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關(guān)于位移與路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在某一段時間內(nèi)物體運動的路程為零,則該物體一定是靜止的
B.在某一段時間內(nèi)物體運動的位移為零,則該物體一定是靜止的
C.在直線運動中,物體的位移大小一定等于其路程
D.在曲線運動中,物體的位移大小可能大于其路程
解析:選A 物體運動的路程為零,說明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故A正確;物體運動的位移為零,說明物體的始末位置相同,物體可能運動后又回到初始位置,故B錯誤;物體只有在單向直線運動中,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故C、D錯誤。
2.一個人從北京去重慶,可以乘火車,也可以乘飛機,還可以先乘火車到武漢,然后乘輪船沿長江到重慶,如圖所示,這幾種情況如下:
①他的運動軌跡不一樣 ②他走過的路程相同 ③他的位置變動是不同的 ④他的位移是相同的
以上說法正確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選C 由題圖可看出他的運動路徑不同,運動軌跡不一樣,因此路程不同,①對,②錯;起點是北京,終點是重慶,他的位置變動是相同的,位移也是相同的,③錯,④對,故選C。
3.對矢量和標量的理解,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矢量和標量的區(qū)別只是有無方向,運算法則是一樣的
B.矢量和標量的區(qū)別不僅是有無方向,運算法則也不同
C.位移、時間都是矢量
D.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是標量
解析:選B 矢量是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等,矢量相加減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標量是指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理量,如時間,路程等,標量相加減遵循算術(shù)加減法,故B正確。
4.在400 m標準田徑場的跑道上進行跑步比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400 m跑比賽,外跑道上的運動員的路程大
B.400 m跑比賽,不同跑道上的運動員的位移相同
C.200 m跑比賽,不同跑道上的運動員的位移相同
D.100 m跑比賽在直道上進行,運動員的位移大小與路程相等
解析:選D 400 m跑比賽,外跑道上的運動員的路程和內(nèi)跑道上運動員的路程一樣大,故A錯誤;200 m和400 m跑比賽,不同跑道上的運動員的起點不同,終點相同,位移不相同,故B、C錯誤;100 m跑比賽在直道上進行,運動員的位移大小與路程相等,故D正確。
5.如圖所示,在距墻1 m的A點,小物塊以某一速度沖向與墻壁固定的彈簧,將彈簧壓縮到最短時到達距墻0.2 m的B點,然后又被彈回至距墻1.5 m的C點靜止,則從A點到C點的過程中,小球的位移大小和路程分別是( )
A.0.5 m、1.3 m B.0.8 m、1.3 m
C.0.8 m、1.5 m D.0.5 m、2.1 m
解析:選D 位移的大小等于初、末位置的距離,可知位移的大小等于A、C的距離,即s=1.5 m-1 m=0.5 m;路程等于運動軌跡的長度,可知l=1 m+1.5 m-2×0.2 m=2.1 m,故D正確,A、B、C錯誤。
6.煤礦安檢員在一次巡檢中,乘坐礦井電梯從A井豎直向下運動了 120 m到達井底,然后在井底又沿著水平隧道向東走了 160 m到達B井,最后從B井乘坐電梯豎直向上返回地面。若A、B兩個井口恰在同一水平面上,則此次巡檢中安檢員( )
A.發(fā)生的位移是 200 m,方向向東;通過的路程是 160 m
B.發(fā)生的位移是 400 m,方向向東;通過的路程是 160 m
C.發(fā)生的位移是 160 m,方向向東;通過的路程是 400 m
D.發(fā)生的位移是 160 m,方向向東;通過的路程是 240 m
解析:選C 安檢員的位移由初、末位置決定,故發(fā)生的位移是160 m,方向向東;通過的路程l=120 m+160 m+120 m=400 m,故C正確。
7.沿同一直線運動的A、B兩物體,相對同一參考系的s-t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前5 s內(nèi),A、B的位移均為10 m
B.兩物體由同一位置開始運動,物體A比B遲3 s才開始運動
C.在前5 s內(nèi)兩物體的位移相同,5 s末A、B相遇
D.從3 s末開始,兩物體運動方向相同,且A比B運動得快
解析:選D 5 s末A、B到達同一位置,兩者相遇,在前5 s內(nèi),A通過的位移為10 m,B通過的位移為5 m,A、C錯誤;A從原點出發(fā),而B從正方向上距原點5 m處出發(fā),A在B運動3 s后開始運動,B錯誤;在s-t圖像中圖線的斜率表示運動的快慢和方向,從第3 s末開始,兩圖線的斜率均為正值,說明均沿正方向運動,A的斜率比B的斜率大,說明A運動得比B快,D正確。
