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重點字詞,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安塞腰鼓所散發(fā)的磅礴氣勢和力量之美;
2.體會長短句式交錯使用的節(jié)奏、韻律的變化特點,學習反復、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體會充滿激情的語言特色;
3.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感悟安塞腰鼓所蘊蓄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蘊,領悟作者所歌頌的生命的力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安塞腰鼓在我國大西北黃土高原上享有“天下第一鼓”的美稱。那火一樣熱烈的舞蹈,是我國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民間舞蹈之一。有人這樣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來有股能勁,揮槌有股蠻勁,跳躍有股虎勁,轉身有股猛勁,全身使出一股牛勁,看了使人帶勁,聽了給人鼓勁,實實在在是勁!”今天我們學習陜北作家劉成章寫的《安塞腰鼓》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動描摹,跟著安塞腰鼓的節(jié)奏,體會它的氣勢,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動。
介紹作者:劉成章: 1937年生,陜西省延安市人。當代詩人、散文家。散文集《羊想云彩》獲首屆魯迅文學獎,《安塞腰鼓》 是《羊想云彩》中的一篇。他寫陜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詩意的土,有靈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攏。這就攫住了陜北的“魂”,也顯出了他散文的“精氣神兒”。
寫作背景:
20世紀80年代中期,正是中華民族改革開放“高歌猛進”和“陣痛”的關鍵時期,整個民族情緒處于“沸騰”的狀態(tài)。一個民族的希望,在于她的生機和活力,在于她的夢想和榮光,在于她的義無反顧一往無前,在于她的堅忍不拔和百折不撓,這是一個民族的真氣、正氣、浩氣和骨氣,也就是一個民族的氣節(jié)和氣魄。貧血缺鈣的民族,何以立足于世界?“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這正是中華民族艱難坎坷的歷史進程的一種寫照,也是作者美好的期待和祈愿。
了解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陜北的漢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xiàn)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xiāng)。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遠古時代,黃河各流域部落的男性常用一截中空的樹干包以羊皮,攜在腰間,擊之以驅趕野獸。后來,在秦朝為了防止其他游牧民族侵犯疆土,每個士兵身上都背著鼓,用于警報。
(一)檢查預習
注音釋詞:
字詞積累:
亢奮:極度興奮。
晦暗:昏暗。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羈絆:纏住了不能脫身,束縛。
燒灼:燒、燙,使受傷。
冗雜:繁雜。
戰(zhàn)栗:戰(zhàn)抖,即發(fā)抖,哆嗦。(只適用褒義語境。)
嘆為觀止: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戛然而止:聲音突然中止。
渺遠:遙遠。同“邈遠”。
(二)朗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
誦讀感知
學生帶著問題大聲自讀課文。說明:時間5分鐘;教師無須給提示。
(1)請根據(jù)文中描述,對安塞腰鼓進行概述、評價。
好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杖碧幙商钤~、短語、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內(nèi)容。)
(2)按照時間順序將文章分為三部分。
預設 (1)“壯闊”“豪放”“火烈”“有力”“驚心動魄”“奇?zhèn)グ蹴纭薄耙淮菲饋砭桶l(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每一個舞姿都使人戰(zhàn)栗”“使人嘆為觀止”“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2)鼓響前(第1—4段):安靜。
腰鼓表演(第5—27段):激昂。
鼓聲止(第28—30段):寂靜。
3.指導朗讀
1-4段沉穩(wěn)期待,中速不乏力量;
5—27段語速較快,語調(diào)高昂激越,表現(xiàn)腰鼓表演的歡快、火爆、熱烈的特點;
28—30段讀出悠遠寂靜若有所思的情緒,稍慢。
4.理清思路
要讀出《安塞腰鼓》這篇美文的感染力、震撼力,不僅靠聲音,更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思路,讀出層次變化。文章從哪些方面寫表演中的安塞腰鼓?
