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第二段宛如一道沖破云霧的陽光,從19世紀達爾文的困境倏然穿越到21世紀中國科學家的創(chuàng)新發(fā)現:“2017年,我國科學家以深圳擬蘭為重點研究對象,通過基因組的測序和功能分析,發(fā)現蘭花有474個特有基因家族……”介紹我國科學家如何從基因水平解開蘭花進化之謎,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同學們的好奇心,為接下來提出“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是怎樣形成的?這與基因的變化有關嗎?”等問題作鋪墊,同時也自然而然地反映我國科技新成就,提升同學們對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引言第三段在上述情境基礎上,提出了本章要研究的中心問題,并且指出關于生物進化的解釋一直存在各種理論的交鋒,正是在各種理論的交鋒中,進化理論本身也在“進化”,以此來提升同學們對科學本質的認識。章題圖是“貝格爾”號艦在一片蒼茫的海上航行的畫面,寓意正如圖中題詩所說,當年達爾文所乘的“貝格爾”號艦雖然遠去,進化論的航程卻還未終止;研究生物的進化既非易事,同時又有無窮魅力。
理清本章架構初識概念體系·具備系統(tǒng)思維
第1、2節(jié)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 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
【主干知識梳理】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
二、地層中陳列的證據——化石1.化石的概念化石是指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 、 或 等?;茄芯可镞M化 的證據。2.化石的作用利用化石可以確定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 及其形態(tài)、結構、行為等 。3.化石證據證實的問題(1)大量化石證據證實了生物是 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2)大量化石證據還揭示出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進化順序。
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三、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1.比較解剖學證據研究比較脊椎動物的器官、系統(tǒng)的 ,可以為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尋找證據。2.胚胎學證據(1)胚胎學的概念:研究動植物 和 的學科。(2)脊椎動物在胚胎發(fā)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階段,這個證據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動物有 的觀點。
3.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證據(1)當今生物有許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進行 的細胞,細胞有共同的 等,這是對生物有 這一論點的有力支持。(2)不同生物的 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點,提示人們當今生物有著 ,其差異的大小則揭示了當今生物種類 ,以及它們在 出現的順序。
四、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1.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1)適應的含義: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適合于完成一定的 ,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及其功能適合于該生物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 。(2)適應具有 性和 性。2.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1)拉馬克的進化學說①當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 進化來的。②各種生物的適應性特征并不是自古以來就如此的,而是在 過程中逐漸形成的。③適應的形成是由于 和 。
(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①主要內容②意義:揭示了生物界的統(tǒng)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 ,而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是 的結果。
(3)達爾文以后進化理論的發(fā)展①關于遺傳和變異的研究,已經從 水平深入 水平,人們逐漸認識到了 的本質。②關于適應以及物種的形成等問題的研究,已經從以 為單位,發(fā)展到以 為基本單位。③形成了以 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教材微點發(fā)掘】1.下圖表示三種脊椎動物的前肢和人的上肢骨骼比較的示意圖(教材第102頁圖63),據圖回答有關問題:(1)蝙蝠的翼、鯨的鰭、貓的前肢與人的上肢骨骼相比,在結構上有相似之處,而且排列順序也基本一致,這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這四種前(上)肢內部結構模式非常一致,但功能迥異,外形差別也很大,這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之間存在一定的親緣關系,它們可能