8.[多選]如圖所示為A、B兩人在同一直線上運動的位移圖像,下列關(guān)于圖像的分析正確的是( )
A.0~2 s內(nèi),A、B兩人同向而行
B.0~2 s內(nèi),A、B兩人相遇一次
C.0~5 s內(nèi),A走的路程比B走的路程多
D.0~5 s內(nèi),A的位移比B的位移大
解析:選BD 0~2 s內(nèi),A的位移不斷減小,B的位移不斷增大,A、B的運動方向相反,故A錯誤;s-t圖線的交點表示兩者相遇,根據(jù)圖像可得出A、B在0~2 s內(nèi)相遇一次,故B正確;在前 5 s內(nèi),B正向運動 60 m,靜止 2 s時間后又負向運動 30 m,即B走的總路程為 90 m,A走的路程為 60 m,故A走的路程比B走的路程少,故C錯誤;在前 5 s內(nèi),A的位移大小為sA=60 m-0=60 m,B的位移大小為sB=30 m-0=30 m,故D正確。
9.某班級的教室在3樓,每天同學們都要從1樓爬到3樓上課。如圖所示,若每層樓的高度都是3 m,樓梯的傾角為45°,某同學從樓梯沿折線從大門走到3樓教室門口,他走過的位移大小是多少?路程是多少?(把某同學爬樓過程等效為物體沿坡滑行)
解析:由題圖可知,折線為某同學的運動軌跡,
每個斜梯長為1.5 eq \r(2) m,
路程l=4×1.5 eq \r(2) m=6 eq \r(2) m≈8.485 m。
初位置在大門口,末位置在教室門口,
從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線段為位移,
所以位移大小為s=2h=6 m。
答案:6 m 8.485 m
eq \a\vs4\al(B)組—重應用·體現(xiàn)創(chuàng)新
10.如圖所示,自行車的車輪半徑為R,車輪沿直線無滑動地滾動,當氣門芯由輪子的正上方第一次運動到輪子的正下方時,氣門芯位移的大小為( )
A.πR B.2R
C.2πR D.R eq \r(4+π2)
解析:選D 當氣門芯由輪子的正上方第一次運動到輪子的正下方時,輪子向前運動半個周長,氣門芯的初位置與末位置如圖所示,由幾何知識得,氣門芯的位移大小s= eq \r((2R)2+(πR)2)=R eq \r(4+π2),故D正確。
11.如圖所示,一輛汽車在馬路上行駛,t=0時,汽車在十字路口中心的左側(cè)20 m處;過了2 s,汽車正好到達十字路口的中心;再過3 s,汽車行駛到了十字路口中心右側(cè)30 m處。如果把這條馬路抽象為一個坐標軸x,十字路口中心定為坐標軸的原點,向右為x軸的正方向。
(1)試將汽車在這三個觀測時刻的位置的坐標填入表格內(nèi)。
(2)前2 s內(nèi)、后3 s內(nèi)汽車的位移分別是多少?這5 s內(nèi)的位移又是多少?
解析:(1)把馬路抽象為坐標軸x,向右為x軸的正方向,所以在坐標軸上原點左側(cè)的點的坐標為負值,右側(cè)的點的坐標為正值,即x1=-20 m,x2=0,x3=30 m。
(2)前2 s內(nèi)的位移s1=Δx1=x2-x1=0-(-20 m)=20 m
后3 s內(nèi)的位移s2=Δx2=x3-x2=30 m-0=30 m
這5 s內(nèi)的位移s3=Δx3=x3-x1=30 m-(-20 m)=50 m
上述位移s1、s2和s3都是矢量,大小分別為20 m、30 m和50 m,方向都向右,即與x軸正方向相同。
答案:(1)-20 m 0 30 m (2)20 m,方向向右 30 m,方向向右 50 m,方向向右
12.如圖所示,一輛汽車沿著馬路由A地出發(fā)經(jīng)B、C地到達D地,A、C、D恰好在一條直線上。求汽車的位移及路程。 eq \b\lc\(\rc\)(\a\vs4\al\c1(已知tan 53°=\f(4,3)))
解析:位移的大小是初、末位置間的直線距離,而路程是汽車運動的實際路徑,
由勾股定理得:
xAC= eq \r(xAB2+xBC2)= eq \r(6002+8002) m=1 000 m,
由于A、C、D共線,所以汽車的位移為:
s=xAC+xCD=1 000 m+800 m=1 800 m,
因為tan ∠BAC= eq \f(4,3),所以∠BAC=53°,
即位移方向為北偏東53°或東偏北37°,
汽車的路程為:xAB+xBC+xCD=2 200 m。
答案:1 800 m,方向為北偏東53°或東偏北37° 2 200 m
觀測時刻
t=0時
過2 s
再過3 s
位置坐標
x1=________
x2=________
x3=______
這是一份粵教版 (2019)第三章 相互作用第五節(jié) 力的分解復習練習題,共5頁。
這是一份高中物理粵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四節(jié) 力的合成達標測試,共5頁。
這是一份高中物理粵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三節(jié) 摩擦力課時練習,共6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