(生再讀課文,快速提煉關鍵內(nèi)容)
提示:可通過抓關鍵詞句來明確內(nèi)容和理清思路。
預設 關鍵句:文中有一個句子反復出現(xiàn),它表達出了作者最熾烈的情感,這個句子就是“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關鍵詞:以上四個句子區(qū)分了四部分,每個部分各有一個詞語提示了這個部分的內(nèi)容。
“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中的“一場”;
“百十個腰鼓發(fā)出的沉重響聲……百十個腰鼓發(fā)出的沉重響聲……”中的“響聲”;
“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中的 “胳膊、腿、全身”“搏擊”;
“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每一個舞姿……每一個舞姿……”中的“舞姿”。
層次:文章從四個方面寫表演中“激昂的安塞腰鼓”。
第一層(第5—13段):宏偉的場面。第二層(第14—17段):激越的鼓聲。
第三層(第18—22段):有力的動作。
第四層(第23—27段):奇麗的舞姿。
根據(jù)提示完成文章結構圖。
(三)探究交流,明確主旨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睂τ凇栋踩摹愤@樣一篇經(jīng)典美文,要想曉其義、明其旨、悟其情、受其熏陶,你還想解決什么問題?
誦讀交流
(1)小組內(nèi)誦讀、交流,結合文本提出問題,反饋有價值、有爭議的問題,或在討論中提出新問題。
(2)討論探究。
1.“安塞腰鼓”有什么突出特點?
安塞腰鼓具有“壯闊”“豪放”“火烈”“有力”“驚心動魄”“奇?zhèn)グ蹴纭钡忍攸c。
2.本文明明以“安塞腰鼓”為題目和主要內(nèi)容,為什么要多次寫“高粱地”“黃土高原”?
質(zhì)樸的“高粱地”、厚重的“黃土高原”是“安塞腰鼓”表演的背景,也是孕育“安塞腰鼓”的文化土壤,“安塞腰鼓”不僅僅是一種表演,更是西北高原地區(qū)風土人情的展示。
3.黃土高原上的“后生”是怎樣的形象?
黃土高原上的“后生”們樸實、沉穩(wěn)、熱烈、奔放,充滿生命的活力。擊打腰鼓時,他們?nèi)橥度?、用盡全力,因為這對于他們是一種生命的宣泄與釋放。
4.文章開頭四段和結尾三段是否可以刪去?為什么?
不可以。文章開頭四段和結尾三段的“靜”,更能襯托出安塞腰鼓的熱烈奔放。反過來又起到以動襯靜的效果,開頭四段的安靜,表現(xiàn)蓄勢待發(fā);結尾三段的寂靜,讓人回味無窮。誦讀的時候可壓低聲音,與“表演中”的部分形成對比。
設問5:這篇文章表達了什么主題?
(生交流討論,師指導總結)
關于這篇文章的主題,可以有多種見解:
①歌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這股力量,由西北漢子熱情奔放的腰鼓表現(xiàn)出來。
②表達要沖破束縛、阻礙的強烈渴望。貧瘠的黃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物質(zhì)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壓抑、羈絆。安塞腰鼓,表現(xiàn)了掙脫、沖破、撞開這一切因襲重負的力量。
③歌頌陽剛之美?!耙蝗骸薄皹銓嵉镁拖衲瞧吡弧钡摹懊v騰的后生”,他們“釋放出那么奇?zhèn)グ蹴绲哪芰俊?,表現(xiàn)了一種獨特的陽剛之美。
④人就應該這樣痛快淋漓地生活?!斑z落了一切冗雜”,打破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而不必計較功名利祿,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蒼白憔悴。
問題探究
作者為什么這樣歌頌西北漢子?
預設 西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fā)源地,曾有過秦、漢、唐的強盛,擁有雄睨世界的輝煌文明。而本文寫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西北地區(qū)黃土高原比較貧窮,人們生活艱苦,西北好像落伍了。但作者深情地歌頌的“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并沒有因生活的貧苦和封閉而喪失希望,復生的生命能量就在這沉重的軀殼內(nèi)奔突,終有一天會噴發(fā)。落后是暫時的,只要生命還在期盼“搏擊”,重生之日并不遙遠。在國家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一步步推進,“新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一天天活躍的今天,這種“搏擊”精神將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這里的人們是有希望的,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朗讀、梳理,感受了安塞腰鼓雄渾、激越、壯闊、火烈的特點和洋溢的陽剛之美,也感受到了黃土高原人獨有的熱烈豪放和蓬勃的生命力,這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人一定要有積極樂觀、堅定生活的信念,讓生命活得精彩、活得有意義!
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編版安塞腰鼓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品味語言,寫作技巧,課堂小結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 (五四制)八年級下冊(2018)3 *安塞腰鼓/劉成章第2課時教案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手段,教學課時,課前準備,教學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 (五四制)八年級下冊(2018)3 *安塞腰鼓/劉成章第1課時教學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手段,教學課時,課前準備,教學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