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的
結構與功能相適應,也體現了生物適應環(huán)境的特點
2.如圖表示長期使用一種農藥后,害蟲種群密度的變化情況,請利用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a點使用農藥之前,害蟲種群中存在很多種變異類型,說明變異是 。(2)使用農藥后,大量害蟲被殺死,但是還有部分存活,這是 的結果。(3)分析bc段曲線上升的原因是使用農藥后, 的害蟲被殺死, 的害蟲存活下來,這樣經過農藥的長期選擇,使得害蟲 逐漸加強。(4)該過程中,農藥誘發(fā)了害蟲基因突變還是對害蟲的變異進行了選擇?提示:農藥對害蟲的抗藥性變異進行定向選擇,使害蟲的抗藥性個體逐漸增加。
教材問題提示第1節(jié)(一)思考·討論1(教材第101頁)1.圖62所示資料支持達爾文的共同由來學說。不同地層的形成年代不同,越早形成的地層中首次出現的生物越低等,生物特征越簡單;越晚形成的地層中首次出現的生物越高等,生物特征越復雜。2.基于化石證據可判斷赫氏近鳥龍既具有恐龍的特征,也具有鳥類的特征,屬于恐龍與鳥類間的過渡類型,這說明鳥類很可能是由恐龍進化來的。3.露西既有現代人類的特征,也有黑猩猩的特征,說明人和黑猩猩可能有共同的祖先,都起源一類森林古猿。
(二)思考·討論2(教材第102頁)1.都有肱骨、橈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其種類有一致性。2.排列順序一致。3.這四種前(上)肢骨骼有相同的起源,說明它們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進化來的。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因為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逐漸出現了形態(tài)和功能的不同。4.不同類群動物的骨骼結構具有許多共同點(具體比較略),支持現有的脊椎動物有著共同原始祖先的觀點。
(三)思考·討論3(教材第103頁)1.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和DNA。地球上現存的古細菌與最古老的古細菌有相同的細胞結構模式,說明二者有共同的祖先。2.都有呼吸作用,代謝中的酶類非常相似,都有相同的能量“貨幣”——ATP,綠色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等等。3.說明人和猩猩、長臂猿、黑猩猩等類人猿可能有共同的祖先。4.人和其他生物的細胞中普遍含有細胞色素c,說明這些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異的大小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間親緣關系的遠近,差異越小,表明親緣關系越近。
第2節(jié)(一)思考·討論1(教材第106頁)1.枯葉蝶的天敵有捕食性鳥類、步甲、土蜂、胡蜂、獵蝽、青蛙、蟾蜍等??萑~蝶不能完全免于天敵的捕食。2.有局限性。例如,如果降雪延遲,已經換成一身白色羽毛的雷鳥反而容易被天敵發(fā)現。3.適應性特征來自遺傳,即來源于可遺傳的有利變異的逐代積累,是對之前的環(huán)境適應的結果。由于環(huán)境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遺傳的穩(wěn)定性與環(huán)境不斷變化之間的矛盾是適應相對性的根本原因。
(二)批判性思維1(教材第107頁)例如,人用眼過度,視力反而下降。健美運動員的后代,如果不進行專業(yè)訓練,也不會擁有健美運動員那樣發(fā)達的肌肉和健壯的體格。(三)思考·討論2(教材第108頁)1.容易吃到高處的樹葉,留下后代的機會多。2.逐漸增加。3.能。4.在一定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下,可遺傳的有利變異會賦予某些個體生存和繁殖的優(yōu)勢,經過代代繁殖,群體中這樣的個體就會越來越多,有利變異通過逐代積累而成為顯著的適應性特征。
(四)批判性思維2(教材第108頁)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不過,“適者生存”的原意也包含有更多的機會繁殖后代,不改也是可以的。(五)思考·討論3(教材第109頁)1.在西方國家,當時“神創(chuàng)論”和“物種不變論”占統(tǒng)治地位,人們普遍認為所有的物種都是神創(chuàng)造的,自古以來既沒有物種的絕滅,也沒有新物種的產生。達爾文認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進化來的,生物界通過自然選擇不斷進化,這一觀點否定了“神創(chuàng)論”,不能為當時的宗教觀念所容,因此,遭到許多人的攻擊、謾罵和譏諷。2.激勵國人奮發(fā)圖強,使中華民族能夠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馬克思在這封信中所說的“我們的觀點”是指辯證唯物主義觀點。4.人類與其他生物有著共同的祖先。人類是大自然的一員,而不是凌駕于其他物種之上的“主宰”。
新知探究(一)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探究·深化】[問題驅動] 如圖1分別為人和其他脊椎動物不同時期胚胎的比較,圖2是人的上肢和其他動物的前肢骨骼的比較。請思考下列問題:
(1)根據圖1可以看出,人和其他脊椎動物在胚胎發(fā)育初期,不僅外形像魚,而且在結構上都有鰓裂和尾,這說明了什么?到了胚胎發(fā)育晚期,除魚之外,人和其他脊椎動物的鰓裂都消失了,人的尾也消失了,這又說明了什么?提示:人和其他脊椎動物的胚胎發(fā)育初期在結構組成方面相同,這說明這些生物是由共同原始祖先進化而來的;胚胎發(fā)育晚期,人和其他脊椎動物在形態(tài)方面不一樣,又說明這些生物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向著不同方向進化。(2)根據圖2觀察,人的上肢、貓的前肢、鯨的胸鰭和蝙蝠的翼手,它們在結構組成方面相同嗎,這說明了什么?它們在形態(tài)方面一樣嗎,這又說明了什么?提示:在結構組成方面相同,這說明這些生物都起源于一個共同的原始祖先,并且它們的共同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在形態(tài)方面不一樣,這說明在進化過程中,為適應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幾種生物的器官逐漸出現了形態(tài)和功能上的不同。
[重難點撥] 1.化石在研究生物進化中的應用
2.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
【典題·例析】[例1] 在沒有被破壞的地層中,有關化石分布情況的敘述,錯誤的是(  )A.古老地層中的生物化石簡單、低等B.在極古老的地層中也可找到高等生物化石C.新近地層中的生物化石復雜、高等D.新近地層中也可找到低等生物化石[解析] 大量化石證據揭示出生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順序。因此,在沒有被破壞的地層中化石的分布規(guī)律是在古老地層中生物化石簡單、低等,不會存在高等生物化石;在新近地層中生物化石復雜、高等,但也能找到低等生物化石。故選B。[答案] B
[例2] 下列有關進化證據的敘述,錯誤的是(  )①從始祖馬到現代馬的進化過程中,古生物化石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②從鯨、龜、蝙蝠等動物的前肢骨骼的適應性分化中,依稀可見痕跡器官的存在③從魚類、鳥類、哺乳類動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鰓裂這一事實中,得到比較解剖學上的證據④從比較真核細胞內的細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異性大小,推測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遠近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
[解析] 生物化石是進化過程中最直接的證據,①正確;鯨、龜、蝙蝠等動物的前肢骨骼屬于同源器官,不是痕跡器官,②錯誤;魚類、鳥類、哺乳類動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鰓裂是胚胎學證據,而不是比較解剖學證據,③錯誤;比較真核細胞內的細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異性大小,可以推測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④正確。故選B。[答案] B
歸納拓展———————————————————————————辨析化石的種類(1)遺體化石:指古生物遺體本身幾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來的化石。(2)遺跡化石:是古生物活動或存在過的痕跡的化石,其中最主要的是足跡。(3)遺物化石:是指古代動物的糞便、卵(蛋)以及人類祖先使用的工具等?!?br/>【應用·體驗】1.(2023·廣東高考)下列敘述中,能支持將線粒體用于生物進化研究的是(  )A.線粒體基因遺傳時遵循孟德爾定律B.線粒體DNA復制時可能發(fā)生突變C.線粒體存在于各地質年代生物細胞中D.線粒體通過有絲分裂的方式進行增殖
解析:孟德爾定律適用于進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細胞核基因控制的性狀遺傳,線粒體基因遺傳時不遵循孟德爾定律,A不符合題意;線粒體DNA在復制過程中可能發(fā)生基因突變,若該突變基因能遺傳給下一代,則可以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B符合題意;真核生物出現前,生物細胞中不存在線粒體,C不符合題意;有絲分裂為真核細胞的分裂方式,線粒體是細胞器,不能通過有絲分裂的方式進行增殖,D不符合題意。答案:B 
2.(2023·浙江6月選考)不同物種體內會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質,編碼該類蛋白質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發(fā)生變異。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體內編碼某種蛋白質的同源DNA序列比對結果如下表,表中數據表示DNA序列比對堿基相同的百分率。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表中數據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證據B.猩猩出現的時間早于大猩猩、黑猩猩C.人類、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D.黑猩猩和大猩猩的親緣關系比黑猩猩與猩猩的親緣關系遠
解析:同源DNA序列的比對是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的研究,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證據,A正確;根據題干可知,不同物種體內會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質,編碼該類蛋白質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發(fā)生變異,人在進化中出現的時間是最晚的,而猩猩的堿基和人類相同的百分率是最小的,說明猩猩出現的時間早于大猩猩、黑猩猩,B正確;多重證據表明,當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C正確;黑猩猩和大猩猩的堿基相同率是98.18%,黑猩猩與猩猩的堿基相同率是96.58%,因此黑猩猩和大猩猩的親緣關系比黑猩猩與猩猩的親緣關系近,D錯誤。答案:D 
