。
(2)b、c的進化方向相同嗎?為什么?提示:不同。因為b、c兩種群生活的環(huán)境不同,自然選擇的方向不同,基因頻率改變的方向就不同。(3)研究表明,某基因的頻率在b、d之間有很大差別,是否說明二者不是同一物種?提示:不能。某個基因頻率的差別不能說明二者不是同一物種,只有基因庫的差別大到可以形成生殖隔離才能說明二者不是同一物種了。(4)黃河北岸的b物種遷到黃河南岸后,不與c物種進化為同一物種,其原因可能是什么?提示:二者間已形成生殖隔離。
(5)若在黃河南岸,由于某種原因,二倍體c的染色體加倍成了四倍體e,那么c和e還是同一物種嗎?為什么?提示:二倍體c與四倍體e不是同一物種,因為二者雜交的后代為三倍體,高度不育,存在生殖隔離。
[重難點撥] 一、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的比較1.圖中A屬于地理隔離,一旦發(fā)生某種地質(zhì)變化,兩個分開的小種群若重新相遇,可以再融合在一起。2.圖中B屬于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就保持物種間基因的不可交流性,從而保證了物種的相對穩(wěn)定。3.地理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量變階段,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質(zhì)變階段。
二、物種形成的兩種方式(一)漸變式此方式經(jīng)過長期的地理隔離達到生殖隔離,形成新物種。
(二)爆發(fā)式此方式通過異源多倍體的染色體變異方式形成新物種,一旦出現(xiàn),在很短時間內(nèi)即可形成生殖隔離(基因頻率改變)。
三、物種形成與生物進化的關系
【典題·例析】 [例1](2022·湖南高考)稻蝗屬的三個近緣物種①日本稻蝗、②中華稻蝗臺灣亞種和③小翅稻蝗中,①與②、①與③的分布區(qū)域有重疊,②與③的分布區(qū)域不重疊。為探究它們之間的生殖隔離機制,進行了種間交配實驗,結果如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注:精子傳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蟲占確認交配雌蟲的百分比。A.實驗結果表明近緣物種之間也可進行交配B.生殖隔離與物種的分布區(qū)域是否重疊無關C.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D.②和③之間可進行基因交流
[解析] 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結果可知,近緣物種之間也可進行交配,A正確;已知①與②、①與③的分布區(qū)域有重疊,②與③的分布區(qū)域不重疊,但從交配率和精子傳送率來看,說明生殖隔離與物種的分布區(qū)域是否重疊無關,B正確;隔離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C正確;②和③之間的分布區(qū)域不重疊,故存在地理隔離;兩者屬于兩個近緣物種,表中②×③交配精子傳送率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離,也不能進行基因交流,D錯誤。[答案] D
[例2] 如圖表示漸變式新物種形成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對圖示的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圖中①表示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為進化提供了原材料B.圖中②表示地理隔離,地理隔離使種群間基因交流受阻C.圖中③表示生殖隔離,指兩種生物不能交配且不能產(chǎn)生可育后代D.種群基因型頻率的改變一定會導致新物種形成
[解析] 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A錯誤;地理隔離使種群間不能發(fā)生基因交流,當?shù)乩砀綦x導致種群基因庫的差別較大時,就可能產(chǎn)生生殖隔離,進而形成新的物種,B正確;生殖隔離是指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chǎn)生可育的后代,C錯誤;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生物進化的實質(zhì),但不一定會導致新物種形成,D錯誤。[答案] B
易錯提醒————————————————————————————與物種形成有關的兩個“不一定”(1)物種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經(jīng)過地理隔離,如多倍體的產(chǎn)生。(2)生物進化不一定導致新物種的形成。生物進化的實質(zhì)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這種變化可大可小,不一定會突破物種的界限,即生物進化不一定導致新物種的形成。但新物種一旦形成,則說明生物發(fā)生了進化。———————————————————————————————
【應用·體驗】1.下列關于物種和隔離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物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B.二倍體西瓜與四倍體西瓜屬于同一物種C.不同的物種之間必然存在著生殖隔離D.雖然馬和驢交配能產(chǎn)生騾,但其屬于不同物種解析:二倍體西瓜與四倍體西瓜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屬于不同的物種。故選B。答案:B 
2.如圖所示為種群與物種的關系圖解,關于它們的敘述,錯誤的是(  )A.從圖中可以看出,一個物種可以有很多種群,這些種群間只是因為地理隔離,阻礙了基因交流B.若物種2是由物種1形成的,則物種1一定發(fā)生了基因頻率的改變C.由物種1形成物種2的必要條件是地理隔離D.若種群1與種群2的基因頻率都發(fā)生了改變,則這兩個種群都在進化
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一個物種可以有很多種群,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間不存在生殖隔離,只是因為地理隔離阻礙了基因交流,A正確;生物進化的實質(zhì)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若物種2是由物種1形成的,則物種1一定發(fā)生了基因頻率的改變,B正確;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新物種的形成通常要經(jīng)過長期的地理隔離而達到生殖隔離,但并不是所有新物種的形成都需要經(jīng)過地理隔離,C錯誤;判斷種群是否進化的標準是看基因頻率是否發(fā)生改變,D正確。答案:C 
科學探究——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1.實驗原理一般情況下,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會殺死細菌,但變異的細菌可能產(chǎn)生耐藥性。在實驗室連續(xù)培養(yǎng)細菌時,如果向培養(yǎng)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藥菌有可能存活下來。
2.方法步驟
