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夏季,蘇軾“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秋季,楊萬里“只言山色秋蕭索,繡出西湖三四峰”。在這個冬季,張岱帶領我們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學習目標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借助注釋,疏通文意。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3.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4.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張岱(1597~1679),字宗子,號陶庵,明末清初文學家。他的小品文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獨樹一幟。有《瑯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張岱出身于書香門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悠閑的布衣生活。明亡以后,他消極避居于嵊縣西白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短这謮魬洝泛汀段骱魧ぁ芳磳懹谒肷揭院蟆芯拺淹麸L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的文體并無定制,尺牘、日記、游記、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點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長;二是結構松散隨意;三是文筆輕松而富于情趣。小品文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在明代。晚明小品文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產(chǎn)物,它的核心為“性靈”,與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統(tǒng)”恰好相對,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沆 碭 鋪氈 喃喃更定 更有此人 強飲
(一)古今異義1.余住西湖古義:我;今義:剩下。2.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古義:古代罰酒時用的酒杯,這里指酒杯;今義:跟“黑”相對的顏色。
(二)一詞多義 1.是:是日(這 代詞)是金陵人(表判斷 判斷動詞) 2.更:更定矣(gēng,古代夜間計時單位 量詞)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gèng,還 副詞) 3.白:上下一白(白色)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酒杯) 4.一:上下一白(全 副詞) 余拏一小舟(一只 數(shù)詞)
(三)詞類活用1.大雪三日(名詞用作動詞,下大雪)2.是金陵人,客此(名詞用作動詞,客居)(四)文言句式 1.判斷句 是金陵人 點撥:用“是”做判斷動詞,表判斷。2.省略句見余大喜 點撥:省略主語“他們”,指湖心亭上“鋪氈對坐”的人。
3.倒裝句更有癡似相公者點撥:倒裝句,狀語后置句,現(xiàn)代漢語中正常語序應為“更有似相公癡者”。
原文: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崇禎五年:即1632年。崇禎,明思宗朱由檢年號(1628-1644)。 俱:都。絕:消失。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連續(xù)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聲、鳥聲都消失了。
原文: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這一天。更:古代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定:止,停。拏(ná):攜,帶。 毳衣:細毛皮衣。毳(cuì),細毛。
原文: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 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霧凇:霧氣和水汽。霧是從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氣,凇是從湖面蒸發(fā)上升的水汽。沆碭:寒氣彌漫的樣子。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芥(jiè),小草。
這天晚上初更剛過,我劃著一條小船,披著細毛皮衣,圍著火爐,獨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寒氣彌漫,白茫茫一片,天空與云、與山、與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條印記的長堤,像一個墨點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兩三個人罷了。
原文: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焉:怎么,疑問代詞。更: 還。強:盡力。金陵:地名,即今江蘇南京??停哼@里是“客居”的意思。
到了湖心亭,(看見)有兩個人鋪著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仆在煮酒,爐中酒正沸騰著。(兩個人)看到我非常高興,說:“湖中怎么還有這樣的人?”于是拉著我一同喝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辭,(我)問他們的姓氏,(他們回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原文: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br/>及:等到。舟子:船夫。喃喃:小聲地不斷念叨。
譯文: 等到下了船,船夫不斷地小聲念叨說:“別說您癡,還有像您一樣癡的人?!?br/>1.作者選取了哪些有特色的景物?主要用了什么手法來描繪?2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有何深層含義?
1. 賞析“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答案】點明時間和地點。文章寫于明朝滅亡之后,但用的仍是明朝的紀年,說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終沒有滅亡,故國之情仍在。
2.大雪過后的寒冷夜晚,作者為什么獨自一人去賞雪,他當時會有怎樣的心情呢?
【答案】一個“獨”字,寫出了作者有著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方式。當他一個人面對寂靜廣漠的雪景時,應該是孤獨寂寞,遺世獨立的感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有對故國的懷念,和普通人無法理解的獨特審美傾向。
3.“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這句話連用了三個“與”有什么效果?
【答案】生動地寫出了天空、云層、山巒、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色。
4.“霧凇沆碭……上下一白”描繪了怎樣的圖景?
【答案】生動地寫出天空、云、山、湖水一片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
5.“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边@一句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
【答案】“一痕”“一點”“一芥”“兩三?!边\用白描的手法,表現(xiàn)了隨著小舟的緩緩行進,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時它們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6.夜深更定,作者獨游西湖,卻在湖上邂逅了兩位客居西湖的人,此時作者的心情如何?
【答案】作者強調(diào)“金陵人”“客”,與自己相似的經(jīng)歷。他鄉(xiāng)遇知音,暗示這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本以為自己的懷戀之情 ,隱逸之趣是無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時的歡欣只有自己明白。
7.文章以舟子的話結尾有何作用?
【答案】舟子的話表現(xiàn)出作者深夜遇知音的驚喜之情,“癡”字既表明了作者對西湖雪景的喜愛之情,又含有對故國割舍不下的懷念之情。畫龍點睛,深化意境。
【答案】不矛盾。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為之。在作者看來,蕓蕓眾生不可為伍,比如舟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1. 文中開頭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后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并且文章末尾舟子還出現(xiàn)了,這是否矛盾?為什么?
【答案】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chǎn)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 慨,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本文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 此。所以不離題。
2. 文章是寫看雪,但第三、四段主要寫人,是否離題?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筆墨,描繪了雪后西湖寧靜清絕的景象,表現(xiàn)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時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懷念之情。
1.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文中用儉省的筆墨交代事件,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蹤。 寫景是游記的重點,要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景物最打動人的地方表現(xiàn)出來,景中含情。本文寫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運用白描手法,勾畫出一幅水墨隱約的湖山雪夜圖?!耙缓邸薄耙稽c”“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作者以他準確的感受體現(xiàn)出簡單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曠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nèi)容。
這是一份語文九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評課課件ppt,共2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湖心亭看雪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湖心亭看雪試講課ppt課件,共2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課時,整體感知,交流點撥癡,深層探究,品析語言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