新知探究(二) 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探究·深化】[問題驅動] 下圖是長頸鹿的進化過程圖,據圖分析:(1)請利用拉馬克的觀點解釋長頸鹿脖子長的原因。提示:長頸鹿主要以樹葉為食,要想獲得足夠的食物就需天天伸長脖子去取食高處的樹葉,由于“用進廢退”,從而形成了現在的長頸鹿。
(2)結合變異知識,思考:環(huán)境引起的性狀改變一定能遺傳給后代嗎?提示:不一定。只有環(huán)境改變導致了遺傳物質改變進而引起的性狀改變,才能遺傳給后代。(3)與拉馬克相比,達爾文認為生物進化的關鍵是什么?提示:他改變了拉馬克過分強調用進廢退即“生物內在的自我改進的力量”的觀點,而是強調自然選擇的作用。(4)雄鹿往往用鹿角作為爭奪配偶的武器。按照達爾文的觀點,試討論并解釋現在雄鹿鹿角發(fā)達的原因。提示:按照達爾文的觀點,雄鹿的鹿角存在著發(fā)達和不發(fā)達的變異,雄鹿之間為爭奪配偶要進行生存斗爭,生存斗爭過程中,有發(fā)達鹿角的個體能夠得到配偶并把這種變異遺傳給后代,沒有發(fā)達鹿角的個體因爭奪不到配偶,其變異就不會遺傳給后代。經過一代代的進化,使現在的雄鹿鹿角較為發(fā)達。
[重難點撥] 1.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2.對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理解(1)內容: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和適者生存。(2)關系圖解
①過度繁殖為自然選擇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材料,加劇了生存斗爭。②生物進化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的,生存斗爭是生物進化的動力。③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易取得勝利而得以生存,有利變異通過遺傳得以累積和加強,產生適應環(huán)境的新類型。④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與拉馬克進化學說的比較
【典題·例析】[例1] 用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觀點進行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長頸鹿經常伸長脖子和前肢去吃樹上的葉子,因此頸和前肢變得很長B.北極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環(huán)境中,它們的身體就產生了定向的白色變異C.野兔的保護色和鷹銳利的目光是它們長期相互選擇的結果D.在長期有毒農藥的作用下,農田害蟲產生抗藥性[解析] A項所述屬于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是拉馬克進化學說的觀點,A錯誤;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B錯誤;野兔的保護色和鷹銳利的目光是它們在長期的生存斗爭和相互選擇中形成的,C正確;害蟲的抗藥性是農藥對害蟲的不定向變異選擇的結果,而不是農藥長期作用的結果,D錯誤。
[例2] 下列事實中對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具有挑戰(zhàn)性的是(  )A.在經常刮大風的海島上,生活著大批無翅的昆蟲B.人類長期使用殺蟲劑,不但沒有消滅害蟲,反而使害蟲的抗藥性越來越強C.某地區(qū)寒武紀地層中,突然出現大量新物種的化石,而這些物種的形成大約只用了200萬年,這在幾十億年生物進化史上只能說是“一瞬間”D.通過分子生物學研究,特別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發(fā)現人與其他哺乳動物之間相同的基因非常多,不同的基因只是少數[解析] 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生物進化是個漸變的過程,而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fā)恰恰是自然選擇學說無法解釋的。[答案] C
易錯提醒———————————————————————————有關變異和選擇的兩個注意點(1)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會提高突變的頻率,但任何情況下變異都是不定向的,所以環(huán)境不能起到定向誘導變異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對不定向的變異進行定向選擇。(2)在運用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分析問題時,要注意“變異在前,選擇在后”的思路。———————————————————————————————
【應用·體驗】1.當某種新藥問世時,可有效治療病毒性感冒。幾年后療效逐漸降低,因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藥性。根據達爾文的觀點,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A.病毒接觸藥物后,慢慢地產生了抗藥性B.病毒為了適應環(huán)境,產生了抗藥性變異C.抗藥性個體的出現是選擇的結果D.后來的藥量用得過多,產生了抗藥性變異解析:病毒抗藥性的出現是由于感冒藥的“選擇”作用,淘汰了不抗藥的個體,而抗藥個體得以存活。答案:C 