【素養(yǎng)評價】1.某文章稱隨著全球范圍內(nèi)抗生素的廣泛和大量應用,抗藥細菌不斷出現(xiàn),它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對抗生素產(chǎn)生抗藥性,抗生素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成為一堆廢物。請分析抗生素對細菌抗藥性的產(chǎn)生所起的作用(  )A.抗生素的不斷使用,使細菌逐漸適應而產(chǎn)生抗藥性B.細菌的變異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對細菌進行了定向選擇C.細菌的變異是定向的,抗生素對細菌進行了定向選擇D.抗生素使細菌產(chǎn)生了定向變異解析:細菌抗藥性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已存在,而不是由于抗生素的不斷使用,A錯誤;細菌的變異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對細菌進行了定向選擇,使具有抗藥性的細菌留存下來,B正確,C錯誤;變異是不定向的,且細菌變異不是由于抗生素的使用,D錯誤。
2.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種突變型菌種。將未接觸過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接種到含青霉素的培養(yǎng)基上,結果有極少數(shù)存活下來。存活下來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養(yǎng)基中經(jīng)多代培養(yǎng)后,對青霉素的抗性明顯增強。原因是(  )A.青霉素使用量的增加提高了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的抗性B.青霉素的選擇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頻率C.葡萄球菌對青霉素抗性的增強是定向突變的結果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后產(chǎn)生的解析:青霉素對葡萄球菌只起到選擇作用;青霉素的選擇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頻率,淘汰掉了不抗青霉素的個體;突變是不定向的;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前通過基因突變產(chǎn)生的。故選B。答案:B 
3.探究細菌對各種抗生素藥敏程度的實驗方法如圖:將含有一定濃度不同抗生素的濾紙片放置在已接種被檢菌的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圍擴散,如果抑制生長,則在濾紙片周圍出現(xiàn)抑菌圈(圖中里面的圈),結果如圖所示?;卮鹣铝袉栴}:(1)衡量本實驗結果的指標是________________。(2)上圖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__培養(yǎng)皿中的抗生素。(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對細菌進行處理,并測定細菌數(shù)量變化,如圖所示。據(jù)此分析:
①向培養(yǎng)基中加抗生素的時刻為________點。②細菌種群的進化是定向的,而變異是__________,細菌的抗藥性產(chǎn)生在環(huán)境變化之________(填“前”“中”或“后”)。③抗生素對細菌變異的作用不是“誘導”而是______。④盡管有抗藥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療由細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細菌種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課件

生物人教版 (2019)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圖片ppt課件:

這是一份生物人教版 (2019)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圖片ppt課件,共36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基因頻率,基因頻率的計算,×100%,注意等位基因的位置,基因型頻率,純合子基因型頻率,雜合子基因型頻率,隨機交配,2雌雄相等,P22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評課ppt課件:

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評課ppt課件,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課前·新知導學,一定區(qū)域,全部個體,全部基因,種群基因庫,某個基因,全部等位基因數(shù),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高中生物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課文ppt課件:

這是一份高中生物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課文ppt課件,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課前自主預習案,夯基提能?分層突破,強化落實?學業(yè)達標,高效課堂?實踐運用,疑難解答?全程培優(yōu),一定區(qū)域,機械地集合,各自的基因,基因庫與基因頻率,全部個體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課件 更多

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課堂教學ppt課件

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課堂教學ppt課件

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課堂教學ppt課件

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課堂教學ppt課件

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教課內(nèi)容課件ppt

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教課內(nèi)容課件ppt

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課堂教學ppt課件

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課堂教學ppt課件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電子課本

一 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

版本: 人教版 (2019)

年級: 必修2《遺傳與進化》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