2.下列不屬于拉馬克進化觀點的是(  )A.洞穴里的魚因長期生活在黑暗條件下,眼睛失去原有的作用而退化了B.南美大食蟻獸的舌頭之所以又細又長,是由于長期舔食螞蟻的結果C.長頸鹿的脖子之所以很長,是由于其長期覓食高處樹葉的結果D.獵豹的速度之所以很快,是與瞪羚等動物長期相互選擇的結果
解析:洞穴里的魚由于長期生活在黑暗條件下,眼睛萎縮、退化,強調環(huán)境的變化是物種產生變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生物為了適應環(huán)境,某些器官由于不用而退化,并且傳遞給下一代,這是拉馬克的“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觀點;南美大食蟻獸的舌頭經常伸進洞穴里舔食螞蟻,其舌頭變得又細又長,長頸鹿經常努力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的葉子,因此頸和前肢都變得很長,也都是拉馬克的“用進廢退”的進化觀點;生活在草原上的瞪羚和獵豹都能迅速奔跑,體現了不同物種之間長期相互選擇的結果,這是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觀點,不是拉馬克的進化觀點。故選D。答案:D 
科學視野——通過線粒體DNA和Y染色體研究人類的起源關于人的起源,存在兩種尖銳對立的假說:非洲起源說和多地域說。前者認為目前所有的人都來自20萬年~10萬年前走出非洲的直立人,這些直立人遷徙至世界各地,取代了當地由更早的非洲直立人遷徙而來形成的古人。后者則認為現代人是由擴散到不同地域的直立人平行進化的結果。目前支持證據較多的為非洲起源說。
基于線粒體DNA的遺傳學研究支持了非洲起源說。線粒體只在母系中傳承,沒有機會重組,所以對線粒體DNA(mtDNA)的研究可以追蹤人類母系的歷史。研究顯示,歐洲人、亞洲人和美洲人都是在10萬~5萬年前由非洲的種群經由亞洲西南部(中東地區(qū))所繁衍下來的。同時,根據mtDNA建立的族譜顯示,人類族譜最早可以追溯至15萬年前,換句話說,即使現存親緣關系最遠的人,在15萬年前也有共同的祖先。如果能夠追蹤父系的路徑,并且得到與母系路徑相似的結論,那將是研究人類進化十分有利的證據。Y染色體是基因組中男性特有的成分。根據人類性別決定的機制,任何Y染色體都是“獨一無二的”,絕對不會有另一個Y染色體可以與它有遺傳物質的交流。通過對Y染色體的研究,科學家也發(fā)現人類族譜的根源在非洲,而且再度證明了人類族譜很短,只有15萬年。
對mtDNA與Y染色體的研究顯示,15萬年前,人類族群可能經歷了一場劇烈的遺傳變化。那時有許多具有不同mtDNA和Y染色體的人,但是今天的人卻都是其中“一個mtDNA”和“一個Y染色體”的后代。也就是說,含有其他序列的人都絕滅了,這些族群很可能經歷了瘟疫或氣候改變等事件。在這一事件發(fā)生后,我們的祖先離開非洲,走上了占領全球的漫長旅程。
【素養(yǎng)評價】1.生物學家通過比較不同生物RNA、DNA的核苷酸序列來說明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這屬于證明生物進化的(  )A.胚胎學證據B.比較解剖學證據C.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證據 D.古生物化石證據解析:生物學家通過比較不同生物RNA、DNA的核苷酸序列來說明他們之間的親緣關系,屬于證明生物進化的細胞和分子水平方面的證據。故選C。答案:C 
2.如圖是根據線粒體基因構建的幾種哺乳動物進化樹,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線粒體基因通常遵循父系遺傳B.牛與豬的親緣關系比藍鯨與河馬遠C.自然選擇決定了線粒體基因改變的方向D.基因突變是導致線粒體基因多樣性的重要原因解析:線粒體基因通常遵循母系遺傳,A錯誤;從圖可看出,牛與豬的親緣關系比藍鯨與河馬近,B錯誤;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且是定向的,而線粒體基因的改變是不定向的,C錯誤;基因突變是導致線粒體基因多樣性的重要原因,D正確。答案:D 
3.連續(xù)內共生理論以一個全新的視角詮釋了細胞進化的歷程,認為細菌被吞噬到宿主細胞的細胞質,經過長時間的演變,成為宿主細胞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釋了線粒體和葉綠體的起源。回答下列問題:(1)與需氧細菌比較,原始真核細胞的表面積與體積比________。
(2)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核糖體沉降系數顯著不同,表現在前者是80S,后者是70S;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遺傳物質的存在方式顯著不同,表現在前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是環(huán)狀裸露的DNA??茖W實驗證明線粒體和葉綠體中的核糖體和遺傳物質印證了連續(xù)內共生假說,但基因結構有無內含子不能印證該假說。據此推測線粒體和葉綠體中的核糖體的沉降系數為________S;線粒體基因表達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對DNA轉錄出的前體mRNA進行剪切與拼接。(3)以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為基礎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各種各樣的生物是在____________的作用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真核生物的____________大大加快了生物進化的速度。(4)據圖示連續(xù)內共生學說,光合作用真核生物比需氧真核生物出現得________(填“早”或“晚”)。

相關課件

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6章 生物的進化第2節(jié) 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教課內容ppt課件:

這是一份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6章 生物的進化第2節(jié) 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教課內容ppt課件,共51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生活痕跡,最重要,由原始的共同祖先,形態(tài)和結構,胚胎的形成,發(fā)育過程,共同祖先,生長和增殖,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DNA和蛋白質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1節(jié)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背景圖課件ppt:

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1節(jié)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背景圖課件ppt,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課前·新知導學,共同由來,解析如圖,自然作用,原始的共同祖先,由低等到高等,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DNA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1節(jié)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教課ppt課件:

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1節(jié)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教課ppt課件,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課前自主預習案,生存斗爭,有利變異,夯基提能?分層突破,化石的種類,強化落實?學業(yè)達標,網絡建構,高效課堂?實踐運用,疑難解答?全程培優(yōu)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課件 更多

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1節(jié)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課文配套課件ppt

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1節(jié)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課文配套課件ppt

高中生物第6章 生物的進化第1節(jié)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一等獎ppt課件

高中生物第6章 生物的進化第1節(jié)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一等獎ppt課件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2節(jié) 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教學演示課件ppt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2節(jié) 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教學演示課件ppt

生物人教版 (2019)第1節(jié)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課文課件ppt

生物人教版 (2019)第1節(jié)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課文課件ppt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遺傳與進化》電子課本

第1節(jié)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

版本: 人教版 (2019)

年級: 必修2《遺傳與進化》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